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学院:鹰潭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指导教师:侯洪鑫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参考文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
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
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引言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
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
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杨露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史铁生是一位经历过各种苦难的当代作家。
他用笔写诗,歌唱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
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
他用沉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人世界。
一个接一个地讲述苦难的生活,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生命的精神慰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的一生在于这个过程中。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已经转变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意识。
他的作品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精神声音。
1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活感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1岁时,史铁生“活到最骄傲的年龄,突然双腿瘫痪。
被困在这个艰难无助的生活困境中,他遭受着锥心裂肺的痛苦。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
看着那只飞向北方天空的大雁,我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把手上的东西扔到身边的墙上,拍打着那两条可恶的腿,喊道:“我能做什么?”!'”精神上的打击很难解释,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无法解决。
史铁生看不见出路。
他感到“几乎什么也找不到”,这致命的一击几乎摧毁了他求生的意志,将他一步步推向精神的极端。
史铁生深陷囹圄,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它体现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常被认为是史铁生的自传。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残疾青年。
他忍受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不公和歧视,憎恨所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但他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人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他想到了死亡,被困难击倒,陷入了精神绝望。
残疾青年的精神鸿沟是史铁生的精神绝望。
残障青年的自我质疑是史铁生的质疑。
在生命的意义被扭曲的时候,史铁生痛苦地思考着,从突破中寻找一个突破口,想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为空虚的灵魂找到一个支点。
在与内心的“毁容的激情”的斗争中,他几度徘徊在死亡的阴影中,最终平息了灵魂的风暴,“难以走出存在的狭窄缝隙,以一种清晰的喜悦”。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李玲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6期摘要:若一个人用生命在完成一件事,那必定是虔诚到了一定程度,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经历着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的同时,也在用生命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其作品《病隙碎笔》中展现出的坦然的心态、虔诚的信仰以及宏博的爱都使他成为一个用灵魂“活着”的人和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以及灵魂的追思和考量。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信仰;心态;爱引言《病隙碎笔》是作家史铁生在患了双肾功能衰竭之后开始的一部散文著作,他想用生命最后的一点时光来为后人留下更多一点的精神食粮,同时用写作来度过,他满心欢喜。
史铁生把劫难当做不断前进的动力,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他经受苦难,却努力寻找幸福,致使他从芸芸众生之中脱引而出。
正如路遥所说:“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说的就是史铁生以及这一类身残志坚的人。
一、宿命的羁绊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以他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为划分依据,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时期。
首先,在写作初期,受“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影响,开始用朴实的文字描写插队下乡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乡村的风土人情,其中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工作为主,史铁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残疾人的心声,倾诉残疾人的不幸命运,这一类纪实体叙述模式的作品,生存的现实摆在人们眼前,让史铁生从自身的遭遇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对同类人充满着同情,也深深的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艰难。
第二个时期为反思阶段,写作风格开始有了转变,史铁生在患病之后曾一度绝望,三次想过自杀,这不足为奇,但凡一个正常人在经历如此变故之后,都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史铁生也一样,幸而在他沮丧之时有家人、朋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受到了“情”的温暖。
史铁生写作生涯的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命若琴弦》、《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墙下短记》,到最后的《病隙碎笔》,他真正将自己的内心沉淀了下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原来幸福就在自己心中。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作者:雷红霞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2期【摘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
