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汇总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中文摘要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具备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却又一生坎坷,结局悲惨。
他是一位忠诚的仆人,集真善美于一身,但他始终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亲人和种族的替罪羊。
最后死在塔利班的枪口之下。
造成哈桑悲惨命运的根源,主要来自阿富汗动荡的政局和宗教矛盾,也来自父亲的罪过和兄弟阿米尔的自私,从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阿富汗的政治和文化现状。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哈桑ABSTRACTHassan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Kite Runner, he has all the good qualities but life bumpy and has a tragic ending. He is a loyal servants who has the virtues of integrity, kindness and beauty. But he always play the role of the scapegoat of his family and race. Finally he was killed by Taliban. The reason of Hasan's tragic fate mainly from the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Afghanistan and the religious conflicts, also from the sins of his father and the selfishness of his brother Amir. From the tragic character Hasan we can see that political and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of Afghanistan.Keywords: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Hassan《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移民美国加州,《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是我心目中的真朋友
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是我心目中的真朋友在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哈桑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忠诚朋友和贞操。
从哈桑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厚谊中,我认为他是我心目中的真朋友。
不仅因为他在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中始终陪伴着阿米尔,更因为他的善良与宽恕,他在困境中的勇气和忍受苦难的能力。
哈桑是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物。
他善良,无私,总是不计较自己受到的待遇,将一切照料好,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阿米尔,尽管阿米尔曾背叛了他。
例如,在悬崖上的风筝比赛中,哈桑不仅英勇地捡起了阿米尔失落的风筝,他还为了迎合阿米尔的要求,付出了自己的尊严和贞操。
他的这种无私和纯真令人感动。
同样重要的是,哈桑在与敌对集团的斗争中保护阿米尔,体现了他的义气和对友谊的忠诚。
除了无私和忠诚的品质,哈桑还展现出强大的宽恕与博爱之情。
作为一名依靠口语和行为交流的字盲,哈桑没有对社会中的不公和歧视产生怀疑,而是对每个人都保持真挚的友善。
即使当他遭受对待的时候,他也通过宽恕和接纳来抵御恶意,从而超越了个人的痛苦。
他对阿米尔从未抱怨或指责过,而是默默忍受身上的伤痛,保护阿米尔,显示了他的宽容与原谅。
此外,哈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忍受苦难的能力也充满敬佩。
尽管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伤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强烈热情,并且从未放弃对阿米尔的友谊。
在被扔进运河后,哈桑也没有消极抵抗或报复。
相反,他选择了沉默,忍耐和宽恕,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友情和自尊的尊重。
哈桑的勇敢和忍耐是我敬仰的。
与此同时,哈桑也是一个技能非凡的风筝斗士,他擅长操纵风筝,在阿米尔参加风筝比赛时,哈桑是他的靠山,在人群中帮助他找到失落的风筝。
这一点深深地展示了哈桑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的风筝技巧和勇气激励着阿米尔,成为他克服困难的力量。
总的来说,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是我心目中的真朋友。
他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厚谊使他成为一个值得仰慕和敬佩的人。
他的善良与宽恕,勇气与忍耐将永远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追风筝的人》:是什么造就了阿米尔与哈桑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追风筝的人》:是什么造就了阿米尔与哈桑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是普什图人,是逊尼派,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
阿米尔的妈妈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弃世,哈桑则在降临人世尚未满七日就失去了母亲——她竟然抛夫弃子,跟一群江湖艺人跑了。
两人喝同一个胸脯的奶长大,是主仆,是玩伴,是朋友,是兄弟。
阿米尔自私、懦弱、虚荣、嫉妒、敏感、严重缺乏安全感,哈桑勤劳勇敢、忠诚正直、善良宽容,逆来顺受,纯粹得如同一张白纸。
如果说阿米尔是人性中的劣根性的一面,那么哈桑就是最原始的人类本性展现。
一同长大的两人为何会形成如此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爱的缺失阿米尔是一个严重缺爱的孩子。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父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标杆,有父亲在孩子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遗憾的是,阿米尔的父亲总是缺席他的成长。
阿米尔的爸爸身材高大,孔武有力,骁勇善战,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深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在爸爸的书房里,爸爸和他的朋友高谈阔论。
有时,阿米尔会求爸爸让他坐在他们身边,但爸爸会堵在门口。
“走开,现在就走开,”他会说,“这是大人时间。
你为什么不回看你自己的书本呢?”他会关上门,留下阿米尔独自纳闷:何以他总是只有大人的时间?阿米尔会坐在门口,用膝盖抵着胸膛。
坐上一个钟头,有时两个钟头,听着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谈话声。
在阿米尔的记忆里,阿米尔和爸爸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爸爸平时很少和阿米尔说话,更别提把他抱到膝盖上。
就这样一个在平常家庭习以为常的画面,对阿米尔来说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他竟不知道自己是该拥抱爸爸呢,还是该害怕得从他的膝盖上跳下来。
当阿米尔反应过来时,直骂自己是笨蛋,竟然白白将其浪费了。
《追风筝的人》人性解读
《追风筝的人》人性解读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平凡男孩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一段既悲伤又复杂的友谊。
小说以阿米尔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经历为线索展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
本文将从友谊、自责、成长三个方面,对人性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表现进行解读。
友谊的真实性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谊是本书的核心。
两人成长在不同的社会阶层。
阿米尔家庭富裕,而哈桑家则是仆人家庭。
即便是这样的不平等,两人之间却没有隔阂。
哈桑视阿米尔为自己的朋友,对他忠诚,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而不顾自己的安危。
而阿米尔却因为一些身份的原因,对哈桑多有忽略和冷漠,甚至在帮哈桑拾起放风筝时,并没有及时地保护好朋友。
这种两人间的冷暖交替,越来越可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米尔都没有去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掩盖了内心对哈桑深沉的感情。
自责的脆弱与坚强阿米尔一直对自己当年的行为心中有愧。
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不敢面对哈桑的直视。
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他渐渐走向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他返回故乡,并重现当年的场景。
从现实和梦境中,他感受到了哈桑和自己的友谊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毅然决定帮助哈桑他们家庭,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对内心真实情感的勇敢面对,以及为自己过错负责任的精神,是人性中一种脆弱但坚强的表现。
成长的价值《追风筝的人》中描写了两个男孩在战争,政治颠覆,失去家园的背景下的成长经历。
阿米尔在艰难的环境下,始终沉着冷静,并时刻牢记自己的处境和自己的思考。
他保持了自己的敏感性,也学会了勇气和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宽容,成熟了,并变得更加成熟、懂事。
相对於阿米尔,哈桑则是一个加速成长的人。
