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一)小儿的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3.婴儿期:自出生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开始和结束比男孩早2年左右(二)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持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身长在生后一年,尤其是前三个月,青春期为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三)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持续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四)新生儿分类1.根据出生时胎龄分类:胎龄(GA)是指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为止,通常以周表示(足月儿:37周<=GA<42周的新生儿;早产儿:GA<37周,其中GA<28周称为极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34周=<GA<37周的称为晚期早产儿;过期产儿:GA>=42周)(五)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六)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

此时患儿肌张力存在,血压稍升高,伴有发绀。

复苏方案:ABCDE(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七)生理性黄疸特点: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生出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课延迟到3-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 (0.5mg/dl)(八)ABO溶血发生于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九)换血疗法指征: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基础知识1. 儿科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儿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儿科的诊疗特点与诊断思维4. 儿科的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二、新生儿健康管理1. 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及其诊断与处理2. 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保健和早期干预3.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4. 新生儿喂养与生长发育的监测三、小儿常见传染病1.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与传染性腹泻2. 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3. 儿童结核病和传染性眼病的防控策略4.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和家庭护理四、儿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儿童皮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 儿童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儿童生长与发育障碍1. 儿童生长异常的诊断与处理2. 儿童发育迟缓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的评估与干预六、儿童过敏与免疫疾病1. 儿童过敏原的识别与预防2. 儿童过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 儿童过敏病的治疗与预防七、儿童心脏病1. 先心病的分型与诊断2.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干预3. 儿童风湿热及心肌炎的预防与处理八、儿童肾脏病1. 儿童肾疾病的临床分类2. 儿童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与护理九、儿童肿瘤1. 儿童肿瘤的常见类型与发病机制2. 儿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3. 儿童肿瘤的化疗和护理十、遗传代谢病1.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与筛查2.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饮食与药物治疗3.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家庭护理与康复以上是儿科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1. 婴儿护理婴儿护理是儿科医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包括新生儿护理、喂养、清洁、观察宝宝的健康状况等方面。

婴儿的护理包括洗澡、洗头、指甲修剪、塞耳、清理口腔、接种、预防接种、发育评估等内容。

2. 儿童发育儿童发育是关于儿童自出生进入成年前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儿童正常的发育规律,以及异常发育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3. 儿童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包括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饮食营养、睡眠质量、运动锻炼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健康管理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儿童保持健康。

4. 儿童常见疾病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发热、咳嗽、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儿童慢性病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慢性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哮喘、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和治疗。

6. 儿童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儿科医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包括疫苗接种时间、接种顺序、接种禁忌、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医生需要向父母解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接种建议。

7. 儿童急救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急救知识,包括窒息、溺水、休克、中毒、呼吸困难、心搏骤停等急危重症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8. 儿童营养儿童营养是儿科医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包括婴幼儿期的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辅食添加等方面的营养知识,以及儿童期适宜的膳食结构、微量元素的需求等方面的知识。

9. 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健康、情感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方法和干预措施,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

10. 儿童常见皮肤病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皮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将对儿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动态指标。

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曲线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和头围曲线。

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针对不同生长类型的儿童给予合适的营养和干预措施。

二、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是儿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急性喉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疾病的特点给予家长预防和保健的建议,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身体系统疾病儿童身体系统疾病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消化不良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脑瘫、癫痫等)等。

儿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家长的指导和支持。

四、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是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交流、进行心理评估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针对不同障碍给予特定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也对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瘫等。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遗传学和遗传咨询的知识,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这些疾病和畸形问题,并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儿科学复习资料

儿科学复习资料

儿科学复习资料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医学科学。

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儿科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儿童生长发育1、体格生长(1)体重: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约 3kg,生后第 1 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及胎粪排出,体重可暂时下降 3%~9%,约在生后 10 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前 3 个月体重增长最快,一般为每月增长 1000~1200g,生后 3 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 倍;第 2 个 3 个月,每月增长 500~600g;第 6 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25 倍;1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3 倍;2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4 倍;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缓慢,每年约增长 2~3kg。

(2)身高: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高为 50cm,生后第 1 年增长约25cm,第 2 年增长约 10~12cm,2 岁以后每年增长 6~7cm。

2 岁以后至青春期前,身高(cm)=年龄×7+75。

(3)头围: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约 33~34cm,1 岁时约 46cm,2 岁时约 48cm,5 岁时约 50cm,15 岁时接近成人约 54~58cm。

