读谢德林《复调笔记》的笔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19课笔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19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2. 文体。
- 议论文。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汲取:吸取。
-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1 - 3段)- 以一个数学问题引出话题,通过对答案的分析,指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 分析问题(4 - 12段)-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4 - 8段)- 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再次,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9 - 12段)- 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
-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3. 解决问题(13段)-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 第7段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例子,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例子,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 对比论证。
- 在论述是否具有创造力时,将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和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
前者自我压制,后者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五、主题思想。
- 本文由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鼓励人们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外国文学必考老师划知识点
1.复调小说艺术: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
苏联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
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2.多余人: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
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
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
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为多余的人,无用的人。
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乔林(《当代英雄》)、罗亭(《罗亭》)、别里托夫(《谁之罪》)、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他们反映了贵族阶级趋于没落时期的社会现实。
3.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97部小说的总题名。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分析研究、哲理研究、风俗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个场景,包括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
巴尔扎克采用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各部小说串连起来,建成人间喜剧大厦。
人间喜剧以编年史的叙述方式,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
4.湖畔派诗人: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
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
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
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
这篇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三诗人的代表诗作分别是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勒律治的《老水手之歌》、骚塞的《审判的幻景》。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要点:叙写人情风俗史,重视客观性,描写普通人,注意细节描写,坚持人道主义,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复调_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_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李凤亮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复调”一词从音乐术语向小说观念的借用及流变过程,分析并比较了巴赫金、热奈特及昆德拉在“复调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承继轨迹及主要分歧。
作者指出,“复调小说”在概念内涵上由内容到形式再到文体的延扩史,象征了现代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过程;“复调性艺术思维”的运用与发展,将为当代小说文体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复调小说 小说文体学 巴赫金 热奈特 昆德拉在当代小说版图中,“复调小说”作为小说模式与理论概念,正日益显示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何谓“复调小说”?它的形式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不断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
这里,我们不妨从梳理“复调小说”概念的演进过程入手,回顾这一重要范畴的不同涵义及思想内核。
“复调”和“多声部”原都是音乐术语,“复调音乐”(po lypho ny)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与“主调音乐”(hom ophony)相对。
音乐学上的“主调音乐”,也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其特点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导地位(一般是高声部),其余声部则起烘托作用,以和声学规则为主要创作技法。
“复调音乐”则是这样一种多声部音乐,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换言之,一方面,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及曲调起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声部之间又彼此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对位法的这两个要求对于复调音乐而言缺一不可。
尽管后来“复调”被当作小说形式术语而有了多种阐释,但在对位法这两个最基本的“音乐要素”的认识上,不同的论者尚有其一致性。
将“复调”及“多声部”引入小说理论,即使之成为蕴含了丰富类比和隐喻涵义的一组小说理论基本术语。
从音乐术语到小说概念,“复调”及“多声部”被引入小说理论体系时具有的这种类比性、隐喻性,使得小说家、理论家可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赋予其以不同的内蕴。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化文学常识复习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
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
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
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2、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吴伯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3、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4、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5、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