他失去了自己的母亲,遭受了阿米尔的背叛和压迫。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变得更加长大、稳重,拥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在比阿米尔迟到的时间里,为自己的宗旨坚持不懈,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精神上帮助了阿米尔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哈桑悲剧命运分析
和等级 制 。在 种 姓 体 制 之 外 , 还有 “ 贱 民” 阶层 ,
又称 “ 不可 接触 者 ” 。他们 的地位 最 为 低 下 , 总遭
受 歧视 和 迫害 。这 些人 被认 为 是 污 秽不 洁 的 , 其 他 种姓 的人 与 他 们 接 触 就 会 被 污 染 。 “ 贱民” 说
・
5・
刹帝 利 ( 贵族 和武士 ) 、 吠舍 ( 农 民、 手 工 业者 和 商 人) 、 首陀罗 ( 被 征 服 和处 于 奴 隶 地 位 的 穷 人 ) 。
种姓 制度 的特 征 是 : 世袭 的职业、 严 格 的 内婚 制
爸 的爱 , 必须 牺牲 哈 桑 ; 其二, 哈 桑 只 是个 哈 扎 拉 人, 身份卑 微 , 地位 低 下 , 就 算 牺 牲 也 没 什么 大 不 了。之后 , 哈 桑 还 被 阿 米 尔 用 卑 劣 的手 段 赶 走
种族 歧视的替罪 羊
英 国人 类 学 家 詹 姆 斯 ・弗 雷 泽 的 著 作 《 金
枝》 描述 了世界各 民族的原始信仰 、 收割仪式、 牺 牲仪式、 象征 、 巫术 等等。从 这本书 中我们 了解 到世界各地关于替罪羊 的风俗。从 中可 以发现 , 把灾祸转移到他人身上 , 从而使 自己免受灾难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9— 2 0
往会迫害劣势一方 。古 印度种 姓制度 把人分 为
四个等级 : 从上往下依次是婆罗 门 ( 僧侣集 团) 、
作者简 介 : 林 芊芊 , 女, 汉族 , 海南屯 昌 人 。英语语 言文学硕 士 。海南广播 电视 大学英语 教研 室教 师。主要研 究方 向 : 英 美文学。
善良与背叛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性格
善良与背叛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性格善良与背叛: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性格《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畅销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与背叛的故事。
这其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阿米尔(Amir)阿米尔是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是故事的主角。
他是一个敏感而胆怯的少年,他的人物性格体现了善良、内疚和背叛等方面。
在童年时,阿米尔与他的玩伴哈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然而,当哈桑遭受凌辱时,阿米尔选择视而不见,对哈桑的背叛也成为他内心的创伤。
这个决定和背叛使他深感内疚和自责,并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哈桑(Hassan)哈桑是阿米尔的忠实玩伴和仆人,他是一个纯真而善良的人。
哈桑的人物性格以其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善良的天性而著称。
即使在受尽欺凌时,哈桑也始终保持着纯真和善良,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小说中的“善良”一词。
尽管他遭受来自社会上层阶级的压迫和歧视,他仍然保持着他内心深处的纯净。
3. 阿斯夫(Assef)阿斯夫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他的人物性格极其残忍和邪恶。
他是一个身体强壮、厌恶哈桑种族背景的男孩,他表现出对权力和欺凌的渴望。
阿斯夫通过对哈桑的性侵犯,暴露了他的邪恶和残忍,他背叛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他的人物性格在小说中代表着背叛的一面,同时也让读者对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对立有更深入的思考。
4. 阿米尔的父亲(Baba)阿米尔的父亲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充满坚毅和正直。
作为一个富有、权力强大的商人,但他对社会贫困人民有着深厚的同情心。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阿米尔的导师角色,他教导阿米尔善良背后的真正含义,并试图让他明白善良同样需要勇气。
他的人物性格在小说中代表了善良和坚持正义的一面。
5. 苏鲍尔(Sohrab)苏鲍尔是哈桑的儿子,他是一个受尽折磨和悲伤的孩子。
他的人物性格充满了内疚和悲伤,他经历了像父亲一样的遭遇和背叛。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人格结构解析
第32卷㊀第1期2018年3月长㊀沙㊀大㊀学㊀学㊀报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Vol.32㊀No.3Nov.2018«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人格结构解析赵㊀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ꎬ山西太原030031)摘㊀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 胡赛尼创作的第一部小说ꎬ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了一段有关友情㊁亲情㊁背叛和救赎的故事ꎮ在整部小说中ꎬ哈桑的人格结构显现出不平衡性 为环境所制约而深深压抑的本我ꎬ为了生存下来而顺应现实的自我和为了主人一家勇敢执着的超我ꎮ这种不平衡的人格结构最终造成了哈桑悲剧的一生ꎬ强化了小说的感染力ꎬ也凸显了作家的艺术创作功底ꎮ关键词:追风筝的人ꎻ哈桑ꎻ人格结构ꎻ本我ꎻ自我ꎻ超我中图分类号:I712.0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8-4681(2018)03-0097-03㊀收稿日期:2018-03-04㊀作者简介:赵芳(1982 )ꎬ女ꎬ河北阜城人ꎬ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ꎬ硕士ꎮ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ꎮ㊀㊀卡勒德 胡赛尼ꎬ美籍阿富汗作家ꎬ«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ꎬ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ꎬ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ꎬ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ꎮ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㊁亲情㊁背叛㊁救赎的故事ꎬ语言纯净ꎬ真挚感人ꎮ«追风筝的人»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ꎬ许多学者也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ꎬ从风筝的象征意义㊁背叛和救赎㊁文化身份的认同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分析ꎮ但大多数文章关注的人物是小说的一号主人公阿米尔ꎬ对二号主人公哈桑的关注相对较少ꎮ因此ꎬ本文将关注点指向了哈桑ꎬ以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ꎬ运用精神分析法从心理学角度对其人格结构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ꎬ从而实现对哈桑这一人物形象更为深入的了解ꎮ㊀㊀一㊀被深深压抑的本我㊀㊀弗洛伊德ꎬ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ꎮ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ꎬ总共包括三个部分:本我㊁自我和超我ꎮ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ꎬ是无意识的ꎬ它涵盖了人类的基本需求ꎬ包括饥㊁渴㊁性等ꎮ弗洛伊德说: 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ꎬ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ꎮ [1]本我按照 唯乐原则 行事ꎬ它不会理会社会道德ꎬ外在的行为规范ꎬ它唯一的要求就是内在和外在获得快乐ꎬ避免痛苦的存在[2]ꎮ在人格结构三元素中ꎬ哈桑的本我特性是表现最少的ꎬ我们将从一些细节中去探寻它的踪迹ꎮ哈桑的身世很是复杂ꎮ亲生父亲是普什图人ꎬ拥有高贵的血统ꎬ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ꎮ母亲莎娜芭是哈扎拉人ꎬ貌美动人却不洁身自爱ꎬ名声一向很差ꎬ嫁给了比自己年长19岁的同为哈扎拉人的阿里ꎮ后来生父背着阿里与莎娜芭私通生下了哈桑ꎬ至死也没有承认这个儿子ꎮ于是哈桑成了阿里的儿子ꎬ成了一个哈扎拉人ꎮ他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本应成为少爷的他成为了自己亲身父亲家里的仆人ꎬ住在破旧的小屋里ꎬ伺候小主人的饮食起居ꎮ哈桑忍受着身边普什图人的歧视和压迫ꎬ就算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ꎬ将本我深深地压抑到了潜意识ꎮ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印刻在哈桑的头脑中ꎬ完全没有按照 唯乐原则 行事ꎬ这是由其外部成长环境所决定的ꎮ如果哈桑的亲生父亲能够克服自我的 现实原则 ꎬ不顾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名声与哈桑相认ꎬ哈桑的悲剧命运将会被改写ꎮ亲生父亲不予相认ꎬ母亲莎娜芭也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ꎮ哈桑出世五天之后她就和一群江湖艺人跑了ꎬ完全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ꎬ留下阿里独自抚养哈桑长大ꎮ虽有乳母的喂养ꎬ却没有母亲的陪伴ꎬ哈桑对母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ꎬ本我的需求被现实无情地遏制了ꎮ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哈桑是缺乏安全感的ꎮ懂事后ꎬ哈桑从未提及他的母亲ꎬ每次都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话题ꎮ一次ꎬ哈桑和阿米尔去看电影ꎮ路过军营ꎬ一个士兵奚落哈桑ꎬ称自己曾和哈桑的母亲有过肌肤之亲ꎬ那士兵边说边笑还和其他人握手ꎮ阿米尔让哈桑继续走ꎬ继续走ꎮ电影开场后ꎬ哈桑才敢低声地啜泣ꎬ眼泪不住地掉下来ꎮ虽然母亲在哈桑的生命中几乎空白ꎬ但本我对于母爱的渴求从未停止过ꎮ然而迫于自己是一个身份卑微且年幼无力的哈扎拉人ꎬ根本无法和身强力壮的成年士兵相抗衡ꎬ他只能忍耐ꎮ等到电影开始放映周围漆黑一片时他才敢哭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ꎬ本我的需求才刚刚释放出来ꎮ哈桑的小主人名叫阿米尔ꎬ也是哈桑同父异母的哥哥ꎬ是其生父公开承认的儿子ꎮ阿米尔的母亲索菲亚 