(4)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2cm,约 32cm;1 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1 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年龄减 1。

2、骨骼发育(1)颅骨:前囟出生时约 10~20cm,1~15 岁时闭合。

后囟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 6~8 周龄闭合。

颅骨缝约于 3~4 个月闭合。

(2)脊柱:3 个月左右出现颈椎前凸,6 个月出现胸椎后凸,1 岁左右出现腰椎前凸。

(3)长骨:通过X 线检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

3、牙齿发育人一生有乳牙(20 颗)和恒牙(28~32 颗)两副牙齿。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1.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

因刚从宫内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内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1.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2.人工喂养: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取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马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3.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5.胎粪吸入综合症(M 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6.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也称新生儿硬肿症,系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9.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10.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 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称感冒.12.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合称为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14.肾病综合症(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尿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症。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其重点知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需求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1.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通常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

婴儿期是指0-1岁的婴儿,主要发育特点是体重和身长迅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前6个月。

幼儿期是指1-6岁的孩子,主要特点是体重增长放缓而身高继续增长,孩子开始进行精细运动和语言发展。

学龄期是指6-12岁的孩子,主要特点是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但体重仍在增长,孩子开始进一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

2.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各种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可以通过保持室内外通风、勤洗手、预防犬瘟热等方法预防。

对于儿童发热,可以用物理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腹泻,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控制饮食和注意卫生等方式治疗。

3.儿童营养需求:儿童的营养需求与成人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常见的儿童营养问题包括贫血、维生素缺乏和钙缺乏等。

为了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应鼓励多样化的食物摄入,包括蔬菜、水果、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4.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科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儿童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焦虑等常见。

为了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亲子关系,并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变化。

5.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儿童应完成相应的预防接种程序,如百日咳、麻疹、风疹、脊髓灰质炎等。

6.儿童常见疾病:儿科医生还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流感、腹泻等。

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儿童。

总之,儿科学的重点知识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需求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儿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儿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儿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儿科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医学分支。

以下是儿科学的
一些重点知识归纳:
1. 婴儿生长发育:儿科医生需要关注并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高、头围等方面的指标。

正常的生长发育是婴儿健
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婴幼儿营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支持,
儿科医生会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婴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3. 儿童免疫系统: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
影响。

儿科医生会推荐和管理儿童的免疫接种计划,帮助他们建立免
疫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儿童常见疾病:儿科医生需要熟悉常见的儿童疾病,如呼吸
道感染、消化系统问题、皮肤病等,并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儿童心理健康:儿科医生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他们会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提供
儿童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

6. 儿童安全教育:儿科医生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也扮演着安
全教育者的角色。

他们会向家长传授如何预防事故和意外伤害,确保
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

以上是儿科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归纳,儿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将这
些知识应用于儿童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中。

职业医师儿科知识点总结

职业医师儿科知识点总结

职业医师儿科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医学基础知识1. 儿科生长发育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各个阶段,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2. 儿童疾病与预防儿科医师需要熟悉常见的儿童疾病,如发热、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传染病等,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3. 儿科医学诊断技术儿科医师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儿科诊断技术,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检查等,以准确诊断和评估儿童疾病。

4. 儿科医学治疗技术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儿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以及常见的儿科紧急处理技术,如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处理等。

二、儿科专科疾病知识1. 儿科内科疾病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儿科内科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包括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儿科外科疾病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儿科外科疾病,如先天畸形、创伤、烧伤、手术并发症等,包括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手术技术和处理技巧。

3. 儿科专科疾病儿科医师需要了解一些特殊的儿科专科疾病,如儿童神经病学疾病、儿童心脏病、儿童肾病、儿童血液病等,包括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儿科健康管理知识1. 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儿童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规律,包括婴儿喂养、儿童膳食、营养不良、肥胖等问题,以及相关的营养咨询和管理方法。

2. 儿童健康保健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儿童的一般保健知识,包括常见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免疫接种、健康检查、预防意外伤害等内容,以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方法。

3. 儿童心理健康儿科医师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常见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发育迟缓等,以及相关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四、儿科应急救护知识1. 儿科急诊处理儿科医师需要掌握儿科急诊处理技术,包括常见的儿科急诊病情评估、监护、急救、处理和转运技术,如心脏骤停、呼吸衰竭、溺水、烧伤、中毒等。

执业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执业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执业医儿科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常见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鼻炎、咽炎等。

2. 肺炎: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轻者可能表现为咳嗽、发热、胸闷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等。

