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简介

合集下载

CIO研究中心简介

CIO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13年发起成立的政、产、学、研交流平台,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承担日常工作。

该中心致力于前沿信息产业项目的开创性研究与实践,同时以“中国首席信息官的摇篮”为定位,服务于中国最优秀的首席信息官群体,为企业和国家培养顶尖优秀的信息化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机构,是我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致力于政府、企业信息战略与趋势、最新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CIO群体的培训与服务。

来自企业实践一线的专家:南车集团CIO符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CIO潘子翼、天士力集团CIO曾祥云、民生证券CIO 颜阳、中粮我买网CIO刘百善,贵州瓮福(集团)责任有限公司CIO蒋华,共6人受聘为中心研究员。

未来,这一平台将会以“研究+实践”双融合模式,集合中国教育界、信息产业界、企业界的优势资源共进发展,开创性地探寻报国兴邦的路径。

符刚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先后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机车车辆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综合技术部、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领导职务。

符刚利用IT手段,实现了制造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三流统一”,推动中国南车集团向“智造”型企业迈进。

曾祥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曾祥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博士。

2004年,他担任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CIO),负责全集团IT规划、IT组织建设、IT项目管理、IT系统运维、集团IT治理等方面颜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CIO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曾在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任职;担任重庆交通学院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共有本科课程2993门,其中全校共同课74门,学科基础课605门,专 业必修课763门,专业选修课964门,全校通选课571门。在全校通选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9门,原 典选读类课程14门,暑期学校课程136门,人文艺术类课程235门,法政类课程53门,经济类课程54门,管理类 课程51门,理工类课程19门。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 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 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 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建国之后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 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陕北公学实 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在2012年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类、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 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排名中国第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级学科排名 中国第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排名中国第三,中国史排名中国第四。
1.课程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学习三大板块组成,分别占62.8%、27.9%和 9.3%。其中,必修课分为全校共同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心理健康、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公共数学、 计算机基础、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九大类:专业类课程、 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理工类课程、 暑期学校课程。其他学习包括: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 社会服务、专业/毕业实习。学校建筑

中国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成本优势、政府引领、社会基础——2004-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成本优势、政府引领、社会基础——2004-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任 ,教授 ,博士 生导 师 ;
甄 峰 ( 9 9 ) 1 7 ,男 ,河 北藁城 人 , 中 国人 民大 学统计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
2 6
维普资讯
经 济理 论与经 济 管理
表 1 2 0 -2 0 0 4 0 6年 中 国 国 际竞 争 力 八大 要 素 竞争 力 的 世 界 排 名 表
家 和地 区有 6 O个 ,到 2 0 0 6年有 6 1个 ,包 含 5 个 3
我 国经 济 实 力 竞 争 力 位 于 美 国 之 后 排 名 第 2
独 立经 济体 和 8个 参评 国家 内部 发 展最有 特 色的地
区一_ 引,体 现 了区域 竞 争力 的发 展方 向和 区域 竞 I2 l 争 力在 国家 竞 争力 中 的重要 地 位 。 中 国人 民大学 竞 争力 与 评 价研 究 中心依 据 I MD公 布的 数 据 和计 算方 法 ,按 照适合 中国国情 的 国际竞 争力 八大 要素 评价 体 系 ] ,系 统 计 算 了 2 0 - 2 0 0 4 0 6年 的 国 际竞 争力 排名 ( 表 1 ,并在 对 比中分 析 2 0 见 ) 0 6年 中 国 国际竞争 力 的发展 态势 。 中国国际竞 争力 总 排名经 过 2 0 0 5年 的波动后 , 20 0 6年达 到 1 9 9 5年正 式参 与 国际竞 争 力评 价 以来 的 最佳 水 平 ,在 世 界 主要 经 济 体 中排 名 第 1 9位 。 其 中 ,经济 实力 竞争 力排 名第 2位 ,企 业 管理竞 争
[ 基金 项 目] “ 北京地 区高等 学校 学科群 建设 项 目—— 首都 经济” 资助 研 究项 目; 中国人 民大 学研 究
生教 育创 新 计划 资助项 目