阿卡拉是一位大学教师ꎬ人品外貌俱佳ꎬ也拥有高贵的普什图血统ꎮ阿米尔含着金汤勺出生ꎬ成年前的哈桑大部分时间都和阿米尔在一起ꎬ伺候他的这位小主人ꎮ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ꎬ照顾他的日常起居ꎬ和他一起玩耍ꎬ遇到危险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他ꎮ阿米尔做的决定无论合理与否他都支持ꎮ一次ꎬ阿米尔开玩笑让哈桑吃泥巴ꎮ他没有立即回答ꎬ而是久久地㊀㊀长沙大学学报㊀㊀㊀2018年5月看着阿米尔的脸ꎮ看着看着哈桑的脸变了ꎬ虽然只是一刹那ꎬ但阿米尔却疑惑不安 那是一张隐藏在表层之下的脸ꎬ是一张本我的脸ꎮ随后哈桑眨眨眼ꎬ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ꎮ只是眼睛直直地盯着自己的主人ꎬ答允如果主人要求ꎬ他会去吃泥巴的ꎮ这个细节让读者看到了哈桑内心的激烈斗争ꎮ本我是接受 唯乐原则 指导的ꎬ吃泥巴是不可能开心的ꎬ哈桑的本我第一反应是愤怒是拒绝ꎬ所以露出了那张让阿米尔害怕的脸ꎮ可是出于种种无奈ꎬ他并没有直接反驳阿米尔ꎬ而是久久地看着他ꎬ内心做过激烈地挣扎后答允了主人这个无礼的要求ꎮ哈桑就这样压抑着本我ꎬ忍让着自己的主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ꎮ后来历经生活的变故ꎬ哈桑离开了喀布尔去投奔自己的亲戚ꎬ在那片新的土地上他找到心爱的女子ꎬ生下儿子取名索拉博ꎮ一天晚上哈桑做梦ꎬ梦见儿子已经长大成人ꎬ成了一个重要的㊁自由的好人ꎮ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理想和欲望的体现ꎬ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常常会在梦里实现ꎮ哈桑一生严谨克己ꎬ深深地压抑着自己本我的欲望ꎬ为亲为主ꎬ从未真正自由过ꎬ而在梦中他的儿子做到了ꎬ不禁让读者心生感慨ꎮ㊀㊀二㊀坦然面对现实的自我㊀㊀弗洛伊德说: 可怜的自我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ꎬ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ꎮ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ꎬ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ꎮ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㊁超我和本我ꎮ [3] 每一个个人都有一个连贯的心理过程的组织ꎬ即他的 自我 ꎮ自我ꎬ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㊁感觉㊁判断或记忆的部分ꎮ 自我的机能是渴求 本我 冲动得以满足ꎬ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ꎮ它所遵循的 现实原则 是为本我服务的[4]ꎮ 自我是监督与管理构成其本身的进程的精神代理ꎮ抑制也是由这个自我产生的ꎬ自我是通过将思想中的某些趋势不仅从意识中ꎬ还从其他形态的有效性和活动性中排斥出去来做到这一点的ꎮ [5]自我遵循现实原则ꎬ所有源自外部生命的经历都丰富了自我ꎮ哈桑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ꎮ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ꎬ普什图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ꎬ在当地是高贵的种族ꎬ民风强悍ꎬ信奉逊尼派ꎮ而哈扎拉在阿富汗是第三大民族ꎬ在当地被看作是低等民族ꎬ信奉什叶派ꎮ哈扎拉人的祖先是蒙古人ꎬ长着小眼睛㊁塌鼻子和宽脸庞ꎮ普什图族和哈扎拉族之间有着很深的民族矛盾ꎮ普什图人瞧不起哈扎拉人ꎬ认为他们是异类ꎬ时常剥削压迫哈扎拉人ꎮ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种族矛盾和歧视的环境中ꎬ哈桑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他的种族和身份ꎮ哈桑的生父是普什图人ꎬ却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顾忌而不敢和他相认ꎬ他只能跟随养父阿里ꎬ成了名不副实的哈扎拉人ꎮ因此哈桑从出生起就地位低微ꎬ和养父阿里一起在生父家里做仆人ꎮ父子二人住的破屋子里只有两床褥子㊁一张破旧的地毯㊁一把三脚凳和一张木头桌子ꎮ他的小主人阿米尔虽从小和他一起长大但也从未把他当成朋友ꎬ 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ꎬ他胆敢批评我?这个哈扎拉文盲 [6]ꎮ可怜的哈桑还天生兔唇ꎬ下巴突出ꎬ样貌丑陋ꎬ邻居的小孩嘲笑他是 吃老鼠的人 ꎮ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ꎬ哈桑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自我保存ꎮ弗洛伊德说: 在自我的自我保存的本能的影响下ꎬ现实原则代替了唯乐原则ꎮ现实原则并不是要放弃最终获得愉快的目的ꎬ而是要求和实行暂缓这种满足ꎬ要放弃许多实现这种满足的可能性ꎬ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ꎬ以此作为通向愉快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的一个步骤ꎮ [7]哈桑从很小就明白自己的身份ꎬ一个卑微的哈扎拉仆人ꎮ他忠心耿耿地伺候小主人阿米尔ꎮ哈桑在他起床之前已经做好了早餐摆在了桌子上ꎬ接着为他收拾床铺ꎬ擦亮鞋子ꎬ熨好衣服并放好课本和铅笔ꎮ他从未拒绝过阿米尔任何事情ꎬ即使不愿意也会去做ꎮ弗洛伊德认为恐惧可以分为对死亡的恐惧㊁对现实焦虑的恐惧以及神经质的欲望焦虑三种ꎮ哈桑的恐惧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的焦虑ꎬ他的自我在担心:如果阿米尔失望了不开心了ꎬ就会不喜欢他抛弃他ꎮ哈桑在出生时已经被母亲抛弃过一次了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害怕再次被抛弃ꎬ本我的被爱的需求还很强烈ꎮ所以他不能拒绝阿米尔ꎬ这也是潜意识对自己的保护ꎮ1975年的冬天ꎬ阿米尔带着哈桑一起参加了斗风筝比赛ꎮ阿米尔打败了其他对手成为了获胜者ꎬ而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风筝的途中被纨绔子弟阿塞夫强暴了ꎮ哈桑无力反抗这个力量大于他㊁身份高贵于他且有帮手的阿塞夫ꎬ整个过程哈桑没有反抗ꎬ没有呻吟ꎬ甚至是一副逆来顺受的神情ꎮ弗洛伊德说: 自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ꎬ与本我刚好相反ꎮ在通常情况下ꎬ对能动性的控制会转移到自我的掌控中ꎮ它与本我的关系就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ꎬ在约束马的强大力量ꎮ [8]纵使哈桑的本我万般不愿万般愤怒万般想反抗ꎬ可他的自我意识到双方力量和地位的悬殊ꎬ最终遵循 现实原则 默默忍受了这一切ꎬ与现实进行了妥协ꎮ哈桑的一生大多数都是在与环境的妥协中度过ꎬ自我的表现居于主导地位ꎮ这种妥协保全了他在阿米尔家的生存空间ꎬ却将本我深深地压抑起来ꎮ㊀㊀三㊀执着勇敢的超我㊀㊀超我ꎬ自我的理想状态ꎬ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ꎬ其构成是社会道德规范㊁个体的良心㊁自我理想等ꎮ超我通过内化道德规范ꎬ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ꎬ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权力和管束自己的行为ꎮ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ꎬ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本我ꎬ遵循的是 道德原则 [9]ꎮ自我夹在本我㊁超我和外部世界中ꎬ协调着它们三者的关系ꎮ在哈桑的人格结构中ꎬ本我的需求被超我和外部世界无情地碾压了ꎬ自我无条件地服从了超我ꎬ 为你ꎬ千千万万遍 便是哈桑超我的直接体现ꎬ也是本部小说的线索ꎮ哈桑从小和阿米尔一起长大ꎬ是阿米尔的小仆人㊁小跟班ꎬ同时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哈桑直至生命的终点也不知道自己89㊀㊀总第143期㊀㊀赵㊀芳:«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人格结构解析的身世)ꎬ阿米尔一直享受着哈桑无微不至的照顾ꎮ成年前的哈桑大部分时间都和阿米尔在一起ꎬ伺候他的这位主人ꎮ阿米尔虽然很喜欢和哈桑在一起ꎬ但从骨子里瞧不起他ꎬ时常捉弄哈桑ꎬ甚至欺负哈桑ꎮ然而哈桑却一直对阿米尔忠心耿耿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日常起居ꎬ和他一起玩耍ꎬ阿米尔做的决定无论合理与否他都支持ꎬ遇到危险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他ꎮ他忠诚地守护着阿米尔ꎬ数次救阿米尔于危难之中ꎮ第一次和阿塞夫有关ꎮ他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ꎬ拥有高贵的普什图血统ꎮ阿塞夫性情顽劣ꎬ种族思想严重ꎬ时常欺凌当地的哈扎拉人ꎮ他和他的喽啰们碰到阿米尔和哈桑ꎮ从裤兜掏出不锈钢拳套ꎬ准备伤害阿米尔ꎮ哈桑当时也很害怕ꎬ他双手颤抖ꎬ额头上渗出了汗珠ꎬ但他还是用尽力气拉着弹弓吓退了阿塞夫ꎮ强大的超我战胜了本我的逃避ꎬ战胜了顺应环境的自我ꎬ勇敢地救出了阿米尔ꎬ实现了他对阿米尔的诺言ꎬ 为你ꎬ千千万万遍 ꎮ在斗风筝比赛上ꎬ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参加ꎮ阿米尔将别的风筝线割断ꎬ获得胜利ꎮ哈桑在帮阿米尔追掉落的风筝途中被阿塞夫残忍地强暴ꎮ软弱自私的阿米尔目睹了整个过程却没有挺身而出ꎬ反而设计陷害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礼金和手表ꎬ想借此让父亲将哈桑赶出家门ꎬ从而掩盖自己犯下的大错ꎮ哈桑了解阿米尔ꎬ看穿了他本我的自私欲望ꎬ知道他诬陷自己的目的ꎮ但哈桑并没有将整件事告诉阿米尔的父亲ꎬ而是承认自己 偷 了阿米尔的东西ꎬ和阿里一起默默地离开了阿米尔家ꎮ善良的哈桑一心为阿米尔着想ꎬ强大的超我再次战胜了本我ꎬ再次为阿米尔做出了牺牲ꎬ实现了他儿时对阿米尔的诺言ꎬ 为你ꎬ千千万万遍 ꎮ后来阿富汗被苏联侵略ꎬ国内战火纷纷ꎮ阿米尔和父亲离开阿富汗去了美国ꎬ将家托付给拉辛汗照看ꎮ生活的艰辛让拉辛汗重病缠身ꎬ不得已去巴米扬求助哈桑帮忙照料阿米尔的房子ꎮ安稳的生活让哈桑的自我选择了自我保存ꎬ他拒绝了拉辛汗ꎮ但当得知阿米尔父亲去世后哈桑抹了一夜眼泪ꎬ决定放弃目前的生活跟拉辛汗回到喀布尔ꎬ和他一起照看阿米尔的房子ꎮ在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中ꎬ哈桑强大的超我再次战胜本我ꎬ也战胜了充满荆棘的外部世界ꎬ让自我踏上了这条充满危险的路ꎮ回到喀布尔哈桑依旧住在他那间破屋子里ꎬ他照顾病重的拉辛汗ꎬ打理阿米尔的房子ꎬ还穿了四十天黑衣服悼念阿米尔的父亲ꎮ最终ꎬ哈桑为守护阿米尔的房子而被塔利班击毙ꎬ用自己年仅37岁的年轻生命又一次实现了他对阿米尔的诺言ꎬ 为你ꎬ千千万万遍 ꎮ后来阿米尔从拉辛汗那得知了哈桑的身世 这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ꎮ在超我的感召下ꎬ他听从了拉辛汗的建议回到喀布尔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将他带回美国ꎬ并公开承认他是自己的亲侄子ꎮ哈桑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本我一直被深深地压抑着ꎬ没有遵循 唯乐原则 去放纵自己ꎮ他一直紧遵自我的 现实原则 ꎬ处处谨慎行事ꎬ为了谋得一片容身之处忍受周围伙伴甚至是阿米尔的欺凌ꎮ于此同时ꎬ哈桑的超我在人格结构中也占到了很大比重ꎮ为了保护阿米尔遭到了纨绔子弟的强暴ꎬ为了守护老爷喀布尔的旧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ꎮ虽然他的人格结构并不平衡ꎬ虽然他的命运包含了浓浓的悲剧色彩ꎬ但儿子索拉博延续了他的生命ꎬ延续了他本应拥有的美好未来ꎬ最终完成了生命的轮回ꎮ参考文献:[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8. [2][4][9]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ꎬ1988.