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8doc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儿科学-8 (1)
儿科学-8(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50,分数:50.00)1.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C.柯萨奇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E.支原体(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区别两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即疱疹性咽峡炎(C项引起)和咽结合膜热(D项引起)。
陷阱在于“疱疹”两字。
2.早产儿的胎龄范围是A.<33周 B.<34周C.<35周 D.<36周E.<37周(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按胎龄分类:(1)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又称未成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
3.8~11个月的婴儿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常见的骨骼改变是A.颅骨软化 B.方颅C.肋膈沟 D.“0”形腿E.肋骨串珠(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活动期(激期):除活动早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其次为全身肌肉松弛。
(1)骨骼系统改变1)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患儿,由骨样组织增生所致;③出牙延迟;④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2)胸部:胸部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
①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②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同时其下部因腹大而外翻,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③鸡胸: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致胸骨向外突出,形成鸡胸;④漏斗胸: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成漏斗胸。
3)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因骺端肥厚,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见于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在走、立的重力影响下,可出现“O”形或“X”形腿。
4)其他:小儿学坐后可致脊柱后突或侧弯;重症者骨盆前后径变短形成扁平骨盆,女婴成年后可致难产。
儿科学大纲第八版临床专业本科
儿科学教学大纲Pediatrics syllabus(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一门二级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喂养方法、儿童保健知识、新生儿疾病、营养性疾病和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防等内容。
在儿科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适当讲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使学生对儿科学的发展近况有所了解。
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专业学科相互交错联系,共同构成临床医学的大体系。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卫平主编的第八版《儿科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见习、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
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见习1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理论课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其成绩约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用简答和病例分析等方式,约占40%。
参考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绪论 1 0第二章生长发育 2 2第三章儿童保健0 1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0 0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6 0第六章青春期健康与疾病0 0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9 3第八章遗传性疾病 3 0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3 0第十章感染性疾病 3 0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3 3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3 3第十三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3 0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3 0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 3 0第十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3 0第十七章内分泌疾病 3 0第十八章儿童急救0 0合计60 48 12总计60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2、了解儿科学的特点3、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4、了解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2、儿科学的特点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4、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2、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简要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3、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4、熟悉小儿心理行为异常5、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坐高(顶臀长)、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以及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儿科学第八版 寄生虫病
诊 断
• 临床症状 • 检出虫卵或成虫以确定诊断,多次检查可提高阳 •
性率。 注意:粪便直接涂片法不易检出虫卵,必须从肛 门周围皮肤皱襞处直接采集标本。
蛲
虫
病
• 概述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治 疗
• 驱虫治疗:
①恩波维铵:5mg/kg(最大量0.25g),睡前 1次顿服,2周~3周后重复治疗1次。 ②噻嘧啶:11mg/kg (最大量1g),睡前1次 顿服,2周后重复1次。 ③甲苯咪唑:剂量和用法与驱蛔虫治疗相同, 2周后重复1次。
临床表现
婴儿钩虫病: 便血性腹泻,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发热, 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 • Hb低于50g/L,白细胞总数增高,呈类白血病样 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以5月~12个月婴 儿多见。
钩
虫
病
• 概述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诊 断
