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下学期溶解度解题指导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 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溶解度的规律。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固体药品等。
2. 教学课件:溶解度曲线及相关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有哪些规律?如何描述溶解的程度?2. 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实验1:观察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 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单位、表示方法,以及饱和溶液、溶剂、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 绘制溶解度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案例1: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案例2: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1. 绘制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曲线的基本特点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曲线的基本特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规律。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
九、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固体药品等。
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例 1] 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 140g,计算在该温度下250g 水中最多能例溶解多少克碘化钾? [分析]: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 140g,这说明在该温度下 100g 水最多能溶解分析] 分析 140g 碘化钾.那么,250g 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碘化钾,可通过关系式法列比例求得,亦可用基本公式法求解. 解法 1:关系式法设:15℃时,250g 水里最多能溶解 x 克碘化钾. 关系式: m 质+m 剂=m 液15℃时 140g100g ?x 250g[解答]:15℃时,250g 水最多能溶解 350g 碘化钾. 解答] 解答解法 2:基本公式法: 求: [解答]: 解答] 解答s=140g m 质=?m 剂=250g解之,得: m 质=350g [例 2] 把20℃的 282g 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 升温到60℃,需要加入多少克硝例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60℃时为 110g).分析:溶剂量不变,当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时,由于溶解度的增大,使溶液由饱分析和变为不饱和.如果要在高温时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那么需加入一定量的溶质. 所加溶质的量可用质量关系式通过比例进行计算,也可用公式法求得. 关系式法解答 1 设:所需加的硝酸钾为 x 克. 关系式: m 质+m 剂=m 液20℃→60℃添加量20℃ 31.6g 100g 131.6g 110g-31.6g=78.4g 282g x每有 131.6g 硝酸钾饱和溶液从20℃升到60℃时, 需要加入78.4g 硝酸钾才能使溶液在60℃时亦达饱和,那么282g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应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可通过比例求得.答:应加入 168g 硝酸钾. 解答 2:公式法根据上述的比例式,可导出如下的计算公式.设:应添加硝酸钾晶体为 x 克.答:(略) [例 3] 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5.8g.在这温度时,某硝酸钾溶液例 500g 中溶有硝酸钾 137.4g.如果蒸发掉 90g 水后,再冷却到30℃,可析出多少克硝酸钾? 分析:首先要通过计算得知这硝酸钾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根据硝酸钾在30℃分析时的溶解度和关系式得:由于 137.4g。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的表达方式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课件: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步骤等。
3. 作业: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会阅读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七、教学内容: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讲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
八、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2. 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如何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九、教学内容:1. 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溶解度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 溶解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溶解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十、教学内容:1. 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测定某溶质的溶解度实验目的:学习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物质的溶解度一、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二、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三、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1、纯净物与含杂质物质的换算关系: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纯净物质的质量纯净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物质纯度=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100% = 1—杂质的质量分数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将含杂质的物质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的计算解读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的计算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由此可得以下关系:溶解度————100g溶剂————100+溶解度(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可得出以下正比例关系:式中W溶质、W溶剂、W饱和溶液分别表示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S表示某温度时该溶质的溶解度。
在以上的比例式中,100是常量,其它3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量就可求出另外一个量。
由此,不仅明确了溶解度的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比例关系,从而避免质量混淆的现象,而且也使学生明确溶解度计算的一题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最佳解法。
一、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解度例1 在一定温度下,ng某物质恰好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形成mg饱和溶液,求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解;由题意可知,W溶液=W溶质+W溶剂,因此m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为:(m-ng,此题可代入分式(1:设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g也可代入分式(2二、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例2 已知在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
6g.现要在20℃时配制20gKNO3饱和溶液,需KNO3和H2O各几克?解:设配制20℃20g硝酸钾饱和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为xg.此题若代入公式(1,列式为:若代入公式(2,列式为:需水的质量为20-4。
8=15。
2g答:配制20℃时20gKNO3的饱和溶液需KNO34。
8g和水15.2g。
