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必备9篇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必备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必备9篇悲剧诞生读书笔记。
读《悲剧的诞生》书笔记3000字范文_读书笔记_

读《悲剧的诞生》书笔记3000字范文《悲剧的诞生》3000字首先说明一下,这篇不是,充其量是读书笔记。
近来越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衰退厉害(还年轻啊,咋整--……),所以很有必要对自己的阅读作些札记,不然以后除了书名外,其余没准都忘个一干二净。
而豆瓣的短评有万恶的字数限制,没辙,唯有以书评形式来记录吧。
接着说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维,一直和哲学保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虽偶有接触,但并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误解任何哲学概念,实属情理之中,恳请各位见谅:)而对于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里是一个疯子,还敢太阳基督,很明显,他已经当自己是太阳了。
此前看过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纳》,如今找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看,只是觉得要了解一个人的观点单凭一部作品或者评论家的片言只字,是有失公允的。
而他作品里洋溢的某种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涩而阅读下去的原因吧。
关于译本,此前是不知道译林的质量屡受诟病,选择这个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赏装帧的清爽。
正式阅读中,像许多读者那样备受串串长句和明显文理不通的表达折磨,不过倘若这是尊重原著的表现,我还是可以体谅的,毕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学家的思维跳跃性会超出译者的水平。
好了,以下的一些总结,纯粹是个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颇,只是便于我个人记忆别无它意。
《悲剧的诞生》贯穿全书的是对日神式思维和酒神式思维的思辨。
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观念。
尼采大概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黑格尔所著的哲学文献。
它的诞生标志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古典哲学时代的开启。
黑格尔在其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信息融入了他的哲学体系中。
悲剧在他的哲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本性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深度和广度。
黑格尔既对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进行了考证和探究,并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艺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和分析。
在他看来,悲剧不仅是宗教的替代品,它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诠释和思考。
黑格尔在书中运用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将古希腊悲剧与他的哲学理论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人类群像和社会矛盾的壮丽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对于哲学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对对立面的处理上,在现代思想和语言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指导价值。
同时,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诠释,黑格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人性世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悲剧的观念运用到人工智能领域中。
尤其是在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我们可以使用黑格尔确立的对立面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估。
在开发智能系统的时候,运用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更能体现人性化和哲学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也许会被实践所否决,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方向和思考的契机。
总之,我认为,阅读《悲剧的诞生》是一次重要的思维之旅,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本性、社会历史和哲学思维等视野的大门。
通过这本书的启示,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矛盾和未来的方向,更好地驾驭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学价值的书籍,作者尼采以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了古希腊悲剧的本质和人类文化精神的内涵。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读完某一作品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讨论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始终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著作产生过深厚的爱好。
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认真阅读这本书,你会发觉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或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头。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
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始终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
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非常流行。
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年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月,那是一个民族冲突与阶级冲突极度尖锐的年月,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沟通日益亲密的年月。
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
