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困境突破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2.1 “双一流”建设高校 (6)2.2 产教融合 (7)2.3 新制度经济学 (8)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10)3.1 政策梳理与分析 (11)3.2 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12)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14)4.1 制度化不足 (15)4.2 资源配置不均衡 (16)4.3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困难 (18)五、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突破路径 (19)5.1 完善制度环境 (20)5.2 优化资源配置 (21)5.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研究总结 (25)6.2 研究展望 (26)一、内容描述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制度环境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困境,并探讨其突破路径。
制度化不足:现有制度安排未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需求,导致高校在推动产教融合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资源配置不均:受限于传统科层结构的束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往往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信息沟通不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导致双方难以及时了解彼此需求,从而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
需求对接不精准: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针对以上困境,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完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重要桥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然而,校企深度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包括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缺乏长期合作机制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途径,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制约因素、破解途径、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长期合作机制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其是校企深度合作,即学校与企业以深入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在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途径,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2. 制约因素2.1 资源匮乏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有限,导致合作的资源匮乏。
学校可能面临教师、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不足,而企业可能面临技术、资金和实际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资源不足。
这些资源匮乏将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深入发展。
2.2 信息不对称学校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学校可能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而企业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优势。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合作难以开展,合作项目可能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 缺乏长期合作机制校企深度合作需要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然而,目前许多校企合作都是短期合作、项目合作,缺乏长期合作机制。
这使得合作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实现双方的长期共赢。
3. 破解途径3.1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了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各自的师资、实验设备、实践场地等资源。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效率。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对策两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1.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大多数师资力量都集中在本科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这使得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无法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支持,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能力。
2. 企业参与度不高。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不愿意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一些企业虽然愿意参与产教深度融合,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提供长期的合作和支持。
3. 教学资源不平衡。
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合作开设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并提供相关的实践基地和设备。
由于资源的不平衡,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环境和设备,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体验。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比赛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可以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案例和实践机会。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克服困境的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科学的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参与意识和提升教学资源配置,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顺利发展。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பைடு நூலகம்HANKS
感谢观看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具备实际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 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应对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 促进教育资源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制定合作协议、搭建合作平台等 方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 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 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具备实际行业经验和教学能 力的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政府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提 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促 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5
未来展望与深化合作方向
双方共赢是基础 制度建设是保障 沟通协调是关键 质量监控是重点
校企合作要实现双赢,学校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和智力支 持,企业要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 合作顺利进行。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和矛盾。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 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04
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行业发展和教育资源不匹配
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教育资源难以跟 上,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企业 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产教融合成效不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本文将就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困境分析1. 机制不够成熟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层次不够高、协作机制不够灵活、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
2. 产教融合成效不高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往往存在合作项目较多,但产出成果较少的情况,产教融合的成效不高。
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项目管理不当、缺乏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等问题。
3.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往往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情况,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困难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等问题。
二、解决策略1. 健全机制,建立协作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重视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
学校可主动与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双向的沟通渠道,形成协作平台,推动双方资源共享、高效对接。
必要时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研究院、设立产教融合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2. 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应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监控和总结机制,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成效。
学校应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活动,提高项目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3. 推进人才培养,强化实践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应强化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深度互动。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INTERGRATION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文 / 曹莹 马琳■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应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合作机制,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双向流动,可以提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成效,促进技工院校更深入地参与产教融合,在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技工院校必须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以缩小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直接协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困境分析(一)当前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践1.合作模式得以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正在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
这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常包括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快地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和工作模式,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许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这不仅有助于技工院校的教学研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研发项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3.实习实训的深度整合实习实训环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
这种实习实训通常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够直2023年11月下 | 71OCCUPATION|职业接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技能。
“三融”助力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_现状、困境与路径
