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1、“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十讲 朦胧诗及新生代诗

第十讲      朦胧诗及新生代诗

第十讲朦胧诗及新生代诗第十讲新诗潮第一节朦胧诗及其论争一、朦胧诗的崛起及论争1、崛起由地下转为公开的标志是诗刊《今天》的出版2、论争二、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首先~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作为人的觉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表现了新的一代在走出传统人格模式过程中的痛苦蜕变与自我反思~以及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

第三~价值与信念的重建。

三、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具体来说~首先~对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的突破~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

其次~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传统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

第三~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

多用象征、暗喻~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受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

四、局限:“朦胧诗”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外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为打破单调划一的创作规范、拓展诗艺的自内空间开通了道路。

但同时~他们清高的人格理想、冷峻的思想锋芒以及幽隐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社会里显露出曲高和寡的贵族化倾向,有的朦胧诗过于追求用语奇特~造成主题晦涩。

另外~他们以之对抗封建意识的人道主义原则~往往终止于道德自我完善而暴露出批判现实的脆弱性。

八十年代中期~“朦胧诗”走入低潮期第二节北岛、舒婷、顾城的诗一、北岛的诗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韩东(1961 ) 韩东(1961—) 1984 (1961 年主持创办了重要的诗歌 刊物《他们》。 》。他的诗歌 刊物《他们》。他的诗歌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注 重个人生活中的片断和细 提出“ 节,提出“诗到语言为 90年代 年代, 止”,90年代,转向小说 写作。主要作品: 写作。主要作品:《大雁 塔》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A.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 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 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 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派别: 他们诗派” 海上诗群” 派别:“他们诗派”、“海上诗群”、“莽汉 主义” 非非主义” 主义”、“非非主义”等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王小龙等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1. 语言特征:1. :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语言特征: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浅议朦胧诗与新生代诗