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
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剧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
例如闻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呈现无余;更不用说让很多文人憧憬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
悲剧的诞生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首先,作为迪奥尼索斯式的艺术家,抒情诗人是以太一及其痛苦和矛盾完全一体的,并且把这种太一的摹本制作为音乐,如若音乐有理由被称为一种对世界的重演和一种对世界的重铸的话。
但现在,在阿波罗的梦的影响下,抒情诗人又能仿佛在一种比喻性的梦景中看到这种音乐了。
那种原始痛苦在音乐中的无形象又无概念的再现,连同它在假象中的解脱,现在就产生出第二次反映,成为个别的比喻或范例。
艺术家已经在狄奥尼索斯的进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主观性:现在向他显示出他与世界心脏的统一性的形象,乃是一个梦境,这梦境使那种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连同假象的原始快乐,变得感性而生动了。
所以,抒情诗人的“自我”是从存在之深渊中发出来的声音:而现代美学家所讲的抒情诗人的“主观性”,则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唯当天才在艺术生产的行为中与世界的原始艺术家融为一体时,他才能稍稍明白艺术的永恒本质;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他才奇妙地类似于童话中那个能够转动眼睛观看自己的可怕形象;现在,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演员又是观众。
当他通过这同一个媒介洞察到自身时,显示在他面前的,乃是处于感情未得满足的状态中的他自己的形象:他自己的意愿、渴望、呻吟、欢呼,对他来说,都是他用来解说音乐的一种比喻。
这就是抒情诗人现象:作为阿波罗式的天才,他通过意志的形象来阐释音乐,而他自己则完全摆脱了意志的贪欲,成为纯粹清澈的太阳之眼。
理查德·瓦格纳曾说过,文明被音乐所消除,正如同烛光为日光所消除。
同样地,我相信,古希腊的文化人面对萨蒂尔合唱歌队会感到自己被消融了:而且此即狄奥尼索斯悲剧的下一个效应,即国家和社会,一般而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鸿沟隔阂,都让位给一种极强大的、回归自然心脏的统一感了。
正如我已经指出的那样,所有真正的悲剧都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来释放我们,即是说:尽管现象千变万化,但在事物的根本处,生命却是牢不可破、强大而快乐的。
这种慰藉具体而清晰地显现为萨蒂尔合唱歌队,显现为自然生灵的合唱歌队;这些自然生灵仿佛无可根除地生活在所有文明的隐秘深处,尽管世代变迁、民族更替,他们却永远如一。
《悲剧的诞生》的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的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的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书中的观点是:人生真正的悲剧来源于意志的悲剧性,而意志的悲剧正是H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种木能永无休止的斗争。
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
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
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
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谓的理性与感性就一直在大脑中纠结、挣扎、打架。
在这个的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日神精神就像是理性一样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感性的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
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着生命之流,尼采用“醉”的状态来比喻酒神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忘记一切清规戒律,今朝有酒今朝醉,通过发泄、狂欢和纵情来获得解脱。
日神用美丽的而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
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
日神精神告诉我们:就算人生是场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梦的情志和乐趣。
洒神精神启示我们: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
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
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
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
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
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
“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
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
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
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3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本极具深度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经历,展示了命运对人们的摆布和控制。
主人公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命运,身受无名的苦难,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魔咒中。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恶习,但都无法逃离自己的命运。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对命运的思考。
命运,究竟是由我们自己掌握还是被命运所控制?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其他人物,他们都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们却都以失败告终。
作者透过这些故事在告诉我们,命运可能是无法逃避和改变的,我们只能面对并接受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生充满了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无法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
