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文学常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 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捶打整宿(xǐu) 翻来覆去唰唰啦啦憔悴(qiáocuì) 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合欢树》阅读答案史铁生
《合欢树》阅读答案史铁生《合欢树》一、文学常识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秋天的怀念》等。
评价:他(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xx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二、思想主旨文章申请回忆了“我”与母亲的种种往事,通过母亲种合欢树,感受母爱的深厚和隽永,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缅怀、忏悔、感激、愧疚相交织的深沉情感。
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学会珍惜时间、亲情,更好地生活。
(关于温暖、健康、坚韧、珍惜的幸福生活的体验)。
三、理解重点1、母爱的内涵:温暖、鼓励、坚强、执著,面对苦难永不放弃、自我牺牲。
对于史铁生来说,母亲不仅给了他第一次生命的资格,更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勇气。
母爱的内涵是奉献、坚持和鼓励(生命的温暖和厚重),而且这种精神影响了作者未来的一生。
母亲让史铁生学会学会感受爱、怎么样去爱(学会生活,学会感恩与珍惜)。
思考:对于你来说,母亲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母亲绝不仅仅给我们带来无忧的物质生活??2、合欢树的作用:象征参考《学案》第6题四、写作手法1.象征:“合欢树”、不哭不闹的“孩子”。
2.多角度塑造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
——使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细腻深沉。
3.语言风格:平淡质朴、隽永深沉。
《合欢树》学案(答案参考)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运用语言描写(手法),表现了母亲因给我治腿产生意外而。
2.“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运用了肖像描写(手法)。
3.“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接受我双腿治愈无望后,鼓励我写作,帮我燃起生活希望的执著和对我无私的爱意。
4.“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运用了(手法),写出了深地印刻在心底,但“我”又怕被触及伤痛而选择逃避的矛盾心理。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知识讲解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序言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好似我们通过史铁生就能参透生死。
初始史铁生是在高中的课本上。
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怎么热衷于课本上的文章,嫌它们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文学,始终不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
直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的出现。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开头几句,朴实却厚重。
没有华丽的文字镶嵌其中,却又有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之感。
他是在介绍地坛,却又不仅仅是在介绍地坛;他在道出这坐荒芜了很久了的园子的名字时,也道出了一场绝望和重生。
一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弄堂里。
童年小铁生是快乐的,他有很多要好的伙伴,比如八子。
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八子》,而在别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八子的身影。
当然不只是八子,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角都是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
读着他的那些童年故事,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童年回忆录:有跟自己很要好的铁哥们儿,也有一个强势得令人害怕却又不得不去讨好的人精儿;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奶奶,还有一个总是责怪奶奶溺爱我的妈妈。
不是史铁生的童年有多么与众不同,孩提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快乐。
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随史铁生回到那不识愁滋味的童年里。
这便是托尔斯泰说得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童年也总是相似的,却只有史铁生记得用文字去还原它。
走过那段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196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总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国家,是的,当时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系民族,情怀国家。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很多读者视为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这些读者大都与史铁生一样,曾经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小知青。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知识点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知识点预习课文我们要明确这篇课文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 文章几次写到秋天?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
“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5.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答:“扑”和“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
“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怀念的季节。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秋天的怀念》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史铁生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困境和生命意义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二、文章背景《秋天的怀念》写于 1981 年,当时史铁生双腿瘫痪已经七年,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
在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中,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人生苦难后的成长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2 段):引出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为下文回忆母亲做铺垫。
2. 第二部分(3-6 段):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以及母亲在面对自己的病痛时的坚强和隐忍。
3. 第三部分(7 段):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结尾处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象征着母亲的坚韧和高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人物形象1. 母亲- 慈爱: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无微不至,她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我”的坏脾气,耐心地安慰和鼓励“我”。
- 坚韧: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强地照顾着“我”,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史铁生作品相关知识选择题
史铁生作品相关知识选择题1.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
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
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
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错误。
两个“又是”交代了时间,分别为午后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化,但是“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表示这种心境持续时间之长,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
并没有强调地坛特点。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
B.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
C.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史铁生文档
史铁生史铁生(1907年-1947年),原名史东山,字季非,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评论家、诗人。
他以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而著称,被誉为“现代诗歌完全明心见性之第一人”。
一、生平简介史铁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早年在家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文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显现,成为朋友圈子里的佼佼者。
史铁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活跃于文学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充满了现代化的触感和深刻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判。
