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核心知识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
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1)产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
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的产热变幅最大。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2)产热方式: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热。
【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功能:①保护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③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 角质生发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④感受外界刺激——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
⑤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属于细胞,通过增生,以补充或修复。
(5)皮肤散热的方式:通过等途径几点说明:①.传导,是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人的体温及调节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 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口腔温度 37.2 ℃ 腋窝温度 36.8 ℃ 直肠温度 37.5 ℃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1.体温的概念: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可用口腔、腋窝、 直肠温度代表。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①骨骼肌战栗 增 ②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产 下丘脑③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体温调④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节中枢 ⑤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 减少 散热 血流量 下丘脑 体温调 ①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散热 节中枢 ②汗液分泌增多
(三)体温调节的局限性:
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行为性调节)
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 。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 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 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热刺激
皮肤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
传出神经
汗腺分泌增加
增加散热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大
三、体温的调节
• (1)调节方式:总体上,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2)调节过程:【结合课本流程图箭头,理解过程】
产热调节和散热的主要调节过程:
(二)体温的调节
刺 感受器 激 寒 皮肤冷 冷 觉感受 器 炎 皮肤温 热 觉感受 器 调节 中枢 调节过程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调节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皮肤血管、立毛肌 、汗腺
分布 皮肤、粘膜、
内脏器官
下丘脑
皮肤
寒冷和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下
寒 冷 环
皮
丘
肤 冷 觉 感
脑 体 传入 温
传出
境
受 神经 调 神经
器
节
中
枢
下
炎皮 肤
丘 脑
热温
体
环 境
觉 传入 感 神经 受
温 传出 调 神经 节
器
中
枢
血管平滑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分泌 肾上腺素 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
机体代谢 活动加强
增加产热
血管平滑肌舒张
增加散热
汗腺分泌汗液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 条件。
体温的调节(寒冷时)
寒冷 刺激 皮肤的冷觉 兴奋 下丘脑体温
体温调节结构:
实验:保留下丘脑 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的
破坏下丘脑
体温不恒定
主要中枢在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温觉感受器
感受器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冷觉感受器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
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
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
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
反射弧
具体结构
感受器
感受器
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 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形成隔离层 →减少散热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① 基础代谢产热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稳定性 相对温度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较低体核温度相对稳定较体表温度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36.0—37.4●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 •垂体 •甲状腺分泌↑
•物质代谢↑
•负反 馈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1.寒冷下增加产热量的途径有哪些?
神经调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导致血 糖升高,同时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以增加代谢产热。 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和脂肪的氧化分 解,增加产热。
•立毛肌 •收 缩
•骨骼肌 •肾上腺分
•颤栗
泌
•肾上腺素
•甲状腺分 泌
•甲状腺激 素
•散 热 量 增 加
•散热量减 少
•产 热 量 增 加
•寒冷 时
•皮肤冷感 •受器兴奋
•总 结
•传入
•传出
•神经 •下丘脑 •神经
体温调
•效应
节中枢
器
•炎热 时
•皮肤温 感
•受器兴 奋
•传入
•神经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给控制部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控制部分的活 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降低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 即减弱控制信息。
(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平衡和稳态)
例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 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中,靶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
•注意: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可以反馈性地抑制或促进下 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含量多,则抑制;含量少,则促进,都属于 负反馈。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 肌
•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
人体解剖学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一、能量代谢与产热
(一)基本概念
(1 )能量代谢: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 和人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
(2)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肝脏 运动:骨骼肌
(3)基础状态:人体在20-25℃室温下,清晨空 腹、平卧、全身肌肉放松、清醒 并安静的状态。
(4)基础代谢:在基础状态下,维持心跳、呼吸 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 量代谢。
下丘脑
①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舒缩,动 静脉吻合支开闭)
汗腺分泌(交感N胆碱能纤维支配)
②躯体神经 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 寒战产热
③内分泌腺 机体代谢(T3、T4、Adr、NA)
大脑皮层
表层温度
体核温度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