[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ꎬ1987. [5][7][8]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涂家瑜ꎬ李诗曼ꎬ李佼娇ꎬ译.北京:台海出版社ꎬ2016.[6]卡德勒 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6.AnalysisofHassan sPersonalityStructureinTheKiteRunnerZHAOFang(CollegeofBusinessꎬShanxiUniversityꎬTaiyuanShanxi030031ꎬChina)Abstract:TheKiteRunneristhefirstnovelcreatedbyAfghanistanAmericanauthorꎬKhaledHosseini.IttellsastoryaboutfriendshipꎬaffectionꎬbetrayalandsalvationbetweenAmirandHassan.InthisnovelꎬHassan sunbalancedpersonalitystructurehasbeende ̄scribedvividly-adeeplydepressedidꎬanegoadaptedtothereallifeandanextremelybravesuperego.Thisunbalanceofpersonalitystructurehasledtothetragedyofhislife.AtthesametimeꎬithasmadethestorymoreattractiveandshowedthespecializedwritingknowledgeofKhaledHosseini.KeyWords:TheKiteRunnerꎻHassanꎻpersonalitystructureꎻidꎻegoꎻsuperego(责任编校:陈婷)99。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悲剧生活原因解读
第1 2卷
第 6期
漯河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Lu o h e Vo c a t i o n a l T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米 尔从小 一起 长大 , 由于两 人 都 自小 没有 母 亲 , 甚 至还 由
同一 个奶 妈 哺 乳 , 因 而 他 们 成 为 了童 年 时 期 最 亲 密 的伙
伴 。“ 为你 , 千千 万 万遍 ” 是 哈桑 对 阿米 尔 的誓 言 , 他 也最 终 用 自己 的生 命实 践 了这 一 誓 言 。但 主 人公 阿 米 尔 对待 他 们友谊 的态 度 与哈桑 大不 一样 , 哈桑对 阿米 尔 的全 心付 出并没有 得 到 同等的 回报 , 甚 至被 阿米 尔用卑 鄙 的 手段 以 怨 报德 。在 《 追 风 筝 的人 》 中, 哈 桑 不 仅 遭 到 社 会 的 歧 视 与伤 害 , 更遭 遇 了最 亲 密伙伴 阿米 尔 的歧视 、 背叛 、 甚至 诬 陷 。哈桑这 个 角色在 《 追 风 筝 的人 》 里 被 涂上 了一抹 浓 郁
张红 敏
( 湖北工业大 学 J - 程技术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8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专 ・ 争 ・ 夺 ・ 夺 ・ 夺 ・ 寺 ・ ・ 争・ 争 ・ 夺 ・ 争 ・ 寺 ・ 夺 ・ 孛 ・ 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孛 ・ 辛 ・ 々 ・ 夺 - 夺 ・ 夺 ・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2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3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4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5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6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7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8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9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10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11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2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1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14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15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16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17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18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1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20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21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22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23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4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25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26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27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28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29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30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31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32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33 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4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35 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36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37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38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39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40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41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42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43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44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45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46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47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4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49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50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51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5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54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55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6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57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58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59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60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61 由英汉亲属称谓语看中英文化差异62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63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64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65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66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67 