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对比

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对比

比对对象创新型城市的国际比较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 D )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 CY )数据为基础,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主题,选取合适的指标组成评估和研究体系。

该体系在要素的设置上力求与城市创新能力国内比较体系一致,比较对象中既有长期依靠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慕尼黑、瑞士等城市和国家;也有近些年把发展战略调整为高新技术,依靠创新快速发展起来的爱尔兰、芬兰等国家;还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孟买、圣保罗等城市,它们为我国发达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参照和比较对象。

北京和上海的硬指标数据采集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2005年两地地方统计年鉴,软指标数据利用德尔菲法获得,其他地区数据采集于W C Y 2006年公布的数据,其中硬指标数据年份多为2004~2005年的数据,软指标数据年份为2006年。

优劣之间自主创新与网络创新能力巴黎、慕尼黑、瑞士和芬兰排在最前面。

台湾地区的优势在于人才支持和技术实现能力很强,支撑发展能力较高,但价值实现能力相对不足。

香港的创新资源、人才聚集力相对不足,创新的技术实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对比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彦云通过我国创新能力制高点与世界创新能力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和分析,可以展示创新发达地区的优势和突出表现,发现北京的优势与不足,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一家之言riginal System of ThoughtsO现不佳,但其在创新网络构建和支撑发展能力上表现非常好,体现了香港虽然在研发实力和直接创新成果方面不是特别有优势,但能够充分利用其发达通畅的网络和环境聚集创新成果促进发展的现状。

北京创新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与巴黎、慕尼黑和以色列一同排在前4位,其中资金投入占G D P 比例最高,资金和人才投入总量排名靠前,但人均水平一般。

上海支撑发展能力优势明显,与香港、新加坡、爱尔兰一同排在前4位,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的高技术产品出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及领导成员名单
顾问:董建华 蒋正华 唐家璇 徐匡迪
理事长:
曾培炎 国务院原副总理
执行副理事长8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王春正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邓崎琳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丛 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包克辛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
宁吉喆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宁高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洪斌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 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 祥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张力军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少春 财政部副部长
张国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学武 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房有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刚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 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长乐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刘本仁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兆佳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
刘克崮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刘绍勇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振亚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
王忠明 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昌林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 俊 建设部住房改革发展司司长
石小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石克荣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董事长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国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作者:赵丽丽1、2作者单位:1、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西南石油产业观察2009年第33期字号:【大中小】▲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资助(XHJJ0811)、四川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SC08A15)成果、西南石油大学校级科技基金资助、西南石油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高新技术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关注焦点,分析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空白与不足,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高新技术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

统计显示:在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技术四大领域的研究开发中,美国在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领域中领先,日本居第二;日本在光电技术领域领先,美国居第二。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国内许多省市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各自的发展。

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且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是我国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必由之路,也关系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成为加速科技进步和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推进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选择。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关注焦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以期为开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优秀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优秀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优秀师资介绍杨瑞龙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国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

赵国俊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组织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

近几年共独立编著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7部,撰写代表性论文30余篇。

卢小宾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小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任、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主任。

左美云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

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专业领域: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政策与管理硕士点责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

严金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兼任国际测量师协会FIG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裕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兼任全国城乡规划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8月19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在北京发布。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

据介绍,研究团队选取了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图书与信息管理及教育学等13个国际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作为评价对象,从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对境外1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实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得分前2%评为A+、前5%评为A、前10%评为A-、前40%评为B、前70%评为C,得出《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

其中,在9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哈佛大学都位居境外大学之首;在另外4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各在一个领域排名境外大学第一在对学科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评价范围内学术机构入选13个学科A+、A、A-的情况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得分前2%评为A类、前5%评为B类,其余为C类。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介绍,此次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是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建立中国自主的跨国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益探索,其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首次探索研制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为国内用人单位及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境外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二是克服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破解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有利于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评价导向;四是指标体系具有适切性,既强调客观性、国际可比性,又兼顾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化性、地域性。