浅议朦胧诗与新生代诗
犀利的汉语之光。
关键词 : 朦胧诗 ; 新生代诗 ; 内容特点
以与朦胧 派诗歌分庭抗衡的诗歌流派 , 代 表人 物有李亚伟 , 万夏等 。 新生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诗坛出现的一个更新的思潮。 这股思 潮 朦胧诗是兴起于 2 O 世纪 7 O 年代末到 8 O 年代初 ,是伴随着文 学全面复苏而 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 以“ 叛逆” 的精神 , 也被称为“ 第三代诗” 、 “ 后崛起诗潮” “ 朦胧诗后 ” 等。 他酝酿于 2 0 世 0年代初 , 于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崛起 , 并 立即形成 星火燎原 之 打破 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 , 为诗歌注入 了新 的 纪 8 生命力 ,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 了一次意义深远 的变革 。“ 朦胧 势 。它的出现使朦胧诗不再处于先锋位置 , 使当代诗歌创作发生了 真正呈现 出百花争艳 的局面 , 并为 当代 诗歌创作提供 了 诗” 是 2 0世纪 8 0年代崛起 的诗界奇观 , 它作为一 种崭新 的诗歌思 新 的变化 , 旗 潮, 以其清新 蓬勃的诗风 , 奏 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 探索 中最 动人心 更为广阔的选择空 间。新生代诗歌是一个异常纷杂 的诗歌浪潮 , 各 流派各 团体都有 自己的理论主张和艺术追求。但是透过 弦的乐章 。纵观“ 朦胧诗 ” 走过的短暂而光辉 的历程 , 它无疑是 中国 号林立 , 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和社团事实上已 文坛 的一次革命 , 其突出贡献是 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 的变 他们 的理论主张和创作 实践 , 革。 由其共同倾向形成 两大板块 : 新传统 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前者更 多地 向古 老的 民族 文化探求 、 展示 , 展示远 古 的生命 状 2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与内容特点 “ 朦胧诗 ” 没有 形成统一 的组 织形式 , 也 未曾发表 宣言 , 然而却 态 , 体现着 2 0 世纪 8 0 年代大陆文学 的文化 寻根倾 向 , 代表诗 人有 欧 阳江河等 , 后者更趋 向于平 民化 与世俗化 , 展示普通小人 以各 自独立又呈现 出共性 的艺术 主张和创作实绩 , 构 成一个 “ 崛起 廖亦武 、 具有更明显的前倾态势 , 代 表诗人有韩东 、 的诗群 ” 。 关于朦胧诗 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 “ 朦胧诗” 精神内涵 的 物 日常生存状态和感受 , 三个层面是 : 一是揭露和批 判黑暗的社会 , 二是在黑 暗中寻找光明 、 李亚伟等 。限于篇幅 , 这里仅就后现代主义诗歌 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反思 与探求意识 以及浓厚 的英雄 主义 色彩 ,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 作些 探讨。后现代主义诗 歌鲜 明地体现 了不 同于朦胧诗 的美 学品 建立起来 的对 “ 人” 的特别关注 。 “ 朦胧诗 ” 改写了 以往诗歌单 纯描摹 格 。在创作上 , 它 已形成两个主要标志 : “ 反英雄” 、 “ 反崇 高” 的价值 反 意象 ” 、 “ 反优雅 ” 的形式特征 。这两点构成 了后现代诗歌 “ 现实 ” 与 图解 政策 的传统模 式 , 把诗 歌作为探求人生 的重要 方式 , 观念和“ 在哲学意 义上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 。从某种 意义 上讲 , “ 朦胧诗” 的基本 内涵 , 同时也决定 了后现代 主义诗歌 的基本价值 。后现代主 的崛起 , 也是 中国文学生命 之树 的崛起 。 义诗人们对朦胧诗繁复的意象 和晦涩的象 征体 系表示反感 , 在语言 走出优雅而走 向粗俗 , 甚至 朦胧 诗在 内容上有 以下特点 : 第一 , 朦胧 诗人 由于 亲眼 目睹 了 操作 上他 们强调 口语直 白而淡化意象 , “ 文革 ” 十 年的非人道暴行 , 亲 身感 受到人与人之 间的仇视和 隔膜 , 广泛采用粗俗 的语言以表示 一种 诗的力度 和阳刚之气 。此外 , 他们 所 以他们 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 主义 的呼唤 , 作为一个最 响亮 的主 还重视感觉和体验 , 而且非常重视语言 的革新和建构 。作为后现代 题 。第二 , 注重对 自由人格 的追求 。第 三 , 有强烈 的批判精神 。它批 主义诗歌 的突 出代表 ,韩东 的诗特别 强调诗人本身 的感 觉和 体验 , 判变态社会 , 批 判封建 主义 , 批判一 切邪恶势 力。北 岛( 生于 1 9 4 9 常以质朴 明静 的语言传 达细腻醇厚 的感觉 , 如写 明月 : “ 你飞过来的 ( 《 明月降临》 ) 。 在表现感觉和体 验时 , 年, 原名赵振开 ) 于1 9 7 9年公 开发表的第一首诗《 回答 》 较为集 中地 时候有一种声音有一种 光线 ” 体 现了上述特点 。 该诗 以两句警句式的诗句置于开头 : “ 卑鄙是卑 鄙 韩东 的特异之处是常 常以平淡简约 的语言 和冷静淡漠 的叙 述来唤 者的通行证 ,高 尚是高 尚者 的墓 志铭 ” ,以惊雷般 的力量来震撼人 起读者 回味 。 课本 中所选 的《 山民》 很好地体 现了这一特点 。 诗人没 心, 这是诗人对“ 文革 ” 十年不合理现实的强烈否定和冷峻批判 。在 有用 直抒 胸臆的语言 , 而是用一种 纯客观的叙述性 口语 , 让 题材本 对当时“ 世界” 一连 串的“ 不相信” 的呼喊和抗议 之后 , 诗人将 目光 重 身出来说话 , 但平静 的叙述 中隐藏 了作者对 闭塞 、 保守、 愚昧 的批判 新 转 向天空 , 透过 “ 飘满 了死 者弯 曲的倒影 ” 的现 实世 界 , 他看到 了 激情 。 高度简约 的语言亦让人回味无穷 。 “ 山, 还是 山” 老山民那种肯 “ 新 的转机 ” 。“ 闪闪的星斗 ” 暗示黑 暗即将过去 , 黎明就要 到来 。“ 五 定 、 固执又带有不耐烦 的口吻使其形 象跃然纸上 。 “ 儿 子的儿子也会 千年 的象形文字 ” 暗示 了具有五千年文 明传统 的中华 民族拥有 的顽 有儿子 ” , 看似平淡却余 味深 长。 “ 不然 , 见到大海的该 是他 了” , 惋惜 强再生力 。经历 了“ 文革” 十年 的漫漫长夜 , 诗人并未放弃对 自由人 之情溢于言表 。朴实的语言 , 如话家常 , 读后 亲切真 实 , 感人的力量 格 的追求 , 他以直抒胸臆的大声疾 呼 , 准确地表达了一代人 的心声 。 油然 而生 。 而该诗以“ 山民” 为贯穿全篇 的主人公也体现 了后现代主 3 朦 胧 诗 的 历 史 贡 献 义诗歌“ 平 民化 ” 倾 向。 “ 朦胧诗” 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 中, 比较突 出的表现是“ 朦 参 考 文 献 胧诗 ” 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 方向。 在新 时期诗坛多元并存 、 竞 相 [ 1 】 卢 志杰.二十年 沧桑再看“ 朦胧诗 ” 【 J 】 .四川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争妍 的诗 流中 , “ 朦胧诗 ” 可 以说是最引人注 目的一支劲旅 。在新 时 科 学版) , 2 0 0 9 . 期, 没有 哪一种诗歌 、 哪一种 诗派能像“ 朦胧诗 ” 那样如此 地引起人 f 2 1 禹明华, 朦胧诗 .中国当代现 代主义 文学思潮 的先驱『 J 】 .贵州工 们 的关注 , 产生着如 此巨大 的轰动效应 和持续 的震荡 , 引发 出关 于 业大学学报, 2 0 0 7 , 9 ( 2 ) . 诗歌创作 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 的话题 。 自“ 朦胧诗” 诞生 后 , 它便在 [ 3 1 李幼奇. 朦胧诗 的意象化语体及 其诗 学价值 [ J 1 .中国文学研 究, 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新时期诗歌 的发展 方向——返归 诗的本体 , 注重 2 0 0 4 ( 2 ) . 审美追求 。事实上 , “ 朦胧诗 ” 的 出现正是诗歌 自身审美价值 凸现 的 种 表现 , 诗的文本特性 受到最大尊重 的一种选择 , 它是一 种不可 扼止 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浅谈新生代诗歌