当代作家。
他是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短文一:《时光之尘》字词:1. 时光:指时间的流逝,也指生命的过程。
2. 尘:指尘埃,也比喻微小的事物。
3. 沉淀:指溶液中的沉淀物,也比喻积淀下来的经验和知识。
课文内容解析:《时光之尘》是一篇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视和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时光之尘”,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就像尘埃一样微小,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沉淀”这个概念。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失落,但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这些经历和感受会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短文二:《繁星》字词:1. 繁星:指天空中众多的星星。
2. 静谧:指安静、宁静的状态。
3. 诗意:指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美感。
课文内容解析:《繁星》是一篇关于星星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繁星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静谧”这个概念,意味着在繁星闪烁的夜晚,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这种氛围让人们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诗意”这个概念。
他认为,繁星闪烁的夜晚是一种具有诗意的景象,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和美感。
这种美感让人们感到生命是美好的,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繁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反杜林论第二编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第二编读书笔记《反杜林论第二编》是一本充满思想火花的书,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多读几遍。
你看啊,书里的那些观点,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的风景。
每次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起来,那个朋友总是能抛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见解。
哎,真是让人感叹,谁说书本枯燥?这本书可真是充满了活力。
书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讲到了哲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你说,哲学这东西听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没什么两样。
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光吃米饭,还得有菜。
哲学也是,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不会觉得干巴巴的。
作者总是提醒我们,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就好比是闭门造车,没准最后造出辆四不像。
生活需要多一点实践,这才是真理的钥匙嘛。
书里还讨论了社会和经济的关系。
那些经济学的理论,乍一看让人觉得有点复杂,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跟人之间的事。
就像是朋友间的借钱,谁借谁还,谁欠谁的人情,都是一笔账。
在书中,作者用生动的例子把这些理论给讲得明明白白,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
真觉得他就像一个幽默的老师,生动又不乏趣味,把那些难懂的概念都化成了生活中的小故事,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再说到革命的问题,作者可真是直言不讳。
他认为,革命不是空想,而是要动真格的事。
这就像打游戏,光说不练是没用的,得拿起手柄来亲自操作。
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怎么才能打到那个Boss。
这个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跌跌撞撞在所难免,但只要心里有个谱,就能迎刃而解。
看得我也是热血沸腾,真想去参与一些什么,哪怕是为了一点点改变。
生活总要有点激情嘛!这书里还有一段关于人性的探讨,真的是让我想了不少。
人性这东西啊,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人们总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有时候就像小猫追逐线球,眼睛只盯着那一小块。
可是,书里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是要打破这种狭隘的利益观。
得学会把自己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看问题。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放眼天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得有长远的眼光。
布里顿《学院康塔塔》第八乐章复结构研究——兼论结构对位的技术原则和艺术表现
现力。
就体现结构对位思维和技术特征 的复结构 中,其写作类型 的多样化 ,以及 其艺术表现功 能的扩展等方 面 ,
形式 。
进入在 2 0世纪以来 ,创作思维 的多元化 ,促使 着作 曲家们继续完善复结构形式。如兴德米特①的 《 第 四弦 乐四重奏》 ( 1 9 2 1 )第 四乐章 ,运 用 了帕萨 卡利 亚与赋 格段 相结合 的形 式 ;谢德林②的 ( 2 4首前 奏 曲与赋
格》( 1 9 6 4—1 9 7 0 )第 2 1 首 B调赋格 中,运用 了赋格 与 固定旋 律相结合 的形式 ;在其 《 复调 笔记》 ( 1 9 7 2 )
在英 国 2 0世纪著名作 曲家布里顿 ( B e n j a m i n B r i t t e n ,1 9 1 3—1 9 7 6 )的创作中体现得最 为典 型。可 以说 ,布里顿 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不断探索 了多种结构原则纵 向结 合的可能性 :在其全部作品 中,有多部 以结构对位思维 构 筑 的复结构作品 ,早期 的歌剧 《 彼得 ・ 格莱姆斯》 帕萨卡里亚 间奏 曲以不断重复的 固定低音作 为静态结 构 ,以 源于固定低音主题 的第二 主题 的不断展开变化构成了动态结构——变奏 曲结构 ,体现 了变奏 曲式与帕萨卡里 亚
— —
兼论结 构对位 的技术原则 和艺术表现
孑 】 、 志 鸿
( 山 东艺术 学 院 音 乐学院 ,山 东 济 南 2 5 0 0 1 4 )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
音 乐 创 作 放 在 了非 常重 要 的位 置 。他 于 1 7 9 2午 创 作 完 成 的《 调 手 册 》 2 复 由 5首 体 裁 各 异 的复 调 前 奏 曲
组 成 。文 章 从 对 位 技 法 的角 度 , 将作 曲家 运 用 次 数 最 多 、 用 手 法 最 独 特 的 几 种 对 位 技 法 进 行 了 归 纳 , 使
术 , 须 要 有 伟 大 的 听众 ” ] 必 ¨。 2 《 调 手 册 》 作 于 1 7 年 , 作 曲家 继《 十 四 首 序 曲 与 赋 格 》 后 完 成 的 又 一 部 复 调 曲 集 , 称 之 为 复 创 92 是 二 之 被 “ 调 音 乐 的 百科 全 书 ” , 2 复 由 5首体 裁各 异 的复 调 前 奏 曲组 成 。每 首 作 品 的调 性 中心 音 安 排 是 以 A 为 起 点
一
_] 1
,
同时 还 融 人 俄 罗 斯 民间 音 乐 素 材 , 本 民族 音 乐 文 化 与现 代 技 术 恰 如 其 分 地 结 合 在 一 起 。 当他 在 音 乐 将
学术 领域 中 占有 一 席 之 地 时 , 认 为不 能 断 绝 与 广 大 听 众 的联 系 , 该 格 守 这 一 重 要 的 格 言 —— “ 大 的艺 他 应 伟
并 试 图通 过 分 析 此 作 品 能够 对 现 代 复 调 音 乐 的创 作 和 教 学提 供 有 价 值 的参 考 。 关 键 词 : 德 林 ;复 调 手 册 》 对 位 技 法 ; 仿 技 法 ; 像 结构 ; 谢 《 ; 模 镜 固定 模 式 ; 对位 技 法 ; 复 隐伏 结 构
●
作 者 简 介 : 晓 烨 ( 9 4 )女 , 学 硕士 , 南 师范 学 院 讲 师 、 京 艺 术 学 院在 读 博 士 生( 孙 18  ̄ , 文 赣 南 南京 2 0 1 ) 10 3
天津音乐学院历届(2009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一...