河南与中部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河南与中部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河南与中部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本文通过河南省与中部其它5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揭示了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指的是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

这里的服务业即通常所指的第三产业,指的是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外的其他各行业。

以克拉克为代表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国民收入比重,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因此在当今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河南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河南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现状河南省总体经济增长显著,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增长期。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并取得了成绩,生产总值已由2005年的10535.20 亿元(14.1%)、2006年的12464.09亿元(14.1%)上升到2007年的15058.07亿元(14.4%),三年来的增长速度都在14%以上。

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2007年的生产总值以15058.07亿元位居第一,远远超过了位居第二位的湖北省9150.01亿元。

超出中部六省平均值(8644.047亿元)6414.023亿元。

超出部分多于山西省和江西省。

同样,河南省2007年的生产总值为15058.07亿元,高出上海市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近3057亿元。

河南省综合竞争力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其增加值所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投入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成长、创新和管理等五个方面,共23个指标,综合反映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服务业竞争力的水平和态势,河南省在全国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中排名第17位。

中国人民大学小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小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50年10月3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是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

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学校目前在校的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共有21640人。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

现设有研究生院、22个学院、13个跨院系研究机构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重点学科41个,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现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57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03个,一级授权学科1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675人,其中,教授515人、副教授653人,博士生导师376人。

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02人,有1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位专家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15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成立以来共培养2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部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实力的权威机构先后创建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检索和评价体系。

就评价功能而言,其中较为权威、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种。

这三种体系自创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其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

以下就作一具体介绍。

一、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几个评价体系中是创立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

“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和评选始于1992年,每4年进行1次,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1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农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开展这项工作,其成果形式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作为研究和评选工作的成果,已出版了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2008年版共5版,同样是每4年出1版。

“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作出的。

以2004年第4版为例,其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有51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9435301篇次,涉及期刊39893种次。

这项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

SCI、SSCI、CSSCI、IE、ISTP简介

SCI、SSCI、CSSCI、IE、ISTP简介

SCI、SSCI、CSSCI、IE、ISTP简介SCI、SSCI、CSSCI、IE、ISTP简介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会议录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

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

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

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此外,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科研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科研处)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 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统计学会、
2/5 1/2 1/5
期刊 期刊 期刊
A A A
25
体育学
3/10
期刊
A
26
统计研究 中国图书馆 学报 档案学通讯
国家统计局统计 科学研究所 中国图书馆学 会、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 图书馆、情 报与文献学 图书馆、情 报与文献学
期刊 期刊 期刊
B B B
第 8 页 共 14 页
研究所
85
人口学刊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
人口学 人文、经济 地理 人文、经济 地理 人文、经济 地理 社会学 社会学
3/5
期刊
B
86
地理研究
科学与资源研究 所 中国地理学会、
1/8
期刊
B
87
经济地理
湖南省经济地理 研究所 中国城市规划学 会 上海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 武汉大学 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现场统计研 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 情报中心(中国 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技术情 报学会、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 武汉大学信息管 理学院 中国国防科学技 术信息学会
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土地勘测规 划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中国保险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清 史研究所 河南大学、河南 省历史学会 吉林大学 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上海世纪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古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等 中华书局 历史学 历史学 13/26 15/26 期刊 期刊 B B 历史学 12/26 期刊 B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考古学 考古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46/73 CSSCI 扩展版 CSSCI 扩展版 2/8 3/8 2/26 3/26 5/26 6/26 7/26 8/26 10/26 11/26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经济学 35/73 期刊 B

spss因子分析案例

spss因子分析案例

[例11-1]下表资料为25名健康人的7项生化检验结果,7项生化检验指标依次命名为X1至X7,请对该资料进行因子分析。

8.219.413.086.442.425.119.1012.503.752.454.663.101.720.91 11.2.1 数据准备激活数据管理窗口,定义变量名:分别为X1、X2、X3、X4、X5、X6、X7,按顺序输入相应数值,建立数据库,结果见图11.1。

图11.1 原始数据的输入11.2.2 统计分析激活Statistics菜单选Data Reduction的Factor...命令项,弹出Factor Analysis对话框(图11.2)。