浅谈新生代诗歌

浅谈新生代诗歌在进行这个新生代诗歌创作评述之前,我有必要先对新生代诗歌的发展过程进行介绍。

新生代诗歌也被称为第三代诗歌。

1976年清明时节爆发于天安门广场的民间诗歌运动,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造山运动的序幕。

经过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受凌辱困顿的不同年龄段的诗人,群体性地崛起于诗坛,以对“文革”诗风的有意识的背弃,改变了当代新诗的创作面貌。

80年代头两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还在激动人心地进行,但是,“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

当时的诗歌界,“复出”的诗人的大多数,写作上已出现停滞的现象,他们普遍难以顺利解决(或没有意识到)诗艺上的矛盾。

而“朦胧诗”(或“今天诗派”)作为一个群体,也已“失散”。

而且,由于“朦胧诗”的影响扩大,北岛、舒婷、顾城等的诗作,被许多诗歌爱好者模仿,在大量的“复制”中,原来的那种真诚的生命已变得淡薄,而蜕化为形式的、技巧性的制作。

这引起对现代诗有着执著追求的青年的不安和不满。

虽说新诗群的崛起和诗歌的艺术变革也受到过来自传统力量方面的质疑,而且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后来趋于“边缘化”,但在“新时期”的初始阶段,诗的发展为人广泛瞩目,诗的状况受到普遍关注。

因为诗歌“不仅为诗本身,而且为整个文学脱离…文革‟模式的转型,对文学观念和方法的探索、革新,起到推动作用”。

在政治变动带来的历史反省时期,诗歌作为时代最敏锐而充分的导体,率先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另一方面,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使它一度在文学诸样式中处于引领潮头的前沿位置,其“先锋”姿态在文学界引起了有意义的反应。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艺术变革中,青年诗歌的涌现反响更大。

70年代末,一个青年诗人群的集结及其向传统的冲击与现代诗艺的突进,就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次最有革命意义和影响性的浪潮。

以谢冕为旗帜的新派评论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潮称为“新诗潮”。

新生代诗歌是新时期文学史上除了朦胧诗之外另外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纵观整个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史,大约只有新生代诗歌才达到了可以与朦胧诗分庭抗礼的思想艺术水准。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从内容上来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是令人深思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

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

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诗刊》选这首诗歌时评道:“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

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

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征。

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

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

然而,韩东没有赞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

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新诗潮和后新诗潮的比较分析

新诗潮和后新诗潮的比较分析

新诗潮与后新诗潮的比较分析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之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朦胧诗在当时作为一种新诗潮,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大陆文坛上令人瞩目的诗歌现象。

就在“朦胧诗”受到保守的、教条主义的艺术标准的则难事,另一些更年轻的大学生诗人迅速“崛起”,他们脱胎与“朦胧诗”而又很快地超越了“朦胧诗”,以“pass北岛”的勇气把新诗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些诗人被称为“后朦胧诗人”、“后新诗潮”、“新生代”和“第三代诗人”等。

可以说新诗潮与后新诗潮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与区别。

两种诗潮产生渊源和主要方向的比较总体上看,“朦胧诗”的发展以它的“命名”为分界,分为“前朦胧诗”阶段和命名后的论争和影响阶段。

前者基本上存在于地下和民间,后者主要发生在公开的诗坛。

“前朦胧诗”阶段。

在1980年“朦胧诗”被命名之前,自70年代中,这类诗作就开始较多地出现了,但它们基本上只流传于民间,以食指、芒克为最先,北岛、江河、舒婷、顾城等继之。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芒克的《城市》、《天空》,北岛的《回答》,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舒婷的《船》。

