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

合集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职高专教育的“职”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学生的职业要求,即必须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

专——“专”是说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内部应该服从于不同的行业对
职业技术的要求,也就是说,同样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因为所面
向的行业不同,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突出行业的专门化要求,
• 特点是:
• 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 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 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 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 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以工作任务为 中心;课程结 构灵活;所学 内容实用
以工作规范为 中心;所学内 容针对性、实 用性较强
内容倾向于综 合性、实用性
功能 能全面增进职 业能力;提高 教学效率
使技能专精、 熟练;使技能 训练高效
使职业技能阶 梯式发展
局限 知识缺乏系统 性;发展潜力 较弱
职业的发展潜 力和适应性较 弱
专业理论教弱
• “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指教学方式, 即通过组织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 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可以体现出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的特点。
• “国际合作模式”等事实上应是办学模式而非人才培 养模式。“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称为一种“教学模 式”更为恰当。
模式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 养过程的管理; • 泛化说,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这一 教育类型的教育模式,将其内涵的界定扩大至整 个教育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为此,本文从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建设“双向途经”教师队伍、完善人才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规模相当有限,且起步晚,从教育体制、人才质量以及社会发展适应度方面相比差距较大[1]。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显著扩大了办学规模,但还未形成自身特色,这就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给社会输送高级技能人才时力不从心,无法发挥其教育价值。

为此,当前背景下只有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技能的人才。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职业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从事某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技能。

人才培养的方式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何种人才起到决定作用。

现如今,我国人才培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工程型、学术型、技术型和工程型。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产业技术升级速度,但逐步模糊了上述四种类型的界限,交叉的地方越来越多,让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步得到延伸[2]。

通常情况下,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培养规格、目标及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二者不同,后者比较特殊,因此在建立人才培养方法上应突出其特点。

由此可见,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全能型高级技能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相当必要,主要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2.1是国际竞争的需要现如今,世界各国都紧缺高级技能人才。

且根据WTO调查结果可知,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应该等技术人才缺口高达百万。

很多国家为了解决技术人才缺口问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世界技术人才[3]。

目前,我国同样存在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此影响下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考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思想。

新形式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根本性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对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高校需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教学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力求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里已占了半壁江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职教育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以后,目前正面临着一个较大的困境,即向社会输送的高职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

这一问题说明我国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基本问题。

新形式下,为贯彻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根本性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通过在对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州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努力探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当今,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日本“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几种。

其中,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学院”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校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交替的方式灵活多样;三是合作专业范围逐渐扩展,现已涵盖理科、教育、法律以及家政、卫生、商品销售和办公室工作等等;四是对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都有利。

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围绕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论述,论述分为三个方面:背景、特点和发展。

一、背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需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 贴近产业需求:高职教育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就业岗位要求,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实践环节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实践能力:传统的高职教育更加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4.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三、发展1. 深化课程改革: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置,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2. 建立行业合作机制: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岗位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 加强教师培训:高职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

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和理解。

4.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学科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高职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高职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科教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29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周济部长在《求是》上曾撰文指出: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

以工学结合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院自身特点,顺应行业发展需求,聘请了有关行业、企业专家。

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并推进“1+1+1”人才培养模式。

“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是把握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入实施“三精”工程,从根本上淡化“三段式”教学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三个零距离”,体现了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课桌即岗位、学习即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市场化人才培养理念。

1素质教育(1)现代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即人格能力)的粘合剂优势。

通过开设一系列素质拓展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合格公民的良好习惯。

(2)通过聘请一些有关行业专家作为我院各专业客座教授给学生做专业讲座或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搞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熟悉行业,增强对未来职业所需能力的认识和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帮助学生正确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合理规划人生蓝图。