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
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
在他腿残疾到写此文的这15年漫长岁月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坛中度过的。
史铁生觉得他和地坛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
地坛可以使他从暗无天日的“此岸”世界,逃避到另一个美好无忧的“彼岸”世界。
而在地坛耗费的这些时光中,史铁生最终想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从此,他的人生从黑暗的现实地狱走向了光明的精神天堂。
一、由园中物感悟生命的活力21岁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是史铁生最黑暗的岁月,他的双腿突然残废了。
最初,在身心双重的巨大打击下,他甚是悲观与绝望。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总是一个人去静谧的地坛寻找一丝慰藉。
史铁生在地坛中安静地看书、写作或者思考。
每天他都默默地看着别人忙忙碌碌的上下班;默默地驱赶着那些不知世事的小昆虫;默默地感悟着园中万物的生长和变化;默默地思考着如何熬过他苦难的人生。
地坛是荒芜的,四百年来,它的外表繁华褪尽,少人问津,于是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史铁生因此有了一个安静的思考之地。
然而它却并不衰败,地坛中那些小昆虫,虽然不知世事,却还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老柏树,也没有停止生长,反而愈见苍幽。
所以地坛又并非无声。
如果地坛是万籁俱静、毫无生气的,可能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也会陷入悲观与绝望。
但事实上,“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
”所以史铁生才能从昆虫、柏树及野草等园中万物的生长变化中有所感悟,体会到生命的活力,感悟出人生的积极意义。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生命灵魂的守护者——从史铁生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生 的最大欲望莫过于能够像从前一样 、 像个正常人 一样直立
行走 , 但这个欲望只能成为他今生最大梦想 , 终究无法实现 , 人生就在这个 欲望 与追求编织的大网中痛苦地挣扎着。
3 .精神上 的孤独 困境 。人所面对 的孤独不是简单 意义
铁生 , 已经让 自身的动脉 和静 脉点 变成 了蚯蚓状 。同时 , 他 为了避免加重 肾脏的负担 , 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多喝水 。所 在 以每次做完透析治疗把毒素透走 的同时 , 体内的营养也会随
和 方 向。
关 键 词 : 疾 ; 死 ; 作 残 生 创 中图分 类 号 : 0 .7 I 7 6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7 3 (00 1 0 1 O 10 — 86 2 1 ) 1— 12一 2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 有不 同的追 问与 反思。它可 以成 为
生 命 灵 魂 的 守 护 者
从史铁 生文学作 品中感悟生命 的意义
芦
( 北华大学 师范分 院, 吉林 吉林 12 1 ) 3 0 3
摘
要: 史铁 生是 中国 当代 文坛最具人本哲思的情感型作 家之一。他 虽然 身处人生的 困境 , 却以超乎凡人想 但
象地 问人本 困境 的意 义、 问生命 的意义 , 正是对终极的发 问构成 了他与世界 的根本 关 系, 形成 了他 的写作的发 源 也
一
、
直面残疾是史铁生文学之路的基石
2 岁那年 , 1 史铁生突然双腿瘫痪 , 从此他 的命 运发生 了
巨大变化。对于一个年仅 2 O岁的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来说这 将是一个沉重 的打击 , 刚对人生充满 了无限的憧憬 结果都 刚 成 了水中望月 。面对这突如 其来 , 让常人 无法接受 的现实 , 史铁生也像绝大多数凡人一样 , 对生活乃至生命失 去了从 中 体昧幸福 、 快乐 , 哪怕是艰辛 与劳 累的信心和勇气。 1 .身体 上的差异 困境。作为 一个普 通 的人 , 疾这 样 残
史铁生作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最新文档
史铁生作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伟大的文学创作者史铁生曾在自己的作品《瀚海》中说道:“洪峰创作的目的并不是写小说,而是通过创作来领悟人的生死问题,了解人的生活状态,探寻生命之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认为,这也是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史铁生所有作品的创作特色。
史铁生将生命意义的探寻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核心问题。
通过苦苦思索与探析,来深挖细究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与其他学者不同,他的研究是富有思想和灵魂的。
史铁生之所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探寻生命意义,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命意义关系到人类的基础哲学问题,是长期以来尚未得出结论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意义更为深远而迫切;二是史铁生本人年纪轻轻便受到身体瘫痪等疾病的折磨,生活问题迫使他开始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真正意义。
由于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苦痛,让史铁生一段时间内痛不欲生,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经过一段特殊时期的思考与磨练,他认为自己需要活下来,并且要精彩地活下来,进行了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寻。
在对生命意义探寻过程中,文学创作几乎成为史铁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渠道。
在对史铁生进行专题采访过程中,有记者曾经问他为何选择文学创作,他的回答是为了生命的延续。
表面看来,是在开一种较为夸张的玩笑,实质上是他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也是满足精神生活的特殊方法,是精神的一种寄托。
通过对史铁生所有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心思想的研究,能够看出,史铁生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均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层次探索和追寻,从不同层面对生命意义问题进行了多元化探究。
本文主要对史铁生作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问题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和综述。
一生命与苦难与常人不同,史铁生承受着身体的巨大伤痛和生活的无比艰辛。
文化大革命时期,史铁生与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参与了浩浩荡荡的“三下乡”活动,成为陕北延安的一名普通知青。