从1980年开始到1983年,“朦胧诗”发展进入了公开诗团,开始了他的影响与论争时期。

1980年后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已经开始为公开接纳。

不过,所代表的作品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而另一些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他们不同于现实主义传统的新的审美追求的作品,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所以,紧接着便出现了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了的《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朦胧诗”由此得名。

而“新生代”或“第三代”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又十分庞杂的群体,尽管是一个复杂的集群,方向众多,头绪纷纭。

中国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1



四、王安忆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一)在女性写作方面 王安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女性写作者。 在女性写作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经验。 (二)在整体文学创作中(指女性写作之外的题材) 1、对传统文化的自审 如《小鲍庄》 2、对知识分子精神历程,性格特征的探索。如《叔叔 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 3、对城市文化性格的探索 如《本次列车终点站》、《记实与虚构》、《长恨 歌》等,对城市与女人、城市的历史变迁、城市的文 化性格进行了多方探索。 Nhomakorabea



一、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 1、朦胧诗 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80 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但这带有贬 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后来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了 广泛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 作、诗人集团,而是一种具有“先锋精神”的诗歌潮流。在 内容上表现为当代意识强烈。对“五四”人文精神继承并有 发展。在艺术上,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多用总体象征、 暗示、切换等手法,创造的意象、意境新颖,具有含蓄、丰 盈、深邃的美, 代表作家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等。其中北岛(即赵振开)是朦胧诗人中最具反叛意识和先 驱者觉醒意识和现代主义倾向和哲学家气质的诗人,是“朦 胧诗”最有分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这样优美的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舒婷《惠安女子》分析 :


舒婷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她的《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双桅船》等影响深远。《惠安女子》也是 其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篇以野火、琥珀色的眼睛,眼眸中的野火这两 个意象的叠印,给我们以广阔、深远的背景。一种从远 古走来的历史的脚步声隐隐传来。惠安女柔软的腰肢, 古老的银饰,优美的站在海天之间,夕阳中悠悠的洞箫、 琵琶,惠安女子在封面、在传奇中恬然、宁静。有谁体 查到你少女的梦?那梦轻轻的、蒲公英般的飘落,面对 苦难和忧伤,你默默,轻轻地把头巾的一角咬在嘴里。 有谁注意了碱滩、礁石中你的裸足?诗人塑造的优美地 站在海天间的惠安女,在向我们询问,在向我们倾诉。 (接下页)

第九章第三节新生代诗歌

第九章第三节新生代诗歌

在80年代,翟永明几乎每年都有一部长诗发表, 如《死亡的图案》(1987年)、《称之为一切》 (1988年)、《颜色中的颜色》(1989年)等。
海子的理想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 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 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 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 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理想合 一的大诗”
“太阳七部书”
曾经单独出版的长诗《土地》是“太阳七 部书”中的一部分,它拥有一个大型的象征体 系,由生动的灵兽和诗歌神谱组成;长诗的主 题涉及人类在当代的整体命运。
“非非主义” (四川)
四川的“非非主义”是第三代诗中惟一有 着明确的理论主张的诗群。只是他们杜撰了许 多概念,比如他们提倡的包括“感觉还原”、 “意识还原”、“语言还原”在内的“创造还 原”;并坚持对语言实行“三度程序”的非非 处理,包括“非两值定向化”、“非抽象化” 和“非确定化”等等。同时,他们还提倡一种 “创造批评”。对于“非非主义”的理论和提 倡的诗歌方式主要应从其中表达的现实情绪与 态度去理解。况且,他们的创作,也很难看出 与这些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
“第三代诗”盛况
“1986——在这个被称为‘不可抗拒 的年代’,全国两千多家诗社和十倍百 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以成千上万的 诗集诗报、诗刊与传统实行着断裂…… 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 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 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
“现代诗群体大展 ”
“整体主义”和“新传统主义” (四
川)
整体主义和新传统主义的诗作,与杨炼这一 时期的艺术探索有更多的联系。他们倾向于从 南方的远古习俗、神话传说取材,以构成一个 存在于他们想像之中的、作为他们的精神形式 的远古世界——新的现代“神话”。