(3)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

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传 统 观 念 更 注 重 学 历 ,人 们 追 求 知 识 型 人 才 的 意
识 根 深 蒂 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成 为 相 当 多 成 绩 不 好 的 高 中 毕业 生 的 选 择 。因 此 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相 比高 职 教 育 生 源 质 量 相 对 差 些 ,这 也 导 致 许 多 学 生 、家 长 对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误 解 ,认 为 高 职 教 育 是 低 层 次 的 教 育 。 同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我 国 高等 教 育 采 用 的是 精 英 教 育模 式 ,
视 ,待 遇 在 社会 分 配 中 处 于 较 低 层 次 ,这 也 对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人 才培 养 方式 的转 变产 生 了不 利 影 响 。 ( ) 高等 职 业 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影 响 人 才培 养 三
由于 大 学 都 在 强 调 办 学 的 自主权 ,高 职 院 校 的管 理 要 注 意 以下 三个 方 面 :首 先 要 树 立 成本 意 识 。 高 职 院校 不 能 一 味 贪 大 求 全 ,追 求 面 积 的 扩 大 和 学 生 数 量 的增 多 ,而 应 从 办 学 特 色 的 建 设 j下 功 夫 ,注 重 成 本 二 概 念 ,树 立 成 本 意 识 ,尽 量 使 资 源 的 有 效 配 置 达 到 最
和 行 为规 范 的 总 和 。校 园 文 化 的建 设 要 以人 为 载 体 , 注 重 发 挥 人 的 积 极 主 动 性 。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婴 包 含 学 校
展 提 供 服 务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特 色 所 应 依 托 的重 要
基础 是 为经 济 服 务 ,为经 济 进 行 结 构 调 整 和产 业 升级

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职 生仍 受 到 “ 重 学轻 术 ” 的 文 化 传 统 和 价 值 取 向 的
影响 , 只是 将高 职教育 视作跳 板 . 实 现专 升本 。 忽 略 创 新 素质 的提高圆
江 山” 的地 位 岌 岌 可 危 : 2 01 1年 江 苏 省 民 办 高 职 院
校 招生试 水 “ 注册 入学 制 ” 并 五 年 内全 线 推 进 . 这 样 全 新 的 举 措 势 必 加 速 高 职 院 校 的 洗 牌 进 程 因 此 , 3
综合 研 究 Z O N G H E Y A N J I U
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口苗 勇 徐 瑾
摘 要 : 高等 职 业院校 作 为培 养一 线 高技 能人 才的基 地 。 施行 创 新教 育 、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是 其 教 育 质 量
和培 养水 平的体 现 。 正 视 高 职 院校 创 新 教 育 中 尚 存 在 的 问题 。 从校 园文化建 设 、 教 师素 质的提 高 、 课 程 教 学
3 . 高 职学生 “ 重创 新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认 识 不 到 位
1 . 高 职 院 校 的 生 存 境 遇 梳 理 高 职 招 生 规 模 的 发 展 轨 迹 不 难 发 现 良莠 不 齐 的高职 教育市 场正 面临 着重 组 、 甚 至 破 产 的 危 机 2 0 1 0年 生 源 大 战 中 . 处 在 普 通 高 校 和 中职 教 育 夹 击 下 的高 职 院 校惨 遭 “ 滑铁 卢 ” . 高 等 教育 “ 半 壁
形 式 和 考 核 方 式 的 改 革 及 创 新 活 动 平 台构 建 等 方 面 着 手 . 有 助 于 培 养 并 提 升 高 职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与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过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理论脱节的问题,学生只重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对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缺乏关注。

这种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是有偏差的。

因此,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其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用能力应该被置于重要位置。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而对实用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学生只学会了书本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社会需求培养适应高技能人才,而企业是实践、创新、应用的主要场所。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与企业协同,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使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专业知识,还包括了自身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时代性、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缺乏深入性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优化应当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以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在充分关注产教融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凸显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将人才培养工作看作基本的社会责任,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整作用。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投入较为有限,没有真正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优化,这是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

在人才引入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要求缺乏科学定位,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活动组织中面临较大问题,这是影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本身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考虑到相关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师资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这也导致教师工作能力素养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多指最 后一学年 , 指 三年 教学 时 间 中总计 一年 时 间顶 岗 或 实 习。

行 的重 要 依 托 高职教育具 有“ 等性 ” “ 业性 ” 高 与 职 的双 重 属 性 。所 谓 “ 等 性 ” 指 高 职 教 育 的 层 次 定 位 , 决 定 了 高 职 教 育 的 高 是 它 高 等 教 育 属 性 ; 职业 性 ” 指 高 职 教 育 的 类 型 定 位 , 决 定 “ 是 它 了高 职 教育 的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属 性 。要 处 理 好 这 对 关 系 , 要 就