• 病史 • 临床表现 • 病原体检查 :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
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 概述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概 述
• 蛔虫称似蛔线虫,简称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
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 幼虫在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或眼幼虫移行症。 • 食入感染期虫卵,轻者无症状,异位寄生虫可导
致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等,严重者危及生命。
蛲
虫
病
• 概述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临床表现
• 局部症状:肛周、会阴皮肤搔痒。 • 全身症状:
①胃肠激惹: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②神经系统:如焦虑不安、失眠、夜惊、易激 动等。 ③异位寄生:如阑尾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8儿科学
第八单元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大纲明细:(1)常见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的病因(2)各种皮疹特点和出疹规律(3)常见并发症(4)治疗(5)预防考点明细:各种发疹性疾病的病原?临床表现中重要的点都有哪些由病毒所致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有以下几种: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和水痘。
猩红热是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
这些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一定的潜伏期,开始发病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一)麻疹1.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通过患者的呼吸、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
(1)典型麻疹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
①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
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 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为直径约0.5~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40.5℃,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
第八版儿科学配套课件_16_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随着对癫癎研究的不断深入,在2001、2010年 ILAE又分别对癫癎发作,癫癎综合征的分类提出了
19
新的建议和补充。
(一)癫癎发作的国际分类 ILAE1981
根据临床发作表现和脑电图特征进行的分类
1.局灶性发作 (1)单纯局灶性发作 (2)复杂局灶性发作 (3)局灶性发作继发
癫癎 (epilepsy)
癫癎是以持续存在的反复癫癎发作的易感性和由此 引起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方面后果的一 种脑部疾病。
15
癫癎发作
是指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突然的、短 暂的症状或体征
(是一种临床症状)
16
癫癎综合征
在癫癎这一大组疾病中,某些类型可以 确定为独立的疾病类型,称之为癫癎综合征
如:West综合征, 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
17
二、病 因
• 特发性癫癎: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关系 • 症状性癫癎:与脑内器质性病变或代谢障碍密
切关联 • 隐源性癫癎:未能证实有脑内病变或代谢异常
但很可能为症状性者
18
2010年ILAE新建议 提出用“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
三、癫癎的分类
--孙思邈
第十六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 **大学 **医院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
4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
• 小儿大脑神经细胞数目同成人; • 以后的主要变化是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的增多、髓鞘的
形成和功能的日趋成熟; • 在基础状态下,大脑的氧耗量是全身50%;
5
解剖生理特点(2)
《儿科学大纲》第八版临床专业本科
《儿科学大纲》第八版临床专业本科D合计6048 12总计60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2、了解儿科学的特点3、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4、了解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2、儿科学的特点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4、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2、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简要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3、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4、熟悉小儿心理行为异常5、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坐高(顶臀长)、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以及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简要讲解生长发育的常用评价方法(百分位数法,均值离差法)以及脂肪组织、肌肉及生殖系统的发育3、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神经系统发育、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心理活动发展4、心理行为异常: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目的要求1、熟悉各年龄期保健重点及儿童预防接种2、了解各年龄期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教学内容1、各年龄期儿童保健的重点(包括胎儿期和围生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与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3、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及注意事项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自学)目的要求掌握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教学内容1、儿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2、儿科药物治疗原则:按体重、体表面积、年龄计算用药量3、小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4、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常用补液溶液种类、成分与应用。