然而,受到腰腿病的缠绕,史铁生最终双腿残疾,永远坐在了轮椅之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史铁生曾经想过废掉双腿或者结束生命。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1 引言 (1)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2.1 独特的人生 (2)2.2 独特的感受 (2)2.3 独特的作品 (3)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4.1 对命运的反抗 (6)4.2 对灵魂的拯救 (6)4.3 对幸福的追求 (7)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5.1 人与人的关系 (8)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参考文献 (11)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1、引言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
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
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
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作者:左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在西方现代思潮传入中国之后,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沉入绝望、迷惘的深渊,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对于“责任”“道德”等正面的东西不屑一顾,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很多作家放弃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开始与商业化联手追逐现实的享乐和利益。
但是在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作家并没有对生活、生命、社会完全麻木,他们还在清醒地活着,真实地感受着自己的精神困境,并渴望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境。
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他在残疾之后陷入精神的深坑,在痛苦挣扎之后,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精彩与美好,从而镇定又激动地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悲壮。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义作者简介:左荣(1975-),女,河南漯河人,中文讲师,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处。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温馨、甜蜜、美满,但是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史铁生而言,他的不幸来自于由于疾病而导致的双腿瘫痪,活动的范围只能被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轮椅之上。
如果史铁生是一出生就双腿残疾,没有感受过跳跃的欢欣、奔跑的快感,那么也许他会生活的更加坦然一些,但是上苍何其残酷,让他在体会到飞翔的快乐之后残忍地折断了他的翅膀,让他在21岁的青春年纪就失去了双腿的功能。
21岁,正是青春勃发、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龄,史铁生有着太多的人生愿望要去实现,有着太多的人生规划要去践行,可是命运的绳索却把他生生地捆在了轮椅之上,出入不便,只能仰望天空来怀念自己飞翔的梦想。
他突然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从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被社会歧视的残疾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剧痛,怎样刻骨铭心的重创。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作者:甘林全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标题】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作者】田源【关键词】史铁生生存困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不幸的。
他在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刚毕业即赴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小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1998年以来,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只有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生存的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用笔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极为独特的作家。
其“独特”既关乎他的个人经历,也关乎他质朴的文风中散发出的强韧的生命气息。
不幸的人生遭遇给了他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他对待困境的独特方法震撼读者的内心。
让我们通过史铁生的作品,循着他的心路历程谛听来自心灵的人类追寻精神自由的呐喊。
一直面生与死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可以违背。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以不同的节奏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尽管生命长短不一,却是同一个归宿。
死亡不可回避,人类为此困惑了千万年,却仍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仍在苦苦的思索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追问者中的一员。
人生无常,苦难接踵而至,灵魂无限痛苦,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面对理想与希望的破灭,心灵倍受煎熬,作家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
自此,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想到了死。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接受厄运的到来,这厄运告诉他,他将永远的失去那个他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不得不呆在一个他一无所知的世界中,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调整到适合与他眼前的处境中来。
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更多的是对造化弄人的无比强烈的诅咒,对自己惨遭厄运深切的自怜自惜,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应该有的应对能力的彻底无望。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姬绪进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1)002
【摘要】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总页数】6页(P96-100,103)
【作者】姬绪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穿越苦难的生命--论《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生命意识 [J], 姚丽娟