2005
马祯
陈蓉蓉、董志岭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两点思考
2006
焦娟美
陈蓉蓉、解鸿雁
气质特征对声乐学习的影响研究
2006
傅麒宇
陈蓉蓉、解鸿雁
意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2006
王舒
李瑞津
浅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006
孟晓艳
李瑞津
试谈声乐演唱技能技巧中的若干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陈乐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歌曲的旋律分析
2004
刘志晟
陈乐昌
马思聪、谭小麟、江文也重奏作品分析
2004
陈旭
高燕生
论中国民间音乐中乐段的结构特征
2006
徐子力陈乐昌姚盛昌第一 Nhomakorabea响曲《四首短诗的回声》研究
2006
师晶晶
陈乐昌
西方的曲式,中国的灵魂——论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的中西音乐元素融合
研究方向
级别
姓名
导师
论文题目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979
杨通八
许勇三
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声
1979
陈世宾
许勇三
论巴托克的各调式和声中的和弦结构形式
1982
姚盛昌
许勇三
自由无调性和声
1984
郭新
许勇三
(暂缺)
1984
任达敏
许勇三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技法研究
1985
苏澜深
许勇三
韦伯恩作品中的序列写作研究
2004
丛晓东
杨雁行
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卸粧感言——对复调教学的最终思考
卸粧感言——对复调教学的最终思考作者:林华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林华余1954 年入学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6 年本科毕业,期间各次教改都有亲历。
1963 年有幸跟随陈铭志先生学习复调,一年学完对位,便遵循最高指示,随课堂移至田野猪圈而学习写作革命音乐。
十年动乱,在家逍遥,自修各门课业。
78年拨乱反正,承蒙恩师不弃,79 年回校,初任复调教辅。
未几,粉墨讲坛执鞭,忽忽35 年。
边学边用之中,深得前辈耳提面命,又有阅卷无数,识见各等人才,久而对于复调音乐、复调学科、复调教学等,心得虽浅浅,思考倒常常。
幸已老至,误人可终。
挂靴闲暇之余,每念得失,因有感言如是。
教学理念在我国,复调课程自58 年代以来一直就是教育革命的对象。
在社会主义大跃进年代里竟然还在教文艺复兴时期的写作技法?!岂能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于是屡被砍折:或取消,或精简,或与各类技法融合于创作。
如此遭遇,当是主事者把复调音乐与复调学科混为一谈了;再往深处想去,乃是我们习惯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学须致用。
除此之外,还有唯意识形态是瞻,种种运动所作所为,逆天理,反人常,然冠以“革命”名义,释谓“民族”传统,于是神圣而不可怀疑。
其结果如何,有目共睹,不再赘言。
可见一个民族要步入强国之林,一门学科要走向一流水平,恐怕首先得完成族群心理的现代化,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最实际的是对学科作全面反思,才可面对教育方向、艺术发展等等问题,作出有益的思考。
思维属性作为艺术,复调音乐当有其意识属性,巴赫与贝多芬的赋格各有精神之宣扬。
但作为学科,复调的形式美得以知性抽象,具体生动的内容被滤去,只剩下线形走向、节奏组合、音符结合之类的规律。
虽亦有风格痕迹,但已非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专属了。
例如留音可谓文艺复兴时代复调音乐中常见的现象,却不能逆论说运用了留音就表现了贵族僧侣意识。
须知抽象目的在于提取现象中的普适性,使这些规律成为一种思维方法。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
谢德林的《复调手册》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一本引起极大兴趣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结合了艺术和技术,它将数字音乐与各种传统古巴音乐技法相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本文就谢德林在复调手册中针对对位技法的研究而展开探讨。
对位技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古巴乐技法,它通过参差错落的和弦反复、叠加和组合的技法,不断改变弦乐的和声,使其充满乐趣与魅力。
它包括弦乐及键盘等乐器的和声对位技法,及旋律的精妙排列技法。
谢德林认为,对位技法的使用可以使音乐中凸显出重要的节奏成分,从而达到增强美感及艺术效果的目的。
谢德林将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技法与现代音乐理论相结合,着重强调参差错落的和弦反复、叠加和组合的技法,在写作音乐时,通过不断改变和声,使作品更加鲜活有趣,更能根据实际演出的情境调整节奏韵律,体现出更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优良的艺术效果。
此外,谢德林提出的对位技法在录音和非常复杂的音乐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将对位技法与学术研究引入当今音乐教育教学中,有助于以音乐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之中学习,使他们在不同时期的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深入了解,形成独特的聆听观点,进而提高教育绩效。
可以看出,谢德林的《复调手册》中对位技法的深入研究,不仅使古典音乐得到再次升华,而且也为高等教育及特别是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经典常谈第四章笔记批注
经典常谈第四章笔记批注一、初读之感哎呀,这经典常谈的第四章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宝藏的大门。
刚看的时候,我那好奇心就像小老鼠见了奶酪,“噌”地一下就被勾起来了。
这里面讲的那些内容啊,就像是一幅古老的画卷慢慢在我眼前展开。
比如说,作者在阐述某个概念的时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这个游客在知识的大花园里游览,一会儿指指这儿,一会儿说说那儿,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这一章里的知识,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感觉能打开好多我之前对经典理解的小锁呢。
二、深度挖掘再深入一点看,这第四章里有好多让人惊叹的点。
我就想啊,这写的人得有多深厚的功底啊?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厨,把各种知识的食材精心搭配,做出了一道绝世美味。
其中有一处对某个经典理论的剖析,真的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最后让我看到了最核心的东西。
我当时就忍不住对旁边的小伙伴说:“你看这写得多妙啊,这要是让咱们自己去琢磨,得琢磨到猴年马月啊。
”小伙伴也连连点头,眼睛里满是佩服。
这就像我们走在一条布满迷雾的小路上,作者像个手持明灯的引路人,一下子就把路给我们照亮了。
三、有趣的例子这里面的例子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有一个例子是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解释一个很抽象的经典概念。
这就好像是用大家都熟悉的水来解释空气的流动原理一样(虽然这只是个类比)。
我当时就在想,这作者可真是个天才,怎么就能想到这么贴切的例子呢?这就好比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搭了一座桥,让我们能轻松地从熟悉的这边走到陌生的那边。
我跟朋友讲这个例子的时候,朋友还不信呢,等我详细解释完,他才恍然大悟,还不停地说:“哇塞,原来还能这么理解啊。
”四、与现代的联系这第四章啊,可不光是在讲过去的那些事儿。
它就像一根长长的线,一头连着古老的经典,另一头连着现代的生活。