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及人工喂养的方法,婴儿食物转换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3、熟悉幼儿时期各种营养物质需要4、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5、了解幼儿营养与膳食教学内容1、儿童营养基础:营养素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2、婴儿喂养方法(1)母乳成分、喂养的优点、方法,如何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牛乳的特点、改造及喂养方法(3)部分母乳喂养:补授法、代授法(4)婴儿食物转换的种类和方法3、幼儿膳食的特点和方法4、小儿营养状况评价的原则5、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6、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小儿肥胖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第六章青春期健康与疾病(自学)目的要求1、熟悉青春期常见心理和行为障碍2、了解青春期常见睡眠障碍3、了解青春期常见饮食障碍4、了解常见青少年伤害教学内容1、青春期常见心理和行为障碍:抑郁症、物质滥用以及行为过失2、青春期常见睡眠障碍:失眠症及发作性睡病3、解青春期常见饮食障碍:神经性厌食及神经性贪食4、常见青少年伤害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2、掌握新生儿分类,熟悉足月儿、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3、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教学内容1、新生儿分类及正常足月儿、早产儿特点及护理2、新生儿窒息: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
第八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18 儿童急救
儿童心肺复苏基本步骤(7)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协调
单人复苏时,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为30:2;即胸 外按压30次后,给予2次有效人工呼吸 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为15:2;即胸 外按压15次后,给予2次有效人工呼吸 若高级气道建立后,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不再进 行协调;胸外按压以不少于100次/min的频率不间 断地进行;呼吸频率为8~10次/min(即每6~8s给 予1次呼吸);注意避免过度通气
11
儿童心肺复苏基本步骤(4)
A—开放气道(Airway)
仰头抬颏法
用一只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 位臵于患儿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 中指臵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使下颌 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注意手 指不要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托颌法
将双手放臵在患儿头部两侧, 握住下颌角向上托下颌,使头 部后仰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 线和地面成 60°(儿童)或 30°(婴儿)
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
7
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但触诊不确定有否大血管搏动 亦可拟诊(10s),而不必反复触摸脉搏或听心音, 7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儿童生存链
Pediatric Chain of Survival
防 止 心 跳 呼 吸 骤 停
8
尽 早 进 行 心 肺 复 苏
启 动 急 救 医 疗 服 务 系 统
13
儿童心肺复苏基本步骤(6)
B—建立呼吸(Breathing/ Ventilations) 高级气道:
口咽气道(Oropharyngeal Airways) 鼻咽气道(Nasopharyngeal Airways) 喉面罩通气道(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Esophageal-Tracheal Combitube, ETC) 气管插管:包括无囊气管导管(Uncuffed Endotracheal Tube, UETT) 有囊气管导管(Cuffed Endotracheal Tube,CETT)
儿科学
儿科学一、学习病种和理论知识(一)新生儿疾病1.掌握新生儿分类,足月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的特点。
2.掌握新生儿体格检查及病历的书写。
3.掌握下列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处理: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低血糖、低血钙、溶血病、自然出血症。
4.熟悉新生儿及早产儿喂养、体温调节。
5.熟悉新生儿羊水及胎粪吸入综合征。
6.了解新生儿硬肿症、红细胞增多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期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特点。
7.了解新生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
8.了解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窒息复苏,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人工呼吸器的使用,氧气疗法,呼吸衰竭,休克,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治,新生儿惊厥的诊治,新生儿换血。
(二)呼吸系统疾病1.掌握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3.掌握小儿急性喉炎、小儿肺炎及其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及气管切开的适应4.熟悉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哮喘持续状态的急救处理)。
5.熟悉小儿化脓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气胸、脓气胸的诊断和治疗。
6.了解呼吸衰竭的诊断及处理。
7.了解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三)消化系统疾病1.掌握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掌握婴儿腹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掌握婴儿脱水程度、性质的判断及液体疗法。
4.掌握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和处理。
5.熟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小儿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和治疗。
6.了解小儿各型病毒性肝炎,婴儿肝炎综合征,肝脓肿、肝硬变及常见胆道7.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四)心血管疾病1.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瓣狭窄)的诊断,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心功能的判断。
2.掌握小儿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诊断及处理。
4.掌握过早搏动及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诊断及处理。
儿科学第八版课程设计
儿科学第八版课程设计一、前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和家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学科,其课程设计必须紧紧贴合实际,符合我国国情,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儿科医生为目标。
故本文档就儿科学第八版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做出准确的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也通过对常见儿科疾病的讲解,提高学生们的儿童保健意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该部分内容介绍了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儿童的生理特点、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儿童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对儿童疾病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2.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该部分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类疾病:2.1.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婴幼儿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气胸等。