然而,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和无常中,我们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面对命运的摧残和考验,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也要理解和接纳明白,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命运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和品格,我们要学会接受并与之和谐相处。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机会。
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重要性和无情性。
它不仅引发了我对命运的思考,还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现在拥有的一切。
生活中的每一个转折和挫折都有它的意义,我们需要学会从中领悟和汲取经验。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会将其中的启示和思考应用到我的生活中。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二)《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通过揭示悲剧的形成过程,以及讲述悲剧对人类的深远影响,让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对悲剧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悲剧是如何从古希腊时期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
他从祭祀神灵的仪式中引申出了戏剧表演的形式,并解释了悲剧所具有的特征和内涵。
这让我对悲剧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戏剧表演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新的视角。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3000字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诚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的抱怨:“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行。
在悲剧问题上去求教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
”尼采的文艺理论专著《悲剧的诞生》在笔者看来有如天书。
“写得糟糕,笨拙冗长,令人难堪,稀奇古怪,形象杂乱,很感情化??节拍不匀称,无意于逻辑的澄明,极端自大??”这是尼采自己对本书的评价,笔者深以为妙,故而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会就自己的理解,将全书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将那些年轻人慷慨激昂的大段辞藻刨去,形成一些在我看来最紧要的理论概括。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进一步浓缩和生发,以期对尼采文艺理论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并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进程中来推断其价值。
第三部分是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笔者认为有价值的,然而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一些尼采的灵光乍现。
最后是作者读书过程中做的一个本书索引。
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悲剧源于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结合,接着作者向我们阐释了日神倾向与酒神倾向的涵义。
对于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尼采却采用了一种晦涩的比喻的修辞,采用“梦”与“醉”两种状态来描述。
中文中有所谓“醉生梦死”的说法,故对于我们而言,何以这两种非正常的思维模式会被尼采对立起来是个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日神-梦”这一概念而言。
不妨来看这样的表述:“(日神的形象中有着)那种适度的约束,那种对疯狂刺激的解脱,造型之神充满智慧的宁静。
”[5]学者们据此将日神理论概括为“关于秩序、静态美和明确界限的理论”。
但令我们这些初学者不解的,就在于这样一种“明确的规定性”为什么要用“梦”这一根据我们一般经验是最不真实、不确定乃至荒诞的譬喻来说明。
而尼采自己也说“在梦的现实最栩栩如生的时候,他也还是给我们一种朦胧本质的不良感觉”[7],并将梦的现实称为“幻影”,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成为我们进入尼采美学世界最早遇到的理解上的巨大困难。
而对这一譬喻的理解需要在继续下去的阅读中慢慢体会。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悲剧的诞生》最近看的书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无论是俄狄浦斯之破解自然的斯芬克斯之谜,还是普罗米修斯之盗火,都意味着试图摆脱个体化的界限而成为世界生灵本身,因而就必须亲身经受原始冲突的苦难。
我们就必须把梦看作外观的外观,从而看作对外观的原始欲望的一种更高满足。
因为我们认为,主观艺术家不过是坏艺术家,在每个艺术种类和高度上,首先要求克服主观,摆脱“自我”,让个人的一切意愿和欲望保持缄默。
没有客观性,没有纯粹超然的静观,就不能想象有哪怕最起码的真正的艺术创作。
在一种反射作用中,主观的情绪和意志的激动给所观照的景物染上自己的色彩,反过来自己也染上景物的色彩。
真正的抒情诗就是这整个既混合又分离的心境的印迹。
在这个意义上,酒神的人与哈姆雷特相像:两者都一度洞悉事物的本质,他们彻悟了,他们厌弃行动;由于他们的行动丝毫改变不了事物的永恒本质,他们就觉得,指望他们来重整分崩离析的世界,乃是可笑或可耻的。
知识扼杀了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这才是哈姆雷特的教训,而绝不是梦想家的那种廉价智慧,后者由于优柔寡断,不妨说由于可能性的过剩,才不能走向行动。
不是优柔寡断,不!——是真知灼见,是对可怕真理的洞察,战胜了每一个驱使行动的动机,无论在哈姆雷特还是在酒神的人身上均是如此。
审美现象归根结底是单纯的。
谁只要有本事持续地观看一种生动的游戏,时常在幽灵们的围绕下生活,谁就是诗人。
谁只要感觉到自我变化的冲动,渴望从别的肉体和灵魂向外说话,谁就是戏剧家。
凡是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僵硬的个体化法则以及一般来说自然的固有的魔力被预言的神奇力量制服的地方,必定已有一种非常的反自然现象——譬如这里所说的乱伦——作为原始事件先行发生。
因为,若不是成功地反抗自然,也就是依靠非自然的手段,又如何能迫使自然暴露其秘密呢?在上述观点中,我们已经具备一种深沉悲观的世界观的一切要素,以及悲剧的秘仪学说,即认识到万物根本上浑然一体,个体化是灾祸是始因,艺术是可喜的希望,由个体化魅惑的破除而预感到统一将得以重建。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尼采那些深邃而复杂的思想,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慢慢找到了一些线索,也开始对悲剧有了新的认识。
尼采说,悲剧源于古希腊的两种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着梦幻、形式和美好,就像我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的那些美丽的雕塑和建筑,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和谐。
