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22.凝结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实录
凝结教学目标: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3片)、热水、保温杯、玻璃杯(3个)、小镜子、酒精灯、夹子教师演示实验材料:玻璃杯4个、热水、玻璃片4片、冷水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和双手,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出示图片)观察一下,我们哈气时有什么现象出现?生:嘴里有白气冒出。
师:夏天我们哈气时有白气冒出吗?生:夏天好像没有。
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冬天哈气会冒白气,而夏天却没有?生:这些白气是什么?生:这些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结合实际,猜想假设(一)探究白气是什么。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对着准备好的小镜子哈气,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有小水珠出现。
生:有一层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什么变成的?生:是嘴里的水蒸气变成的。
生:是嘴里哈出的气变成的。
师:我们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变成了水珠。
(板书:水蒸气→水)师:我们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生:冬季师: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生: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师:那说明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板书:遇冷+?)生:遇到冷的物体三、制定方案,动手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请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知道在烧杯中倒入热水,可以制造出水蒸气。
想要知道水蒸气是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该如何证明?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是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那么其余条件呢?生:要相同师:哪些条件要相同?生:相同的玻璃杯、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同时盖上玻璃片师: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生:给玻璃片加热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师:我们的方案是这样吗?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给玻璃片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什么?)(投影出示)学生分组合作实验3.交流现象,得出结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2、凝结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 种现象叫做凝结。
凝结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 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步骤: 1、在三脚架上放石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放 装有冰块的小碟子。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部有水汽出现,在小碟 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答:不是。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极小的小液滴。
2.对着镜子或门窗上的玻璃哈气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玻璃上的会出现一层雾气(即小水滴)。这是因为哈出的水 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缘故。
3.当饭熟的时候,我们揭开锅盖,锅盖上会有许多小水珠掉下来,它们是从哪里来 的?
答:锅盖上的小水珠是锅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水蒸气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大于杯口)、酒精灯、铁夹、 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滴。 实验结论: 水蒸气在遇的条件下才可以凝结成水。
一、我来填一填: 1.水蒸气 遇冷 可以变成 液态的水。 ,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下雨前,水缸或自来水管的外壁上,常有小水珠凝成。我知道这是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为 。 3.水在凝结过程中, 放出 热量。 4.科学家发现火星北极有凝结水。如果火星像许多天文学家预测的那样,曾是温暖 潮湿的,那么我猜测这里曾有 。 二、当好小法官: 1.太阳出来后,空气里才有水蒸气。( ) 2.露水是天上掉下来的。( ) 3.浴室房顶上的水珠、水杯盖上的水珠都是水蒸气凝结的结果。( ) 4.水蒸气的凝结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很大关系。( ) 三、科学探究: 1.烧水时,从壶嘴等处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22 凝结》教案 青岛版
《22 凝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掌握什么是凝结现象。
2、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得出结论。
2、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2、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通过实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解释什么是凝结现象。
三、教学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都见过露珠,还有卫生间的镜子上老容易出现水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到底为什么?新课讲解:一、认识凝结现象1、对着镜子哈气,发生了什么现象?请边观察,边思考。
小水珠是由什么形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
)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如果这个地方学生没有猜出来,你可以说老师再给大家做个类似的实验,请同学观察。
)3、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这里有个杯子,倒入一些热水,盖上一块玻璃片,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玻璃片上去。
小结: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
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请看老师桌子上的两个杯子。
(A 杯子装半杯冰,B 杯子装半杯水,且 A 杯外壁的下半部分布满水珠,B 杯外壁无变化)让一个同学上前近距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告诉给同学们。
教师提问:1、A 杯外壁的水哪里来的?难道是从杯内渗出来的。
(这个地方学生的猜想可能更多,比如水不小心洒出来的等,老师要耐心给予排出)2、周围同样有水蒸气,为什么 A 杯外壁有水,B 杯外壁没有水?(可以让前排学生摸摸杯子感受一下温度高低。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热(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热(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案(一)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2.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梳理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吸收热量越多,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
此外水蒸发的速度还与水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水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湿衣服变干、水洼变干都为水的蒸发现象。
3.水蒸气在凝结成水的过程中需要释放热量,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浴室镜面上形成的水滴、清晨草叶上的露珠皆为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4.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5.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这些水的形态变化,都与温度变化有关。