二、文学创作史铁生以诗为主要创作形式,尤其擅长写现代诗。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常常借用诗意比喻来描述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灵的沉浮。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史铁生的代表作品包括《春之声》、《梦想之船》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能力。
他的作品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通过诗意的表达来揭示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除了诗歌创作,史铁生还涉猎散文和小说等领域。
他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散发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闻名,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小说作品则运用小说的形式来展现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先驱。
三、社会影响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声名远播,成为了许多后来者的楷模和榜样。
他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文学创作者,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思考和对文学有了更高的追求。
他的文学创作也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史铁生不仅对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通过文学,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切,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的途径。
史铁生考试知识点总结
史铁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史铁生,原名史铁山,1941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徐州市,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父亲是地主,早年在国民党政府下从事商业、制糖业,后来成为当地知名的粮棉商。
在史铁生十一岁时,他的父亲先后被国民党政府镇压。
五七年抗美援朝战争统帅部的命令中就明文指出:“这次抗美援朝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挫败美帝国主义的进攻,铲除国内的反动派。
"当年十三岁的史铁生成了“脱离实际、背弃社会”的牺牲品,他的爷爷在文革初期被划为地主,家里的东西被抢劫殆尽。
因此,史铁生一家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
史铁生的史学家表哥史量才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普遍性受害者。
史量才是中国新闻摄影造型技术的奠基人,现居巴黎,是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知识的人,不但不可能创造新社会,就连个人的利益,每Fun的生活,也是不可想象的。
”他说。
在毛泽东执政的22年半的长期内战动荡中,史量才的父亲丧生。
在共产党建国后不久,他的母亲献了父亲的遗产,把史土和他的三个姊妹放进了囗和政员的家,自己在上海市工人代表大会生产委员会劳动。
史土和他的家人时刻看见自己家人为着共产党的理想而牺牲。
时隔多年,爷爷和母亲才知道了儿子的死亡日期。
当他们知道,死在共产党统治下的地主,都是团结的炮台,都是同生共死的人。
在他们看来毛泽东的统治是他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噩梦。
1956年,史铁生进入江苏省徐州市戏曲学校学习,之后开始接触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然而,由于其家庭的阶级出身问题,他在文革期间受到了打压和迫害。
1978年,史铁生被允许恢复文学创作,并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史铁生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品《红拂夜奔》。
他的文学作品致力于探讨人性的复杂性、社会道德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深受读者喜爱。
二、史铁生的代表作品1.《红拂夜奔》《红拂夜奔》是史铁生的第一部小说,于1987年出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 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捶打整宿(xǐu) 翻来覆去唰唰啦啦憔悴(qiáocuì) 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课前预习
《秋天的怀念》预习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等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
二、预习指导
(一)文学常识
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21岁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2、主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二)细读课文三遍,并完成以下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不清楚读音的字查字典)
瘫痪()沉寂()憔悴()央求()诀别()淡雅()烂漫()絮叨()捶打()敏感()创伤()整宿()憎恨()豌豆()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文题为《秋天的怀念》,他怀念谁?
2、围绕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知识应用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知识应用苏教必修2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知识应用苏教必修2一、学海拾贝1.关于作者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
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
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
三年后,即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其作品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2。
关于地坛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
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
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已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二、新题导练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我与地坛_复习要点
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
是地坛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不动声色地挽 救了作者,所以作者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 心理上迷恋地坛。
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 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有何 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释?
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
行。 “车辙”可看作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无私母亲的见证。
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 题的了悟,那么第二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 什么?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 永久的怀念。 作者早先总以为地坛对他是最重要的,现在,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在那个阶段的作用。
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 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发了三个思考 : (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
荒芜的园中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 什么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坛是荒芜的,一如作者当时的心境。 地坛虽荒芜却并不衰败,作者从中获得了人 生的感悟。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 “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 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 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 败”,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 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
课文精读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 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答: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 荒芜冷落 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 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 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文学常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一、文常《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唰唰啦啦憔悴(qiáo 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史铁生的中国图书文学常识
史铁生的中国图书文学常识史铁生的中国书籍和文学有哪些常识?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史铁生的中国书籍和文学的一般知识,仅供参考~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1】我父母是70年代的中学生,爷爷奶奶是40年代的农民。
从懂事开始,我听过最多的话:勤俭节约,善待他人,礼貌待人,诚实守信。
尤其是我做错事的时候,爷爷喜欢给我上政治课,而奶奶则是说啊说啊。