“三融”助力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_现状、困境与路径近年来,江苏省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级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江苏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以“三融”(即产业与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产学研融合)作为路径,将为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在江苏省高等教育现状中,与产业的融合程度较高,但是融合的领域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传统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的优势,然而在新时代,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需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江苏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产业需求调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注重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是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科研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但传统的科研与教学往往存在割裂的现象。
很多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在科研中与教学融为一体。
设立科研与教学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师评价当中,同时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
产学研融合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产学研融合将教育、科研和产业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江苏高等教育在实现“三融”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是高校自身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相对保守,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同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扩招所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方式。
在实际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方式不够灵活、信息沟通不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
企业与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合适的合作路径,例如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科研合作等。
通过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与企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合作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路径、解决、融入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共赢、结论、双方共同发展、就业。
1. 引言1.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使命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与企业合作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益冲突等。
这些问题给双方合作带来了困难和阻碍,也制约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加强双方沟通和协调,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校还应该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当前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路径选择、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等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产教融合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1.合作模式不够灵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上,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一、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应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会议、合作项目等形式,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共同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率。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验设备,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加强科研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应加强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人员和实验室设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实践教学的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
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六、建立评价体系,激励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结果激励校企合作。
可以根据合作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对学校和企业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对合作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合作效果和效益。
七、加强社会服务,回馈社会学校和企业应加强社会服务,回馈社会。
可以共同开展社区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影响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职教天地112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07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李鹏达(河南省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义马 472300)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有对产教融合的需求,而企业的产品转型、财务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都需要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则必须实行产教融合,以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一)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一是要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实现工业和培训的一体化。
对一个公司来说,基础能力是一个公司在竞争中是否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公司是否能够跻身一流公司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
考虑到要有效地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保证行业的整合效率;通过充分发挥高校、高职院校的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其次,要使高质量的人才得到补充,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工业和教育的融合。
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的人力资源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正常需要。
例如,公司需要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而非入职后培训那些只懂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过程一无所知的职场新人。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是公司最主要的投资,与本科生相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低一些,公司可以直接雇佣一名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既能节省资金,也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
企业高素质的人才补充需要产教融合。
高校、企业的“产教融合”的共同目标是培育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企业急需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企业的活力,适应市场的变化。
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若不能与公司的产品升级和整个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应积极地投入到产教结合中来,加强职业教育。
(二)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实施的核心主体,也是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基地。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存在一些现状。
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合作平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计划。
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产教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其次,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再次,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系统、可复制的经验;其次,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度较大,双方合作信任度不高,合作项目难以顺利开展;再次,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参与产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我们需要探索创新的路径。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教融合的良好平台;再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产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
总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产业实践能力,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现状及解决对策
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及解决对策黑龙江省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唐淑芳[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边远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应立足当地经济,依托黑河地域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共存共赢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从国家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可以看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分析1.中等职业教育社会认知度不高近年,中等职业教育虽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其社会地位仍得不到认可,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认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三类苗”,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工作在社会底层的“打工族”。
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被重视与认可,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2.政府、企业和学校参与度不高(1)政府层面。
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却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校企合作平台,缺乏政府与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及统筹管理。
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的监管与制约,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及设备投入少之又少,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与深度合作,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
(2)企业层面。
大多数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职学生从校门进入到企业,多数缺乏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在企业进行实训操作时,时常会出现安全问题,给企业正常管理增加负担。
浅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与突破_校企合作方案
浅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与突破|校企合作方案【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如何突破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寻求校企合作模式的新突破,是校企合作走到今天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面临的校企合作模式理论研究薄弱、校企合作体制僵化、“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缺失、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接脱节等五大困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突破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发展突破无缝对接一、校企合作的发展困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面对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遇到的五大发展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很大阻力。