在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变量X1至X7,点击?钮使之进入Variables框。

图11.2 因子分析对话框点击Descriptives...钮,弹出Factor Analysis:Descriptives对话框(图11.3),在Statistics中选Univariate descriptives项要求输出各变量的均数与标准差,在Correlation Matrix栏内选Coefficients项要求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选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项,要求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

点击Continue钮返回Factor Analysis对话框。

图11.3 描述性指标选择对话框点击Extraction...钮,弹出Factor Analysis:Extraction对话框(图11.4),系统提供如下因子提取方法:图11.4 因子提取方法选择对话框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分析法;Unweighted least squares:未加权最小平方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综合最小平方法;Maximum likelihood:极大似然估计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主轴因子法;Alpha factoring:α因子法;Image factoring:多元回归法。

基于CTTI数据的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特点分析

基于CTTI数据的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特点分析

构,形成政、商、学三大教学体系,拥有“中国经济观
察报告会”“格政”“国家发展论坛”3个智库品牌活
动,牵头组织“中美经济对话”和“中美卫生对话”,
大学建
一流大学 中发 了
作用⑷*
成立于1985年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作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针对美国问
题研究以及中美关系研究的国家级研究单位*该
研究中心由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创建,具
有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四大功
能,现已培养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方向硕士、 博士研究生数百人,主办《美国问题研究》辑刊
(CSSCI),出版《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丛书,在中 美外交领域为国家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5] *
广西大学中国一东盟研究院立足于广西壮族
TTCSP(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 目”"《全球智库报告2019》显示,中国多家大学智 库入选不同专业榜单*其中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
—66—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究所、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等6家中国高校 头部智库上榜TTCSP “2019全球最佳大学附属智 库”榜单(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另外如中国人民 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RDCY)入选“2019全球最佳 国内经济政策研究”榜单(61位)及“2019全球最佳 外交政策与国际事务研究”榜单(113位),该智库 关于中美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份研究 报告还入选“2019全球最佳智库政策研究报告”;清 华大学卡内 国际 研究中心、 师 大学 洲研究院(IASZNU)入选“全球最佳区域研究中心 (大学附属)”榜单(分列第3位、第25位)*浙江师 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我国高校首家成立的综合性 非洲研究院,以其专业性非洲研究已连续四次上 榜*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 专注于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机构,据相关介绍,该 中心对我国13条主要国际河流、全球15条国际河 流及资源环境开展研究,专业特色鲜明[3] *

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一、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用以衡量或反映一国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的“量化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标竞争力发展报告xx----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

主要指标有八个: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这八个指标均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而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这两大指标,实际上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基本内容。

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

从整体来讲,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包括政策环境、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程度等。

而核心要素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要增强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通过加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使更多的国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断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其国际竞争力之所以较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充满活力和发达的高等教育。

如美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得益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大学。

而且,大学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美国高等院校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约占全国的10%左右。

