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更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
受 林 隙大 小 及 幼 苗 在林 隙 中 位 置 的 影 响 。指 出 了这 一 领 域 今 后 的研 究 方 向 。 关 键 词 : 林 隙 ;微 生 境 ;更 新 ; 隙 干 扰 ; 苗 林 幼
中 图 分 类 号 :78 5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0 )5—0 1 —0 10 —78 (0fM ir st s a d Re e e a i n wi i n p p s a c v nc s o c o ie n g n r to t n Ca o y Ga h
S n n h n Xio W e f o g Xi z a g a na (ntu o s E o g Istt o F r t c o y,E v o m n a d P o c o ,C F K yL b r oyo o s E o g n n i n et i e f e l ni n et n rt t n A e a oa r f F r t cl ya d E v o m n , r ei t e o r
d ah o v rtr re rae a si oe tc n pe .Asa kn ff q e ts l saed sub n e h s a o yg p k e t fo esoy t sce tsg p n frs a o is e id o e u n mal c l itr a c ,te ec n p a sma ea r — p st e i a to oe t, icu ig e h n ig s e is iest , g tn h d v r o e oa n p t lp t r v r t o iv mp c n frss n ldn n a cn p ce dv ri i y et g te r e ftmp rla d s ai atn a ey. i i a e i Ditr a c rt e e h iee c fl h t i a su b n ef sl b g t edf rn eo i t hng p,frh rid c h h n eo mp rtr ,h mii n ol h rce , i y t f g wi u te u etec a g ft n e eau e u dt a d si c aa tr y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本文概述近30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和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然后重点梳理了国外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游憩管理、社区参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国外国家公园研究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对国外国家公园研究的系统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的国家公园概念起源于美国。

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诞生。

随后,国家公园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园体系。

在过去的近30年里,国外国家公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公园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目前,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公园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二是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公园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了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家公园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高了国家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于我国来说,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国家公园体系;我们也应该加强国家公园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该加强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高国家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德国《高技术战略2025》实施进展

德国《高技术战略2025》实施进展

IEW V 视野科技中国 2020年1月第1期102德国《高技术战略2025》实施进展■文/孙浩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年9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高技术战略2025”,成为未来四年德国促进科技创新进步的指导方针。

该战略聚焦三大行动领域,即“解决社会挑战”“构建德国未来能力”和“树立开放创新和冒险文化”,这三大领域又包含12个优先发展主题和12项重点任务。

以此,战略覆盖了德国联邦政府研究和创新政策的各个领域,以任务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则有利于促进来自知识界、企业界和社会的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研究与创新实现竞争力提升、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有效耦合。

战略发布一年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19年9月2019年9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高技术战略2025进展报告》,系统介绍了上一年更新的德国研究与创新发展的顶层战略“高技术战略2025”的实施情况,包括各领域措施的实施进展及战略的总体实施方法。

发布《高技术战略2025进展报告》,全面介绍了联邦政府近一年来在三大行动领域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三大领域重点措施实施现状(一)解决社会挑战为提升公民的生活水平,战略根据德国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社会挑战提出了六大主题领域,并实施了多方面举措。

在健康和护理领域,发布“国家抗癌十年计划”,致力于发展癌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开始建设“德国全球健康中心”,以抗击全球性疾病;通过“未来护理挑战赛”建立起1个国家护理创新中心和4个护理实践中心,通过两大创新集群资助用于发展健康护理领域的人机交互尖端技术;致力于到2025年实现所有大学诊所都具备可用于研究的电子病历。

在可持续发展、气候保护和能源领域,德国联邦政府希望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研究和创新政策以及教育体系。

为此,出台“联邦政府第七期能源研究框架计划”,以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化、行业耦合等主题为核心研究领域,五年内共将拨款64亿欧元促进能源研究发展,还将在计划框架内资助“能源现实实验室挑战赛”评选出的优秀项目;启动“气候保护2050知识平台”,以落实长期气候保护战略;将未来生物经济发展活动纳入一个整体战略,并启动“工业生物经济”对话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共同商讨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计划”(FONA)的未来发展内容,共同关注的重点有治理塑料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启动了“未来建筑创新计划”,支持从基础到市场的全链条研究活动。