2.2. 腹部疾病包括肠炎、腹泻、消化不良等。
2.3. 泌尿生殖系疾病包括尿路感染、尿崩症、遗尿、阳痿等。
2.4.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小儿癫痫、脑炎、脑膜炎等。
2.5. 皮肤病包括湿疹、皮炎、螨虫病等。
3. 儿童保健技能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喂养、心理发展和预防常见儿童疾病的方法。
通过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家长进行儿童保健。
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授课”的方式,具体包括: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以经典案例的教学方式,达到形象生动、易理解、深入浅出的效果。
2. 临床实践通过临床观察、讨论病例等方法,让学生们深入实践和体验,掌握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五、考核评价本课程采用多元、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临床实践分数等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六、结语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科医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本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力求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课件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须与病儿具体情况相 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量,如:新生儿或 小婴儿肾功能较差,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但对新生 儿耐受较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则可适当增大用量; 重症患儿用药剂量宜比轻症患儿大;须通过血脑屏障 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磺胺类药或 青霉素类药物剂量也应相应增大。用药目的不同,剂 量也不同,如阿托品用于抢救中毒性休克时的剂量要 比常规剂量大几倍到几十倍。
儿 点
击
科 此
处
学 添
加 副 标 题
点
击
此儿
处 添
科
加 副
疾
标病
题治
疗
原
则
2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倾注爱心: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较成年人更需要爱心、耐心和精湛的医术,儿科医生必须熟 练掌握护理、饮食、用药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治疗技术,使患儿身心顺利康复。
注重变化:小儿起病急,变化快,容易并发一个甚至多个器官或系统病变,故治疗措施既要 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
23
四、心理治疗原则
指根据传统的和现代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理论而建立的系统治疗儿童精 神问题的方法,分为个体心理治疗、群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包括儿 童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性疾病和心身性疾病等。
对小儿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应该贯穿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由于心 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越来越明显,儿 科工作者在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各种心理因素,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 本原理,掌握临床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18
给药方法 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次数,
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病儿的不良影响。 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病情需要可用鼻饲。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生长-30页精选文档
生理特点
疾病特点 保健原则及重点
体 格 生 长 相 消化紊乱
合理喂养(辅
对缓慢
意外(创伤、 食 添 加 、 断 奶 )
智 能 发 育 迅 中毒)
儿保门诊定期
速
感染、传染
健康检查
活动范围渐
预防接种
广
合理安排生活
认知危险能
日程,培养卫
力不足
生习惯
免疫力仍低
注意安全,预
下
防意外
17
学龄前期
Preschool age 3至6岁
18
生理特点 疾病特点 保健原则及重点
体 格 稳 步 创伤
注意教养
增长
传染病 加强体格锻炼
智 能 发 育
更完善 变态反应性 定期体格检查
疾病开始出
免 疫 功 能 现
预防传染病,防止意
改善
外
19
学龄期
School Age 6岁至青春期开始
物需按体重计算 7
临床资料收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收集
经常不尽详细,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出生史、喂养史、预防接种史和家族史有时很重要
体格检查
由于病史收集困难,体格检查尤为重要 • “友谊第一” • 体位随势 • 顺序“颠倒” • 各种正常值随年龄、性别而异
8
第三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9
胎儿期
Fetal Period 从受孕到 分娩共280天
• 多种传染病疫苗的研制成功 • 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 近年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 代乳食品和配方乳的研究 • 城乡各地建立和完善了儿科的医疗机构、 儿童保健机构以及各种形式的托幼机构
25
奉化市中医理论知识《儿科学》第八章重要知识点
2017年奉化市中医理论知识《儿科学》第八章重要知识点第八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小儿感冒发病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特点:婴幼儿更为常见,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证。
夹痰:肺常不足,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生痰,痰阻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夹滞:脾常不足,脾失健运,食滞内停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夹惊:小儿神气怯弱,热郁化火,热扰肝经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风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咽----结合膜热-----淋巴结肿大-------腺病毒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鼻塞,流黄涕,咳嗽声重,痰粘白或稠黄,咽红或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小儿感冒容易化热。
病案分析:严女5岁,1月13日初诊主诉:发热1天伴呕吐2次患儿昨起发热,体温39.6℃(肛温),家长给服泰诺感冒糖浆热退,今天上午热又起而来诊。
