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1 食物到哪里去了【教材】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单位】顺利第五实验小学【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功能,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人体轮廓图、文字图片资料、人体消化器官图放在信封里,课前发放。
教师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小黑板上已画好人体轮廓图,一套人体消化器官图、淀粉、碘酒、试管、滴管、水槽。
【教学准备】一、调查导入,引出课题1.调查学生的一日三餐情况。
2.质疑:我们每天都会吃下这么多的食物,那么吃下去的食物到底到哪里去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3.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具体的探究我们吃下的食物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同学们刚才都说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了,那究竟被我们身体内的哪些器官消化掉了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汇报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各种消化器官的图片,并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做以简单的总结。
)三、猜测食物的消化过程1.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我们身体内的各种消化器官,现在我们来猜一猜食物在我们身体内的消化过程,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经过哪些主要的消化器官呢?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取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身体轮廓图,分发给组内的同学,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在身体轮廓图中标出食物可能经过的主要消化器官(可以图文结合)。
2.学生自主猜测,画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3.交流猜测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食物被如何消化的相关资料1.刚才同学们对食物可能经过的主要消化器官、路线做了推测。
那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
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
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
胰)老师:还有补充吗?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二、消化系统的认识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学生:查资料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
(小组长分发资料)投影 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
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
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
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6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6篇)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食品到哪里去了编委审稿使用人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以食品在人体里的旅游路线为切入点进行教课活动,让学生经过猜想、假定、推理、实验等认识食品在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饮食习惯。
教课目的: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食品的消化过程,养成优秀的饮食卫生习惯。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定性解说;能用简单的器械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余信息,能较有条理地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想知道,爱发问,喜爱勇敢想象;愿意合作与沟通;能够爱惜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良生活。
教课重难点:要点: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食品的消化过程。
难点:会设计唾液消化淀粉的对照实验。
资料引用:精选教课设计及教参教具学具的准备:1、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温度计、烧杯等。
2、采集有关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资料及家人的饮食状况和饮食习惯。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发现暗箱学生沟通自己每日三餐的状况。
我们每日都吃大批的食品,这些食品都到哪里去了呢今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食品在人体里是如何旅游的。
(板书课题)二、依照事实猜想暗箱食品在身体里是如何变化的呢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我们先来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学生依据课前的预习及采集的资料小组内议论沟通,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下来。
(提示:可参照课本第二页左下角的图,画出食品在人体内的旅游路线。
)小组合作进行整合。
(师合适的评论指导。
)学生议论沟通,报告。
(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最正确)师:很好,同学们说得不错,此刻让我们一同来看大屏幕。
(师出示人体消化器官图,规范学生的认识。
)人体的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引出问题:肝、胰能否是消化器官(学生沟通自己的认识)我们知道了食品在人体里的运动路线了,食品是如何被消化的食品能否是还是原样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食品在人体里经过了哪些变化呢(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馒头放进口中慢慢嚼,体验滋味有什么变化(有甜味)猜想假定:为何会有甜味。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
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
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
胰)老师:还有补充吗?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二、消化系统的认识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学生:查资料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
(小组长分发资料)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
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
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
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

马戈庄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项目集体备课教案个人修改案教案内容1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
教学难点:消化器官的各种作用及酶的实验的理解。
教学准备:1、课件、2、资料3、实验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是寒假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上课,猜一猜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品尝,体会一下,食物到哪去了?二、探究活动(一)认识消化器官1、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名称(认识食道、胃、肠,并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肠分大肠、小肠、直肠及胃的位置形状等。
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2、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还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我们用自己的手跟踪食物的旅行好吗?每到达一个器官就告诉我好吗?3、跟踪到了吗?老师在小纸包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拿出来看看,认识他们吗?(指导学生认识肝、胰及其主要作用),认识了这些消化器官,你能把食物消化所经过的路线摆在人体合适的位置吗?4、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这样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展示)食物进入口腔顺着食道到达胃,肝分泌胆汁,胰分泌胰液帮助食物消化,这时,食物再从胃进入小肠,有营养的物质留在身体里,没有营养的食物残渣再进入大肠,通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二)口腔的作用1、过渡:你看,食物的消化的确是个复杂的过程吧。
脑筋急转弯:食物旅行的第一关要经过哪里?(口腔)一会让我们来嚼馒头,猜一猜馒头在口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除了形状、颗粒的变化外还会不会有变化?你们认为馒头会变成其他的物质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唾液)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咀嚼馒头,不要咽下去,仔细体会馒头在口腔里发生里什么变化?2、请一名同学把嚼过的馒头吐在培养皿中。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凸透镜》教学打算单元分析: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小孩们去探究光的隐秘。
在《凸透镜》中,小孩们会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自制望远镜,领会奇异的折射现象;在《照相机和眼睛》中,小孩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掀开它们成像的隐秘。
本单元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条目如下:(一)科学探究: 1.能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 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展会给人类与社会进展带来好处(三)物质世界: 1.了解放大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四)生命世界: 1.了解感受器官的作用,明白人体的各种感受是对外界的反映;(五)注重个人保健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本套教科书的“魂”,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趣味性专门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喧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摸索,鼓舞他们对所观看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