微网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

微网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

• 微网建模仿真
微网的建模和仿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1)微源建模 2)电力电子变换器建模,尤其是逆变器的建模 • 利用MATLAB/Simulink对微网中的风机、柴油发 电机、储能电池组以及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口进行 了详细建模,对风电和光伏的微网进行建模,重 点研究其对负荷的供电可靠性,研究不同网架拓 扑结构和储能-电源配置下的微网运行经济性和供 电可靠性的比较。
多代理控制策略。基于多代理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的微网协调控制是 目前国内外微网建模和控制领域研究的主 流方向和一大热点。其概念来自人工智能 领域。
一方面,多代理中的每个代理实体本身可 用来表征微源的特性,从而实现微网的建 模
另一方面,多代理系统本身提供了一种实现微网 点对点通信控制的软件环境。
分布式发电
V.S.
微网
DG 分布式电源
MS 微电源或微源
微电源与分布式电源并无本质区别, 换个名字而已!
关键的区别在于——
微网整体可控
“微网将来可作为配网的一种特殊运行形态 和存在形式。”(刘骥)
超越其先驱——分布式发电(DG)的研究范畴 1)单个微电源的研究是基础,但不是重点 2)多微电源间的协调配合及调度运行才是重点 及难点
380VAC
合闸开关
孤岛
配电网 负载 配电网
PV
PV
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
PV配网 负载源自380VAC合闸开关
孤岛#1
配电网 负载 配电网
PV
PV
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
PV
配网 负载
合闸开关
配电网 负载 配电网
...
孤岛#N
PV PV
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
PV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1.4 结 果 解 释 结果解释即把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归
纳以形成结论和 建 议 的 阶 段 。 在 LCA 中,如 果 调 查 范 围、清单分析中体系 边 界 的 定 义 和 分 配 方 法 ,以 及 影 响 评价阶段特 征 化 系 数 选 择 不 同 ,都 有 可 能 导 致 不 同 的 结论,因此有必要 进 行 解 释 。 而 且,在 清 单 分 析 中 使 用 的数据大部 分 不 是 实 际 测 定 的 数 据 ,通 常 含 有 推 测 的 数据和引 用 的 数 据 。 在 国 际 标 准 里,有 必 要 评 价 使 用 数据的完 整 性、代 表 性 等 数 据 质 量 。 很 早 以 前 就 有 感 应度分析和 不 确 定 分 析 以 及 关 于 数 据 质 量 的 研 究 ,但 在 LCA 研究领域这一环节发展仍较为缓慢 。
1 LCA 定义和技术框架
作为对产品环境 负 荷 或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 方 法 ——— LCA 在国际上备 受 关 注 。 尤 其 是 最 近 几 年,LCA 这 一 评价产品环境负荷的通用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 LCA,是指 对 产 品 的 整 个 生 命 周 期 ———从 原 材 料 获 取 到设计、制 造、使 用、循 环 利 用 和 最 终 处 理 等 ,定 量 计 算、评价产品实际、潜 在 消 耗 的 资 源 和 能 源 以 及 排 出 的 环 境 负 荷[1]。LCA 由 4 个 相 互 关 联 的 部 分 组 成 ,即 目 标定义 和 范 围 界 定 、清 单 分 析、影 响 评 价、结 果 解 释。 LCA 作为一种可 持 续 的 环 境 管 理 工 具 ,同 时 也 是 一 种 定量化的决策工具 ,其 应 用 领 域 非 常 广 泛 ,如 产 品 开 发 和改善、企 业 战 略 计 划、公 共 政 策 制 定、市 场 营 销 等(如 图 1 所 示 )。