其中基础研究占62%左右,应用研究占25%左右,开发工作占13%左右。

在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美国的适龄青年入学率已经超过了80%。

专家委员会、编委会名单

专家委员会、编委会名单
委员(以姓名拼音为序) 曹 冲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首席专家 崔俊奎 中国建设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节能研究院 院长 陈向东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党安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郝 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原副主任 何关培 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 姜树仁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装饰公司 总工程师 贾卫列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副院长 李成名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李洪鹏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经营部 部长 李云贵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刘洪玉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 教授 刘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BIM 中心 主任
综合设计五所 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 刘 鹏 南京大数据研究院 院长
中国大数据应用联盟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 主任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院长、
上海数字化城市与交通研究所 所长 龙玉峰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集团副总裁 童中贤 湖南省社会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王 丹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研究员 王世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研究员 王 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原副主任 杨冰之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教授 杨明刚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副院长 郁鸿胜 上海社会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所长 朱立彤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朱文元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赵彦云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 主任
编委会主任 尚少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主任
编委会委员(以姓名拼音为序) 安小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教授 车黎刚 江苏省建设信息中心 副主任 陈济宇 浙江华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荣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邓夏扬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 副主任 冯志强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电子政务中心 主任 韩 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副主任 何 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信息中心 副主任 胡颖华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 主任 蒋学红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 主任 姜 浩 甘肃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金耀东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李 辉 山西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李有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主任 李雯娟 贵州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李宗华 武汉市房屋和土地征收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林刘雄 广东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林 中 福建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刘克会 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 主任 刘文凯 黑龙江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刘 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吕文超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主任 毛志兵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马炳杰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主任 马 虹 住房城乡建设部 IC 卡应用服务中心 主任 马 林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中心 主任 马世永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马智亮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教授 莫树斌 深圳市图元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彭进双 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秦士同 河南省建设信息管理协会 秘书长 任红丽 江西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宋秀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副主任 隋 峰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标准定额处 处长 万大勇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汪 枫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 吴旭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副主任 谢厚礼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于 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副主任 袁正刚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张东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BIM 技术总监 张军闯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质监站 副站长 张永刚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赵国宸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湛志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赵 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IC 卡应用服务中心 郑 文 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邹 江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主任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对社会经济统计的影响(一)一、国际竞争力的发展1.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国际竞争力研究距今也就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系统应用工作是由世界经济论坛(英文缩写WEF,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英文缩写IMD,简称IMD)进行的。

早在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即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讨论,并于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评价体系,同年发表了颇具轰动效应的研究报告。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联手协作有力地推进了这项工作。

但由于研究理念的不同,这两大最为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机构于1996年又再度分开,各自进行较为独立的研究。

WEF和IMD的研究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主要体现在:1)、两者的研究方式都是通过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测算、评价和排序,并每年发布一次;2)、两者在指标的设置上都包括硬指标,又包括软指标;3)、两者在竞争力评价上均采用了相似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4)、两者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都试图从结构平衡的角度进行深入解释。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具体指标的设置、选择及分类上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国际竞争力要素理论和评价原则上差异所导致的。

再者就是两者在指标得分的汇总和解释上也存在技术上的差异。

目前,除WEF和IMD以外,在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机构和单位对此进行研究,如:1)、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但它的评价侧重于从劳动力的角度进行,主要指标由劳动法规、相对生产力、劳动者的工资态度和技术水平等四个大类来概括。

2)、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它主要从竞争力的创出因素、出口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政府竞争力的国内四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3)、韩国的大宇经济研究所,它是从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潜能、产业内部的效率性、市场潜力、人力资源潜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自由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OECD成员国和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台湾等进行评价。

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回复

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回复

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回复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CCSI模型是指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China City Competitiveness Index)的缩写,它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竞争力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过去缺乏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ccsi模型应运而生。

第二步:模型构建ccsi模型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发的。

该模型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考虑大量的指标和数据,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多个方面。

ccsi模型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三大部分。

经济指标涵盖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GDP等方面;社会指标考察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环境指标反映城市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三步:数据采集与处理ccsi模型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如统计年鉴、官方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等,收集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数据。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可以直观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指标。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数据的来源和质量不尽如人意,可能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此外,不同城市的数据差异也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第四步:指标权重确定在ccsi模型中,不同指标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

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通过专家讨论、数据分析和主观判断等方式进行。

专家们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经验,权衡各指标的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权重值。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新的指标可能会被提出,旧的指标可能会被调整或淘汰。

第五步:模型应用与评价ccsi模型构建完成后,可以用于评估和比较城市的竞争力水平。

方振邦学术小传

方振邦学术小传
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体 系创新研究 、 政府绩效管理创新 :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的构建) )、