证见身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不红,口不渴,脘腹胀满,呕吐酸腐,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请按上述病情回答以下问题1中医诊断(病名,证型)(2分)2症候病机分析(4分)3治法(1分)4方药(3分)诊断:感冒风寒感冒夹滞病机分析:外感风寒腠理闭郁,卫阳被遏故发热无汗;鼻为肺窍,风寒外束,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清涕;感受外邪、影响脾运导致食滞不化,阻止中阻,出现脘胀腹满,不思饮食胃失和降则呕吐酸腐,咽不红,口不渴,舌苔百腻,脉浮紧为风寒夹食滞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消食导滞主方:荆防败毒散合保和丸加减荆芥、防风、姜半夏、茯苓、枳壳、羌活各9克川芎、柴胡、薄荷6克,谷麦芽神曲山楂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
第二节咳嗽风热咳嗽证候咳嗽,痰黄黏稠,+风热表证(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第三节肺炎喘嗽一、肺炎喘嗽主要特征: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壅(热、咳、喘、痰)二、中医病因病机病因:外因风邪或他病传变 ;内因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肺气郁闭肺失宣降肺炎喘嗽病机:常证:风热闭肺或风寒闭肺→邪郁化热炼液为痰→痰热闭肺(毒热闭肺 )→肺气郁闭→阴虚肺热,肺脾气虚→正虚邪恋变证:邪盛正虚热炽化火内陷厥阴邪盛正虚肺闭血瘀,心失所养心阳虚衰三、诊断要点1、相关病史2、症状:起病急,热、咳、喘、痰典型表现,新生儿多见不乳吐沫、精神萎靡。
儿科学(第八版)绪论知识点归纳
儿科学(第八版)绪论知识点归纳(一)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出生,约40周(280天)。
胎儿期特点:①胎儿期完全依赖母体而生存;②孕母的健康对胎儿的存活与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③最初12周最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流产、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
(二)围产期(围生期)我国采用定义为:自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内。
围产期特点:①围产医学属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特性;②从妊娠晚期经分娩过程至新生儿早期,这一时期小儿经受了巨大的变化,是生命中最危险的时期。
围生期小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③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28天内,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之内。
早期新生儿——第1周新生儿。
特点:①是人类独立生活的开始阶段;②新生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③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最高。
(四)婴儿期——或称乳儿期,出生后至一周岁。
婴儿期特点:①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②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较高与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消化紊乱与营养障碍性疾病多见,应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喂养方法;③免疫功能变化大,婴儿5~6个月后经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逐渐消失,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见。
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五)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幼儿期特点:①体格生长速度稍减慢;②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应人应物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迅速;③开始行走,活动范围增大,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意外事故较多见;④饮食变化大,由乳类向成人饮食过渡,营养障碍性疾病及腹泻病亦较多见。
(六)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入小学前。
学龄前期特点:①体格生长较为缓慢,但稳步增长;②智能发育增快,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③小儿可塑性较大,因此应进行早期教育,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生活卫生习惯;④意外事故较多见,其他疾病减少;⑤为做好入学前教育与入学前准备的时期。
《儿科学》知识总结八
十六:过敏性紫癜(HSP):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多发在2—8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诱发的主要原因;2,病理:为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炎为主。
肾脏损害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3,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皮肤紫癜为主,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①皮肤紫癜:反复出现,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初起时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转为暗紫色;②胃肠道症状: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伴呕吐,呕血少见;③关节症状: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关节腔内有浆液性积液,不留后遗症;④肾脏症状: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压增高机浮肿,称为紫癜性肾炎。
4,辅助检查:①周围血象;②尿常规;③血沉轻度增快;④腹部超声。
5,治疗: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去除致病因素②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③抗凝治疗十七,川崎病:发病以婴幼儿为主。
1病理: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分为四期。
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①发热:39—40度,持续7—14天或更长,成稽留热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②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③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④手足症状:硬性水肿或掌跖红斑,⑤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或猩红热样皮疹。
肛周皮肤发、脱皮;⑥颈淋巴结肿大;(2)心脏表现:于病程1—6周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2—4周。
(3)其他: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和关节炎。
3,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②免疫学检查;③心电图;④胸部平片;⑤超声心动图;⑥冠状动脉造影。
4川崎病的鉴别诊断: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幼发特异性关节炎全身型、败血症和猩红热。
5,治疗: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总结
回忆内科学的痰热闭肺证
自学,讨论
自学、讨论完成学习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过程与内容
毕节市卫生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首页)
课程名称
《针灸学》
授课专业
中西医结合
授课教师
郭琴