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第39卷第23期2019年12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23Dec.,2019基金项目: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108,2017YFC0505904)收稿日期:2019⁃06⁃03;㊀㊀修订日期:2019⁃08⁃01∗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uzhaohua@cumtb.edu.cnDOI:10.5846/stxb201906031177付战勇,马一丁,罗明,陆兆华.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9,39(23):9008⁃9021.FuZY,MaYD,LuoM,LuZH.Researchprogressonthetheoryandtechnology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abroad.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23):9008⁃9021.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付战勇1,马一丁2,3,罗㊀明4,陆兆华1,5,∗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恢复生态学研究所,北京㊀100083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85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㊀1000494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北京㊀1000355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滨州㊀256603摘要:人类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人类真正需要进行生态反思的世纪㊂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植物㊁动物㊁抑或微生物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环境保障系统中的江河湖海㊁山川大地㊁森林草原㊁城镇乡村的关系㊂地球生物圈尚存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愈来愈少,人类未来生存㊁发展及适应全球变化的珍贵缓冲区(buffers)正快速萎缩,地球表面随处可见的3D系统(degraded,damagedanddestroyedecosystems)正快速增加,人类生命支撑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基失稳,亟待从生态保护理念出发,探索生态技术解决方案㊂在辨析生态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生态保护(ecologicalprotection)和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上检索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近70年发文量及国际主流杂志发文量,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驱动力,总结了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所依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㊂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系统;退化Researchprogressonthetheoryandtechnology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abroadFUZhanyong1,MAYiding2,3,LUOMing4,LUZhaohua1,5,∗1InstituteofRestorationEcology,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100083,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UrbanandRegionalEcology,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3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4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Center,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Beijing100035,China5KeyLaboratoryofEco-environmentalScienceforYellowRiverDelta,BinzhouUniversity,Binzhou256603,ChinaAbstract:The21stcenturyisacenturyinwhichmankindreallyneedsecologicalreflections.Rethinkingonourrelationshipwithnature,rethinkingonourrelationshipwithplants,animals,ormicroorganismsintheplanetᶄslifesupportingsystems,rethinkingonourrelationshipwithdamaged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grasslands,townsandvillagesintheearthᶄsenvironmentsupportingsystems.Atpresent,theintegratednaturalecosystemsintheearthᶄsbiospherearebecominglessandless,andthepreciousbuffersformankindᶄsfuturesurvival,developmentandadaptationtoglobalchangeareshrinkingrapidly.Additionally,thenumberofthe3Dsystems(degraded,damagedanddestroyedecosystems)thatcanbeseeneverywhereontheearthᶄssurfaceisincreasingdramaticallyandthemostimportantbiodiversityinthesupportingsystemofhumanlifeisfallingatanunprecedentedrate,andthefoundationof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isunstable,soitisurgentforustostartfromtheconcept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exploreecologicaltechnologicalsolutions.Basedonthescientificconnotationofecology,ecologicalprotec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andthebibliometricmethod,thispapersearchedtherelatedarticlesandthepublicationsofinternationalmainstreammagazineswiththethemeof ecological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restorationᶄinpast70yearsonWebofScience,analyzedtheecosystemdegradationmechanismanddrivingforce,andsummarizedtheadvancedtheoriesandtechniques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abroad,whichwouldprovidesometheoreticalguidanceforprotectionoffragileecosystemsandrestorationofdegradedecosystemsinChina.KeyWords:ecologicalprotection;ecologicalrestoration;ecosystems;degradation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㊁极端天气频发㊁环境污染㊁栖息地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1-2],全球范围内,森林㊁草原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3⁃6],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人造系统和受人类支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大幅度增加[7],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给人类的食物供给和服务功能大幅度减少[8],人类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㊂当前,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尚存在理论上和科学上的不足,如何破解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这对矛盾,进而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当今世界的最大难题㊂面对日益失衡的地球㊁日益破碎的生物圈以及日益扩大的人类足迹,我们已无法用传统的环境线性思维协调指数增长与几何增长的关系㊁整体与边际的关系㊁现实与未来的关系㊂生态学特有的非线性思维范式及其系统观㊁整体性㊁动态观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探索解决这些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框架[9]㊂正如Palmer等20位生态学家2005年在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杂志上发表的‘21世纪的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所说: 生态学研究已为了解自然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㊂本文通过对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理论㊁技术与实践案例分析,力图为我国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㊂1㊀概念辨析1.1㊀生态与环境 生态 最早见于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1866提出的生态学概念一词,其源于古希腊文oikos,意指住所/房子(house)或者栖息地(habitat),即生态为生物的生存空间特征,生态学即研究生物与其周边生存环境的关系㊂ 生态 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应为名词,但在国内生态一词长期作为环境一词的附属物,更多表现为形容词,其内涵与外延经常模糊不清㊂‘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未列入 生态 一词,‘辞海“中解释 生态 为生物圈内的生物,不论是同种或异种,彼此间都会相互影响㊂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现象称为 生态 ㊂特别是在当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倡导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急需厘清 生态 一词的科学内涵㊂生态 应指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组合体,即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㊁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㊁功能和动态特征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㊁稳定性㊁动态性及服务功能等特征㊂生态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不是研究 关系 的,它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 生物+环境 结构功能单元㊂可见 生态 应更接近 生态系统 ㊂‘中国大百科全书“对 环境 的定义是: 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㊁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㊂ 并指出: 按环境主体可分为以人作为主体的人类生存环境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界生存环境㊂ 环境科学语境下,多数人采用前者,而在生态学中,往往采用后者㊂可见 环境 常因研究 主体 不同而不同㊂环境概念从环境学科中产生即打上了以 人 为中心的烙印㊂从而也决定了现有环境问题中对环境污染控制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线性思维,因为人只是自然界中具有 社会 属性的生物而已㊂9009㊀23期㊀㊀㊀付战勇㊀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㊀0109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 生态 与 环境 概念在科学层面及不同话语体系下理解也有不同,比如 环境 在西语体系下常被理解为 环境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 ㊂ 生态 内涵和外延均大于 环境 ,可以理解为 环境 是 生态 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 学研究可为人类开展 环境 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野与全新视角㊂1.2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一词最早由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 保护生态平衡 这一说法提出来的㊂他当时认为 保护生态平衡 不够确切,建议改为 保护生态环境 ㊂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 生态环境 从此成为法定名词㊂但后来黄先生发现这个提法不当,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说: 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㊁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 ㊂生态环境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类生活㊁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㊁能量的总体 ㊂可见其仍秉持 人本中心 的理念,与 环境 无大差异㊂严格讲 生态环境 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把环境与生态叠加使用也是不妥的㊂ 生态环境 的准确表达应当是 自然环境 ,外文没有 生态环境 或 生态的环境 的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即将 生态环境 译为 ecologicalenvironment ㊂生态与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㊂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影响因子相互作用及其综合特征,更多地体现出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关联性,而环境更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㊁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㊂1.3㊀生态保护生态保护 (ecologicalprotection)指人类对生态系统有意识的保护㊂生态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及其环境的保护对策和措施㊂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协调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㊂生态保护的重点是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来维持其功能的可持续性㊂通常生态保护的对象主要为自然㊁近自然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㊁生物多样性等㊂1.4㊀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在学术上比较常用的中文释义是 生态恢复 和 生态修复 ,不同国家叫法不同,我国与日本叫做 生态修复 ,欧美国家称之为 生态恢复 ㊂ 生态修复 (ecologicalrestoration)是指辅助退化㊁受损或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而进行的恢复过程㊂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修复㊁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的修复技术㊂生态修复的施行需要生态学㊁植物学㊁微生物学㊁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结合㊂当前,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欧洲㊁北美㊁新西兰和澳洲,其中,欧洲偏重矿区修复,北美偏重森林和水体修复,而新西兰和澳洲则偏重于草原的生态修复㊂1.5㊀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environmentalprotection)简称 环保 ,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是单因素和单方面的,保护重点以 人 为中心㊂ 生态保护 (ecologicalprotection或ecologicalconservation)是指对生态系统整体的保护,保护重点以 生物 为主,包括不同层次的生物,亦包括不同尺度的生物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及其组成部分㊂2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国外研究进展2.1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以生态保护(ecologicalconservation/protection)与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reclamation/recovery/remediation/rehabilitation)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上检索了1950年至2018年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图1)㊂近70年来,国际上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1)生态研究图1㊀近70年WebofScience 生态保护 和 生态修复 为主题词的SCI论文发表情况Fig.1㊀SCIpaperswith ecologicalprotection , ecological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inrecent70years1109㊀23期㊀㊀㊀付战勇㊀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㊀中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50年平稳发展期(1950 1999年)和近20年的快速增长期(2000 2018年)㊂(2)总体来看,国际上发表的生态保护研究论文多于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数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生态保护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明显高于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数量,表现出保护研究优先的特征㊂(3)从国际上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论文占生态研究论文总数的比例看,自1963年以来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生态保护论文比例从1963年的1.91%增长到2018年的26.24%,生态保护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发文数量也自此明显超过生态修复研究,这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的发表不无关系㊂依据2017年 2018年两期NatureIndex收录的国际顶级期刊(选取综合类期刊:Nature,Science,PNAS和美国㊁英国等生态学顶级专业期刊:Ecology,EcologyLetters,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JournalofEcology对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近20年论文(1999年 2018年)在WebofScience上进行检索(图2)㊂整体来看,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均呈波动增长态势㊂图2㊀近20年国际顶级综合类期刊与生态学顶级专业期刊 生态保护 和 生态修复 发文量对比图Fig.2㊀Comparisonofpublicationsof ecological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restoration betweeninternationaltopcomprehensivejournalsandecologicalprofessionaljournalsinrecent20years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对象看,以山(mountain/ridge/mine)㊁水(river)㊁林(forest)㊁田(cropland/farmland)㊁湖(lake)㊁草(grassland)㊁城(city/urban)㊁海(ocean/sea)㊁湿地(wetland/marsh/saltmarsh/peatland/pool)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上进行检索㊂结果表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对象多集中在森林㊁海洋㊁河流㊁湿地和山体㊂2109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图3㊀近20年来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发文情况对比图Fig.3㊀Comparisonchartof ecological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restoration ofdifferentecosystemsinrecent20years2.2㊀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理论2.2.1㊀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干扰(disturbances),即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生态系统的任何可见的变化,是调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驱动力[10]㊂以陆地生态系统(森林㊁草原㊁荒漠㊁冻原㊁城市㊁农田㊁山体)和水生生态系统(河流㊁湖泊㊁沼泽㊁海洋㊁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表1)㊂当前,许多管理行动旨在缓解当地的干扰与压力,以增强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㊂通过管理可预测的人为干扰,以维持足够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确保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确定生态阈值,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不确定性和生态恢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㊂2.2.2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原则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和退化发生的必要前提,一旦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阈值后,生态系统就会发生退化,退化程度决定于干扰强度㊁干扰频率㊁干扰时间和干扰规模[10,29]㊂一般而言,针对一个受到干扰而正在退化或者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该如何保护与修复,应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和生态系统结构㊁功能破坏程度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3109㊀23期㊀㊀㊀付战勇㊀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㊀表1㊀生态系统退化与驱动因子Table1㊀Degradationanddrivingfactorsofecosystems生态系统Ecosystems干扰类型Disturbancestypes自然干扰因子人为干扰因子造成后果Consequences研究案例Casestudy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ecosystem森林气候灾害(森林火)㊁病虫害滥砍滥伐㊁毁林开荒森林大面积消失㊁生态环境受到破坏㊁水土流失[11⁃13]草原全球气候变化㊁干旱㊁灌木入侵过度放牧㊁管理方式不科学㊁农业用地开发㊁采矿草地植被产量和覆盖度减少㊁土壤盐渍化㊁土地沙化[14⁃15]荒漠暖干化㊁干旱㊁多风矿产资源开发㊁采挖植物沙尘暴㊁荒漠化[16]冻原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冻土退化㊁极小种群的消失[17⁃18]城市地震㊁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空间萎缩威胁人类的生命㊁财产安全,城市结构和功能丧失[7]农田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㊁工业化的推进;大量施用化肥㊁农药农作物减产㊁重金属污染[19⁃20]山体泥石流㊁滑坡凿山取石㊁滥砍滥伐土壤侵蚀㊁水土流失[8]水生生态系统Aquaticecosystem河流涝灾㊁外来物种的侵入过度捕捞㊁生活排污㊁农药化肥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21⁃23]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围湖造田㊁农药㊁化肥污染面积萎缩㊁水体富营养化[24]沼泽全球气候变暖填海造地面积萎缩㊁功能受损㊁水体富营养化[25]海洋全球气候变化㊁海平面上升海上开采油气资源㊁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危及海洋生物;引发赤潮,危害海水养殖业等[26]滨海湿地全球气候变化㊁海平面上升㊁海水入侵㊁风暴潮港口建设㊁人为开垦引发赤潮,危害国土安全[27⁃28](1)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程度较小,对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自恢复能力,遵循 保护为主 原则;(2)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程度较大,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在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时应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程度梯度㊁格局,实行修复中的保护,遵循 保护+修复 并重原则;(3)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程度很大,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必须借助生态修复来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甚而重建,遵循 修复为主 原则㊂2.2.3㊀生态保护理论(1)大地共同体理论‘大地伦理“在生态学 群落(community) 概念的基础上扩充为 大地共同体(landcommunity) 概念㊂1949年,Leopold在 大地伦理 中对大地伦理学的科学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 当一切事情趋向于保持生命共同体的完整㊁稳定和美丽时,方为正 [30]㊂这里的 完整 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协调的关系; 稳定 指维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美丽 则是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㊂完整㊁稳定和美丽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是大地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素㊂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大地伦理主张扩大共同体的界限和研究对象,使之包括土壤㊁水㊁植物和动物,也就是由它们组成的整体 