《小妇人》结局分析68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69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70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71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72 PPT课件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73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74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5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76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77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78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 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7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80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81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8283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84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85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86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87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88 Reco 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89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90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91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9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9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94 英汉颜色词翻译95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96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97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9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99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100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101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102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103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04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105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06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07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108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10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110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1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112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113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14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15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116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17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118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19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120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121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22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123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124 《紫色》中“家”的解读125126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27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28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29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130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31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32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33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3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35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36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37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138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139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140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141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142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14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44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145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146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47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148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49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150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151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52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153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54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155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156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157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158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159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160 爱神简论161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62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163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164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6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66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16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68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169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170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71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172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173174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175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176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7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178 An Analysis of D 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179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80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181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8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83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84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185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186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187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88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189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9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19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92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193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194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195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196 现实主义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体现197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19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199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200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一、本文概述《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首次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同时也展示了友情、背叛和救赎的深刻主题。
本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探讨阿米尔如何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从一个自私怯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成熟个体。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通常关注主人公从青少年到成年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面对挑战和困难。
在《追风筝的人》中,胡赛尼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成长者形象,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也能对成长和自我救赎有更深的理解。
二、风筝与成长的象征意义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不仅是一个游戏工具,更是成长、友情、背叛和救赎等多重象征意义的载体。
这部小说以风筝为线索,贯穿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的痛苦。
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荣誉、地位和男性的尊严。
每年的风筝大赛,不仅是孩子们展示技巧的舞台,更是他们争夺荣誉和尊重的战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米尔对风筝的痴迷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这个游戏,更是因为他渴望通过赢得风筝大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然而,风筝也象征着阿米尔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他害怕失去父亲的爱和尊重,害怕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受到威胁。
这种恐惧驱使他做出了背叛朋友哈桑的行为,让他在一生中都背负着罪恶感。
风筝成为了阿米尔成长的阴影,提醒着他曾经的错误和背叛。
然而,风筝也代表着救赎和希望。
在成年后,阿米尔决定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去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他通过帮助哈桑的儿子追风筝,不仅救赎了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阿米尔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风筝的意义。
风筝不再只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友情、救赎和希望的象征。
《追风筝的人》简述
《追风筝的人》简述两个阿富汗少年,有着同一个奶妈。
阿米尔是一个社会认可的普什图人,哈桑则是被贬低的哈扎拉人。
哈桑称阿米尔为“阿米尔老爷”,阿米尔只有在没有人和他玩耍时才和哈桑玩儿,无形之中阿米尔也把哈桑当做是下人。
哈桑正直勇敢,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性格比较软弱,但在写作上很有天赋。
父亲对阿米尔的软弱性格很不喜欢,却很喜欢哈桑的勇敢正直。
阿米尔一直认为父亲最爱的人,也就是他的母亲在生他时离世,他夺走了父亲最爱的人,因此父亲不喜欢阿米尔。
阿米尔一直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当哈桑得到父亲的认可时,阿米尔内心的嫉妒油然而生。
阿米尔时常给哈桑讲故事听,也时常捉弄这个不识字的哈桑,哈桑却依旧无条件信任他。
哈桑和阿米尔说,他相信阿米尔会成为很有名的作家,这是在管家拉辛汗对他的写作加以肯定后的第二个人。
一次,阿米尔和哈桑想要到离家一公里的山坡上玩耍,路途遇到了视希特勒为偶像的阿瑟夫。
阿塞夫的父亲是阿富汗人,母亲是德国人,他身材高大,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和一双蓝色的眼睛,和他一起的还有两个人。
他们拦住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去路,他们用邪恶的眼神盯着哈桑,阴阳怪气地数落着阿米尔,说阿米尔和他的父亲是普什图人的耻辱。
阿塞夫打算用他那不锈钢拳套打阿米尔一顿,阿米尔吓得不知所措,哈桑则鼓起勇气用弹弓打中了阿塞夫的脸并对阿塞夫说,要让他成为独眼龙阿塞夫。
阿塞夫无奈将他们放走了,至此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阿富汗流行风筝比赛,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
阿米尔最终把那只蓝色的风筝线割断了,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冲出去追那只蓝色的风筝,哈桑与其他追风筝的人不同,他不看风筝飞的方向,而是用脚扬起地下的尘土,看尘土飞扬的方向。
就在哈桑拿到蓝色的风筝时,阿米尔也跟在了后面,但是他看到阿塞夫几个拦住了哈桑的去路,他们步步紧逼,把哈桑逼在墙角,阿瑟夫强暴了哈桑,阿米尔很怯懦,在关键时刻,并没有敢于上前帮助哈桑,就这样他默默离开了,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作者:陈棠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3期[摘要]一本描写平凡人心路历程的书,一个平凡的阿富汗人的悲剧,却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使人叹息,发人深思。
这个悲剧性人物被赋予了深广的现实意义,折射阿富汗的历史、习俗、社会风貌、家庭伦理,民族矛盾,反映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难以逃脱的命运,其所引发的思考不仅来自作者,更在于读者,不仅源自表面,更出自深层。
这个人物就是《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阿富汗人。
[关键词]阿富汗;哈桑;命运;思考9.11之后,美国反恐形势严峻,被美国人视为敌对国家的阿富汗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塔利班似乎成了阿富汗的形象代言人,阿富汗人也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牛头马面的妖魔鬼怪。
阿富汗的被妖魔化源于世人对这个国家缺乏必要的了解。
阿富汗从一个温馨闲适的君主制国家演变为共和制国家之后,随即进入血雨腥风的三十年战乱时期,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依然没有散尽。
普通阿富汗人经历了数十年的屠戮、几代人的流血伤亡,至今仍未能真正摆脱战争的魔咒。
阿富汗人民自己也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徘徊和呻吟,集体背上恐怖主义的骂名实属无辜。
但阿富汗人的声音太微弱了。
他们的话语力量在多年的战争摧毁了教育、压制了民主之后已被大大削弱,此时,只有枪杆子才具有强势话语权,但关于这个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只听见枪炮声,阿富汗人仿佛集体失语了,这就越发让人无从了解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了。
然而,长久的沉默终于被一个人打破了,耐人寻味的是,这个人尽管血管里流着阿富汗的鲜血,大脑却无疑是经过了美式思想洗礼的——他在美国度过了他迄今为止人生的将近三分之二——他的整个青年时代。
这个人就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1965—),其处女作、自传性质小说《追风筝的人》一出版即爆冷,轰动了2003年及其后数年的全球图书市场。
这是第一部以英语写作的阿富汗小说,讲述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人物塑造手法及哈桑人物性格分析