1/ 3三、实验解析1.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探究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2)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冰块、毛巾、电子秤、护目镜、食盐等。
(3)实验步骤:①称量两杯水,使它们初始质量相同。
一杯放在常温下,另一杯加热至80 ℃,放置10分钟后,称量两杯水的质量。
②首先,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玻璃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然后,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4)实验现象:①加热的烧杯比常温烧杯中水的减少量更多。
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题资料
(11课) 1.声音分为 乐音 和 噪声 。 2.被人称为污染环境“四大公害”的是( 噪声,污水 废气 垃圾 ) 3.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
交通运输 工业噪声 建筑施工 社会噪声如音乐厅 心血管系统 ; 4.噪声的危害有:损害人的 听力 、 使人急躁、易怒;影响 睡眠 ,造成疲倦。
5.我在 图书馆 博物馆 纪念堂 等环境里见 过“安静”的提示,在这些地方,我是这样做的:
(9课) 1.耳朵分为 外耳 、 中耳 、 内耳 三 部分。 中耳 2. 和 内耳 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 耳廓 和 外耳道 组成。中耳 由( 鼓膜 )、 听小骨 等构成。 鼓膜 是椭圆形 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 耳蜗 )等构成。耳蜗 与 听神经 相连。 5.耳朵是人体的 听觉 器官,如果受到伤 害,人的听力就会 下降 ,甚至 丧失听力 。
10课) 高低 大小 1.声音有 和 的不同。 2.当物体振动快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 高 , 当物体振动慢时,我们到的声音就 低 。 音调 3. 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 。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 20-20000 因此, 当物体的震动超过一定频率,即高于人耳听 觉的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 超声波 称为 。 20 5.次声波就是振动频率在 赫兹以 下的一种低频率声波。
7课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说话声是由 产生的,琴声是由 产生的,风声是由 产生的, 流水声是由 产生的。 .各种物体,只要 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二、当好小法官: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 .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 ) .大海的波涛声是由海水振动而产生的。( ) .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 .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 三、我来选一选: .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 振动产生的。 .瓶子 B.空气 .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 .耳朵的错觉 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 .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 。 .水面十分平静 B.水向一个方向流 C.水面会振动起来 四、科学探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人说话的声音是否也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呢?请试着解释 一下。 .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呢? .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
【教学实录】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教学过程:师:上课!生:喊课堂口号!师:通过同学们响亮的口号,我就知道今天咱班同学精气神儿十足,所以这节课我们从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开始,你敢接受挑战么?生:敢师:一会儿这两排选一代表,代表红队,这两排选一代表代表蓝队,准备好了么?生:准备好了!师:比赛题目是:给你一块玻璃片,谁能借助你的身体,让玻璃片上出现水,时间是5秒钟。
***代表红队,***代表蓝队,我们再选一个你们最信服、最有威信的同学担任评委好吧?选评委(班长)师:其他同学一起喊加油给他们助威,声音越大越好!准备好了么?比赛开始!生:一个往热玻璃片上哈气,一个往冷玻璃片上哈气。
师:评委验证,谁的玻璃片上出现了水?我宣布*队取胜!掌声在哪里?生:(鼓掌)师:蓝队的同学不要气馁,你们的失败可能会为我们这节课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一会儿大家说不定要感谢你们,红队成功制造出了水,是不是**有超能力,会施魔法啊?请位同学摸一摸两个玻璃片的温度有什么不一样?生摸玻璃片。
(一个冷,一个热)师:同样是往玻璃片上哈气,冷玻璃片上出现了水,热玻璃片上没有水,冷玻璃片上的水是哪里来的?(板书水)生: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板书水蒸气)师: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呢?(板书遇冷)(你敢大胆猜测,具有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潜质)水蒸气真的遇冷才能变成液态水么?遇热就不可以变成水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变成液态水的原因。
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叫对比实验?生:回答师:这个对比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把你们小组不认识的举起来,老师帮你解决。
考考你,这是什么?生:说出各种材料的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22《凝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凝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由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水和水蒸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玻璃片2个、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有关凝结的小资料、小镜子或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水经过蒸发和沸腾后可以变为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不能再变成水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首先做出猜测,等这节课完成后,看谁的猜测是正确的。
学生说一说,猜一猜。
2.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水珠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小水珠?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上的水滴等)师:同学们见过的这些小水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天气这么冷,让我们哈哈气暖和暖和手吧!(学生很有兴趣地操作。
)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很精神,让我们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给自己一个笑脸。
向镜子中的你哈哈气,让他(她)也暖和一下!学生进行实验。
2.提出问题:刚才对着镜子哈气,发生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观察回答:(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洁净光亮的玻璃片变得模糊了。
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说课
五年级上册《凝结》说课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中第三课《凝结》。
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请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