而酒神精神呢,则是放纵、狂欢和混沌,像是在深夜的狂欢派对上,人们抛开一切束缚,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公司组织的团建活动,我们去了一个偏远的山区露营。
白天的时候,阳光洒在草地上,大家一起做游戏、烧烤,每个人都笑容满面,那场景就像是日神精神的体现,美好而有序。
但到了晚上,当篝火燃起,音乐响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开始,大家还只是围着篝火轻轻摇摆,可随着酒过三巡,气氛越来越热烈。
有人开始放声高歌,有人手舞足蹈,甚至还有人在草地上打滚。
那一刻,平日里的端庄、矜持都不见了,大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尽情地释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
我看着这一切,既感到惊讶,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这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在这种狂欢中,人们不再受理性和规则的束缚,而是回归到了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平日里被压抑的欲望、痛苦、欢乐,都在这一刻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而悲剧,就是在这两种精神的冲突与融合中诞生的。
就像我们的生活,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痛苦和挣扎的一面。
我们总是在追求着美好和秩序,但又无法逃避内心深处的混沌和冲动。
再想想那些经典的悲剧作品,比如《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犹豫不决,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不正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斗争吗?他想要遵循道德和理性,却又被复仇的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却因为家族的仇恨无法在一起。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通用5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读后感(通用5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有时候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读了一本书,只是差不多懂了,但对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完全不知道,马克思一定会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吧,对我来说活学活用真是很难很难…很佩服能把知识尤其是哲学贯彻于人生的人,毕竟大多人只是靠着工具理性和直觉在生活。
贯彻知识与哲学于生存,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对精神的深知和信任。
年轻少不更事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吧…可能只是简单却自以为是的哲学,等步入现实后(或…个性原则崩溃…)呢?等哲学真正显露出它的复杂和玄妙呢?我们就像20世纪那群迷惘的人那样,选择“我信,因为荒谬”了吗?17世纪的人生如梦,18世纪的理性光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就步入荒诞了吗?21世纪呢?哲学越来越不愿意让我们轻盈地快乐起来了。
回来写读书笔记,前两章还是相当地浅显易懂。
第一章。
介绍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梦神和酒神精神,两者由希腊意志(“意志”估计是从叔本华那儿借用的),结合成为阿提刻悲剧艺术。
梦境在造型艺术(包括史诗)上起作用,它直接呈现现象的乐趣。
梦境由“生存的底层”转化而来,其固存于人的性质就由于此,也因此,其愉悦必然性在于画景的反映。
但是即使在幻景达到极致,也可以感受其若明若灭,正如最明澈之人会觉得生活若明若灭(估计因为醉境在召唤吧)。
梦境于阿波罗的掌管下,是完满的,但是它存在界限,即个性原则(叔本华所谓“幻maja”):苦海中人所寄身的一叶慈舟,在苦难中赖此独处的静观而活。
个性原则与静观是梦境的最高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也是梦不可逾越的边界。
个性原则崩溃时(毕竟它不是真相,是幻),人在惶恐之外却产生心灵深处的狂喜,这就是酒神性的显露,随个性原则的摧毁和狂喜醉态产生,“万物与我为一”。
嗯,醉境状态的描写十分宏大淋漓,实在缩写不出来了。
第二章。
梦境与醉境是原始的无人力斧凿的创造力,悲剧艺术家被视为在醉境中受到梦境感召,则“为一”的过程呈现为象征性的梦景图画。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在翻开《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之前,我对悲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那些让人落泪、心生怜悯的故事上。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尼采的文字世界里,才发现悲剧原来有着如此深邃而又复杂的内涵。
尼采在书中探讨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日神精神代表着梦幻、形式和外观的美,它让我们在表象的世界中找到平静和安宁;而酒神精神则象征着放纵、狂欢和原始的冲动,它打破了一切束缚,让我们直面生命的痛苦和无常。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观看话剧表演的经历,剧目是经典的《哈姆雷特》。
当舞台的灯光亮起,演员们登场的那一刻,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哈姆雷特,这个忧郁而又纠结的王子,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深深触动着我的心。
他在面对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那么的真实。
我记得有一幕,哈姆雷特独自站在舞台中央,灯光聚焦在他身上,他仰天长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他一起颤抖。
我坐在台下,眼睛紧紧盯着舞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演员们的表演太精彩了,他们将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哈姆雷特的愤怒、奥菲利亚的纯真、克劳狄斯的阴险,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活了过来。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痛苦、无奈和绝望。
这场话剧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悲剧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让我们为角色的遭遇感到悲伤,更是让我们在悲伤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尼采所说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痛苦和无常,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遭遇各种“悲剧”。
也许是考试失利,也许是工作不顺,也许是感情受挫。