《追风筝的人》人物塑造手法及哈桑人物性格分析作者:刘今越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追风筝的人》的主要文学手法,及通过呼应、双重对照和隐喻等写作手法刻画了一个身份卑微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哈桑,同时也分析了小说中哈桑展现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其性格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因素。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写作手法;性格分析《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小说,文中以第一视角讲述了阿米尔回忆童年往事和对儿时错误赎罪的故事。
在书中,仆人哈桑的主要性格特点为忠诚、善良、宽容、单纯和勇敢,有点小固执,但同时也是这本书中最善解人意、最幸福的人。
一、人物塑造手法作者通过呼应、双重对照和隐喻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哈桑。
文中的前后呼应有很多,主要存在于阿米尔和哈桑以及阿米尔和索拉博之间。
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开头出现是表现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但在结尾则体现了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爱。
从哈桑对阿米尔的付出、阿米尔对索拉博的爱能很好地通过呼应理解这三人之间的感情。
文中出现的呼应还有,哈桑和索拉博都用弹弓救下了阿米尔。
这种呼应让观众看到哈桑,甚至是哈桑儿子的勇敢以及对阿米尔的忠诚。
文中双重对照中的“双重”指的是父亲与阿里的关系以及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对照则是他们之间某种对应和互文。
在父亲那一辈的关系中,阿米尔的父亲与仆人阿里是儿时的玩伴也是挚友,但是父亲却与阿里的妻子生下私生子哈桑,背叛了阿里,也“偷”走了阿里作为男人的尊严。
父亲为了维护人前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弥补自己的亏欠,便对哈桑格外地好,这也间接导致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人之间悲剧的发生。
与之对照的是,阿米尔在哈桑为了他而被人欺辱时袖手旁观,并污蔑哈桑父子偷东西还赶走了他们。
随后,他用26年的时间来赎罪。
这两对父子的比照让读者从一对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了另一对的关系。
《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最具有光亮的一个人物,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
追风筝的人人性的善与恶
追风筝的人人性的善与恶在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善与恶是一个主要的主题。
故事中的人物复杂而真实,他们有着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忍不住展现出那些恶劣的本性。
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善与恶,引发了读者对道德、人性和复杂情感的思考。
首先,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物,他在整个故事中经历了许多的转变。
在他童年时代,他和他的朋友哈桑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喀布尔的街头巷尾。
然而,当阿米尔被恶霸阿蓝逼迫去出卖哈桑,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内疚。
尽管如此,阿米尔在整个故事中渐渐变得更加勇敢和正直,最终冒着危险去拯救哈桑的儿子索尔。
阿米尔的经历展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他的行动表明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与此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的恶。
恶霸阿蓝是一个残忍而冷酷的角色,他对哈桑进行了残酷的欺凌和虐待,他无情地伤害了无辜的人。
此外,小说中的塔利班也是一个展示人性恶的重要方面。
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充满了恐惧和暴力,无辜的人们被迫承受着残忍的对待。
这些角色和情节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的深思。
然而,小说并没有将人性简化为单一的善与恶。
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即使是虐待哈桑的阿蓝,也有一个渴望被接纳的一面。
而哈桑,即使遭受了阿蓝的虐待,仍然对阿米尔充满了忠诚和爱。
这些人物的复杂性使得人性的善与恶变得模糊,让读者思考起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要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时间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故事背景是喀布尔,一个被战争和政治动荡所困扰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恶劣条件的影响,并做出一些道德上令人质疑的选择。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人的善与恶是否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是我们内心的本性塑造了外部环境?总而言之,《追风筝的人》通过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善与恶进行思考,展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赋予了这个主题更多的深度和现实感。
通过故事中的冲突和转变,读者被迫面对那些令人不安和深刻的问题,这使得《追风筝的人》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哈桑:千万遍为你,终成一曲悲歌——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论坛哈桑:千万遍为你,终成一曲悲歌———读《追风筝的人》有感文/王一冰很早以前就知道《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起初只是肤浅的根据名字猜测这部小说的内容,以为是一部有点童话色彩的作品。
但直到今天有机会读到它,才发现它深藏的厚重的悲剧感是那么震撼人心。
合上书卷,“哈桑”这一文学形象,便刻进脑海中一般,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心疼甚至为之流泪。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阿米尔”)为视角进行描写,具有一定自传体性质的文学作品。
主要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小孩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童年经历。
小说的前半部分,或者说大部分都是讲述两个人童年的故事。
小说中,他们是主仆关系,他们之间的友谊,(我暂且这样说)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刻的阶级属性的烙印。
而这一点,就从一开始注定了哈桑的卑微的身份,也为后面出现的悲剧性的情节埋下了一个不算伏笔的伏笔。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两个人在一起时,为什么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支撑起这部小说主要框架的两个人。
从作者的艺术设计中,我们很清楚一点,就是说,阿米尔是这部小说的主角。
作者选择了阿米尔作为整部小说叙述和推进的点,作者也将自己本人的情感因素和思想倾向,巧妙地通过对阿米尔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实现了相对完美的表达。
但是这部小说也给人一种“双主角”的印象,在我看来,这非但不是艺术处理上的失败或者瑕疵,反而更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高超。
但是哈桑这一形象虽然没有占据主角的位置,但他才是体现出这部小说艺术水准的风向标与核心价值的关键。
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意义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最大的内核在于它的悲剧性,而哈桑恰恰具备了这一艺术特质。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是要借助阿米尔这个人物,以他为突破口,客观全面地解读哈桑这个灵魂人物。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说,真正进入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世界,也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部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理清了如何更好地走进这部作品,作为悲剧(这部作品艺术性)的担当和灵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哈桑:自身的阶级属性与阿米尔的衬托。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
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
小说不仅生动的刻画了阿米尔这一人物,也描绘了哈桑的正直、善良与勇敢。
哈桑虽然只是一个样貌丑陋个仆人,但他却无愿无悔的伺候阿米尔,并一心一意的对待他。
相反,阿米尔并没有当他是真正的朋友,一次次的诬陷与排斥他,最后并设计将他赶出了家门。
不仅如此,哈桑还是个种族少数派,是一个被压迫的哈扎拉人。
正是因为哈桑的种种特殊身份,导致他成为了父母罪过以及种族压迫的替罪羊。
一、替罪羊原型根据荣格的理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
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1]而替罪羊便是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现根植于文学领域的原型。
勒内?吉拉尔在他的巨著《替罪羊》中对替罪羊原型做了细致的描述。
他指出,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体合目的性。
[2]替罪羊通常是一个清白的人,代替集体或社会团体来赎罪和受罚。
替罪羊的原型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来源。