试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创作倾向的不同

试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创作倾向的不同
“ 朦胧 诗 ”与 “ 第三代诗 歌 ”创作倾 向的不 同
吴梅菊
继 “ 朦胧 诗 ”之后 的 “ 第三代 诗歌 ”是 以 “ 反朦胧 诗 ” 为其 发端 的, “ 第三代 诗歌 ”代 言人之一韩 东在一篇 文章中 称 之 为 “ 二 次 背 叛 ” 。 如 果 说 “ 胧 诗 ”是 对 以政 治 抒 情 第 朦 诗为主 流的 当代 诗歌美学 原则的背叛 ,那么 “ 三代诗 歌 ” 第 则是在 “回归诗 歌 ”的名 义下对 “ 朦胧 诗 ”的背叛 。既是 背 叛 ,那两者表现在创 作上就有明显的不 同。
这 些观 念 去 代 替 我 们 和世 界 ( 包括 诗 歌 )的关 系 ” , 所 以 说 “ 第三代诗 歌 ”的背叛 首先表现在对 “ 胧诗 ”集体共 同性 朦 存 在 的背 叛 , 他 们 的诗 歌 带 有 鲜 明 的个 人 体 验 的性 质 。 “ 我 的好妻 子/ 我们 的朋友 都会 回来/ 友们还 会带来更 多没见过 朋 面 的朋 友 ……他们 到我 们家来 ……他们要 用 胡子扎我 们儿 子 的小脸 ……他们 和我 没碰三 杯就 醉 了/ 鸡汤 面前痛 哭流 在 涕 ……看 到他 们混 浊 的I N/ 们 听到屋后 一记 响亮 的耳光 B 我 . / 原 谅 了他 们 ” ( 东 : 《 们 的朋 友 》 ) , “ 有 三 个 一 就 韩 我 你 样 的 杯 子 / 原 来 有 四个 一 样 的 杯 子 / 一 次 激 动/ 挥 手 打 破 你 你 你 了一个 ” ( 阿吾: 《 三个一样的杯子》 )。
诗歌的话语主体
“ 朦胧诗 ”是在 民族 的空前浩劫 和忧思 中产 生 的,客观 上说 ,它一 出世 就被思想解 放运动所俘 虏 ,为反对 过去文 艺 中 “ 非我的我 ,即自我的取消、 自我的毁灭的 ‘ 我’”,口 诗 人们认 为 “ 应该通 过作 品建 立一个 自己的世界 ,这 是一个真 诚而独特的世界 ,正直的世界 ,正义和人性 的的世界 ”。【 2 在 历史发 生巨大转 折的情境 下,他们 的 “自我 ”在充 分体现个 人主动 性的 同时 ,也成为 与历史与社会相 融为一体 的社会个 体 ,而他 们个人 的情绪诉求 也注定成为那 个时代集 体愿望 的 表达 ,是带着时代 印痕 的个体 经验 的表达 。从主观 上看 “ 朦 胧诗 ”的创作者们 也是 自觉地 以时代代 言人 的身份 ,承担起 历史叙 述者 的角 色,展现 一代 人理想破 灭信仰崩塌 的心灵历 程。 “ 诗人 需要 从个人 的经 历,跨入 民族 的经历 ;从个人与 环境 的冲突 ,跨入命 运与历 史的冲 突 ”,[因此 “ 3 朦胧 诗 ” 的话语 主体 ,便成 为一种集体 的经验主体 ,带有 明显的时代 感 ,具有 社会性 与普 遍性 。从 “ 朦胧诗 ”中可 以感 觉到 “ 有 代 人 正在 走过 ”的历 史进 程 感 ,他们 的 苦痛 带着 那 个时 代的 “ 荒谬 ” : “ 一切欢 乐都没 有微笑 , 一切 苦难都 没有泪 痕 ” ( 岛: 《 北 一切》 )、 “ 也许 我们点起一个个灯 笼/ 又被 大风一个个 吹灭 ” ( 舒婷 : 《 也许 》 )、 “ 我们幻想着 ,/ 幻 想破灭着 ,/ 想总是把破 灭宽恕,/ 幻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 ( 顾城 : 《 我的幻想》);他们的抗争指 向的是那个 “ 荒谬 ” 的时代 : “ 告诉你 吧,世界 ,/ 我一不一相一信 !” ( 岛: 北 《 回答》 )、 “ 黑夜给 了我黑色 的眼睛 ,我 却用它来 寻找光 明 ” ( 城 : 《 代 人 》 ) 、 “ 许 — —/ 在 那 里 牺 牲/留 顾 一 也 就 下歪歪斜斜 的脚 印/ 后来者/ 署通行证 ( 给 签 舒婷 : 《 献给我 的 同时代 》 )。与 “ 朦胧诗 ”不同 , “ 三代诗歌 ”是在社 第 会生活 日趋 “ 世俗化 ”、公众 高涨的政治 热情逐渐滑 落 的历 史语境 下诞 生的 ,他 们大多生 于2 世纪6 年代 ,是在 成长过 0 0 程 中更 多地 感受到 生活琐屑 、平庸的一面 的 “ 站在 餐桌旁 的 代 ”, 没 有 了北岛们 的苦难经 历 ,也就没有他 们 的历史 沉 重感和群 体意识 ,加 之 “ 国家政 治力量 要求诗歌承担 政治 动 员、历史叙述者 的压力 明显降低 ” , “ 读者对 诗歌的想象 也发生 了变化 ” , 在 “ 三代诗 歌 ”创 作者 的眼里 , “ 第 人 不 是 一 种 文 化 动 物 、 历 史 动 物 和 政 治 动 物 ” , 真 正 的 人 是 心灵世界保 持真实 、普通 和 E常状 态 。 “ t 回归个人 ”是 《 他 们 》也是他们 最响亮 的 口号 , “ 们最关 心的是作为个 人深 我 入 到这 个 世 界 中去探 索 、体 会 、经 验 …… 虽然在 我们 的身 上 投射着各 种各样 的观念 的光 辉,但我们 不想 、也不可能用