2.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J], 刘雪松
3.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J], 李颖秀;
4.穿越苦难的生命——论《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生命意识 [J], 姚丽娟;
5.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J], 谢玉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品读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论史铁生散文中生命观
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观摘要:在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里,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
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于是“要不要去死”的问题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就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现状。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史铁生冷峻地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独特的生命观。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观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东西甚至一切都不确定,但我们的死亡对于我们是确定的……它是我们最切身的。
”正是因为死亡的确定性和生存的有限性,所以存在主义者们才会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真实存在的只有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个性和思维,也就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正是在这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局限里,才有了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评论,才有了“白驹过隙”的感伤,才有了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宿命论。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面对着日益缩减的物质空间和心灵空间,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
史铁生就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类生命的众多思考者之一,他坎坷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特别是死神对他的多次折磨,使他一次次经历了死亡的严峻考验,这就更加感受到生命之艰难。
于是史铁生本着“先行到死”又“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体验着海德格尔阐述的死亡体验与创造性生存之间的生命境况,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并在散文中书写出他独特的生命观。
史铁生的散文内容广博,精神深邃,既有强烈的直面人生苦难的意识,又饱含着执著的生命激情。
本文在研读史铁生散文作品的基础上,将其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生命观归纳为如下三条:一阐述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二十岁时他在命运的重创中下肢瘫痪,年轻的生命被困厄于轮椅之上,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梦想的天空崩塌得那么突然,史铁生的生命刹那间成了一片荒漠,“要不要去死”的问题顿时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状态。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黄英蕾发表于:2010-7-27 9:32:18,点击:360,评论(0)[摘要]残疾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用笔思考生命之义,用笔撞击生命之门。
经过漫长的心路历程,他终于鼓起勇气承受苦难,接受现实,理解生命。
挣扎过后,感喟出了: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体生命存在过程的美丽,在于向内的生命构建,在于对生命外来爱愿的感恩,在于经历苦难的过程,认识到了人生即困境,人生来就是为了走向死亡,虽然短暂,但也得珍惜。
[关键词]生命人生死亡写作痛苦引言读史铁生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弥漫出的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
相较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无论怎样不朽的丰功,也都会成为一闪的过客,即逝的流云,更何为我们芸芸百姓,烟火人生。
那么,如旅的人生意义何在?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我们可以从史铁生的散文中读出一些有关于人生的生死哲学。
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被人誉之为“大散文”的《我的地坛》。
这篇散文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作者从对生活的回忆、梦想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是作者重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开始。
文章写得既深沉又洒脱,洒脱源自于解脱之后的轻松,而深沉则体现了作者对解脱之路的痛苦体验。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的差别是永恒的,或者说,差别就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由此而来的人生痛苦是不可能避免的。
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某种飘渺的宏大与完美,只能导致永恒的痛苦。
那么,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呢?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好运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新的精神家园的誓词,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
作者通过对“好运”的“设计”,进一步否定了精神家园的前定性。
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完美的精神家园等待流浪者去发现。
流浪者对这种“家园”的寻找是徒劳的、无意义的。
分析史铁生散文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学院理工学院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班级10级姓名居和昌学号10120041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深处流动的是什么?在茫茫人海里,我们的灵魂总在漂泊着,无涯无岸……然而,当生命碰撞到挫折与不幸的礁石的时候,千千万万人之中就有一人静下心来默默的思考,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生平:生于1951年,卒于2010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双腿瘫痪的他那时才二十岁,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充满着澎湃,正是最为活跃最为兴奋地年华。