内分泌系统
交感神经
甲状腺
肾上腺、汗腺、 皮肤血管等
第八章 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学习要点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第三节 体温调节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一、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1、体温:机体内部的温度
无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低等脊椎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尤其是人类)
2、恒温意义:
酶活性正常、新陈代谢正常、生理功能正常
二、体温的分类
深部温度:人体核心的温度 表层温度:人体外壳的温度
(一)深部体温 机体深部温度相对稳定又均匀 因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略有差异 腋窝、口腔、直肠温度可代表机体深部温度
(二)表层体温
1、表层体温低于深部温度。 2、由表及里存在显著的温度梯度。
不同环境温度下 人体体温分布图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类题库】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体温的调节(A:知道).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
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该调节可以使机体在任何环境下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B)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素D.生长激素.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能量的输出(散热量与机械功)约为12552kJ,如果人体每日消耗的有机物按葡萄糖计算,最少需要分解葡萄糖(A)A.787.23g B.832.01g C.1322.04g D.1946.05g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医学〗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散热<产热 如在 高温环境过久,产生的 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即为发
出汗与气温的关系为: (1)低于25℃,一般不会出汗; (2)25℃至28℃,稍有出汗; (3)29℃至30℃,明显出汗 (4)34℃至38℃,(湿度低于30%)大量出汗; (5)41℃以上,中暑、热衰竭。
1、当寒冷刺激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神经 )和( 体液 ),产热的主要途径是
(
)
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2)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剧烈活动时,散热的主要 途径是(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 )。
腺活动加强
(3)夏季,人从空调房里出来,皮肤血管
( 舒张 ),汗腺活动( 加强
)
(4)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 低于280C)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 是( 人体新陈代谢降低 )
人的体温下降至20℃时,通常不能恢 复。 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4、中暑是怎么发生的?
中暑是指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时,人 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 因过高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最大程度的调节、 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高热而湿度大的环境中 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辐射、对流、传导 和蒸发等散热过程都发生困难,于是体内热 量大量积累,体温急剧升高,最后导致中暑。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的对恒定: 产热:
肝脏、骨骼肌、 脑;
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加速 物质氧化分解;
肾上腺素使代谢 活动加强
产热 =散热 散热: 环境温度<体温: 传导、对流、辐射、 蒸发;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口腔:36.7℃~37.7℃(平均37.2℃)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腋窝:36.0℃~37.4℃(平均36.8℃)直肠:36.9℃~37.9℃(平均37.5℃)年龄: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老年人2.影响因素性别:女性>男性(0.3℃)一天时间: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3.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相对平衡:1、体温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具体来说就是呼吸作用。
2、机体体温相对平衡的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安静状态时: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脑。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
(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还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的,此外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散热可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热量①直接散热:对流散热:热量被周围冷空气带走传导散热:人体接触冷物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来加以控制,如血管舒张、血管收缩等。
②蒸发散热:皮肤在出汗和不出汗的情况下都会蒸发水分而散热。
③不同条件下散热方式:a.常温条件下:人体无明显出汗,蒸发散热占皮肤散热总量比例不大,主要靠直接散热。
b.环境温度在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成为主要方式。
c.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了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
三、体温平衡的调节(记住):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动物体温恒定动物实验: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记住):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可以分为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用来感受温度的变化。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上课
1
O.45
2
O.45 0.3l
3
0.44 0.3l
4
O.45 O.30
5
0.55 O.30
6
O.55 O.60
7
0.52 O.62
8
0.50 O.38
9
10
O.46 0.45 O.33 0.32
A B C
O.31
O.23
O.23
O.23
0.23
O.18
0.17
O.16
O.22
O.23 O.23
(1)进入0℃环境中时,首先增加的是 A (填字母),C代表 皮肤血流量 。 (2)实验过程中,B指标增加到最大值后,A 指标应 下降 ,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 叫做 反馈调节 。
1
O.45
2
O.45 0.3l O.23
3
0.44 0.3l O.23
4
O.45 O.30 0.23
5
0.55 O.30 O.18
6
O.55 O.60 0.17
7
0.52 O.62 O.16
8
0.50 O.38 O.22
9
10
O.46 0.45 O.33 0.32 O.23 O.23
A B C
O.31 O.23
B
体温平衡的调节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在寒冷的环境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体 温 恒 定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减少 传出神经
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立毛肌收缩,骨 骼肌战栗产热增加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在炎热的环境中
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定义,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2. 学生能够描述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如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体温变化的原因,如运动后体温升高、寒冷环境下体温下降等。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并分析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探讨体温调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神奇和复杂性。
