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一生及最后的日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们的启示
• 正视厄运,奋力抗争。
“我完全没想到,有一天,我对我的病竟有些感恩 之情——我怕否则,浮躁、愚蛮如我者大概就会 白活。”
当有人问到史铁生在轮椅上的春秋,问及如 何对待每隔几天便要去医院做透析的病体? 答曰:“是敬重。”
史铁生说:“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 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
史铁生的“不幸”与“幸”
• 不幸:因文革中断学业, 职业是生病,业余写
上山下乡插队务农, 点东西
21双腿瘫痪,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
47岁又患尿毒症。
体,更因为他有一个聪慧过 人的大脑。——蒋子丹
幸运:1.残疾迫使他从写作上寻找一条“生路”,
2. 初期的成功又让他成为作家协会职业作家。
史铁生逐渐地从个人的悲痛中挣脱出来,从破老汉、奶奶这些老一 代人身上,汲取着力量,思索着人生。
4.由“小我”超越到了“大我”的境
界。
1986年之后,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虽然表现的仍是个人的现 实生存,但内容丰厚了,意蕴深远了,增添了一种开阔向 上的情调。作品中的“我”,已融化在社会和人群中, “我”所关注和思考的是群体的困境、命运等等
短篇小说,在文章中, 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 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 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 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 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 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本文感情深厚,娓娓叙 来,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我们这些插过队 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 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 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 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 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 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 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 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 于是,你不仅记住了那个 姑娘或是那个小伙子,也 记住了那个地方,那段生 活。
二、对哲学之谜的深入破解
枯竭的生活、长期的病痛,使史铁生避开了尘世的 喧嚣,陷入了对人类终结问题的哲学思辨之中, 并把他的思辨融入了小说和散文写作。
几十年来,他的思考触及了诸多的哲学课题,譬如 生命、肉体、灵魂、精神、欲望、现实、梦境、 宿命、困境、宗教、上帝等等。
在小说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则有人生与命运、 过程与目的、生与死等几个主题。
为纪念史铁生,周韵等把它
改编成《爱情的印象》搬上 了话剧舞台。
作品思想内容
• 一、带有鲜明的自传体色彩,但作者在创作中, 完成了从对个人命运的悲伤、抗争,到对群体困 境的关注、求索的升华。
1.对个人命运的悲伤和抗争
《午餐半小时》,描写了街道缝纫社一幅最日常的生活画面,透过那个 双腿残疾的小伙子的“眼睛”,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和可 怜的愿望,其中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
最史 后铁 的生 日的 子一
生 及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史铁生)从腿 开始思想,体察心灵。——陈村
史 铁 生 作 品 导 读
生平简介
• 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 • 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 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 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
2.对母亲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位天使在保护着他:这位天使会每天 为他唱,为他笑;会告诉他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 耳的词语;会耐心地、仔细地告诉他生活是什么;会 拼命地保护他,即使那将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这 位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在心 里不由自主地叫这位天使“妈妈”!
———史铁生《我与地坛》
《奶奶的星星》用隽永的抒情语言、丰富的生活细节,回忆了“我” 同奶奶相依为命的儿时岁月,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奶奶的形象。奶奶 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奶奶是优秀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奶奶没有文 化,但一生都在追求进步。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 个星星”。死去的奶奶已变成一颗星,“给活着的人把夜路照亮”。
小说奖。《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重病
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 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 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 的焦点。 •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海伦·凯勒,美国著 名作家,社会活动 家。一岁零七个月 时,失去了视觉、 听觉以及说话的能 力。
霍金,因病被禁锢 在轮椅上达20年之 久。却被誉为继爱 因斯坦之后最著名 的科学思想家和最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张海迪,著名的 作家、翻译家。 5岁的时候,因 患脊髓血管瘤造 成高位截瘫,身 残志坚,被誉为 “当代保尔”。
3.坎坷的人生道路和对残疾人群体的熟悉,使
他拥有了一个独特而幽深的领域——人的形
而上的生命和精神世界。
•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 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
•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 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 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 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 命的最强音。
• 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 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 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 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
•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 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 回去了。”
———史铁生《合欢树》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 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史铁生《我与地坛》
3.对第二故乡深沉的感情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