这些挫折和困难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但正是在这些痛苦中,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就拿我自己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项目进展不顺利,客户不满意,领导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感到无比的焦虑和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初读时,我一头雾水,再读时,依旧似懂非懂。
但在反复的琢磨与思考中,我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这本书探讨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源于两种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着梦幻、美好和秩序,而酒神精神则象征着放纵、狂热与混沌。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精神,在古希腊悲剧中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我有幸参与其中,负责一个小品的编排。
一开始,我满脑子都是美好的设想,想要打造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作品,这就像是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追求着表面的美好与和谐。
我精心设计着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想象着观众们在台下笑得前仰后合的场景。
我找来了最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为他们安排了最合适的角色,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排练的深入,问题开始接踵而至。
同学们对于角色的理解各不相同,表演的风格也难以统一。
有的人过于夸张,有的人又过于拘谨。
原本设想中的完美情节,在实际排练中变得生硬和尴尬。
我感到无比的焦虑和困惑,就好像原本清晰的梦境开始变得模糊和破碎。
这时候,我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地追求最初的设想,不能被那种表面的美好所束缚。
我开始鼓励同学们自由发挥,释放自己的情感,不再拘泥于既定的台词和动作。
就如同让酒神的狂热进入到我们的创作中。
令人惊喜的是,当同学们放下束缚,尽情展现自己的时候,整个小品开始有了灵魂。
那些原本生硬的情节变得生动起来,那些不自然的表演也变得真挚而感人。
我们不再追求完美的形式,而是专注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最终,当我们站在舞台上,灯光亮起,台下的掌声和笑声如潮水般涌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尼采所说的悲剧的诞生,其实也是艺术的诞生。
它不是单纯的美好,也不是纯粹的混乱,而是在两者之间的挣扎与融合。
就像我们的小品,从最初的美好设想,到中间的混乱与困惑,再到最后的成功,这是一个充满波折和起伏的过程。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事态变迁的纷扰。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纵使有恐惧和怜悯之情,我们仍是幸运的生者,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众生一体,我们与它的生殖快乐紧密相连。
”这是我所读过的阐述观看悲剧感受的最精彩的文字。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简单的句子并不能描绘出悲剧的全部。
而尼采却真正的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和我们取得了共鸣。
我一向认同好的文字就是能与读者取得精神上的共鸣这样的观点。
尼采就是如此,在本会枯燥乏味的理论书里用了如此生动直击人心的话语。
略读过黑格尔的《美学》的一些篇章,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在书里写到:“(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圣神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
”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也十分受感动,无疑黑格尔对真正的艺术是给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在我看来,黑格尔在意的到底还是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和见解,还如同他自己所说的:“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
”在他那里,艺术是用来表现的,是用来表现真理的。
而在尼采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而艺术是用来拯救人生的。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在没有一个哲学家或是伟人能够明白昭示什么是真理的情况下,我们情愿相信尼采,也只能相信尼采。
没有真理,因为我们从未看到,所以不得不放弃相信那所谓的彼岸。
尼采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他揭示了真理,相反在于他遮蔽了真理,在真理面前保护了我们的生命。
在尼采看来,艺术只是一种谎言,但并不影响她的地位,她是高于真理的,正因为她的存在,正因为她的欺骗,我们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_作文3000字_读书笔记_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提及了悲剧与酒神的概念,而在尼采这里,已将这一概念深化,尼采认为艺术的两种形式便是日神和酒神。
日神精神告诉人们:就算人生是一场梦,也要有滋有味的做下去;而酒神精神则告诉人们:即便人生是幕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好这幕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这不仅体现了尼采的文艺观,也体现了他的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一个如此解放的精神,怀着喜悦和依赖的宿命论立于天地之间,这样的信念是一切可能的信念中最高的,我称之为酒神精神。
甚至在生命中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尽而欢欣鼓舞。
”从这段精辟的话语中我们确实体会到了,关于文艺与生命的哲学。
《悲剧的诞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体现了尼采的文艺观,美学观,生命哲学观等等,以下就这部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尼采(1884-1900),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神与酒神;艺术的形而上学;悲剧的世界观;审美的人生;醉与强意志力;艺术生心理学;美与美感;瓦格纳与现代文化;音乐与诗;艺术家及其创作等。
当然我们对于他的思想还是很难理解的,就关于悲剧而言,我们的印象很深刻,在第一节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悲剧源于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结合,接着便阐述了日神倾向与酒神倾向的涵义。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造型之神,它把光辉洒向万物,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成为个体化的光辉形象。