大地 ㊂同时,人类再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大地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只从经济角度去滥用和破坏大地,人类应该把自己看作 大地共同体 的一员,有责任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㊁稳定和美丽㊂(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1967年,MacArthur和Wilson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首次阐述了物种多样性和 岛屿 面积㊁隔离程度的关系,即 岛屿 的面积及其隔离程度决定了物种丰富度[31]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作为研究破碎化生境和物种保护问题的基础,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由人类干扰或其它因素引起的物种㊁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4109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各种问题的学科,其应用与发展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32⁃34]㊂(3)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指生物(植物㊁动物㊁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㊂生物多样性作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是生态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㊂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届会议制定了20个包括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在内的战略计划,采取有效行动来制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㊂只有保护了地球上的种质资源,才能可持续的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㊂鉴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的生态保护已经从单纯的物种保护转变到物种㊁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层次的保护[10,12,35⁃36]㊂(4)涌现性理论在生态保护中,系统性原理强调的整体性与功能性是内部结构与外部系统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涌现(emergence)㊂涌现过程是新功能和新结构产生的过程,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但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中,而是系统在由低层次构成更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㊂系统功能之所以表现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其中 大于部分 就是涌现的新质㊂系统的这种涌现性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有助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㊂(5)立法保护法律法规为更高层次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欧美国家在立法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㊂1891年,美国‘森林保护法案“颁布,国有森林系统形成,从法律意义上来约束人们保护森林;1964年,美国的‘荒野法“(WildernessAct)提出了对联邦土地的荒野价值进行特别保护的立法理念,成功保护了3.7万平方千米的联邦土地,并且创设了国家荒野地保护系统,开启了美国荒野保护历史的新篇章,这对荒野地后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㊂1970年,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EndangeredSpeciesAct)指出,政府要划出保护地并资助濒危物种的保护;2008年,David的‘荒野: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和前途“一文认为荒野保护是美国环境传统发展的中心价值,并且已经建立在法律和机构当中,通过荒野法案得以更加广泛的保护㊂2.2.4㊀生态修复理论生态修复的对象是生态系统,它作为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缓解生态系统损失的一种方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㊂生态修复是建立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恢复生态学㊂Jordan等提倡采用 综合方法 进行修复,以促进科学方法和生态修复实践的融合[37]㊂目前,国外生态修复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群落演替理论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一般指植物群落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㊂群落演替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植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生态过程,狭义上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质变㊁且有顺序的演变过程㊂无论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操作进行调控,从而改变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即只要克服或消除外界的干扰压力,将有助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并且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38]㊂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方向易受到干预,其中,营养级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尤为重要㊂营养级联(trophiccascade)是在多营养级中的自上而下的链式反应,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生物数量明显改变后,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会发生相应变化㊂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当注意生态演替过程中的营养级联效应,使演替朝着合适的方向进行㊂目前群落演替理论被广泛用于退化森林㊁草原㊁湿地植被的恢复中[39]㊂5109㊀23期㊀㊀㊀付战勇㊀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㊀6109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㊀㊀(2)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生态系统具有趋于平衡点的稳定特性,生态系统稳定性(ecosystemstability)通常被定义为生态系统在应对干扰发生状态变化的同时并进行重组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10,40⁃41]㊂生态系统稳定性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独立的过程共同决定,抵抗力指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干扰的大小,而恢复力是指返回到生态系统最初结构的速度㊂这两个过程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但很少被区分开来㊂目前,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已经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的核心概念[42⁃43]㊂(3)群落构建理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群落构建(communityassembly)是一个群落中物种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组合的决定因素,物种多样性越高,组合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44]㊂群落构建研究对于解释物种共存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生态修复工作越来越侧重于受干扰地区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通过物种结构㊁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的组合来指导修复工作㊂在过去20年中,生态修复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群落构建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得以被应用[3,45⁃46]㊂(4)生态位理论生态位(niche)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㊂1917年,Grinell最早提出了生态位的概念,用来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㊂1957年,英国生态学家Hutchinson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位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了n维生态位(n⁃dimensionalniche),该种定义被广泛接受,沿用至今㊂Young等[38]和Wainwright等[44]在探究生态恢复和生态学理论的关系时,提及生态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根据生态位理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要调查修复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生态环境因子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同时避免只引进生态位相同或者相似的物种,使得各种群在群落中拥有自己的生态位,避免或者减少种群间的竞争,实现物种间共存,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㊂2.3㊀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2.3.1㊀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保护直接作用于山体㊁河流㊁森林㊁农田㊁湖泊㊁草原㊁湿地等生态系统,从而提高了山㊁水㊁林㊁田㊁湖㊁草的保持水土㊁涵养水源和孕育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使各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未来更大的社会效益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㊂生态保护的根本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基础,也是保护的核心㊂目前,相关生态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保护地技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越来越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分别成立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㊁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㊁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西班牙生物多样性基金会(TheFundaciónBiodiversidad)等机构,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㊂自然保护地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㊁得到承诺和进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㊂国外设立自然保护地的时间较早,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这一举动为全球国家公园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㊂目前,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实践从美国一个国家发展到全球近200个国家,从 国家公园 单一概念发展成为 自然保护地体系 ,并产生了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㊁ 国际重要湿地 ㊁ 世界地质公园 等一系列概念,国家公园的概念本身也从单一的生物保护扩展到生态系统水平的保护㊂(2)生态功能群重建技术功能性状(functionaltraits)决定了生物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即在特定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下生物体生长㊁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个体间功能特征值的分布决定了群落的功能结构[47],可以更直观的表明物种的生态策略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㊂近年来,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研究演替过程中的生态变迁[39]和应对栖息地退化[48⁃49]㊁气候变化[50]或外来物种入侵等的干扰[51]㊂Lechêne等基于功能特征方法,。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最早研究和应用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蒙哈德(Mollga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