在这年华中体验着知识带来的智慧,感受着青春带来的活力,体会着友情带来的真挚和爱情带来的懵懂。
可是他,在这个青春的季节中却似乎过于平静,像是一个已经心死了的年轻人,没有笑容,只有绝望,虽然他那残缺的肉体依然幸运地被这个不公的世界所保留下来。
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活的就像是个行尸走肉。
二十岁的他一个人推着轮椅来到了这个似乎等待着他四百年之久的古老的地坛,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让他思考的地方,也许这里的地坛过于安静。
可是对与他—史铁生,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港湾让他安静地思考生与死。
地坛,是作者家宅附近的一个园子,是作者双腿残废后在那里默坐、思考的地方。
在作者笔下,那儿更是“可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古老的地坛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或许正是这些凋敝的景象把双腿截瘫后的作者与地坛紧紧拉在了一起同样凄凉的境遇,同样忧伤哀默的心灵这就成了作者十五年来日日在园中徘徊的原因。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摘要一个经历种种磨难的当代作家,一个对自己命运说“不”的人,却用一个残疾人的眼光,发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解读,道出了最为健全,最为丰满的人生哲理。
他不断向上天发问:“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指引着他不断寻找答案,不断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
通过与死神的多次心灵沟通,他为自己活下来并且有意义的活着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样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正是因为他的不平凡造就了他顽强的个性,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他不是自暴自弃,相反,是迎难而上,与之抗争,并伴随着冷静之后的思考和感悟,使他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成功。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宿命抗争欲望绪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路,上帝本来不公平,上帝给了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①史铁生在残疾的折磨下,在与死神的纠缠中,经过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他一样遭受困难命运的人找到了活下来的信心和一条光明的出路,吹响了生命的号角。
史铁生之所以是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与他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他是一位残疾人,在豆蔻年华之时,他残缺了双腿,成为人们眼中的“另一类人”,这无疑是他毕生最大的磨难。
这意味着他在社会中与残缺了与其他人生存同样的权利——运用双脚走路。
脚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失去双脚的人就不能生存,所以,“另一类人”这种说法,我不赞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学院:鹰潭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指导教师:侯洪鑫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参考文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
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
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引言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
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
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用一颗冷静而睿智的心向我们演绎了他追求生命的心理历程,演绎了他的生命意识。
基于对史铁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作品体现” 、“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两大方面展开来论述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来体悟史铁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描述了人生来面临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是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的欲望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或者史铁生总结的并不能完全概述人类面对的困境,但这三种困境是永恒的,也无法摆脱。
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构成了个人虚无的人生背景。
他在作品中试图表达人的生命的局限,对死亡的超脱坦诚,对生命的敬畏尊重。
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随后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知青时光。
1972年因病致残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在一个工厂工作七年,正是在此期间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1983年发表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如潮的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史铁生早期的代表作。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第一部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
作家回忆了在清平湾这个充满着生命激情的陕北小山村的知青生活,深情回望那段插队时光。
相较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知青小说,史铁生对于知青生活有着特殊的情感,流露出深切的眷恋之情。
有人说史铁生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关于知青生活的回忆作品,是其在双腿瘫痪回京后,对疾病的特殊心理,使得他对在陕北的回忆起到了干预作用的呈现。
十年的病痛苦难,让这位活在最狂妄年龄上失去双腿的青年有了更多关于生生死死的思考,那份不惧的淡然从容赋予他生命更丰富的涵义;轮椅的狭窄空间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却让他在心灵的海洋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给我们无数个活着的理由,活着的价值。
史铁生用宁静悠远而又自然的文字叙述留在他生命中的美好,在他的笔下,陕北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当贫困的生活状况都化为淡淡的描写背景,并没有着大量的笔墨。
