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江泽民指出,军事教育不仅是军队自身的事情,也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这是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在逐年递增,但从具体的时间过程来看,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还需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军队国民教育军事人才
一、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现状
(一)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
近年来,我军开始依托在部分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即由军队定向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毕业后一般由部队分配。
据总后财务部统计,现在军事院校培养1名四年制本科生的总成本约4—6万元。
军队接收1名国防生的总费用只需2万元左右。
因此,利用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成为我军军事人才尤其是军民通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征召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
我军从1983年开始,成批量地从普通高校征召优秀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让他们在经相关军事院校培训一年军事相关专业知识后,再分配到军队任职。
这称作“4+1”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累计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近万名。
根据军队有关干部部门的跟踪调查资料显示,这些留在部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已成为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有的还成长为各级主官,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后劲。
从地方高校直接接收毕业生,不仅能够加速军事人才的培养,节约军事教育成本,还能改善军队干部的知识结构与构成,达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优势互补的目的,因而是实现军事院校教育转型与共育军事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三)选拔优秀军队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
长期以来,军队系统的专业技术干部大多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更新的形势下,这一弊端愈益突出地显现出来。
客观形势要求加大军队干部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继续深造,因此,依托培养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探索借助地方院校培训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和部分指挥军官的途径。
2002年我国26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始为部队定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今后应在总结经验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扩充培养专业。
不仅培养研究生,还应试行开办学制较短的业务技术培训班,以解部队训练的急需,为部队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首先,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待完善。
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遴选军队干部,存在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些单位很难遇到院校和专业都好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后就如饥似渴地想要招进来,因而往往降低标准,忽视其它条件,造成把关不严,选人不当,人才浪费。
其次是军事训练制度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部队的要求。
国防生在校阶段,地方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或者在军训科目安排不合理,不能紧贴部队,不能符合现代战争准备要求,使得国防生作为军事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部队工作。
入伍大学毕业生与部队学员、部队生长干部不同,他们习惯于大学那种宽松与自由,对部队生活的紧张与单调一时难以适应,必须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最后,对国防生的违约处罚机制还不健全。
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国防生违约现象越来越多样化, 如入口把关不严格,开展思想教育不及时等,但最关键的是对违约的处罚机制不健全。
没有政策规定的制约, 国防生的思想上就没有形成违约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
(二)总体培养规划不清晰
其一,部分单位在依靠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事先调查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要求其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
这样毫无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和单位不能配套,既浪费了资源,又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其二,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关于国防生的培养方案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许多院校基本上是参照一般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从而,导致出现“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依照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部队期望相脱节”等现象。
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而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技术员、企业家,而是需要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模式和部队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旧的培养模式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
所以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部队后,不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用非所学,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对培养过程监督力度较弱
首先,部队缺乏对国防生管理的监督。
国防生进入高校后,其日常工作基本由地方学校承担,部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也没有向学校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国防生管理机构或针对国防生的专门管理措施,只能按照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生活在地方院校开放的环境中。
一些国防生对自身预备役军人角色的认识还不强烈,认为成
为国防生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就弱化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性不强了,针对性不足了,危机感淡漠了,出现了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部队预期要求的现象。
其次,部队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
地方院校在国防生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一般院校都非常重视他们文化课程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结合部队实际,轻视了军事专业技能和军事素质培养,这对国防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院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则无法掌握国防生培养情况,不能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造成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勇胜. 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部队军官的制度及对我军的启示[J].前沿, 2006,(11)
[2]黄锦成、陈启源、余红东、李小红. 构建高等教育社会监督机制的研究[J]. 高教论坛,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