有时候无聊的时候会叛逆的大喊一声:“求求你,奶奶同志,你说了N遍了,我耳朵都长了……”,但奶奶似乎没有听到我的反抗,继续说:“你是个孩子,要有礼貌,客人来了你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我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育,应该说是我家的家风。
据我记忆所及,我家经常有客人。
长辈们总是用微笑招待客人,并给客人带来最好的东西。
最后,客人走了,就轮到我们孩子了。
我们什么也不说。
客人们总是夸我们:“你们的孩子真懂事。
”但是我调皮的性格经常引起长辈的不满.有一年春节,我偷了家里人让叔叔吃的盐鸡。
在我家,最节俭的人是奶奶。
奶奶每天黎明前起床做家务。
当我们想去上学的时候,奶奶已经出去买菜了。
每次家里有剩菜,奶奶从来不甩,而是自己吃。
爸爸担心她的肚子,不让奶奶吃剩下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吃。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有三只鸡。
原来奶奶给剩菜找了个好“地方”……哈哈,这真是两全其美!说实话,这是我爸的。
有一次,爸爸心血来潮给村委会承包了一千棵荔枝树。
合同承诺收割时给村委会2万元。
没想到那年遇到了强台风。
1000颗荔枝的总收获量只有2021多颗。
很多好朋友都说情有可原,劝爸爸给村委会出主意.结果爸爸向阿姨借钱,毫不犹豫的给村委会交了2万。
爸爸后来说:“我固执是因为我从小爸爸就对我好。
”我没预测好,我只能自己负责!"家风是雨,孩子是苗。
这种家庭风格让我受益匪浅!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2】家训是中国古代一个家庭的“名片”。
一个家庭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一件荣耀祖先的事情。
但是家风家训不是自然形成的。
《秋天的怀念》 知识清单
《秋天的怀念》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二、字词积累1、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3、沉寂(chén jì):十分寂静。
4、侍弄(shì nòng):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5、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6、央求(yāng qiú):恳求。
7、神色:神情。
8、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9、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10、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11、高洁:高尚纯洁。
12、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
13、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14、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三、文章主旨《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文学常识史铁生
文学常识史铁生1.史铁生的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 ... 会 ... ,北京作家协会 ... ,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 ... 会 ... 。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史铁生的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十二讲 史铁生专题
❖ 小说
二、写作作品:
❖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 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 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 职称。
❖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 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 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 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 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 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五、具体分析
❖ 3.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
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 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 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 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 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 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 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 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 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 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 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 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 散文奖”一等奖。
一、作者介绍
❖ 当代著名作家,“文革”中作过知青,后因 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经过一段艰难的思想自 我斗争后开始写作,1983年发表的《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是他的成名作。
史铁生文学常识
史铁生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人物生平: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作品获奖情况2005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2002 老舍散文奖《病隙碎笔》2002 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病隙碎笔》1998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1998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屋小记》1997 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1988 作家评论奖《答自己问》1986 上海文学奖《毒药》1985 三月风金杯奖《来到人间》1984 年度作家文学奖《奶奶的星星》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 青年文学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
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大全,仅供参考~史铁生语文书文学常识【1】我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中专生,我的爷爷奶奶则是四十年代的农民。
自从我懂事开始,我听的最多的话是:做人要勤俭节约,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
特别是在我做错事时,爷爷最喜欢给我上政治课,奶奶则说了又说,我有时烦起来会来一次反抗式的大喊:“拜托,奶奶同志,您已经讲了N次了,我的耳朵都长了啊……”,可是奶奶似乎没听到我的反抗,还继续说:“你这孩子啊,要懂礼貌,刚客人来了都不懂得打个招呼……”。
“……我似乎对这样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应该说是我这个家的'家风吧。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经常有客人,长辈们从来都是笑容满面地招待客人,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最后客人走了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的份,我们从不敢吭声,客人们总会表扬我们:”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啊”,但是我调皮的个性,有很多时候也会招来长辈的不满……有一年的春节,我把家族要请叔公的盐鸡偷吃了一半,把鸡翻过身,当叔公吃时才发现,过后爷爷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半蹲一个小时记住这次教训。
在我的家里,最勤俭节约的人是奶奶了。
奶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家务,等我们要上学时,奶奶已经出门去买菜了,每次家里有剩菜剩饭,奶奶从不倒掉,而是自己吃了。
爸爸担心她胃不好,不让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地吃了。
有一次,我刚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来了三只小鸡,原来是奶奶为剩菜剩饭找到好的“去处”了……哈哈,这真是两全其美呀!要说诚实守信,那就要属我的老爸了。
有一回,老爸心血来潮,向村委会承包了1000棵荔枝树,合同承诺收成时付给村委两万元,没想到那年刚好碰到强台风,1000棵荔枝总的收成不过两千多,很多好朋友都说情有可原,劝老爸向村委提意见……结果老爸向舅妈借了钱毫不犹豫的把两万付给村委,老爸过后说“我的固执,是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对我说:做人要诚实守信。
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总结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总结一、文常《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唰唰啦啦憔悴(qiáo 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人物生平: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作品获奖情况
▪2005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
▪2002 老舍散文奖《病隙碎笔》
▪2002 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病隙碎笔》
▪1998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
▪1998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屋小记》
▪1997 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
▪1988 作家评论奖《答自己问》
▪1986 上海文学奖《毒药》
▪1985 三月风金杯奖《来到人间》
▪1984 年度作家文学奖《奶奶的星星》
▪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
▪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983 青年文学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