三、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一定量溶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溶剂的质量例3 已知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g,在20℃时要把40g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多少克?解:从题意可知,在20℃时36g氯化钠溶于l00g水中恰好配制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溶解度实验器材:溶剂、溶质、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2. 溶解度曲线图。
3. 相关案例资料。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1. 溶解度的定义2. 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2.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1.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2. 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2.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五、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 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2. 溶解度在工业上的应用六、溶解度实验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实验步骤4. 实验现象及解释七、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2. 溶解度曲线在科研中的应用八、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2.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九、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1.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十、溶解度问题的解决方法1. 解决溶解度问题的基本思路2. 常见溶解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六、溶解度实验设计与分析1.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种溶质的溶解度。
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溶解度典型例题(最新整理)
2019 年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溶解度典型例题2019 年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溶解度典型例题例1 20℃食盐的溶解度为 36 克,求20℃时配成的饱和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在该温度下能配成 30%的食盐溶液吗?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36 克是溶质需要溶解在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溶液的质量是:100 克+36 克=136 克。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可以求出。
解答:(1)(2)不能配成。
点拨:通过此题解答,可知按溶解度配成的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是该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
在20℃食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为26.5%,不改变温度,就不可能再进一步溶解溶质,也不能将其浓度进一步提高。
因此,不能配成20℃时的 30%的食盐溶液。
例2 在 80 克15%的溶液里加入 20 克水或 20 克,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里用加水或加质方法改变它的质量分数要注意;各种量变的规律。
只加水能引起溶剂量和溶液量的改变而溶质质量不变,即溶质守恒。
只加溶质能引起溶质量和溶液量改变而溶剂量不变。
解答:原溶液中有溶质为 80 克×15%=12 克水为 80 克-12 克=68 克。
(1)(2)点拨:通过此题的计算可知,加水时只加在溶液的质量变化上,而加溶质时,除了溶质要加上还要加在溶液的质量变化上。
加水时不引起溶质质量变化可用溶质守恒计算列方程。
加溶质时要用原溶液中的溶质加上加入的新溶质和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相等来列方程,也可解出。
例3 25℃,10 克某盐加入一定量的水,完全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蒸发 12.5 克水后得到浓度为 20%的饱和溶液。
(1)计算25℃时某盐的溶解度(2)原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3)25℃时若要使 5 克某盐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来,需蒸发多少克水?分析:此题,由已知溶质 10 克某盐入手利用质量分数为 20%,求出饱和溶液的量。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曲线题型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以下是解题技巧的一些指导:
1.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溶解度曲线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通常以溶质在100g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单位:g)作为纵坐标,温度(单位:摄氏度)作为横坐标。
2.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根据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曲线上升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曲线下降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
3. 判断饱和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值或者利用曲线的趋势来判断。
4. 估算非饱和溶解度:如果需要求解非饱和溶解度,可以根据曲线上临近的两个点进行估算。
通过线性插值法或者比例关系来计算出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5. 理解饱和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达到了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此时,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与析出达到了动态平衡。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6.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溶解度曲线上的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或预测。
以上是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的一些要点,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理解和实践,可以提高对溶解度曲线题型的解题能力。
同时,
多做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注意积累解题经验,有助于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
化学初中常见溶液与溶解度解析与解题技巧
化学初中常见溶液与溶解度解析与解题技巧在化学学习中,溶液与溶解度是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解析常见的溶液及其溶解度,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的过程:溶解过程是一个物质从固体或气体状态转变为溶液的过程,其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力。
3.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二、常见溶液及其溶解度1.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达到最大限度的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平衡状态,即溶质的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
2. 非饱和溶液:非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3.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超过其溶解度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或者添加剂。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减小;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随溶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三、溶液与溶解度的解题技巧1. 利用溶解度比较溶解性:当两种或多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时,可以通过比较溶解度来判断其相对溶解性。
溶解度较大的溶质更容易溶解。
2. 利用溶质溶解度的变化关系:对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有明显变化的溶质,可以利用这一关系进行题目的解答。
根据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 应用溶液的平衡原理:在考虑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时,可以运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摩尔分数关系,通过设置方程并求解来解答相关问题。