上帝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让他把他的独生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给上帝。
亚伯拉罕非常虔诚,于是,他就按照上帝的话把儿子以撒带到指定的山上,准备将他献给上帝耶和华。
正当他举刀要砍儿子的时候,上帝相信了他的虔诚,并及时阻止了他。
于是亚伯拉罕就捉住一只羊,把它作为祭品献给了上帝。
[3]这只无辜的羊便成了亚伯拉罕儿子以撒的替代品。
这便是替罪羊原型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用来向上帝祭祀的物品已经不再是初始的羊,而转变为一个人代替他人或者集体作为祭品来向上帝表示忠诚,而这个人通常是处于显赫地位的国王。
金枝国王就是典型的替罪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王权利的增长,国王想出了用替代品来代替自己。
于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便作为可怜的替罪羊来执行这一使命。
人们希望通过这一仪式来取得来年的风调雨顺,期盼着庄稼的大丰收。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作者以自传的形式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而其中的悲剧人物哈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书中的哈桑是该书中主人公“我”――富家少爷阿米尔的仆人。
他虽相貌丑陋,却正义、勇敢、心地善良,且对主人公阿米尔百分百忠诚。
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亲生父母的遗弃,恶少阿瑟夫的凌辱,亲密小伙伴阿米尔的背叛,最后命丧塔利班组织的枪口下,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种族歧视的替罪羊,阿米尔的背叛是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对命运的盲目认知是其悲剧人生的内在因素。
臣服于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加速了自身的毁灭,是其悲剧人生的根源所在。
一、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种族歧视的替罪羊《追风筝的人》是以阿富汗为背景创作的。
当时的阿富汗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信奉逊尼派。
其民风强悍,是高贵的种族。
哈扎拉族为第三大民族,信奉什叶派。
哈扎拉人小眼睛、塌鼻子、宽脸盘,是蒙古族后裔。
普什图人认为哈扎拉人没有阿富汗人的外貌特征,并且宗教信仰不同,从而把他们视为低等民族,是异教徒、异类,等同畜生。
哈扎拉人因此屡屡遭到普什图人的压迫和剥削。
哈桑的父亲阿里是哈扎拉人,因此哈桑自然而然也是低等的哈扎拉人。
阿里娶了他声名狼藉的堂妹沙娜芭。
沙娜芭生下哈桑几天后就抛夫弃子,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
阿里腿脚有残疾,而哈桑生下来就是兔唇。
父子俩一直遭人嘲笑。
低贱的出身,丑陋的相貌,叠加在哈桑身上,让他抬不起头,只能卑微地活着。
周围的玩伴总是排挤他,把他叫做“塌鼻子”、“吃老鼠的人”及“载货蠢驴”。
恶棍阿塞夫因为阿米尔和哈桑“交朋友”,要给阿米尔一点教训。
阿塞夫认为如果没有阿米尔和他父亲这样的白痴收容这些哈扎拉人,他们早就被清除了(在他们看来连收留哈扎拉人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训。
《追风筝的人》中“替罪羊”的形象解读
《追风筝的人》中“替罪羊”的形象解读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替罪羊”用来描绘替人受过的无辜者形象。
本文用“替罪羊”这一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哈桑和阿米尔。
哈桑不被亲生父亲承认,过着仆人的生活,为了阿米尔而受到侮辱,最终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死于非命。
碍于主流社会对哈拉扎人的偏见,阿米尔违背自己的本性嘲讽、诋毁哈桑;因父爱被分享心生嫉妒,而对哈桑犯下终其一生不可原谅的错误。
他们本质上都是种族歧视和父亲罪过的替罪羊。
关键词:替罪羊;种族歧视;父亲罪过;哈桑;阿米尔一、简介作者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随父亲逃往美国。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以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基础写成的。
小说描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忠诚、善良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但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
为了逃避现实,阿米尔和父亲一起离开了哈桑,离开了阿富汗。
但他从未原谅自己的背叛,最终他回到家乡,向过去赎罪。
该小说2003年在美国出版,一经问世即成为国际文坛的黑马,后来被翻译成42种语言,在全球引起轰动,创下了极高的销售记录。
该小说在中国被翻译成汉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
二、替罪羊原型“替罪羊”源自一个宗教典故。
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想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献祭给上帝以表忠心,上帝阻止了他,让他找只羊代替他的儿子,于是这只羊便成了亚伯拉罕儿子的替代品。
“替罪羊”这一词语描绘了替人受过的无辜者的形象。
在《追风筝的人》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替罪羊――哈桑。
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仆人,却拥有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对主人忠心耿耿,最后却成为了种族歧视及集体迫害的替罪羊。
而从另一条线分析,《追风筝的人》一书中还存在这另一个更为隐蔽的替罪羊形象――阿米尔,需要我们更深刻地探讨。
三、哈桑的替罪羊形象父亲罪过的替罪羊在小说中,哈桑一直以阿米尔仆人的身份生活着。
但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导语】: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最具有光亮的一个人物,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
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散发着光芒的,影响着身边的人的人物。
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分析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我很喜欢的作品,它的美丽不在于语言有多么优美,或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它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经历过的一些事,朴实无华。
我最爱的,便是它的真实,因为真实,才会感受到每个角色或多或少的无奈,因为真实,才会有读完之后,内心意犹未尽的感觉。
哈桑——我个人认为全书最难分析的人物,他被作者寄托了许多情感,这使得他看起来十分矛盾,似乎知道些事情,但又什么都不知道;似乎是生活痛苦的,但又是幸福的。
很多时候,他欲言又止,连阿米尔——书中的主角、哈桑的少爷都摸不清他在想什么,但我觉得,他是里面最无知而又最幸福的人。
何为最无知?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与阿米尔一同长大,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阿米尔与他的父亲去往美国生活,而哈桑与他的父亲留在阿富汗。
许多年后,阿米尔三十八岁,他的父亲已去世,他再次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这个充斥着他与哈桑间回忆的地方,去聆听父亲的好友拉辛汗最后的愿望。
在拉辛汗断断续续的话语中,阿米尔得
知,他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愕然问道:“那么,哈桑呢,他知道吗?”哈桑当然不知道,因为他已经去世了。
他一生都未能得知他真正的身份,也未能得到他应该享有的一切。
此为最无知。
何为最幸福?哈桑的一生,在我们看来是极苦的,他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哈拉扎人的谣言——哈拉扎人是小偷、是强盗,哈桑被拖到街上,被乱枪射死。
既没得到他应有的一切,有因种族歧视而失去了他的一切,小至尊严、贞洁,大至生命——他与他爱人的生命。
就连阿米尔,也是这么想的,阿米尔为小时候他未能鼓起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不受欺负,不被强暴而自责、愧疚甚至逃避至今。
可哈桑自身,却如同与世界释怀了一般,没有怨念,没有愤恨,没有不满,他固执地相信着自己心中的感觉判断,并大胆地表现出来:他敢在嘲笑欺凌他的人面前,坚决地说他与阿米尔是朋友,并愿意,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在他与阿米尔分别了三十多年后,他仍会坚持写信给阿米尔,无论他是否能收到,并告诉阿米尔,如果他回来阿富汗,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他。
哈桑似一张白纸,从未被这个世界沾染污秽,即便有,也很快消散了。
哈桑似乎极苦,可是他却很幸福,他十分满足于他拥有的一切,并珍惜它们,他珍惜着他与阿米尔多年的友谊,他珍惜着他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珍惜着每一天——他会因为今天没有死亡而开心,并感谢安拉(神灵),他活在现在。
此为最幸福。
哈桑是一个最无知而又最幸福的人,他自始至终都未曾变过,不似鲁迅笔下的闰土,哈桑永远是那个兔唇哈桑,只可惜,他未曾被现
实打败,却被现实破坏,单纯如白纸,白纸却碎了。
追风筝的人哈桑是怎样的人
哈桑(仆人):忠心,勇敢,善良,宽容。
他曾经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面对阿塞尔等三人对少爷的挑衅,他用自己的弹弓吓走了那三人,保护了少爷;面对少爷的背叛,他没有耿耿于怀并且试图挽回彼此的关系;面对少爷的陷害,他只是默默承受,即使只要他反驳就能获得老爷的信任。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他和阿米尔少爷在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
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
”最后他是因为保护老爷的房子死于塔利班的枪下。
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
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可以说是一个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