2. 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关注体温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温中暑、低体温症等,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温调节的奥秘。
课程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介绍体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正常体温范围,引用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2. 体温调节原理:详细讲解人体如何通过产热和散热保持体温稳定,涉及教材中关于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调节、汗腺分泌等内容。
3. 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分析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对体温的影响,结合教材实例,阐述这些因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4. 体温调节异常与疾病:介绍体温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如中暑、低体温症等,引用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第二课时:体温调节原理,学习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调定点
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调节 器,PO/AH的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 调节中起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控制体温稳定的平衡点。
如调定点设定数值为37.0℃,当体温超过 37.0℃时,刺激热敏神经元兴奋,使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将体温调回到37.0℃。当体温低于 37.0℃时,则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增 加,散热减少,将体温回升到37.0℃。
麻醉药物能降低体温,因此,对于麻醉手术的患者, 在术后一段时间,要特别注意保温护理。
女子一个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的变 化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过程 安静状态时,主要的产热部位 是脑和内脏器官。肝脏的代谢水 平最高,产热量最大。 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 的产热器官,其产热量可由平静 状态下的18%提高到90%。
2.散热过程的调控
(1)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皮肤的血流量对体热的散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机体主要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来控制皮肤 血管口径,从而改变皮肤的血流量。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血管 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表层温度降低,形成阻 热层,发挥隔热器的作用,使散热量大幅度下降, 防止体热散失; 在炎热的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皮肤 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加, 有大量热量从机体深部被血流带到体表,皮肤散 热能力显著增加,以防止体温升高。
一、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测定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2.正常值: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7.9℃, 平均37.4℃,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口 腔温度一般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 一般又比口腔温度低0.4℃。 3.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是可 以超过37℃的,所以遇到腋窝温度稍高于 37℃的人,在确认是否有低热的问题上要 持审慎态度。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目标
人的体温及其调 节
目标: 目标: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体温的调节( 知道)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与记忆思路: 学习与记忆思路:
来源
人体内 的热量
散失
调节
人的体温的概念 临床上代表体温的部位及其温度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同一个 人一天内的体温差异 思考题 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要点 1、某人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看医生时,医生用温度 、某人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看医生时, 2、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变动,下列说法 、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变动, 计量其直肠的温度, 计量其直肠的温度, 中正确的有(多选) 正常情况下, 中正确的有(多选) 正常情况下,温度计上的读数约 现温度计上的读数为38, 为 。现温度计上的读数为 ,医生说他的体温为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 380C。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医生所说的话是否准 B、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 确? C、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 0C 、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D、人的体温过高,引起排汗增多,近而使代谢发生紊 、人的体温过高,引起排汗增多, 乱
来源
人体内 的热量
散失
呼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出来的热量 吸 道
蒸 发 水 分
调节
散热 散热 散热 散热 散热
加 温 空 气
二、体温的调节 处于寒冷环境 处于炎热环境
冷觉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分泌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肾上腺素 增加 体温恒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
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
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一)过敏反应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
学生事前准备的退较快;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
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
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
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1.概念和举例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
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
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
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
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
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
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
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
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
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
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
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1)什么叫免疫预防?(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
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
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
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
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一)过敏反应(二)自身免疫病(三)免疫缺陷病(四)免疫学的应用1.举例和类型1.概念和举例1.概念和特点1.免疫预防:方法意义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举例3.发病机理3.防治措施3.器官移植:概念成败关键4.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