3. 腹泻: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臭味恶,便质水样,常伴有发热、腹痛、腹胀等。

4. 呼吸道异物:幼儿时期常常会因为误吸食物、小玩具等异物而导致窒息,医生需要及时处理。

5. 手足口病:多发于幼儿,主要表现为口腔、手部、足部出现水疱,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6.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常见于儿童,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7. 儿童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是儿科医生需要关注的重点。

8. 小儿癫痫病:儿科医生需要对癫痫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9. 儿童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儿童肿瘤需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10. 其他疾病:包括儿童哮喘、贫血、糖尿病等都是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和诊治的疾病。

二、儿科治疗常用药物1. 抗生素:如头孢、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

2. 消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消炎药可用于治疗发热、疼痛等症状。

3. 抗过敏药: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4. 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可用于治疗小儿癫痫病。

5. 营养补充剂:如补铁剂、维生素等常用于治疗贫血、维生素缺乏等疾病。

6. 其他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抗肿瘤药等也是儿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常用药物。

三、儿科常用检查手段1. 血常规:检测儿童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 尿常规:检测儿童的尿液中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 血生化指标:检测儿童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4. 血气分析: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1.儿科学(pneumonia):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科学2.新生儿期(newborn):从出生脐带结扎到28天。

3.婴儿期:从出生到满1周岁,又称乳儿期。

(包括新生儿期)4.生长(growth)定义:各器官、系统和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可有相应的测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

5.发育(development)定义: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

1.小儿年龄分期:分7个时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新生儿期特点:得病机率高,死亡率也高,人类第一位的死亡高峰。

3.婴儿期特点:(1)生长发育最快,能量、营养量需要量大,易出现营养不良;(2)免疫功能不健全,积极预防接种;(3)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提倡母乳喂养,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4.生长发育的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5.体重:计算公式:1-6岁:体重=年龄(岁)*2+8身高2-6岁:身高=年龄*7+70胸围:头围+年龄-1cm前囟门:(1)大小:1.5*2cm (2)测量方法:以对边中点的连线为准(3)闭合:《1.5岁。

年龄的骨化中心个数:年龄+1乳牙:6个月前后出牙;2岁以内月份-(4-6)(牙的个数);2.5岁以前乳牙长齐,共计20个。

恒牙:第一个恒牙:6周岁(第一磨牙)(保护好第一磨牙,伴随终生);17-30岁恒牙出齐,共计32个。

图表时间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出生》3Kg 50cm 34cm 323个月 6 51-62 401岁9 75 46 462岁12 85 48 逐渐超过头围5岁5015岁586.脱水的分类指标轻中重明确指标:体重《5% 5-10 >1050ml/kg 80-100 100-1207.脱水性质指标低渗性等渗性高渗性血钠浓度<130mmol/l 130-150 >150Na与H2O 电解质丢失大于水水与电解质成比例丢失水丢失大于电解质Na>H2O Na=H2O Na<H2O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过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细胞内脱水特点口渴不明显口渴明显补液2/3张1/2张1/3张补液内容盐2 葡1 盐1 葡1 盐1 葡2(1)等渗性脱水临床症状:一般性脱水症状,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力减低,前囟门及眼窝凹陷,粘膜干燥,心音低钝,唾液和眼泪减少,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与休克。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儿科知识点医生总结

儿科知识点医生总结

儿科知识点医生总结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儿科医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儿科知识,对各种儿童疾病有着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从新生儿健康、常见儿童疾病、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等方面总结儿科知识点。

一、新生儿健康1.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指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和心律紊乱的情况。

处理窒息的基本步骤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输氧等。

2.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病症,多数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

严重的黄疸会导致 Kernicterus(核黄疸),儿科医生需要及时诊断并治疗。

3.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可能危及生命。

常见的新生儿感染包括脓毒症、败血症等。

及时发现和治疗儿童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4. 新生儿护理:包括科学的喂养、洗浴、睡眠、预防接种等方面的知识。

医生需要指导孩子的家长合理地照顾新生儿。

二、常见儿童疾病1. 儿童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儿科医生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呼吸道感染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2. 儿童生殖器官疾病:例如包皮过长、生殖器炎症、遗尿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医生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3. 儿童传染病:例如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

医生需要对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充分的了解。

4. 儿童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

医生需要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了解。

5.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便秘、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等。

医生需要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6. 其他常见疾病:包括糖尿病、癫痫、多动症、唐氏综合症等。