我发现里面有些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比如说,其中提到的一种人际交往的理念,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在生活中和人相处时的一些不足。
演绎、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读书笔记
演绎、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读书笔记1. 演绎演绎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通过从一般性原理出发,逐步推断得出特殊结论的过程。
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来深入挖掘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在阅读哲学作品时,可以从作者的基本原则出发,逐步推导出对特定问题的见解。
这种方法有助于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更好地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思想。
2. 归纳归纳是从特殊事实、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的思维方式。
在读书笔记中,归纳可以帮助我们将散落在书中的细节信息整合起来,从中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在阅读历史作品时,可以通过归纳作者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和人物行为,来总结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性的普遍特点。
3. 类比类比是一种通过找出相似之处来推断两种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读书笔记中,类比可以帮助我们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在阅读科学作品时,可以通过类比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使之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4. 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对事物数量和形状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书中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在阅读自然科学作品时,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辅助理解作者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
总结回顾通过演绎、归纳、类比和数形结合的读书笔记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从整体到细节的思维方式,善于总结归纳,善于类比联想,善于运用数学和图形等工具来辅助理解。
在阅读后,应该及时总结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将所学知识和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阅读的收获变得更加深刻和灵活。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演绎、归纳、类比和数形结合这些读书笔记方法,我个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书籍和思想,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吸收。
在总结回顾时要善于提炼精华,将所学的知识和思想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6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6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堂笔记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通过不同的文章展现了人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牺牲的伟大精神。
1. 作者简介。
-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
这篇文章是她对父亲的回忆。
2. 文章结构。
- 被捕前(2 - 7自然段)- 局势紧张:“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通过对父亲早出晚归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当时局势的严峻。
- 父亲的态度:镇定自若。
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体现了父亲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 被捕时(8 - 17自然段)- 敌人的残暴:“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 父亲的沉着:“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 法庭上(18 - 29自然段)- 父亲的坚定:“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描写表现出父亲虽受折磨但依然坚定。
- 对敌人的蔑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被害后(30 - 33自然段)- 表达悲痛:“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悲痛。
3. 写作手法。
- 倒叙:文章开头直接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然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样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
1. 背景知识。
-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 文章内容。
- 提出观点(第1自然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九下短文两篇笔记
九下短文两篇笔记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最新推荐】高二语文下册短文三篇的知识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高二语文下册短文三篇的知识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二语文下册短文三篇的知识点总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编准备了高二语文下册短文三篇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知识点概述1、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2、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语文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知识点总结1、热爱生命提出观点: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
(第一段开头)支撑观点的材料:我对生活的态度,哲人的生活态度及对生活的理解,我对生活的理解。
(第一段中间)结论:①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第一段结尾)②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第三段)。
读书笔记第4回摘抄大全
读书笔记第4回摘抄大全在阅读了众多书籍之后,我决定整理出一些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回顾和吸收书中的精华。
以下是我第四次整理的摘抄大全,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方面。