构建促进科学发展 的领导 干部实绩考核体 系 等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被引九百五十余次。 主持 中共 中央组织部 考试测评与干部选拔工作改革研究 、 领导人 才测评方法 与工具研究 , 以及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平衡 计分卡 中国化模式构建及其在 领导干部绩效评估 中的应用 等课题项
目二 十 余 项 。
在本刊发表 的文章有 地方政 府绩效 管理 中的公 民参 与研 究 ( 2 0 1 7 年第 2 期 )。
方振邦 学术 小
方 振 邦。 l 9 6 6 年 生, 吉林 延 边人 ,经 营 学博 士, 中国人 民大 学公共 管理 学院 教授 、博 士生导师,现任 中 国人民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组 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 、 中国人民大学公 共组织绩 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中 共中央组织部领导 干部考试与测评 中心专家 ,中共 中央 组织部 党政领导 干部公开 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专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评
管理思想史 、 公共 ̄ l i ' q 人力资源 管理 ) ) 、 战略十 生 人 力资源管理 、 战略十 生 绩效管理 、 政
府绩效管理 、 医院绩效管理 等著作二十 余部。 在 中国行政 管理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中 国人 力资源开发 等 刊物上发表 干部竞争性 选拔 : 发展历 程 、存在 问题及解 决又 寸 策 、 我国地
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 才测 评研究 分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 ̄ 1 ' i - ] 人 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绩效 管理 、领导 干部选拔与考核 、管理思想 百年脉络 、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应用等。出版 管理百年 、 管理思想百 年脉络 、 管理 学原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11月,之前是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竞争力研究团队,2000年9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成立,该中心成为子机构之一。

从1996年开始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评价和分析报告,到目前已经出版5本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9部竞争力专门中国应用研究专著,分别在总体上、8大要素层次上、产业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21世纪发展主题、区域竞争力,以及市场化、生活质量、增长方式转变、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部分内容也转化为政府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

1996年,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到目前已完成主要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10项;此外,在金融体系竞争力、货币国际竞争力、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多国内领先的成果。

其中8项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和省市奖。

中心与澳大利亚、日本、芬兰、瑞典、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研究有10多年的基础。

2003年1月,受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委托,承担中心组织和负责的关于中日韩三国24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任务。

2006年以来,中心与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有三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全球区域知识创造与创新能力、创新与就业和福利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科研成果。

目前,中心已成为竞争力评价与研究的权威机构,学术声誉斐然。

从研究初始,中心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赵彦云教授2000年就带队赴海尔集团进行企业竞争力调查并完成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此后相继完成佛山东鹏集团企业竞争力等研究报告。

2001年中心专门组成产业竞争力课题组开展广泛的产业竞争力基
础研究,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具体方面,这期间,数篇博士论文选题我国产业竞争力,经过深入的研究不仅解决了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方法问题,而且还开发了许多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其应用。

2002年,中心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合作,专门开展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2003年7月-9月,中心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信息报上系列公布,即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包括北京市等省市的政府领导已经非常关注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与中心课题组接触要求进一步提供专门的产业竞争力咨询分析研究报告。

从产业竞争力技术基础研究看,中心同时非常重视数据库和模型库建设,到目前包括国家竞争力模型、区域竞争力模型、要素竞争力模型、行业竞争力模型、企业竞争力模型、政府效率竞争力模型、科技创新竞争力模型、利用外资竞争力模型、对外投资竞争力模型、国际竞争力预测模型,以及在多元回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PANEL DATA方法、偏最小二乘方法、结构模型、多元成长模型等方法基础上所开展的各类竞争力分析应用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团队,自2004年开始研究,2007年开始首次对外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2008年3月完成《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101.7万字),系统研究了我国31省区市的创新能力、创新支撑力、制造业创新能力等问题,以及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等问题。

在国内外发表一系列论文,也产生了很大的。

积极参加世界创新研究高水平活动,组织2008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研究人员参会,可以说是云集了创新研究的一流力量,扩散了中国创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33章,分别
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创新发展现状评价、中国创新制高点研究和国际比较、制造业产业创新和创新专题研究等四大部分。

理论研究分析了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历史和国际背景,面临的问题,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素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精神和产业、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培育。

该报告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核心,对创新建设方面的综合素质、创新产业问题、创新区域问题和创新国际比较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研究,提出了中国创新能力建设的钻石模型,以企业数据为基础研究产业创新问题,从多指标构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数据信息平台和分析平台,达到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

代表作品: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9-1;ISBN:97873000477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