江苏教育学院新时期文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

江苏教育学院新时期文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

1、王蒙8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色。

答:1)从思想上看,在既有价值观纷纷解体,新的探索层出不穷的转折年代,王蒙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张扬“忠诚”,道德激情遮蔽了理性反思的力度和深度。

2)主题单一,情节模式化3)独特的叙述语言,语言丰富,容纳了多种技巧和手法:意识流、反讽、黑色幽默、相声语言。

2、谌容小说创作的特色。

答:1)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反映社会的共同心态。

2)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在现实主义力作《人到中年》里,已经比较超前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关于仔猪过冬问题》、《散淡的人》带有“黑色幽默”的特征;《减去十岁》成熟地运用了荒诞手法,以一个完全假设的事件作为故事框架,营造了荒诞不经的氛围,却让各个层面的人在其中极为逼真地思考和行动,从而区别于夸张,超越了假设,成为对生活的象征。

展示了深受文革之害的人们在现实中的失落与空虚,批判十年浩劫的倒行逆施。

3、分析陈奂生性格以及这个形象的意义。

答:1)“陈奂生性格”:一方面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等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只会苦干,不会思考,保守愚昧落后,背负着历史因袭的精神负担。

长期的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巨大的性格缺陷,物质和文化贫困带来精神畸形。

集中表现为“奴性”意识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2)“陈奂生”形象的意义:这个形象意味着由鲁迅等人开创的农村小说传统以及改造国民灵魂主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

揭示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与农民生存现状、精神面貌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民在物质上稍有改善的同时,在精神上尚未真正解放,没有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4、分析《美食家》朱自冶形象。

答:朱自冶一生以吃为业,因吃成精,但他只会吃不会做,是“吃的文化”的消极体现者,一个“多余人”形象。

他从不劳动,无需思考,却吃尽人间美味,既令人反感,又使人神往,是一个庸俗而又有独特光彩的形象。

就阶级成分而言,他无疑是剥削阶级、有闲阶级的代表。

他是“寄生虫”的人物。

但是,他代表的那种精细、高雅的文化却又不容简单否定,因为那是人类进步和文化的结晶。

第十二章:“新生代”诗歌

第十二章:“新生代”诗歌


(3)负面的想象力 海子想像力的特质,简单地说,就是对 身体、死亡、黑暗的倾心。他发展了波 德莱尔以来现代文学关于“黑暗”、 “恶”的关注,并形成他想象力的核心, 这也让他的诗歌与以往抒情诗歌的优美 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4、海子的诗歌理想 恢复语言与原始生命冲动的关联,诗歌的目的 不是美,而是生命的神话。 具体说来,从风格上,增强诗歌的强度和力度, 焕发语言质朴、粗糙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 从观念上,他将“诗歌” 提高到无以复加的 高度:这表现为对“创造力”的推崇。海子复 活了一种深刻的浪漫主义传统,即将诗歌的想 象力等同于人类最高级的创造力。

(二)“新生代”诗歌的登场: 1、对抗和反叛的策略: 在“Pass 北岛”的口号中,“新生代”诗歌 艰难登场。他们自称为“第三代人”,创作是 “第三代诗”。“新生代”、“后朦胧诗”、 “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实验诗” 等也是对他们及其诗作的命名。“第三代诗 ” 作为一种受到关注的诗歌现象,要到1984年, 他们的作品则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


2、一批年轻诗人的出现 一批60年代出生的作者涉足诗歌。对文革、对 历史,他们有着和朦胧诗人并不相同的记忆。 80年代社会现实的逐渐多元化也对50年代以 来形成的对世界的判断方式和关照方式发生变 化,世界的复杂性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批诗人看来,“朦胧诗”仅仅是中国现代 诗探索的一个阶段,而当时诗坛将“朦胧诗” 经典化的倾向却已出现,这些都使他们深感忧 虑。