学生生活中虽常见到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现象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新课标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认知凝结现象。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渗透自然界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让学生养成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用复习法、实验探究法、教师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五、教学准备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六、教学过程《科学课标》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五年级科学上册《22 凝结》教案1 青岛版
《22 凝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掌握什么是凝结现象。
2、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得出结论。
2、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2、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通过实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解释什么是凝结现象。
三、教学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现在问戴眼镜的同学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从空调屋子里出来的时候眼镜片上总会有水汽,然后过一会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凝结。
新课讲解:一、凝结实验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2、用试管夹夹住两个干锅,在一个蒸发皿内加入冰块,另一个培养皿用酒精灯加热3、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蒸发皿和烧热的蒸发皿,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填写实验报告单,整理实验仪器。
温馨提示:1、实验中,要注意两个蒸发皿要同时放上、同时取下。
2、实验时,需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3、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4、不能用手触碰加热的培养皿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论证汇报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凝结水蒸气遇冷水【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能变成水,并总结这种科学现象就是“凝结”。
】二、走向生活,解释现象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教师放投影仪: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烧水时水壶盖内的水珠、做饭时锅盖内壁上的小水珠、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举例的同时,让学生分析发生凝结现象的原因。
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热——《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案
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
第一节课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转变为水蒸气。
那么水蒸气能不能转变为水呢?这是学生正常的思维疑问,因此本节课顺理成章地进行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的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聚焦媒体,引导质疑“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有关”。
第二部分——联系生活,进行猜测“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与什么有关。
”第三部分——设计实验,合作探究“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第四部分——借助图片,拓展延伸“水的物态变化,云、雾、霜、雪等怎样形成的?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这以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从而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2.能力目标: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利用本科知识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在观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五、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
教师准备: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方法自主观察合作探究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聚焦媒体,引导质疑:1.聚焦媒体:①出示三个视频:厨房里烧开水。
五年级科学期末复习
五年级科学期末复习14课、木材1.(棉花)、(木头)、(竹子)、(煤)、(石头)是非人工合成的(天然)材料。
2.(玻璃)、(塑料)、(陶瓷)、(人造纤维)、(人造革)是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
3、我们把木块连接到电路中,来研究木头是否能(导电),我们可以用小刀刻不同的木块,来研究各种木头的(硬软)程度,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来研究各种木头的(沉浮)情况。
1.木头有什么特点?答:(1)在水中能沉浮(2)有年轮有花纹(3)能燃烧(4)有硬有软(5)干木头不导电。
2.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木头做的?答:桌、椅、凳、门、窗、床、农具的把儿等都是木头做的。
15课、纸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2.我们从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厚度.透明度.吸水能力.承重性能等方面研究纸;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原料,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4、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用竹简或木简做书写材料5、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
16课、陶瓷1.中国的原始陶器制作始于距今约(七千)年前2.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3.陶瓷属于(人造)材料。
4.在高压线杆上用到陶瓷,是因为陶瓷有(不导电)的特点,应用于航天飞机上是因为陶瓷有(耐高温)的特点,应用于底下管道是因为陶瓷有(耐腐蚀、不怕水)的特点。
5.陶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鉴赏)和(艺术)价值。
1.陶瓷有什么特点?答:陶瓷有不导电、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的特点。
2.怎样利用陶瓷材料?答:(1)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及日用装饰方面(2)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
3.世界各国为什么把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答:因为中国素有瓷国美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了解了中华文明。
17课、金属1.金属是(人造)材料,是由天然金属矿(开采)(冶炼)而来2.将废旧金属物品回收,冶炼加工就可得到(再生)金属,所以金属是可以(再生)的材料3.所有的导线都用金属制成,是因为金属易(导电)4.把金属勺放入热水中,金属勺很快就会变热,这说明金属易(导热)用铁锤砸钉子,钉子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没折断,说明金属有(延展性) 5.金属中的(钢铁)称为黑色金属,其他金属被称为有色金属1、金属特点?答:(1)有金属光泽(2)有延展性(3)易传热(4)易导电2、金属从哪里来?答;(1)来自金属矿,经开采、冶炼获得(2)来自回收站,将废旧金属冶炼、加工获得。
五年级实验记录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26个,这26个实验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2、凝结》教学设计
22、凝结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球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球的道理
教学准备:
水珠图片、小镜子、火柴、玻璃、小瓷盘、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长颈烧瓶、导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盛饭时,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小水球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镜子上的小水球是怎么形成的?