4. 利用溶液的稀释原理:在考虑溶液的稀释问题时,可以运用浓度和体积的关系,通过计算溶质的摩尔数和体积来解答问题。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知识点讲解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知识点讲解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我们别为九年级下册学生准备了一期化学知识点讲解教案,本期我们将重点讲解《溶解度》方面的知识。
希望本次讲解可以让同学们对此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知识点介绍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简单来说,就是单位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的物质。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加,降低,溶解度则会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也会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减弱,这会导致更多的溶质分子离开了晶体表面,进入到溶液中,溶解度会增加。
(2)压强的影响对于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压强增大,溶解度也会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可以溶解于液体,而在溶解的同时,气体分子也会承受着液体分子所施加的作用力,如果压强增大,则气体分子承受的作用力也会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3.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的溶液。
此时,如果继续向溶液中添加溶质,溶质不会再被溶解,而是在溶液中沉淀出来。
4. 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还可以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此时向溶液中添加溶质,溶质仍会被溶解到溶液中。
5.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超过最大量的溶质的溶液。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实现。
过饱和溶液的稳定性较差,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溶质沉淀出来。
二、知识点讲解1. 溶解度如何计算?在特定温度下,溶解度的计算公式为:溶解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数量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不同的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也会不同。
比如,极性分子和极性溶剂的溶解度一般较大,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在溶液中容易形成分子间的氢键。
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一、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需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二、判断溶液的饱和度1.如果给出溶质的数量超过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溶液中的溶质会析出,形成固体颗粒。
2.如果溶质的数量等于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在溶液和固体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
3.如果溶质的数量小于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亚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还有一定能力溶解。
三、应用溶解度解题的技巧1.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确定溶质的物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2.判断溶液的饱和度,根据溶质在溶液中的数量与其溶解度的关系。
3.利用已知的溶液质量或体积和溶解度的关系,计算溶质的溶解度(质量或体积)。
四、解题实例【题目】某化合物A的溶解度在25℃下为20g/100mL,若将40g 的A加入100mL水中,再加热,全部A完全溶解,溶液的饱和度是多少?【解答】首先,题目给出了溶解度为20g/100mL,在25℃下。
根据题目可知溶液的总体积为100mL,溶质的质量为40g。
计算溶液的饱和度:饱和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解度 = 40g / 20g/100mL = 200%所以,溶液的饱和度为200%。
五、小结通过合理运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解答中考化学中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判断溶液的饱和度,灵活运用溶解度解题的技巧,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将已知条件与目标要求进行匹配,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和精确度要求。
希望以上技巧和实例对你在中考化学中解答溶解度相关问题时有所帮助!。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溶解度解题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通常涉及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下面是溶解度解题的思路汇编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溶解度的计算:1. 含量计算:根据给定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计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数或摩尔浓度。
例如:已知一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 g,溶液的密度为1g/mL,则可以计算出其摩尔质量并进一步计算出摩尔浓度。
2. 饱和度计算: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的程度。
饱和度可以通过溶解度计算得到。
例如:已知在特定温度下,硫酸钠的溶解度为0.2 mol/L,则在这个温度下,硫酸钠溶液的饱和度为0.2 mol/L。
3. 溶解度的单位转换:溶解度可以以不同的单位表示,如溶质的质量、摩尔数、摩尔浓度等。
在计算中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例如:若已知溶质的溶解度为100 g/100 mL,需要将其转换为摩尔浓度,可以先计算出溶质的摩尔质量,然后根据摩尔质量和溶质质量的关系进行转换。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质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弱,更容易通过扩散克服相互作用,达到溶解的状态。
2. 压力的影响:对大多数溶质来说,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只有在气体溶质溶解的情况下,压力会显著影响溶解度。
根据亨利定律,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3. 溶剂的种类和性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极性溶剂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更强。
而非极性溶剂溶解非极性物质的能力更强。
参考内容:1. 张小科, 焦洪庆. 化学[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2. 杨华丽, 吴鉴时. 高中化学必修3[教材]. 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3. 钟树根. 化学题解指南[教材]. 译林出版社, 2016.4. 黄静, 韩黎明. 高中化学解题指南[教材]. 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总结:溶解度解题主要涉及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溶解度的大小,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时间。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获取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实验探究、讨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等,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曲线。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章节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内涵。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对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溶解度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溶解度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下学期溶解度解题指导
初中化学下学期溶解度解题指导
初中化学下学期溶解度解题指导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通常有以下转化关系: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例如20℃时的NaCl饱和溶液肯定比20℃时的NaCl 不饱和溶液浓。