医生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三、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1. 儿童营养需求: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医生需要指导家长合理搭配食物,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

2.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生长迟缓。

医师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

医师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

医师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医师考试中的儿科知识点涉及到儿童生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

下面就儿科知识点做一个总结,供医师考试备考之用。

1. 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重要的观察指标。

医师需要了解正常儿童生长曲线,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如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等。

医师还需要掌握如何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如何分析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儿童常见疾病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腹泻、发热、皮肤病等。

医师需要对这些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

例如,医师需要了解适时预防接种对呼吸道感染的控制作用,了解腹泻的分类及治疗方法,了解发热疾病的常见原因和体温调节机制。

3.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保健是儿科的重点内容之一。

医师需要了解新生儿生理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新生儿喂养、睡眠、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指导新生儿的家庭护理。

4.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在儿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包括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

医师需要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进行综合诊疗和妥善处理。

5. 儿童营养儿童营养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医师需要了解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及补充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地进行儿童膳食安排,预防各种膳食过敏及缺乏症。

6. 儿科急救知识儿科急救知识是医师的基本功。

包括窒息、溺水、中毒、外伤等急重症处理。

医师需要了解婴幼儿窒息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了解儿童溺水的紧急救助措施,了解常见的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7. 儿科心理学儿科心理学主要是关于儿童情绪、认知和行为发展的研究。

医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能够进行相应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

以上就是儿科知识点的一个大致总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儿科学是以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健康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下面将对儿科学考试的重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幼儿生长发育幼儿生长发育是儿科学中的重点内容,它包含了儿童的体格发育、心理发育和社会发育三个方面。

首先是体格发育,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与评估。

其次是心理发育,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最后是社会发育,强调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儿童常见疾病在儿科学考试中,对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是重点内容。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在掌握常见疾病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以及常见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方法。

三、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的营养与喂养也是儿科学考试的重点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固体食物的添加、儿童膳食均衡等方面。

考生需要熟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需求,并了解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补充方法。

四、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是儿科学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了解相应的干预方法和治疗原则。

此外,还需要了解儿童发展中的典型行为和发展障碍,以及如何进行评估和干预。

五、儿童免疫与预防接种儿童免疫与预防接种是儿科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疫苗的接种原则、接种时间和接种剂量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疫苗的功效和副作用,以及接种程序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六、儿童常见急症处理在儿科学考试中,对儿童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也需要熟悉掌握。

常见急症包括窒息、溺水、失血性休克等。

考生需要了解急救的步骤和技巧,并了解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急症处理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七、儿科医学伦理和法律在儿童医疗过程中,儿科医学伦理和法律也是需要考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医疗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此外,还要了解医疗法律规定中与儿童相关的内容,如未成年人的医疗权利等。

儿科基础知识重点

儿科基础知识重点

儿科基础知识重点
儿科基础知识是每一位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掌握的领域之一。

以下是儿科基础知识的重点:
1. 儿童生长发育: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生长曲线和发育里程碑,以确定他们是否健康成长。

2. 儿童疾病:医生需要熟悉儿童常见的疾病,例如感冒、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等,并能够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3. 儿童营养: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营养需求,以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

4. 儿童心理健康:医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等等,并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5. 儿童预防保健:医生需要向家长提供关于儿童疾病预防和安全的建议,例如疫苗接种、预防意外伤害等等。

总之,儿科基础知识是医生在看诊儿童时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疾病、营养、心理健康和预防保健,医生可以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指导。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绪论儿科学研究对象:胎儿(自精卵结合时起)至青春期儿童;儿科学的基本特点:①个体、性别及年龄差异都非常大;②对疾病损伤造成的恢复能力强;③自身防护能力弱。

最大不同点: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

小儿年龄的分期及特点:⑴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⑵※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3个2/3);保健重点:保暖,喂养,预防感染;⑶※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病;保健重点:母乳辅食,预防接种,良好习惯;⑷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育迅速;饮食开始转换;接触面扩大,识别危险能力不足;保健重点:喂养,早教,传染病,意外;⑸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之前;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仍易发生传染病及意外;免疫功能增强,可患免疫性疾病;保健重点:喂养、培养良好习惯及智力开发、防治传染病及意外发生;⑹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特点: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保健重点:保证营养;加强教育,打好基础;⑺※青春期:一般从10-20岁;特点: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的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保健重点:营养,劳逸结合;青春期保健;心理卫生,人生观;生长发育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