2、分组讨论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电。
5、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三、自由活动: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2、师生交流。
四、拓展活动: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我们想办法阻止它们的出现。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课件
实验结果
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
玻璃杯内加冰块
玻璃杯内加冰块和食盐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温度计的 示数
5℃ 0℃ 0℃ -2℃ -5℃
-5℃
玻璃杯
水蒸气的 凝结现象
外壁开 始有细 密的小
水珠
玻璃杯外 玻璃杯 壁有越来 外壁开 越多的细 始有较 密小水珠 大的水
珠
玻璃杯 外壁的 大水珠 越来越 多
一般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生水蒸发的现象,特别热的时 候可以蒸发;冷一点的情况下,水也可以蒸发,这说明水蒸发 比较容易发生,对温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不同温度可能 会影响水蒸发的快慢。
水蒸气凝结一般都是发生在潮湿一些的空气与温度低的物 体表面接触时。比如冷的雪糕包装与相对热的空气;冷一些的 浴室镜子表面与潮湿并且热的浴室空气等。这说明水蒸气凝结 可能要有温度差异,还要有比较潮湿的空气等。温度差异的大 小、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多少等可能都会影响水蒸气的凝结。
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下册
科学概念目标
1 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 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 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 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 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 度高低的关系
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
观察水蒸气的凝 结现象
水蒸气凝结需要放出热量。
3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 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 水温越低,水蒸发越慢。 如何设计实验呢?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3-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3-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水的蒸发和凝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水的三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2.难点: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冰块、吸管等)、课件、黑板。
2.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实验器材,一份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喝冰饮料时,饮料从液态变成冰块的现象,引出水的三态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呈现水的蒸发和凝结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
实验1:将烧杯中的热水放在通风处,观察水蒸发的过程。
实验2:将烧杯中的热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凝结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热水器等。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的重要性。
五年级科学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
教师准备: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
二、探索1.活动一: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小心烧杯中的热水,避免烫伤。用试管夹夹住瓷盘加热, 不要用手触摸加热的瓷盘,以免烫伤。
6、加热瓷盘时,要来回转动瓷盘加热,转动速度要快,一般10 圈左右即可,可以使瓷盘受热均匀,以免受热不均发生破裂。 7、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报告单,并收拾好实验仪器。
水蒸气变水实验记录表
实验项目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甲杯
烧杯 热水
热瓷盘
没有小水珠
乙杯
烧杯 热水
冷瓷盘
出现小水珠
水蒸气变水实验记录表
实验项目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甲杯
烧杯 热水
热瓷盘
没有小水珠
乙杯
烧杯 热水
冷瓷盘
出现小水珠
水蒸 气遇 冷变 成小 水珠
实验记录单
烧杯 相同条件: 相同、 水温 相同、 水量 相同、
放小瓷盘时间 相同、 取小瓷盘时间 相同。 不同条件: 小瓷盘的冷热 不同。
它是水蒸气凝凝结形成的
一个盛冰的玻璃杯,放 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杯子 外面出现了很多的小水珠, 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 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在 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雾和 云都是由 浮游在空 中的小水 滴或冰晶 组成的水 汽凝结物, 只是雾生 成在大气 的近地面 层中,而 云生成在 大气的较 高层而已。
实验现象:冷的小瓷盘上有水珠,热的小瓷盘上没有水珠 。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 遇冷 情况下可以变成水。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 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结合之前学过的蒸发知识说一 说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吗? 遇热
水
水蒸气
遇冷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它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草业上的露珠 花间的露珠
我是小小科学家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 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 机叔叔的视线,我们想 办法防止它们的出现。
可以通过加热汽车 玻璃内壁的方法消 除“凝结”现象。
22.凝结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组学习 自主探索 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总结概括 抽象提升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来自哪里?
问题二、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 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2、如何证明水蒸气遇到冷的还是热的 物体更容易变成水?
水蒸气是怎样 “飞”散到小镜 子上去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实验方案:
1、点燃酒精灯。 2、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瓷盘放在酒 精灯上加热。 3、在两个装有相同热水的烧杯上,一 个盖上热瓷盘,另一个盖上冷瓷盘。 4、过一会儿,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 验记录。
1、实验前,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2、实验时,需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3、实验中,要注意两块瓷盘要同时放上、同时放下。 4、点燃的火柴用完后放入桌面的水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