1. 从《百年孤独》中,我学到了孤独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循环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让我对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有了新的认识。
2.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书中对农业革命、科技革命以及未来可能的生物技术革命的分析,让我对人类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巨著,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我价值。
4. 《自私的基因》一书让我对生物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提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体不过是基因为了自我复制而制造的“生存机器”。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生物进化理论。
5. 在《乌合之众》中,古斯塔夫·勒庞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影响。
他指出,群体往往表现出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特点,这对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6.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背叛。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忠诚、勇气和救赎的力量。
7.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司马迁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历史观,记录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8. 在《时间简史》中,斯蒂芬·霍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宇宙的起源、黑洞以及时间的本质。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科学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9.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安娜的悲剧命运,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复杂面貌。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随笔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随笔通用版【本讲主要内容】第四单元——随笔这一单元是高中教材中惟一的一个文艺随笔单元。
文艺随笔,又称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中的一种,其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化。
本单元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了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怎样把握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表达了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
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一. 主要内容1. 学习文化随笔,训练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味作品风格。
2. 结合自己的语言实践,在读写中领悟并借鉴课文中的思想或方法。
3. 注意有关知识的积累:新鲜的思想观点,语文学习方法,语言表达技巧。
4. 学习作品中所运用的综合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
二. 课文篇目举例咬文嚼字(朱光潜)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说“木叶”(林庚)米洛斯的维纳斯(青冈卓行)【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 各课知识点分析《咬文嚼字》朱光潜1.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先生是我国当代最早研究美学的著名专家之一。
朱先生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著名学者的重要美学著作,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
朱光潜先生以其卓著的成绩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享有崇高声誉。
他的美学、文学理论著作一直影响很大。
仔细品味、揣摩、体会文中的几个实例,然后再对照课文里相应的分析,看看自己和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复调”的解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复调”的解读关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复调”的解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弊端。
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文本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相互杂糅,致使文本呈现多声部“复调”的效果。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出小说中的第一层复调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第二层复调是“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杀死一只知更鸟》;复调;儿童视角;儿童叙述者;成人叙述者《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小女主人公斯库特的儿童视角,真实地展现了南方社会的生活现状。
在儿童视角叙事中,儿童叙述者以儿童特有的感性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去体验外在的世界和自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必定会在文本中体现出儿童化的意味,因而,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儿童视角是成人作家使用的叙事策略,文本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相互杂糅,致使文本呈现多声部“复调”的效果。
一、复调的含义复调(polyphony)是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在研究和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创作的美学用语。
1963年,前苏联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而复调的实质是也就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联通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作品与主角有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不同的主体之间也会有各自的声音,因此就会构成多声部的复调关系。
简单来说,复调可以帮助作者更公正和客观地呈现社会现实,在文本中允许不同价值观、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声音的介入,让他们在相互的冲突中表达充满悖论、矛盾的多元化生活,向读者传达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