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 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 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 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 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 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 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 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 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 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 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1.对人生与命运的思索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
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车神》中的“我”,尽管女友即将远游,但“我将摇着车在岸 边等候。”虽然双腿瘫痪,可有轮椅带着“我”在遥远的“海湾 跑一圈”。车神是谁?“信心告诉你她是谁,她就是谁。”这里 的“我”已不再是那个叫“史铁生”的个人,而是残疾人的一个 精神形象、象征形象。 《老屋小记》,作家把目光再次投向20年前所经历的街道工厂生活, 但情调、主题、写法已与《午餐半小时》大异其趣,标志着作家在 思想艺术上所达到的新高度。作品用极简练的写法,写出了五六位 底层人物形象,用歌声寄托理想的D、想望通过长跑改变命运的K、 当过兵打过仗依然耿直正派的B大爷、出身高贵又是名牌大学毕业 的U师傅、智商很低性格火爆的傻子三子…… 这些人物无不处在人 生的困境中,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存梦想、埋头苦干,在 有限的环境中追求着人生的价值。
作品简介
他们带着三弦琴,四海为家,说书 为生。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 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 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 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 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 盼了五十年,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结果才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 于是终于明白了师父的话:“…… 弹好了就够了。”目的本来没有。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生命也将走 到尽头。于是告诉他的徒弟小瞎子: 陈凯歌导演电影《边走边唱》 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让他永 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 无字的白纸。
当时知青作家写上山下乡,大都表现的是“历史的 荒诞”、“理想的幻灭”这样的主题。而史铁生 这篇小说,深情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 艰难现实、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细腻地刻画了破老汉、生产队队长这些普通农 民,真诚、善良、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对知青如同亲人般的关怀、教 育和帮助。作家从知青同土地、同民众的关系的角度,反思了上山下乡运 动,是对当时知青小说的一种反拨和超越。对作家个人来说,黄土地上农 民的精神人格,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和支撑。
一、我与地坛的总述 二、我与母亲 三、 地坛的四季对应——写景 四、 来地坛的人 五、 智障美姑娘(兼论命运) 六、 园神窥视下的我的内心 七、 生死参透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 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 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 道理:人生、命运、爱情、 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 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 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共分六部分,243则。
5.敞开一个独特的残疾人世界
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 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 伤残现象的关切。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 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 争。”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来到人间》里那对年轻夫妻,生了一个发育不全、又患肺病的女儿。 而这女孩又天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慧、要强。于是年轻的夫妻面对着如何承担孩子的现 在和将来的责任,而年幼的孩子面临着怎样直面她的残疾、开始她的人 生的困境。一个残疾的孩子竟给自己以及父母,带来如此严峻的生存挑 战,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史铁生以逼真、鲜活的描述, 展现了人生的偶然性,揭示了生存的苦难性。
作 •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史铁生与父母在一起
知青时期的史铁生
轮椅上的史铁生
微笑的史铁生
奋斗的史铁生
代表作品
• 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 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 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
《没有太阳的角落》写的是一个小小的仿古家俱厂,三位残疾青年和一 个年轻姑娘的故事。“我”觉得“她像一道电光,曾经照亮过这个角落, 又倏地消逝了。”真实地再现了作家此刻沉重、悲伤的心境,对青春、 爱情的渴望。
《人间》用了一个很大的题目,但情节写的只是记者对“我”的一次采访。 记者总想引导“我”从“为人民”、“战胜病痛”这样的高度答复问题, 而“我”只是回答了同学、邻居、同事,特别是插队时的房东,对“我” 的真诚关怀与相助,怎样使“我”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看到了人生中的 “春色”。这些都是作家失去双腿之后,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的记录。
史铁生半自传式的长篇小说。作 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 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 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 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 冲击、规范和梦想。为我们展现 了本世纪以来汉文化语境中三代 人的悲剧人生,小说以知青这一 代人(C、Z、W、F、O、L) 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他们的上 代人以及更上一代革命者的悲剧 命运为旁枝彻底演绎出二十世纪 几代知识者的理想、追求与失落。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把残疾人的悲苦人生推向了极致。年轻的丈 夫一条腿、脸被严重烧伤,妻子则是一个侏儒。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对人生的追求,两人商定要收养一个孩子,并认真探讨了抚养、教 育等一切问题。尽管他们的梦想瞬间破灭了,他们只有收养一只猫 的命运,但她们对美满人生的期望和努力,令人感动。 《命若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