然而20世纪50、60年代正是抗生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黄金时期,导致微生态制剂研究和开发工作处于低潮,一段时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添加剂,虽然近10年来发展很快,但其使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

这主要由于缺乏对动物正常及病态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特性的研究,对肠道做生物和寄主之间的互相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只有更深入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动物生长发育和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新型微生态制剂的高效、安全。

1猪、鸡肠道微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1猪、鸡肠道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结构组成与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仔猪和仔鸡的胚胎处于无菌状态,分娩时由于仔猪受到母体产道、粪便及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在出生后的3~4个小时,肠道内开始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兼性厌氧菌作为第一批在仔猪肠道定植的菌株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肠道内环境中高溶解氧。

高氧化还原电位等选择的结果。

动物初生24小时之后,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菌数达到108。

48小时仔猪肠道内开始出现可以在微氧环境中生存的乳酸杆菌,72小时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开始在肠内定植。

然而以上的描述只是一个理论模式,仔猪体内的菌群发育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Muralidhara(1977)的研究报告指出,仔猪出生后4个小时粪便中可以检测出乳酸杆菌,而8个小时之后才检测出大肠杆菌。

Monghan(1992)发现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初出现在仔猪粪便中的时间各仔猪明显不同,从25个小时开始到出生后7天都有发生。

Katouli(1995,1997)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仔猪的肠道菌来源,发现母猪是仔猪前两周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然而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分析却证明环境因素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微生物研究进展

微生物研究进展

微生物研究进展微生物是一种极其微小且广泛存在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人类的健康、环境以及农业产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飞跃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微生物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降低,加速了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特性、代谢途径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近年来对益生菌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宿主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突破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过去,人们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进行分离和鉴定,但是这种方法无法获取到微生物种类的全部信息。

近年来,通过对微生物DNA的直接提取并进行测序,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

通过这种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发现了许多以前未知的微生物群落,丰富了我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微生物的应用拓展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学成为了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研发的重要基础。

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多样性和活性,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

此外,微生物学在环境修复和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弃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提高植物养分吸收效率,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微生物研究的前景微生物研究的进展为人类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未来,微生物学还将继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微生物的新发现。

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对于推动医药、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ASCO-GU研究进展课件

2024年ASCO-GU研究进展课件
3
TFE3重排肾癌研究
01. TFE3重排肾癌的治疗挑战 TFE3基因重排肾癌治疗难度大,需更多研究。
02. 不同融合伴侣基因的疗效差
异ASPSCR1-TFE3融合型对联合治疗响应好。
03. MED15-TFE3融合肾癌特点
MED15-TFE3融合肾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
个体化治疗策略
病理亚型与治疗
03
乳头状癌免疫微环境特征
T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数量低 于透明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免疫应答
嫌色细胞癌对免疫治疗反应 嫌差色细胞癌几乎不响应免疫治疗。
1
免疫“冷”肿瘤特性 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嫌色细胞癌免疫“冷”肿瘤特征。
2
改善嫌色细胞癌免疫应答策 略需克服障碍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以提升治疗效果。
03 未来需更多基于驱动基因 分型治疗的临床研究。
单细胞测序技术
单细胞测序揭示嫌色细胞癌 免疫“冷”肿瘤特性 单细胞数据分析显示嫌色 细胞癌T细胞克隆扩增低 ,免疫治疗反应不佳。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肾细胞癌 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单细胞测序探究不同 肾细胞癌亚型的免疫微环 境差异及治疗响应。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依据
2024年ASCO-GU研究进展
目录 CONTENTS
01 非透明细胞肾癌新疗法 02 肿瘤微环境特征分析
03 个体化治疗策略 04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非透明细胞肾癌新疗法
药物治疗更新
靶免联合治疗新进展
01
KEYNOTE-B61研究显示帕博利 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在晚期 nccRCC中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
01
乳头状癌的药物治疗
乳头状癌可能从靶免联合治 疗中获益。
02
嫌色细胞癌的治疗选择 嫌色细胞癌对免疫治疗响应 不佳,需个体化治疗。

高地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高地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高地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

根据不同菌种各自的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环境治理、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芽孢杆菌属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其他各种自然环境中,大多数芽孢杆菌属细菌都是有益的,常见的如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最早是由Shivaji等人从41km高空的空气样品中分离获得并确定为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随后的研究证实了高地芽孢杆菌是一种潜在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多种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有关芽孢杆菌属的研究不断更新,越来越多芽孢杆菌属的有益菌种被筛选鉴定出来,应用于全方位多领域之中。

一、天然生物农药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化学农药的使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高地芽孢杆菌由于其广泛的抑菌活性,如疫霉、疥疮、炭疽菌、黄萎病菌、尖孢菌和菌核菌等均具有明显抑制能力,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

Javaria Malik 等人在对高地芽孢杆菌TM22A的研究中发现,高地芽孢杆菌TM22A所产生的脂肽(LPs)具有抑制番茄链格孢腐病感染的抗真菌潜力,并能够增强作物本身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在植物防御诱导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环境污染修复剂除了在农药方面的应用,高地芽孢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还具有应用价值。

二硝基甲苯磺酸盐(DNTS)作为2,4,6-三硝基甲苯(TNT)红水污染土壤中的主要有毒化合物,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几乎不会被常见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付春祥等人在TNT红水污染的土壤中提取的高地芽孢杆菌D47,其产生的硝基还原酶在DNTS的硝基还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低二硝基甲苯酸盐对植物的毒害。

三、材料降解催化剂木质素作为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其降解依赖于木质素分解细菌中的漆酶,但是由于漆酶的氧化速率低,在木质素降解中的应用受到影响。

国内住区更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国内住区更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135第34卷第5期 2021年03月Vol.34 No.5March 2021艺术科技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发展已从快速增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

更新存量土地,改造既有建设空间成为中国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更新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向。

住区作为城市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单元之一,是今后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Citespace 软件系统是由陈超美博士及其团队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 的可视化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可视化清晰的特点。

