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教师学习讲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教师学习讲义

课程简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解读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前言”导入语和“课程性质”等部分内容重新改写的缘由,“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精简、调整的情况,“课程目标”增减、修饰、调整的内容,“课程内容”中“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删减、增补、调整、变动、改写、润色的情况,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等修订情况。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哪些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即修订的原因,从而决定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对应。

【学习要求】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精神。

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整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灵魂”,它是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安排“课程内容”、落实“实施建议”的依据。

地理教师在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时,应该首先知道课程的性质、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熟悉课程的设计思路,切忌一头扎进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细节的研读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在分析、研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时,又要注意紧扣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条红线,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突出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陈澄华东师范大学一、“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1.“前言”的修订“前言”的导入语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导入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

第二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理应发挥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

“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重新进行了改写。

原先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完整版)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1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沈进嘉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 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 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 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 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 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 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 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 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 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 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 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 “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 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 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 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 “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 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
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 200多个国家、地区,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 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 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 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 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 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 “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 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附2011版课程标准及课标认知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附2011版课程标准及课标认知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附2011版课程标准及课标认知解读)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背景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略论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变化——以湘教版七年级

略论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变化——以湘教版七年级

一、课标( 2011 版)的变化
七年级《地理~ (上册) "认识地球"一节是落 实课标"地球与地图"部分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
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相比,
[3]
的要求与理念。 2011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
准( 2011版) ~ [1]正式颁布。虽然修订后的课标总体框
好地理解新版教科书。
表1
部分内容调整、语言表述和活动安排上,其目的在于加 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表1) 。
..地球和地球仪"课程内容标准对比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 版)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活动建议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
(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 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标;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正在仪
.用简羊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

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 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旧版内容标准详细比较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旧版内容标准详细比较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旧版内容标准比较解读一、地球与地图二、世界地理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说明:“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说明: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

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三、中国地理说明:“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说明: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01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整体认识一下中国地理的构架。
中国地理划分了5部分,分别是“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这个构架与往年是一样的,没有变化。但从具体的“标准”、“活动建议”、“说明”上看,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二、细品变化在哪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变?这体现或强化了什么样的理念?
201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无论是新课标删除了什么,或是增加了什么,但可以通过这些字眼“游戏、讲解、交流、讨论、撰写、辩论、表演、野外实地考察或观察、竞赛”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协调其五大感官并用
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是对课程总目标具体化、细节化后的具体形态,是新课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中国地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对其理解和领会的深浅直接关系着初中地理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今天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一)“疆域与人口”部分:把“活动建议”中的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删去了。但在“标准”中并没有把“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blioteka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一、标准要求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第 1 页 共 19 页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
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 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