第三章脾胃病(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
课型
理论
教学资源
教材、参考资料
授课序号
08
教研组长检查签字(日期)
授课时间及学生考勤
班级
日期
周次
星期
节次
应到数
实到数
迟到数
纪律
2月18日
1
二
5~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三、诊断要点:从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几个方面检查。
四、鉴别诊断: (1)厌食:以长期食欲不振,精神尚可,无明显形体消瘦和其他病症。(2)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但两者在病变机制上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辨主证按病程的长短,轻重及虚实来辨,且主要以形体、精神、食欲等临床表现;辨兼证:主要从临床表现来辨。
(四)其他疗法及调护
六:小结
查资料
提问、评价计分、总结
以五脏、病因、部位、病程及症候特点来分
结合《中医诊断学》理论讲授
总结
案例分析法
预习
思考,回答
思考
掌握分析方法,体会学习中医的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
10分
40分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细目二腹痛
一、定义:主要从部位来简述
二、病因病机
感受寒邪
三、诊断要点:从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为检查要点。
四、鉴别诊断:症候、体征、辅助检查来鉴别。从病程及伴随证区别鹅口疮与白喉。从年龄及流行性、伴随证来鉴别口疮与手足口病。
五、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1)辨虚实(从病程及伴随证来辨)(2)辨轻重(从症状来辨)口疮还需要辨脏腑,从病变部位来辨。
(二)治疗原则:实证与虚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熟悉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与类似证的鉴别
3、了解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的调护、预防。
能力目标:
能对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的初步诊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中医预防的观念进行宣教。
重点
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临床表现、特征、辨证论治
难点
对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进行初步诊断
教学方法手段
2、兼证:(1)眼疳:症候(以消瘦+两眼干涩,目翳夜盲为主);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方药:石斛夜光丸。(2)口疳症候(以口疮,烦躁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法:消心泻火,养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3)疳肿胀:症候(以形体消瘦,见肿胀,小便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
(三)分证论治
1、腹部中寒:症候(以冷痛,得温痛减为辩证要点);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乳食积滞:症候(以腹胀,啼哭不安,嗳秽酸腐,便秽臭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味。
3、脏腑虚冷:症候(以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食少便溏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丸
4、气滞血瘀:症候(以刺痛,包块为主要表现);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四)其他治疗与调护
六、小结
细目三鹅口疮与口疮
分析
结合《中医诊断学》理论讲授
结合《中医诊断学》理论讲授
注意与大建中汤的区别
对比学习
理解
掌握分析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讨论
40分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三)分证施治:
1、鹅口疮:(1)、心脾积热:症候(口疮+小便短赤)
治法:清心泻脾;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2)虚火上浮
症状(口疮+阴虚症状)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
2、口疮:(1)、风热乘脾:症候(口疮+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凉隔散加减。(2)心火上炎
症候(口疮+小便红赤);治法:清心泻火解毒;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
(二)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根据不同的证型施治。
(三)分证论治:
1、常证:(1)疳气:症候(以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黄发稀,脾虚肝旺,性情急躁易怒为主要表现);治法:和胃健脾;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2)疳积:症候(以发稀结穗,形瘦面黄,腹胀如鼓,青筋暴怒为主);治法:消积醒脾;方药:肥儿丸。(3)干疳:症候(以毛发枯焦,腹凹如舟,便溏为辨证要点)。
乳食积滞气机郁滞,经脉不畅,六腑不通—不通则痛
脏腑虚冷
气滞血瘀
三、诊断要点:从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几个方面来诊断。
四、鉴别诊断:从疼痛的部位可以与胃痛、胁痛等鉴别;从疼痛的性质与体征可以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从腹痛的性质来辨病因;从疼痛的部位来辨部位。
(二)治疗原则;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并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方法。
3、虚火上炎:症候(口疮+虚火);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六、其他治疗及调护
总结:本次课的重点是腹泻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作业:
提出问题,指导
出示案例
指导
总结
理解
小组内
分析、讨论
时间
分配
30分
10分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归纳病机,分析小儿指纹的特点为青紫
提出问题指导学习
3、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的调护、预防。
[复习导入]
厌食、积滞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探索新知]
细目一疳证
一、定义: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来定义。
简述分类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伤脾胃
疾病——伤脾胃
营养失调气血不足疳证
先天不足
喂养失调
总的病机为脾胃受损,气液耗伤—疳气—疳积—疳干—病久,伤及他脏——眼疳、口疳、骨疳、肺疳、疳肿胀——虚极致脱,突然死去。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学生小组学习单。
评价方式
课堂提问、回示、布置作业、课下习题练习。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课前准备】
就下列问题查询资料:
1、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2、疳证、腹痛、鹅口疮、口疮定义、病因病机及与类似证的鉴别
一、定义:鹅口疮是以舌上散在的或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早产儿,新生儿及久病久泻,体质虚弱的婴儿。口疮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出出现淡黄色或
灰白色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
鹅口疮由胎热,感受秽毒引起
实证:心脾积热
口疮由外感风热,喂养不当引起
虚证:虚火上浮,先天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病久致虚火上浮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