而且,也不应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查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久犹如金子之于点金指。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一系列简单的光学实验; 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所观看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 3.尝试制作望远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放大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差不多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3.明白如何样爱护眼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展会给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好处; 4.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宝贵、最奇异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爱护眼睛。
1.凸透镜教材分析: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身体内部的隐私1 食物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食物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本课是指导学生相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课以生活中学生感受真实的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试验等相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让学生及动手又动脑,起先对身体内部结构的相识活动,了解消化器官,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
课型:科学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说明;在学习中学会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培育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情愿合作沟通的科学情感看法价值观。
2.引导学生利用简洁器材作简洁的视察试验,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试验实力,学会能利用简洁的器材做简洁的视察试验。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化,引导学生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学问改善生活。
4.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试验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各个器官、消化过程的相识学习活动。
教学打算老师打算:课前搜集关于人体消化系统各个方面的资料,试验工具:烧杯、温水、试管、滴管、淀粉糊、碘酒、关于食物消化、卫生保健等方面资料。
学生打算:课前调查了解家人的饮食状况和饮食习惯。
课时支配1课堂检测说一说为什么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途。
课后反思2 我们的呼吸教材简析我们每时每刻都须要呼吸,课本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同时通过猜想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呼吸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进而探讨爱护呼吸器官的内容。
课型:科学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说明;在学习中学会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培育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情愿合作沟通的科学情感看法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
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
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
胰)老师:还有补充吗?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二、消化系统的认识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学生:查资料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
(小组长分发资料)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
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
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
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
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老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老师把这些部位帖在黑板上(小组长发放记录纸)交流汇报:老师挑选几特别夸张的两张记录纸放在投影上展示。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
老师总结:老师刚刚在看你们画时,30幅图,有三十种不同的画法,是不是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都是不同的呢?那到底确切的位置在哪?,万一这里疼,你说不出是什么疼。
那不是太没水平了吗?所以,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们的位置吗?楼老师有一件十分神奇的衣服?谁穿上,谁就能知道自己消化器官准确位置。
楼老师看一下谁能来试穿。
学生穿“衣服”老师让他站在凳子上。
老师问,你的胃,食管,小肠,大肠在哪?(这件衣服上最好还有肝胆,胰的位置),学生指。
老师说:下面的同学,你们能指出来吗?(要点:食管长;胃躺在左边;小肠盘在腹部,大肠的位置等)四、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过渡句:食物经过这么长长的消化道以后,形态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在不同的消化器官内,形态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再次查找资料,圈出重点板书:细碎、通道、食糜、小分子、残渣为什么口腔里会变的细碎,在胃里会变成食糜?他们有哪些结构特点吗?重点1.体验胃的蠕动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挤捏口袋,体验蠕动磨碎食物实验指导:如何蠕动实验深入:有些不能磨碎的食物要细嚼慢咽,下节课将深入研究。
(考虑一下是否时间与收获不成正比)2.体验小肠长度,大肠长度,两者相比,各有特点功能。
五、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检查一下自己画的图,对吗?现在可以试着去修改一下食物消化过程图。
下课课后反思:第二课《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呼吸器官图片)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验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呼气——→胸廓腹部缩小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三)实验探究实验1: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用广口瓶、直玻璃管,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
请每组同学通过玻璃管向瓶中吹气,大家观察石灰水有没有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呼气时,石灰水变混,说明了什么?(5)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2:请每组同学取一个集气瓶,往里面呼入气体,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其他同学将燃烧的火柴慢慢地伸入集气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火柴灭了说明了什么?(5)结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氧气少。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四)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1.问题:如果呼吸器官生病了会出现什么后果?2.你知道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疾病?3.怎样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生长?请看一段录像再回答。
三、小结及课外延伸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课后反思:第三课《心脏和血管》[教学目标]1、知道心脏、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3.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1)教师示范:抱头下蹲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二、探究过程(一)心脏跳动1.师::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你能明确指一指吗?2.师::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 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学生回答4. 师: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师: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1. 师: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
为什么到处都有呢?2. 师: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
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学生猜测与什么有关3. 猜想:你认为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系呢?1.师: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2.请同学们读P9研究计划,明晰研究计划的内容方法步骤3.学生完成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4. 师::为什么要测3次,要算平均数呢?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5.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三)、分析、整理数据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师::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总结:脉搏的跳动次数和我们心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跳动次数和脉搏的跳动次数是一致的.4.演示实验: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