般 不 低 于 教 学 活 动 总学 时 的 4 % ” 只 有 充 分 保 证 了 实 0 。
践 教 学 时 间 才 能 确 保 学 生 有 充 分 的 时 间 掌 握 熟 练 的 操 作 技 能 , 满 足 岗位 的 需 要 , 出 高 职 学 生 的 “ 技 之 长 ” 因 以 突 ~ 。 此 , 行“ 实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使 学 生 可 以 利 用 一 年 的 时 间 ” 在 相 关 的 岗位 上 “ 岗实 习 ” 适 应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重 要 尝 顶 是
模 式 的实 施 最 为 成 功 。 所 谓 “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指 在 高 ”
展 , 学校在校企合作 中创新人 才培养 模式 ” 使 。文 中 还 指 出
“ 强 和 推进 校 外 顶 岗 实 习 力 度 , 校 内 生 产 性 实 训 、 外 加 使 校 顶 岗实 习 比例 逐 步 加 大 , 高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 提 。这 些 重要文件精神揭示 了高职教育 “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必 要 ” 性 , 是高职院校推行 “ 也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强 有 力 保 障 。 ”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李建卿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文结合新时期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设计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重点培养和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素质高、技能强、后劲足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职业素质不强、迁移能力不足、综合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会计专业分析了其具体应用。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态度好,上手快,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岗,但综合能力提升空间不大,很难独当一面,因此,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而且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按照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依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养成和能力训练两大核心要素,对专业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进行调整,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扩张高职办学规模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存在素质偏低的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素质、较强专业技能、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高职院校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政府投资力度会逐步加大,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将是大势所趋。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企业实习和实训等。

这些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应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

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等。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应注重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实践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信息化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维普资讯
中国科 技信息 20 年第 2 期 07 3
C IA S I C N  ̄ HN CE EA D N
O Y I O M T N Dc20 G N R A I e . 7 F O 0
、实 基金项 目: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基金项 目( 编号 G 0- ) J6 1 部分研究成 式形 成 综 合 实 训项 目进 行 教学 ) 习 教学 0
发点和落脚 点。同时这 一纲领性 文件也是 创新教育 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的根本保 证。 进行顶层设计 , 就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 总体设计研究人手 ,根据 高职的培养 目标 和对人才培养的知识 、能力、素质的要求 ,
业精神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 质,建 设 支高水 平 ,具 有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 、 善于调动学生创新潜 力的教 师队伍是培养
氛 围是 基石 。
3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
队伍 是关 键
教师本人 的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和创
做好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 设 计 与制 定 ,既 是 高职 院 校 实施 创新 教 育
所 有 教 学 改 革 与建 设 工 作 的 基 础 性 工 作 , 又是 创新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 出

与顶 岗工作合一( 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融 入顶岗工作 ,由校企专兼教 师全程跟踪指 导) 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专业结构体 系和
霞 |l l _ _ |
丁鸿利 南京工业职业技 术 学院
I “ _| 。 |
2 0 4 10- 6
衡量质量 , 向注重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 转 量质量 , 把创造性 作为人才质量观的重要标 志。在教育思想 、教育 目标 、 教育管理、教 学内容 、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上树立新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①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KYJD201413,主持人:汪吾金,成员:麻朝晖、林茹、陈燕萍、钱卫星、吴婷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萧山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麻朝晖(1970—),男,浙江缙云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

林茹(1969—),女,浙江平阳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办公室主任、教授。

陈燕萍(1963—),女,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教授。

钱卫星(1974—),男,江苏常州人,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

吴婷婷(1984—),女,浙江浦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助理研究员。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汪吾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有人视之为职业的内在要求和行为规范。

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的具体量化就是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 )。