1、校企合作模式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时间短、基础薄,缺乏科学、系统、专门化的研究机构;其次,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专科类型还处于发展初期,距离本科、硕士、博士生阶段还有较长时期,因此,研究队伍的基础还十分薄弱,从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使得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践行者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实践,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2、校企合作体制僵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对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这虽然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艰难、复杂与曲折的我系统工程,《教育规划纲要》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多头领导、多元体制、多层次的运行机制,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外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之间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高职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展开讨论。
一、问题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机制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缺乏规范和制度约束,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在一些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合作项目难以推进。
2.合作资金难以落实资金是促进高职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合作中,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对合作项目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合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一些高职院校在资金使用上存在浪费和不合理之处,导致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3.合作过程中的权益分配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职校和企业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的重要因素。
一些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在合作项目中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缺乏相应的认可,而高职校在合作中对企业提出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培训要求不够积极响应,导致双方在权益分配方面难以达成一致。
4.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所谓“脱钩”问题,即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需求的变化和更新较快,高职院校难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
二、路径1.建立合作机制与制度为解决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共同建立合作机制与制度,从而确立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合作机制可以明确合作关系,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管理与监督,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实。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在努力推动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产教融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2 研究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但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比如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探讨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路径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与企业合作模式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来实现,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2)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缺乏产业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熟练度,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质量。
(3)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安排上存在着过度依赖企业意愿的情况,导致学生实习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2)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二、困境分析1.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高校在实践中面临政策限制。
2.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不够积极,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3.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产教融合实践效果不佳。
三、创新路径探讨1.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可以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质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突破口,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落实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为校企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然而,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及困难,如双方诉求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
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一条良好的路径,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1. 双方合作目标不一致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潜力很大,但往往出现合作目标不一致的情况。
高职院校要求重视学生的岗位就业,而企业更注重人才的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往往导致双方在实践环节中的目标不一致。
2. 双方信息不对称高职教育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高职院校往往无法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具体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企业也难以了解高职院校所掌握的教育资源、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
3. 企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有限企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有限,无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提供足够的支持。
企业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放在自己的业务上,这也使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时存在某些限制。
二、路径1. 搭建高效反馈机制应建立高效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与企业代表开会,深入探讨企业的实践需求和人才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走出校园,与企业代表建立良好的联系,获取企业实践的第一手信息,为教学做出更好的准备。
3. 强化实践环节建立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需要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4. 培养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自主创新精神、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
这不能只是在课堂上完成,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训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
Wide Angle广角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9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王晓丽 王祖一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摘要: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其有效方式之一。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教育形势更加严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创新理念、优化融合方法,是高职院校走出困境,跨进教育新时代的关键。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困境;出路在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呈现的问题也更加明显。
如何避开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对教育的相关政策、策略、方法、模式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适应时代发展、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之路,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实岗学习,锻炼实践技能、塑造职业品格、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融合方法的改进等起到指导作用。
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减少企业聘用人才的额外支出与培训时间,为企业赢得更多经济效益。
在校企合作的契机之下,教育的力量也能正向推动产业进一步提升,使得产业的科技力量始终处于前列位置,完成产业升级的国家要求,真正为整个社会与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表现在:高职院校为了最大程度上发挥校企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应当重点将这一思路运用在贫困地区,了解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后和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有针对性地专业科目,并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力求在学生毕业后直接将高素质人才劳动力输出在企业之中,从而提升人才的利用率与工作效率,还能够全面落实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革,需要更加紧密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挑战。
【2000字】2. 正文2.1 高职校企合作的意义高职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共同育人、共促发展。
高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贴近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为企业招聘优秀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高职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良性互动。
高职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影响力,推动学校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校企合作的意义重大,是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当前存在的问题1.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需求,无法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从而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由于专业设置滞后或者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3. 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方面往往资源匮乏,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4.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校企合作机制多为单向输送人才,缺乏双向互动和深度合作,导致合作效果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困境突破路径作者:曾丽莉张鸿雁来源:《商场现代化》2021年第18期摘要:产教融合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产学研结合要求学校和企业利用有利局面,实现密切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具有“经济人”属性的双方收入成本为负,导致双方积极性不高。