⑴体重的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男婴为3.3±0.4 kg、女婴为3.2±0.4 kg;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

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6kg);第1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⑵身高(长)的增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身长约75cm;2岁时身长约87cm;※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⑶头围的增长:出生时头围平均33-34 cm;1岁时头围约为46 cm;2岁时头围约为48 cm;2-15岁时头围仅增加6-7 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约1-2cm,约1-1.5岁闭合;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而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腕部10个骨化中心,10岁出全;腕部骨化中心数:出生无,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1。

运动的发育: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四月认母会玩手、七妈一岁话出口。

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及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

营养与婴幼儿喂养营养: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营养素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

※儿童能量代谢:⑴基础代谢率(BMR);⑵食物热力作用(TEF):以蛋白质最强,达30%,糖为6%,脂肪为4%;⑶活动消耗;⑷排泄消耗:约占10%;⑸生长所需:<1岁婴儿生长最快,约占25~30%。

组氨酸是婴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和大豆蛋白质;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人乳的分类:初乳:4-5天以内(蛋白质高);过渡乳:5-14天(脂肪高);成熟乳:14天-9个月(成分稳定);晚乳:>10月(蛋白质、脂肪均少)。

※人乳的特点:⒈营养丰富:⑴蛋白质:β-酪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4:1,易被消化吸收;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很少产生过敏;⑵糖类: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促进肠蠕动;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B族维生素;⑶脂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占51%),有利于婴儿脑发育;⑷矿物质:电解质浓度低,减少婴儿的肾负荷;钙磷比例适宜(2:1),钙吸收好;铁吸收率达49%,远高于牛乳(4%);含锌结合配体,锌吸收率高。

⑸维生素:①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②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⒉※生物作用:⑴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⑵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大量免疫活性细胞;乳铁蛋白,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溶菌酶;补体及双歧因子;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

※人乳的优点: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最理想的食物,能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经济,方便,省时省力,温度适宜;可增进母婴感情;促进产妇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发生。

※牛乳的特点:⑴乳糖(甲型)含量低;⑵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酪蛋白为主,易在胃内形成较大的凝块;氨基酸比例不当;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难消化;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低于人乳;含磷高,易与酪蛋白结合,影响钙吸收。

⑶肾负荷重:矿物质含量高;⑷缺乏被动免疫。

牛乳的改造:稀释、煮沸、加糖。

※奶方配制:婴儿每日约需能量110kcal/kg;每日需水量150ml/kg;100ml含8%糖的牛乳供能量约100kcal。

例:3个月婴儿,体重5kg,则需能量:110×5=550kcal,含8%糖牛乳:550ml(糖 5.5×8=44g),需水150×5=750ml额外补充750-550=200ml,故奶方:含糖8%的牛乳550ml(内含糖44g),每日分5-6次哺乳,奶间分次加饮水,共200ml。

※辅食添加:时间:4-6月;目的:补充母乳喂养营养素之不足;消化功能趋于完善,为断奶作准;咀嚼动作有助于语言发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逐步添加。

断奶时间:8-12个月。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发病机制:长期严重Vit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血钙症,以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出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PTH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继发机体严重钙、磷代谢失调,特别是严重低磷血症的结果;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破坏,使骨矿化受阻,造成佝偻病。

病因:日光照射不足:主要病因;紫外线透不过玻璃;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早产及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疾病影响:胃肠疾病及肝性疾病、肝肾严重损害、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神经兴奋性改变。

⑴初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间啼哭)、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枕秃);常无骨骼病变,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25-(OH)D3 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⑵活动期(激期):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7-8个月时,方颅,头围增大、严重者呈鞍状或十字形颅;佝偻病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的圆形隆起,以7-10肋最明显;手、足镯: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郝氏沟或肋膈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漏斗胸:胸骨剑突部下陷;膝内翻“O”形腿,膝外翻“X”形腿;脊柱畸形,扁平骨盆,肌肉松弛:严重低血磷使肌肉中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坐、站、走晚;形成蛙腹;神经兴奋性改变:大脑皮层功能减低的表现:条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X线: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明显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骨干可有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血清Ca稍低,血清P、Ca×P、碱性磷酸酶、25-(OH)D3、1,25(OH)2D3均明显下降;⑶恢复期:经日照或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AKP约需1-2月降至正常;治疗后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钙化线,钙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2mm,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⑷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50-100 ug/d;1,25(OH)2D3(罗钙全):0.5-2.0ug/d。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血清钙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