(四)“新生代”诗歌的美学风格: 1、“反英雄”的人生体验的反复表述。 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 在诗歌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 内容,如爱恨、生死、苦乐甚至日常起 居。 如于坚《尚义街六号》 柏桦《家居》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1、新生代诗歌答:新生代诗歌:80 年代中后期一批受"文革”影响较小的年轻诗人追求一种更具有个性化的创作,以更具有诗人气质的语言构建轻松的表达方式。

他们以完全不同的审美追求取代了朦胧诗。

他们主张"逃离文化”,或曰反文化、非文化,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语言上的反文化与非意象化倾向。

2、伤痕文学答: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后产生的,旨在控诉十年内乱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沉重伤痛的文学作品。

它无情地揭露了十年来一体化精神统治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地位。

是新时期的文学中最行出现的创作潮流。

3、知青文学答:知青文学:指由"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那些知识青年生活及诉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

4、新侨会议答:新侨会议:1961 月,中宣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部同时召开故事片创作会议,与会的当内领导和文艺理论家讨论了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别审议了"文艺十条”和"电影工作意见”,因为都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所以称新侨会议。

5、山药蛋派答:山药蛋派:一个发端于40 年代中期,成熟于50 年代的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以大众化、民族化作为他们创作的追求方向,在语言文字上趋向于简易通俗。

他们一直保持和农民的密切联系,对于故乡山西农民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创作也比较真实地体现了山西农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代表作家有: 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6、大连会议答:大连会议:中国作协于1962 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会议继承了"新侨会议”、"广州会议”的精神,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7、先锋小说答:先锋小说:80 年代后期,中国文坛有一批年轻作者,以不同于前代的风格进行小说创作,他们努力使文学创作与广博的意识形态分离,回到"文学”的领域进行艺术创新,特别注重小说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句法,这种只注重形式,只注重感觉,追求小说的独立品格的小说就是先锋小说。

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索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之间的共性与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两种诗歌流派在形式、主题、表达技巧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异同。

朦胧诗,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现象,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则以其前卫的实验精神和多元的艺术形式,为世界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比较这两种诗歌流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艺术的共性和个性,为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概述朦胧诗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然后分别从形式、主题、表达技巧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两种诗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以及它们在现代诗歌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两种诗歌流派的异同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诗歌艺术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朦胧诗的发展及其特点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新诗现代化或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潮流。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的社会环境逐渐开放,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过去的政治运动,寻求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朦胧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代表了当时中国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朦胧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大约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诗人主要以地下创作的方式出现,他们的作品多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批判。

第二个阶段是高峰期,大约从198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朦胧诗作品数量增多,质量也明显提高,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的发展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的发展

“三个崛起论”--为朦胧诗呐喊助威
《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徐敬亚
(一)生平(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漳州人。 “朦胧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4年就读于厦门市一中,1969年到闽西农村插队。 1972年返回厦门后,先后做过泥水工、挡纱工、浆洗 工、焊锡工、统计员等工作。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发展
朦胧诗的定义:
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 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 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 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1、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
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 有尊严的人。
2、在艺术上,追求意象化。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
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 而完成。并用象征、暗示、通感等。
•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 《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 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 承认。
•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 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 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第十四讲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发展
《神女峰》、《致橡树》、《惠安女子》、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 著有三卷本《舒婷文集》。
抒情短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青 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双桅船》获1979—1982年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
抒情浪漫细腻委婉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

_朦胧诗潮_与新时期文学

_朦胧诗潮_与新时期文学

自由评论#共和国文学档案(之三)主持人语:从1949年到2009年,正好是一个甲子。

人至六十而耳顺,那么,文学发展六十年,是否能够达到成熟的境界?是否会有令人满意的收获呢?为了彰往考来,更好地总结当代文学六十年的成败得失,为了立此存照,给读者了解当代文学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撰了一部5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6(三联书店即将出版)。

本期/自由评论0栏目将选择两篇文章刊布出来,以求教于有同好的读者朋友。

)))李建军/朦胧诗潮0与新时期文学田刚建国以后所谓的/当代文学0,与建国以前的所谓/现代文学0的最大差别,就是流派缺失而思潮频繁。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和建国以后的政治思想斗争以及文学体制密切相关的。

综观/当代文学史0的两个主要时期:/文革0以前的/十七年的文学0和/文革0以后的/新时期文学0,其间的文学思潮可谓是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尤其是/新时期文学0,当时人们曾经有一个颇为通行的说法形容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是/创新的狗追逐得我们连撒泡尿的功夫都没有0。

还有人曾化用清代诗人赵翼的5论诗绝句6中的诗句来概括当时的文学思潮的变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0。

确实的,/文革0以后的/新时期文学0,文学/思潮0的流变最为活跃。

/伤痕文学0、/反思文学0、/改革文学0、/人道主义文学0、/知青文学0、/军旅文学0、/现代主义文学0、/寻根文学0、/纪实文学0等等,不一而足。

但/新时期文学0的第一次/潮涌0,乃是从/朦胧诗0开始。

/朦胧诗0曾被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李泽厚先生称之为新/新文学的第一只飞燕0¹。