主要体现为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以及大部分的文学,史诗,神话都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酒神狄奥尼索斯则象征着情欲的放纵,说到酒神我们肯定会联想到“醉”,而尼采恰恰就用一个“醉”字来表达了这种迷狂,在此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化作一幅图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的情景,他差不多就体会到了酒神状态”,这样的状态让人无限的向往,而酒神精神就表现为悲剧,而在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看来,悲剧作为最高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灵魂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表现了诗人的灵魂,在于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500字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急不慢地看完两遍,有人说看尼采的著作有强烈的快感,这本书尤其如此。
因为激情的挣扎而充满热血,有非常鲜明的青春印记,观点尖锐独到,不,是惊世骇俗,当然还有意气风发和作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涩。
但这也是他思想的开始,以后的论断都源于这部著作,或改变,或变形,或扩大,或深化在尼采的世界观里,世界的真理是无常和残酷的,任谁见了都了无生趣。
但是,不同于叔本华停留于悲观主义,尼采以满腔的勇气要超越悲观主义,寻找生的意义。
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腊文化,攫取了日神与酒神两种艺术形态,并把酒神奉为最高的神祗。
在他看来日神和酒神两种冲动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腊人用来掩盖残忍现实的美好形象,因为靠着日神的幻影保护,才免于直视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诱人有活着的强烈欲望。
但酒神却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实。
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个体化原理崩溃,无生存意志,处于无意识的极大痛苦及无比快乐中。
而悲剧的诞生就在日神与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让他的无意识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见。
所以,希腊悲剧开始只是歌队,酒神的信徒们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设在场。
后来酒神才被具体化为形象出现在舞台,而歌队则改为用于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质。
只是后来,酒神精神被驱逐后,歌队就退化为无关紧要的陪衬。
尼采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于悲剧的破灭解释,日神与酒神的观点只能算是独特视角。
本来日神与酒神精神都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受,无关个人知识和经验,是大自然的回响。
但是当科学观历史观追究因果关系和证据的时候,神话就破灭了。
酒神赖以生存的乐土也就被毁了。
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无穷的求知欲和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渊。
反抗酒神的结果也断送了日神艺术,之后所追求的艺术都是无生命的仿造品。
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学,反学术的极端态度。
此话一讲,思想界学术界的极端愤怒使它对尼采这部得意之作保持沉默3个月之久,才爆发了浩荡的声讨。
尼采看到悲剧文化的毁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他当时有完全的信心预告此精神将在德国高贵性格中再生。
而被寄予希望者是当时与他有热烈友情的音乐家瓦格纳,他的音乐体现了世界的声音,召唤神话,唤醒沉睡的悲剧文化,到达歌德、席勒等都未达到的地方,接过古希腊人的文化旗帜。
他认为从日神、酒神、苏格拉底延伸出三种人: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漩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影保持沉默。
当然他说这三个等级属于天赋较高的人,他们怀着深深的厌恶感觉到生存的重负,于是挑选一种兴奋剂来使自己忘掉这厌恶。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年青人勇气和年青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
他是一个可爱的叛逆者,这权威可以说是瓦格纳,也适合叔本华。
崇拜偶像却个性倔强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真心崇拜,真心迷恋,可也是真心叛逆。
后来尼采与瓦格纳友情破裂,与写《悲剧的诞生》迷恋心境不同的是,后来他频频抨击瓦格纳,不但不把最高艺术形态悲剧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称他为浪漫主义的虚弱者,而且认为错识瓦格纳是本书最大的错误。
当然他与叔本华也决裂了,还有他大学时代不惜转学追随的导师李契尔因为对此书与社会一同沉默,让他难于接受,反应亦异常激烈,发出了一封语气傲慢的信。
如果说,古希腊人永远是孩子,尼采也是个孩子~《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500字《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著作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
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一直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
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十分流行。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年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年代,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
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
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
例如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展现无余;更不用说让无数文人向往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
竹林七贤中著名的刘伶(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赤裸终日)、阮籍(猖狂一生,难效长途之哭)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都是终日与酒相伴的狂士。
由此可见,酒神情结和日神情结的交织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到映射,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西方,酒神情结在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和诗人中都存在,而在中国,似乎主要是诗人钟情于酒(自然是以酒为命),而像著名画家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哲学家朱熹,我们并没有听说过他们好酒的记载,这也许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有着很大关系。