本文分析了校企在产学研领域深度合作出现的困境,并提出了克服校企深度合作困境的相关建议,期望能对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困境引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校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现状概述产教融合,是指高校为了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积极启动专业产业,紧密结合教学,让生产与教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经营实体,培养教育与创业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势。
近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来越受到政、校、企等主体的关注。
三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深度合作的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然而从当前高校在实行这种教学模式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专任教师,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认识不清,而且大多数还秉持着传统封闭教学的观念,对于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有了较多的不信任,这就导致在实际合作过程中,高校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
对于学生来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与企业合作,自己到企业实习是属于廉价劳动力,从心里反抗这种培养模式。
当然,从国家角度讲,我国还是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的,特别是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路径,并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互补不足。
近年来,对于这种模式也组织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度合作的重要性1.促进教育与工业的融合从就业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并不完全与时俱进,学生的就业效率不高甚至过低。
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实际需求可以进行相互联系,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就业率。
2.推进高校特色专业创建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在这种技术的冲击下,存在着较多的机遇和挑战,很多高校顺应这种潮流,对自身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比如一些新型的高等院校出现,如网络继续教育等,这种类型的院校具有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很受当前学生的喜爱。
3.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储备以及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校从中也能获得一些发展,比如就业率的提升,学生从中也能极大地提升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属于合作共赢的有效模式。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1.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及模式之一,在地方高校中最为常见的合作形式就是签订合作协议,比如二级学院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学生集中送入企业实习。
当然,单个企业的接收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高校还需多找几个相关企业来签订协议,每年都需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这种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体现:首先,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这种深度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及涉及内容还比较浅化,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会涉及到高校的课程设置、职业规划以及相关实训计划,而且对于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双师型导师培养等,企业都不会涉及,有关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实习计划等都由高校一方承担,这就使得企业一方合作热情比较低沉,完全没有发挥出教育主体的作用与优势;其次,是校企合作的强度不够,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有限,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内容均比较浅显,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也不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技术革新;最后,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宏观环境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国家也没有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双方合作的效果不明显,长效合作机制不强,预期效果始终得不到有效体现。
2.高校配套制度不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与校企合作人才的管理和培养需求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一致,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使得校企合作举步维艰。
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着灵活的公司实习时间要求与高校理论教育整体性、系统性要求的矛盾,传统的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学籍管理和学期制等,限制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阶段性。
在两三个月的工作实践中很难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同时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水平。
在绩效评估中,不存在双师型教师倾向。
因此,大多数专业教师不愿浪费时间在企业中锻炼自己的技能,也很难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
3.企业利益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为加快推动落实关于人才引进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签订校、政、企合作备忘录,主要围绕引入奖学金设置、举办专场招聘会及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三项内容明确各方责任义务、规范要求和工作内容。
为扩大企业在学校的影响力,加强专业人才引进,面向需求主流专业,设立人才引进奖学金,每年组织奖学金评选工作,并保存申报评选材料;政府、企业及时提供园区发展动态情况、人才政策及人才需求情况,学校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推介市区、区情及人才政策,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举办校园专场宣讲、岗位推荐等活动,引导学校人才和毕业生向园区流动。
4.公共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不到位政策保障是高校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提出了相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制度,但是仍旧还是比较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政策基本没有得到落实。
目前,鼓励教育机构间合作的政策不到位,政策的总体思路落后,仅限于沟通、原则等层面,权利义务不明确,难以保证合作的最终效果。
以湖南省为例,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意见》,但没有出台完善地方性法规、公共政策体系、鼓励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
2015年,湖南省开始实施专为技校建设“教育企业合作研究平台”项目,而且仅实施了四年就停止了,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产业教育融合背景下克服深度合作困境的途径1.合作形式多样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式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作方式,通过联合合作建立管理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建立学生安置等教育机构,产品开发、创业和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有效培养人才。
针对以上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签约共建引才工作站政、校、企签约共建引才工作站,铸造政、校、企命运共同体。
为加强双方人才交流合作,加快人才招引及培养,在学校挂牌“引才工作站”,明确引才工作站组成人员,建立联合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沟通工作站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人才招引培养合作中的重要事项。
学校进一步围绕产业基地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努力构建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与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
依托人才引进工作站,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双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技能提升搭建平台。
探索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的人才共育新模式。
立足“三融入”,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融入产业的发展,搭建应用技术创新平台;融入行业企业发展,搭建技术服务平台;融入人才培养,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题网站,开展校园招聘信息、优惠政策发布等引才宣传活动。
在教育事业的合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能够理清人才培养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教育的要求和使命,可以构建一种明智而完善的教育方式,从而强化教育企业合作的文化和精神意义。
(2)高校的基本职责高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就应当摆正态度,提高认识,正确意识到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并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改变学生对于企业的态度,让学生不再认为自己只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切实地从实习中获得丰富的专业经验。
此外,学校要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学校学习完相关理论之后,让学生立即进入企业锻炼,用实践来促进理论的理解深度,还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工作上的创新,能切实地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让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3)实践训练高校应当多组织一些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将合作企业的相关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引导学生快速地明白合作企业的办企特色与理想。
企业也应当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实践中不断地给予帮助,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2.鼓励学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机制才是决定价值的重要方面,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一直以来都想实现自治,但是如果不对传统的资源依赖问题进行解决,自治模式永远也实现不了。
因此,高校只有对自身的辦学模式进行变革,由综合性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进行转变,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淘汰机制。
创业型大学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的自主性,并提升大学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与企业模式在性质上有些相似,增加了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提升了适应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研究型大学不具有竞争优势,而是要在保留研究型大学的相关优势基础上,与创业型大学结合,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此外,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每个企业也有自身的产业特色,两者只有在充分结合以及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合作,总之不同的大学与企业应当灵活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才能将各自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依托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以产学研合作成果推动人才培养,只有坚持分类发展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双方的利益面。
3.改善合作的组织方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必须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何谓有效,就是合作对于两方来说,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磨合,高校方面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企业要对实践岗位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针对具体的合作模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属于高校的重要构建内容之一,针对这个方面,高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教师来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就是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同时企业方面也需给出相关意见,主要是从实践角度来进行考虑,建立“管理实践+”模式,创新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