针对住区更新目前的研究情况使用Citespace 知识图谱对中国学术期刊(CNKI)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目前国内关于住区更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规划。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CNKI 即中国知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

为了提高文献质量,利用高级检索将主题设置为“住区”and“更新”or“改造”,不限定发表时间,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CSCD,共获取数据263条,剔除不必要的数据后,剩下的246条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数据,使用Citespace 进行转换后进行可视化分析。

1.2…研究方法Citespace 软件将CNKI 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进行格式转化,绘制成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图谱。

节点的大小和连线反映数据频次的高低和联系的强弱,可以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时区分布和热点动向。

2…结果与分析2.1…年度发文量分析住区更新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住区更新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在CNKI 中检索以“住区”and“更新”or“改造”为主题的文献,时间不限,对其进行发文量总体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住区更新研究开始于1995年,同济大学的杨贵庆学者对上海居住区更新中的社会问题研究是数据中的最早记录[1],此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城市旧住区产生的问题,对于住宅及居住环境的延续和更新也有了新的思考。

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魏志贺【摘要】从中国城市化路径、存量空间及存量土地价值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三方面分析了城市微更新理论的研究背景,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微更新理论的研究进展,从研究内容、应用规模及研究领域三方面分析了城市微更新理论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开发-更新、重构-改造、织补-加强及保护-整治四种城市微更新模式.%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theory i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urbanization path of China,the value of the stock-based space and stock l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theory i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trend of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theory in research content,application scale and research field is analyzed.Four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modes are proposed,which includes renewal-redevel-op,refactor-renovation,darning-strengthen and protect-regulation.【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4页(P161-164)【关键词】微更新;存量规划;更新模式【作者】魏志贺【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 1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0 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拆迁与建设,在优化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空间环境等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城市不断外延、城市旧区推平式的再开发等问题[1],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城市风貌单一、城市肌理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网络缺失等,引起我们对大拆大建发展模式的反思与修正。

生物体内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生物体内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生物体内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生物体内微环境是指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生物浸润、代谢和形态构造相互影响的场所。

在这种环境中,生物体的分子、细胞和组织运作,决定了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等生理功能。

微环境对于理解细胞分化、发育和变异等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微环境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应用和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体内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一、微环境的概念1、微环境定义微环境是指存在于细胞周围的一系列具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2、微环境特点微环境包括生物基质、细胞外液、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等成分。

在微环境中,细胞和微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因素通过与生物分子和细胞膜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移动和信号转导等过程,并进一步影响生物体发育、生长、恢复和再生等生理功能。

二、微环境的研究方法1、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微环境的核心手段。

通过该技术,可以研究微环境对于细胞和组织的影响,探究微环境的内部机制,并揭示其与疾病的关联性。

2、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是研究微环境的重要手段。

例如,光学显微镜、电镜、光学相衬成像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分布等特征,并揭示微环境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3、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研究微环境的先进手段,通过用大量分子小分子等作为载体,对大量可能在发病前期被人体微环境拦截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便在更早的时间发现可能的疾病细胞,从而提高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

4、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研究微环境的重要补充。

通过建立微环境模型和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重现微环境的生物学过程,对于揭示微环境及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环境的应用研究1、生殖医学微环境在生殖医学中应用广泛,可以通过催化细胞再生和增殖、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方式实现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等过程,从而有效改善生殖医学疾病。

2、组织工程学微环境在组织工程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可以通过细胞内外信号、细胞外基质、成长因子和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等因素,重新模拟一个正常组织的微环境组合,从而实现组织细胞的自我修复、更新和代谢等功能。

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子

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子

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子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子:1.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开发了一种自动诊断皮肤癌的系统,准确率超过了人类医生。

这一研究成果在皮肤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型能源储存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储存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新型电池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一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支持。

3.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中国科学家魏则西等人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人类胚胎基因,解决了一系列遗传病的问题。

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人类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量子计算的实现:量子计算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实现了基于量子比特的计算,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限制。

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5. 太空探索的新进展:太空探索是人类科学的最高领域之一。

美国NASA最近成功发射了新一代火星探测器,将进一步探索火星的地质和生物学特征。

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地球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性。

6. 深度学习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自动驾驶技术是近年来汽车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谷歌旗下的Waymo公司最近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高度自动化驾驶,可以在真实道路上进行安全、精准的驾驶操作。

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7. 肿瘤免疫疗法的突破:肿瘤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提高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

这一研究成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第一章:简介临床微生物学是探索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归因于微生物的感染,同时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进展。

第二章: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培养细菌,然后检测菌落的类型和数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而有些疾病可能会在此期间迅速恶化。

因此,一种新技术被开发用来加速微生物检测。

该技术利用酶链反应(PCR)方法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分析细菌、病毒的DNA或RNA。

这种方法可以在几小时内迅速检测微生物并诊断感染。

此外,微生物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方法也在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应用。

它通过分析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整体DNA序列来探索不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群落。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借此来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耐药性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挑战之一。

各类细菌增强耐药性的机制已经被深入研究。

研究进展及时证实了一些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提示了另一些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耐药性的机制,微生物基因组学帮助探究了细菌如何发展耐药性。

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证实,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这促进了关于微生物控制的新治疗策略的开发,以遏制细菌耐药性进一步扩散。

第四章:微生物感染的新疗法许多疾病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些新的抗生素被开发来应对日益庞大的耐药细菌。

此外,基因疗法、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疗法等方法也被应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中。

这些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方向,并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五章:结尾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众多进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检测和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将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混合物分离出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层层提纯和检测,得到高纯度的微生物菌株或纯化的代表性产品。