可见,中西艺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用殊而不同而又殊途同归来概括吧!尼采在书中对西方艺术的这一源头作了深入的阐述,并运用这一论断对西方历史以及现实中种种艺术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尼采和著名音乐家瓦格纳是好朋友,而在书中他对瓦格纳的音乐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尼采分章节对希腊、罗马的各方面的艺术文化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尽管与黑格尔、帕克相比,尼采在美学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论断和阐述多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明显的缺陷,他的文字逻辑性和严密性也有待推敲(这方面的缺陷与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有相似之处),但是他对西方艺术的分析,他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人生观,仍然深深影响了几代艺术家和文人。
该书中许多看似随意、漫不经心的论断成为后来许多文人的座右铭或者信奉的箴言。
在该书的末尾,尼采用悲凉的笔调写道:就算人生是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场梦,,不要失去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悲剧,我们也要尽情地上演这场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轰烈。
这句话成为许多喜爱尼采的文人、甘于孤独的斗士的座右铭,而同时似乎也为尼采孤寂而又悲壮的一生埋好了伏笔。
尼采靠《悲剧的诞生》而成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问世使他成为继叔本华之后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而他鼓吹的生命意志、重建偶像的超人哲学即使他成为德国哲学的领军人物,也给他带来了无数谩骂和污蔑。
也许在他撰写《悲剧的诞生》时,他就已经预测到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
在他精神失常后孤苦的日子里,在他郁郁不得志、愤愤而终的时刻,甚至在他的哲学为俾斯麦和希特勒所所以解释、肆意篡改的年代,这一悲剧似乎一直在延续。
这已经不只是尼采本人的悲剧,也是人类,是这个世界的悲剧。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500字读书时我就疯狂着迷尼采的思想和作品,老师只是在课上无意推荐过一次,让我们阅读不同译本,对比不同的思想背景和翻译风格,领悟译者所传导的不同思想和意境。
那时候,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一整天不出来,图书馆能找到的和尼采相关的书籍,一本都不放过,那时的满足和兴奋仍然让我念念不忘。
那么多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不再轻易出现了。
认真回想,只有在我第一次抚摸女人光滑,细腻,白皙的身体,第一次洞房花烛夜的时候,才重新燃烧激情,有精力充沛,大脑充血的感觉,才第二次找到那种似曾相识的,触电一般的,大汗淋漓,浑身战栗的满足。
除了尼采和洞房花烛,没有第三个人,第三种感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如果尼采泉下有知,请原谅我如此真实的感受,和表白,内心充满了虔诚的崇拜,绝无半点亵渎圣贤之意。
读尼采的书,营养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品尝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实是一种人生经历的遗憾和缺失,这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译著版本很多,这篇文章,我重点对比和分辨一下,如何慎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和口味。
我第一次接触尼采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周国平不是翻译家,他是哲学家。
这本书的前面,他写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译尼采的那部分原著更是通俗易懂,所谓译者与原作者的思想有差距是众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必须承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周国平在译完本书后不忍心结束,为了凑页数,掺杂了很多尼采著作的节选,而且那些节选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断章取义。
周国平是高产作家,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偶尔不尽人意的作品,况且他毕竟本行不是翻译,这种质量已经十分难得,不可再奢求。
对比翻译风格:1.周国平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的译文是长句,大定语大状语,大排比句和从句,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
2.二位译者背景差异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还可以理解。
3.翻译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异,举个例子,周国平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恒达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小小一句话的翻译如此大相径庭,两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距这样悬殊。
译者的思想居然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到这种地步,令人咂舌。
这本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书中大量使用论据、隐喻、华丽辞章以及气势恢宏的诗句,向哲学界展示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
尼采不把自己的文本局限在正统的理性中。
他像诗人席勒一般,在语言的铁笼中突破自己,释放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尼采,真正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羁,才高八斗。
他这个人的书面语言风格本来就十分晦涩,甚至经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是尼采的个人语言风格,不是译者的风格。
尼采喜欢使用大定语,大状语的长句和排比句,让很多国人都对译者非常不满意。
但是我认为这种排比句更能显示尼采早期的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非凡的力量。
杨恒达的直译更能体现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转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观尼采的话,杨恒达的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