宋耀良先生论述新时期文学思潮的专著5十年文学主潮6也认为/新时期文学新思潮发端于朦胧诗派0º。

这具体表现为:一/人性复归0:/新时期文学0的价值理想/新时期文学0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文学0。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0,是表现人的感性直观、精神和理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毛淑秀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
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朦胧诗人由于亲眼目睹了“文革”十年的非人道暴行,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和隔膜,所以他们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作为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第二,注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第三,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批判变态社会,批判封建主义,批判一切邪恶势力。

北岛(生于1949年,原名赵振开)于1979年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回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该诗以两句警句式的诗句置于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惊雷般的力量来震撼人心,这是诗人对“文革”十年不合理现实的强烈否定和冷峻批判。

在对当时“世界”一连串的“不相信”的呼喊和抗议之后,诗人将目光重新转向天空,透过“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现实世界,他看到了“新的转机”。

“闪闪的星斗”暗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要到来。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暗示了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拥有的顽强再生力。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漫漫长夜,诗人并未放弃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他以直抒胸臆的大声疾呼,准确地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

朦胧诗在艺术上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一,从审美的角度看,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明确转向模糊,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现象的状态。

朦胧诗与过去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同,他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
在意象创造上也不对客观现实做忠实的摹写,它更注重表现的是主体的真实。

这表现了诗歌在艺术视角上的重大转变。

即便是反映客观现实事物,他也侧重于表现主体对这一事物的感受,而不对客观事物本身作详细的描绘。

第二,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传统方式,常运用内心独白和主体情绪流动的表现方式。

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

意象内蕴也由清晰转为模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已具备了“朦胧诗”的基本艺术特征,特别是在意象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和不确定性。

诗中“我”这一个简单的个体,先后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隐含了诗人对祖国处于贫穷、苦难之中的深切感受。

在后段中,同样是“我”,又先后成为“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和“绯红的黎明”,抒情主体未变,但感情却变得乐观激昂,体现出对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充满信心和希望。

全诗以“我”为意象的凝结点,表达了自己对处于不同时期祖国的真切感受,也使祖国面貌和人民处境得到了较为深切的表现。

新生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诗坛出现的一个更新的思潮。

这股思潮也被称为“第三代诗”、“后崛起诗潮”“朦胧诗后”等。

他酝酿于80年代初,于八十年代中期崛起,并立即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它的出现使朦胧诗不再处于先锋位置,使当代诗歌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真正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并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
的选择空间。

新生代诗歌是一个异常纷杂的诗歌浪潮,旗号林立,各流派各团体都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和艺术追求。

但是透过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和社团事实上已由其共同倾向形成两大板块:新传统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前者更多地向古老的民族文化探求、展示,展示远古的生命状态,体现着20世纪80年代大陆文学的文化寻根倾向,代表诗人有廖亦武、欧阳江河等,后者更趋向于平民化与世俗化,展示普通小人物日常生存状态和感受,具有更明显的前倾态势,代表诗人有韩东、李亚伟等。

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些探讨。

后现代主义诗歌鲜明地体现了不同于朦胧诗的美学品格。

在创作上,它已形成两个主要标志:“反英雄”、“反崇高”的价值观念和“反意象”、“反优雅”的形式特征。

这两点构成了后现代诗歌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决定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价值。

后现代主义诗人们对朦胧诗繁复的意象和晦涩的象征体系表示反感,在语言操作上他们强调口语直白而淡化意象,走出优雅而走向粗俗,甚至广泛采用粗俗的语言以表示一种诗的力度和阳刚之气。

此外,他们还重视感觉和体验,而且非常重视语言的革新和建构。

作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突出代表,韩东的诗特别强调诗人本身的感觉和体验,常以质朴明静的语言传达细腻醇厚的感觉,如写明月:
“你飞过来的时候有一种声音有一种光线”(《明月降临》)。

在表现感觉和体验时,韩东的特异之处是常常以平淡简约的语言和冷静淡漠的叙述来唤起读者回味。

课本中所选的《山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但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对闭塞、保守、愚昧的批判激情。

高度简约的语言亦让人回味无穷。

“山,还是山”老山民那种肯定、固执又带有不耐烦的口吻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看似平淡却余味深长。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朴实的语言,如话家常,读后亲切真实,感人的力量油然而生。

而该诗以“山民”为贯穿全篇的主人公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平民化”倾向。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虽然在审美品格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作为二十世纪后期的两股主要诗歌潮流,作为对新诗创作方式的有益尝试,它们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它们将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两柄永不熄灭的火炬,长久地照射出犀利的汉语之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