史铁生在这些背景上突显出的是陕北的农村风情,让我们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受苦人身上看到了美好、淳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穷山穷水受苦的人,往往有着乐观坚强、朴实善良的性格。
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破老汉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记叙破老汉点点滴滴的琐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象破锣”,这是作者对破老汉外貌最直观的描写,饱经岁月风霜。
岁月的痕迹毫不留情地刻画在他脸上,但却有份亲近的温暖与淳朴。
老汉爱唱信天游,那种带着忧伤调子的陕北民歌,颤微微的声音拉得很长。
破老汉被塑造成一个真诚善良、贫穷却豁达的乐观者的形象。
破老汉带着小孙女相依为命,一起生活,平淡困苦的生活却赋予他生存的意义。
对于儿子的死,破老汉充满歉疚——因为自己舍不得给大夫送礼,把儿子的病耽误了。
当“我”生病回京住院,老汉托人捎给“我”一张渍透了油污的十斤的粮票,想在治病时帮上“我”,这个跟他一起喂过牛的年轻后生家。
对于粮票这个细节,史铁生在小说《人间》中也有提到,作品感谢了生命中的一个个善良的人儿,让主人公觉得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不至于瘫痪后只想死的内心独白占据太长的时间。
小说中坚强善良的清平湾老汉,每每提到亮亮妈总会面露尴尬:“亮亮家的窑顶上冒起了炊烟。
老汉呆呆地望着,一缕蓝色的轻烟在山沟里飘绕。
”他也有美好的生活向往,淳朴的清平湾老汉!破老汉愿意跟随部队一路打到广州,也愿意重新回到属于他的小山村,他明白“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的道理;他会操持着全村人出钱让两个瞎子说一回书,他知道“谁也有难下的时候”;他对着老黑牛空荡荡的槽,呆坐,抽烟,为迟暮的老黑牛心生不舍。
老汉的喜怒哀乐表露得自然坦率,受苦人永远盼着好光景。
亦如老黑牛,破老汉生命中有太多的磨难,但面对苦难不放弃,苦苦抗争,坚强的生命终在遥远的清平湾绽放、摇曳,为生存创造了意义!作者在小说最后结尾处感慨: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在这吟哦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陕北农村社会的人情美、人性美,闪烁着平静的个性。
作品中渗透了对生存意义的深刻理解与感知,思考着人生价值。
从健康到瘫痪,几欲自杀,从繁华的都市下乡到偏远荒败的小山村,再告别山村回归城市,史铁生用十年的病痛、十年的轮椅生涯换来了内心的平静和祥和,换来对于生之所依的彻悟。
孙郁在《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一文中曾经这样说:“史铁生最早回忆插队的小说,调子是明快的,虽文字掩饰不住内心的苦涩,但你可以从其字句里感受到一种对纯净的向往。
乡下的苦难岁月,被其以另一种笔墨所描绘着,那其间,有对生命活力的渴望吧?”作家通过破老汉来着意渲染一个精神载体,想读者传达生命的真谛:用乐观平常的心态在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黄土地上去生活、生存透过文本传达给读者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索,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人生而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找到生命的真谛。
这一点,在史铁生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一文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作家笔下的地坛是荒败的: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样的环境给人以安静的力量,更容易让人静下来思考。
史铁生在后来《写作之夜》的作品集子中再次提到:“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向生命的起点。
”作家在这样一个静谧的环境下探寻“死亡”的意义,溯回生命的起点,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充溢着一个感悟者和对象倾心相谈的喁喁私语。
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史铁生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
地坛除去了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周围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残疾带给“我”痛苦,但也让“我”在痛苦过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苦难,本来就是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亦如“我”残疾但不残废。
作家由衷地喊出了对生活无比精彩和无穷魅力的赞美之情,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
史铁生走出病痛带给他的苦难命运,在绝境中突围,在生存的艰难中感恩礼赞,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进而尊重、礼赞它。
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研究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残疾”始终是他难以绕开的一个话题,残疾主题在史铁生的小说中频频出现,甚至可以说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始终,尤其是1989年之前的创作。
这些作品多以其自身的经历为创作素材,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残疾人,史铁生对于人类残疾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也成为了他独特的创作倾向。
吴俊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残疾者所感受到的最深刻的痛苦,其实是一种被弃感——一种被所属群体和文化无情抛弃的精神体验。
”史铁生的残疾小说中从自身身体体验出发,真切地描摹出残疾人所承受的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楚,描写了他们的生存困境,描写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冲突,孤独、恐惧以及痛苦的情感。
《没有太阳的角落》说的是三个在车间角落里工作的残疾年轻人,面对爱情时的犹豫和自卑,认定自己没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说的是一对残疾夫妇领养一个孩子踌躇的矛盾心理;《来到人间》里的那个小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产生了受辱感和自卑感,也表现了女孩父母面对残疾女儿的纠结心情;《夏天的玫瑰》里的半路残废的老头,对于人生而残疾的看法,他觉得不是把什么样的人救活就是人道,在他看来,应该让孩子安静地离开。
作品中的主人公有不平有渴望,渴望中透露出无言的悲愤。
应该说,这些故事一方面是作者自我悲剧命运的写照抑或宣泄,而另一方面,则是他对自己人生际遇的一个转移和期许:残疾但不残废。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一些残废主题的小说中,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和宿命感,也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了作者对于残酷命运的不断抗争和坚韧的生存意志。
史铁生通过《命若琴弦》传达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深刻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如果清平湾的破老汉是贫穷的乐观者的代表,那么这部小说中的老瞎子确是一位苦难的承受者,无疑是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