职商越高越有可能获得职场成功,而职商是需要培养的。

在当前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寻求真正适用、高效的养成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助推“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中国智造”转变,要切实提高吸引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CAD实训 课 程 教 学 的改 工 革 与 实 践 ” 全 院 上 下掀 起 了以 “ , 工学 结 合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为 主 题 的研 究 探 索 的 高潮 。
若干 意 见 》 教 高 【0 6 l 号 ) ( 2 0 16 文件 精 神 , 浙 研 室 主 任 到每 一 位 教 师 , 全 院铺 开 “ 学 作 , 为企 业 在 校 内 的技 术 服 务 人 员 。 其 在 工 成 尤 报立 项4 个 , 院长 主 持 的 “ 有 我 院 特 色 大 额 订单 萎缩 严 重 , 工现 象 时 有发 生 , 6 如 具 停 而 小 额 订单 , 业 又 必 须 考虑 成 本 因 素 , 旦 企 一
1 人才 培养模式指导思想上的创新
育教 学 方 法 改 革等 方 面 围绕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于 节 省 了 岗前 培 训 的 时 间和 费用 , 企业 也
而 大 一 大 二 的 学 生 则 通 过 研 究 所 在 学
根 据 教 育 部 《 于 加 强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开 展 了 多 层 次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 中 重大 课 非 常 愿 意 与 其 签约 。 关 其 人 才 培养 工作 的意 见 教 高 [ 0 02 与 题 2 、 点 课 题 3 全 部 与人 才培 养模 式 ( 2 0 ] 号) 项 重 项 《 关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岗 位 ( ) 力需 求 紧 密 衔接 、 色 鲜 明 、 群 能 特 科 立 物 业 管 理专 业 工 学 结 合 校 企 合 作稳 定关 操 作 技 能 , 又能 帮 助企 业顺利 度过 难 关 , 赢
系的 探 索 与 实 践 ”、 高 职 院 校 ‘ “ 工学 结 合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人 才培养体 系, 介绍 了“2 4 高职人 才培养体 系在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 学院实践 的成效。 13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人 才培养体 系; 内涵 ; 成效
中图分类号 :4 — 3 G 0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4 (0 82 — 0 5 0 17 — 2 62 0 )4 00 — 2
了“ 条 主线 、 一 两方 参与 、 三双 ’ ‘ 措施 、 四个 结 合 ” 内容 的 为 “2 4 高等职业人 才培养体 系 , 13 ” 为强化学 院的专业 特色 , 培养
适应煤炭 、地质和气象等 资源环境类艰苦行业的 “ 四强 型” 人 才,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有效 的探索。 1 “2 4 高职人才培养体 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3” 对 于高等职业教 育而言 , 时代对它提 出的要求 是 : 培养一 大批生产 、 服务 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 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高 职的培养 目标 , 一是强 调 “ 线” 二是 强调 “ 一 , 应用 ” 三 是强调 , “ 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 是就业 。要使高职 ,
行 、 学方 法改革和质量保 障等人 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 教 在保障 就业 的基础上高质量实现“ 四强型” 人才培养 目 。一条 主线是 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的根本体现 。
22 坚持 两方 参 与 .
的需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开展人才 培养工作。多年来 , 兰州资
源环境 职业技术 学院 以服务 为宗 旨, 以就业为导 向, 坚持产学 研结合 , 内涵发展 的道路 , 步探 索 、 走 逐 实践 、 深化 、 凝练 , 形成
业主动性不强而导致 的实训基地稳定性差、操作不便等等 ; 三
是 以应 用 技 术 开 发 和企 业 技 改 攻 关 项 目为共 同任 务 的“ 术 攻 技