具体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4.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
【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平衡状态时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的大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溶液中的其他物质等。
在化学研究和实验中,我们需要精确地计算溶解度,以便正确预测反应、分离物质等。
下面是一些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解答前需明确问题
在解答溶解度计算的问题前,需先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物质、条件等,并清楚理解问题的意思。
这样可以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2.根据物质性质确定计算公式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
例如,根据说之法,硫磺的溶解度计算公式为C(C(NH4)2S2O8)=0.0053×克数。
对于其它物质的计算公式,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例如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等。
3.考虑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增大,因为加热会使分子的动能增大,从而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但是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某些物质在高温下不稳定,会引起反应,从而减小溶解度。
4.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温度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压力升高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会增加。
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物质时,该物质的存在会影响溶解度,因为同一种溶剂只能容纳一定量的溶质。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吸附等技术进行分离,以便精确计算溶解度。
总之,计算溶解度需要注意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希望这些解题思路对大家有所启示,能够在学习和实验中有所帮助。
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
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水溶液是指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形成的溶液。
在化学中,研究水溶液的溶解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许多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
了解水溶液的溶解度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和进行相关计算。
1. 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达到的最大浓度。
通常用质量百分数(如克/100克溶剂)或摩尔浓度(如mol/L)表示。
对于不同物质和不同温度,溶解度可能不同。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
溶质的极性、分子间力和溶剂的极性等都会影响溶解度。
一般而言,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3. 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到一定程度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在饱和状态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颗粒与未溶解的溶质颗粒保持动态平衡。
4. 溶解度的解题方法(1)根据溶液的质量百分数:有时我们需要计算给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例如,已知100克溶液中溶质A的质量为20克,求溶液的质量百分数。
解题步骤:将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然后乘以100,即可得到质量百分数。
(2)根据溶液的摩尔浓度:在溶液化学计算中,摩尔浓度常常用于计算给定体积溶液中的溶质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的单位为mol/L。
解题步骤:将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的体积(以升为单位),即可得到摩尔浓度。
5. 溶度曲线与共熔点的应用溶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一定量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通过溶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过饱和溶液,并可以确定共熔点。
6. 溶解度积和溶解度积常数溶解度积是指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平衡时溶质的浓度乘积。
溶解度积常数是溶解度积常数的平方根。
溶解度积常数可以表示离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综上所述,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
通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2. 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溶解度曲线图、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溶解有没有限度?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溶解是有限度的,引入溶解度的概念。
二、探究溶解度(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教师点评并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三、溶解度曲线(15分钟)1. 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图,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2. 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 学生练习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溶解度的计算(15分钟)1. 教师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
2. 学生练习计算溶解度,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总结计算溶解度的技巧,教师点评。
五、生活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实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 教师总结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六、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展示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图,讲解浓度与溶解度的联系。
2. 学生观察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图,分析浓度与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学生练习运用浓度与溶解度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下学期溶解度解题指导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通常有以下转化关系: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例如20℃时的NaCl饱和溶液肯定比20℃时的NaCl不饱和溶液浓。
具体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4.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
【例题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某一时刻,某盛放NaCl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NaCl晶体,那
么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
D、有时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解析】A中没有指明在相同的温度下,因而不好比较,所以A
不正确。
B中在此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M物质,并不能确定其他
物质能否溶解,所以B不正确。
C题中给出了有NaCl晶体存在,但并没有说NaCl晶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故C不正确。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D正确。
【答案】D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分页:第[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