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融 于 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 , 潜 移 默 化 地 改 变 学 生 的观 念 . 最 大 限度
地发 挥 他 们 的 潜能 。
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术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0 )
【 摘要】 目前在 我 国大部 分 高职 院校 中, 在 明确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 基 础上 职 业 训 练 的深入 探 索与 实 践 , 主动 适 应 新 时代 的 发展 以满 足 社会 的需 要 。以建 立 一所 实际培 养 人 才模 式 的 学校 , 在 此 职 业培 训机 构对 人 才 素质 的提 升 得 到 了社 会 各 界 的普 遍 认 可 。然 而, 在 它 背后 电流 模 式职 业 培 训 的培 训 理念 依 然存 在 , 并 且 培训 教 师 缺乏 培 训 的功 能 , 如 结 构不 合 理现 象 。 这 些现 象都 需要 通 过 改 革 和 创 新 来 解决 。本 文着 重介 绍 职 业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 改革 与 创新 的具 体 实践 路 径 。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培 养模 式
【 中图分类号】 G 7 1 0
【 文献标识码 l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2 — 0 0 4 4 - 0 2
在 我 国现今 的教 育模 式 下 高职 院校 培 训 的理 念 中 . 它 背后 2高 职 院校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改 革 与创 新 具 体 践 行 路 径 当前 的 人 才 培养 模 式 仍 然 存在 ,并 培训 教 师 缺 乏 培 训 的功 能 , 2 . 1突 出高职 教 育 的特 色 如 结 构 不合 理 现 象 。这 些现 象都 需要 通 过 改 革 和 创 新 来 解决 。 高等 教 育 是一 种 特 殊 类型 的 高等 教 育 。 其 培训 目标 和规 则 在此基础上 , 为 了实现 持 续 改进 职 业 培 训 的 标 准 。 并 实现 社 会 与普 通 本 科 院校 或 者 纯粹 的 职 业 学校相 比应 有 所 不 同 的。这就 的可 持 续 发展 目前 正 是 体现 职 业 培 训模 式概 念 内涵 的 时候 , 要 求 职 业培 训 模 式 的 改革 和 创 新 , 必 须 积极 探 索职 业 培 训 法 的 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改 革 创 新 的原 则 要把 握 好 , 并且 非 常 有 必要 突 出特点 。当然 . 高职 院校 必 须 以就 业 为导 向 , 突 出特 色。为此 努 力 了解 并探 索职 业培 训 模 式 的改 革 与创 新 的 具体 实践 路 径 。 高职 院校 的教 学模 式也 必须 是 试探 性 的 改革 ,以 就 业 为导 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即必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关键词]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题负责人:韦永恒;课题组成员:农克良、罗显克、韦国善、王晓军、谈艺超。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开办的高职教育院校中,除了由中专层次升格为高职院校(含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外,还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专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专院校)。

此外,刚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还开办有高职教育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广西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的高专院校(含由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众所周知,高专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面前,高专院校除了要加强图书资料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的转型培养之外,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转变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近几年来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

注重专业与行业,教学计划基本一成不变,教材千篇一律,教学内容重复老化,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学生按照同样的学制、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课程和同样的内容来学习,几年后同时毕业离校。

按照这样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弊端很明显,那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准自身的社会定位。

3.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唯恐理论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训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4.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

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专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

近几年,高职教育增长较快,由于资金的问题,相应的配套设备还跟不上。

高职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还较小,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形式也不多。

5.人才培养教育考评方法失效。

重知识考查,重理论分析,重卷面分数,轻能力测试,轻实践操作。

最明显的现象是,学生通过了四级英语考试,仍然不会说英语;学生通过了二级计算机考试,仍然不会编辑一些文稿、数据等。

以上几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

高专院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与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

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

3.特色品牌的原则。

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学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院校都抢着开设。

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开放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贸易区内高职高专院校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瞄准潜在市场,相继开设了面向东南亚的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及会计、旅游、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专业。

这种情形下,各院校之间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4.工学结合的原则。

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培养,这样才能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三、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模式创新的途径与方法1.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

21世纪初,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广西高专院校往往从学校传统的教学或师资优势出发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设置的学科味比较浓。

近两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不尽如人意。

要想使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必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抓起。

要彻底改变传统高专教育按本科学科模式设置专业课程的做法,广泛咨询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市场、企业的需求出发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一开始就要考虑好学生就业问题。

因此,学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

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起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具体地说,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技能模块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

要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

教学课程及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后,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层面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但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目的,须进一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目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较普遍,效果却一般。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的是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可以多采取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

第二,实施“双证书”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双证书”是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过什么;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工作能力证明,表明持有者能“做”什么。

高职学生能获取“双证”,既是其特色所在,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在我国逐步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专院校“双证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还应该是“教练”,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恰恰是“教练”。

因此,大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关键。

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

要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推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校企合作,实施“2+1”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内接受教育,打好基础,最后一年到企业或预期岗位的单位接受现场实习与实践培训。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可以突破学校办学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按职业岗位和专业要求来设置,做到实用性、模拟性强,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有些实验室还可以采取“订单”的方式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职业环境的真实体验,非常重要,可以考虑以“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方式,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

4.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考试是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

基础理论课的测评要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技能测评重在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要建立起客观化、规范化、量化的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