这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

一、微生物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的分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平板法、涂布法和过滤法。

平板法即是将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均匀涂布于富培养基的平板上,使其在培养箱中进行生长。

过滤法即是利用微孔膜过滤掉无关的物质,得到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滤液。

在这些分离方法的基础上,近年来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分离技术,如细胞激活涂布法和微流体技术等。

细胞激活涂布法是一种可以准确分离微生物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将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平均涂抹于一张滤纸,再将滤纸与细胞激活液混合后进行涂布。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直接涂布法的分离效率更高,也更加适用于一些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样品中。

微流体技术是目前微生物分离领域探索的新热点技术之一。

该技术利用微流体通道的优异性能,可以将含微生物样品的混合物分离得更加纯净,同时也可以提高分离速度和精度。

二、微生物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分离出的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纯化,才能得到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细胞和代表性产品。

目前微生物纯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纯化效率和降低纯化成本。

离心法、层析法、膜分离法和冷冻干燥法等是常用的微生物纯化方法。

其中离心法常用于纯化细胞,而层析法则偏向于利用不同组分的不同特性,将微生物的目标物分离出来。

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可以将微生物的混合物分离得更加纯净,同时,膜分离也能够控制分离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从而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冷冻干燥是一种基于冰晶的水分移动机理,通过冷冻干燥将初步分离和提纯过程中的微生物制备成为一种干粉。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微生物的鲜活性,使微生物的存储和运输变得简单、方便。

三、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技术不仅是实验室中的必需技术,也是很多领域中产业化的需求。

微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微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微生物学研究新进展微生物学研究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科学家们不断更新着我们对于微生物世界的认知。

近年来,微生物学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一、微生物群落对于健康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指在人体内或者环境中的一组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其中含有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不仅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而且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在肠道内,微生物群落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生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脂肪酸等。

它们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以及制造必要的维生素和激素。

一些研究还表明,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会导致肠炎病、过敏反应、肥胖等疾病的发生。

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宏基因组学是一种以群体为单位、对于大量物种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的技术。

它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研究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作用和微生物生态系统。

通过采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本,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群落与整个生态系统或者人体内的互动关系。

三、盐水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了超过20万种未知细菌和古菌,生活在盐水池中。

这些微生物是由光合作用衍生而来的,能够以高达40%盐度和高温生存。

这项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研究如何应对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

四、微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微生物不仅仅是人类肠道中或是盐水池中生活的微观生物,它们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支持农作物生长。

而在湖泊和河流中,微生物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环保领域的注意,一些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措施也开始包括微生物这个方面。

五、微生物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也是近年来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微更新研究进展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1949 年美国《住宅法》,旨在配合住宅政策,解住宅问题,并于1954年的《住宅法法案》(The Housing Act of 1954)中正式使用城市更新这一名词,其主要内容是针对都市里的贫民窟和颓废区进行住宅改造行动。

受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等理论影响,所以在手段上便是充满实质色彩的拆除重建、整体复新和保存维护等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拆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于城市的空间品质需求更加迫切,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的微更新。

在1961年,美国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对城市中街道、公园、老建筑、贫民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引发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下建成的城市的质疑与批判。

书中对城市特性、城市多样化进行了介绍,并且从保持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

书中直接提出了“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微更新的理念,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性的拆除建设使城市缺乏弹性,会破坏城市的多样性。

此书引发更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背后的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与完整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中以系统论的观念将城市视为一个系统,运用数学逻辑对城市进行描述和分析,颠覆了以往将城市构成元素的层次等级看成树形结构的传统性认识,提出真实的城市生活远比数学模型具有超乎寻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论证了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是半网络型。

书中认为大规模的拆建会造成城市的功能分裂,使城市文脉断裂,历史记忆丧失。

且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他主张以小规模、多样性的渐进式更新来实现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统一,并最早提出了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后,在城市的规划与建造中,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对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注意到“人的尺度”的重要性。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闲章》中的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进行了批判,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这可以说城市规划行业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反思。

《马丘比丘宪章》它提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的基本关系,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有机系
统。

《马丘比丘宪章》倡导三个理念:一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尊重城市本身的系统性;二是城市规划应该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三是城市规划是多主体参与的过程。

在70年代,西方环境、经济以及石油问题引发很多学者对于发展模式的思考,学者舒马克在《小就是美的——为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大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的缺点和局限。

提出了“人的尺度的生产方式”的论断。

小规模渐进式地微更新改造具有“人的尺度”的特点,具有灵活性,且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更容易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

同样70年代,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

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的概念,古罗马人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内在的精神,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作者认为的场所不是单纯的理性的一个空间地域,而是人参与其中生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相结合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这样的整体才可以被称为场所。

“场所精神”是一个场所在体现其空间的同时,更散发其精神内涵。

人对于空间场所的感知以及在空间场所中的行为与活动产生这个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

微更新意味着对待城市空间更新切入点更细微,空间尺度更为微观具体化,更为关注具体问题以及社会生活需求。

深刻理解场所精神,对于微更新中人的参与、空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2年西班牙建筑师曼拉勒斯首先提出“城市针灸术”,提倡借鉴中医学视角,借鉴中医学的针灸原理,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城市肌体有序成长,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找到城市肌体的关键穴位,进行小尺度渐进式的干涉,激活穴位的潜在能力,促其改造更新发展,从而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产生积极效应来治疗城市病。

在城市微更新中,针对城市的病症,有选择性地刺激城市的一些特殊节点,治疗城市病症,由此改善城市的状况,让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概括说来,城市针灸术是将中医学中的穴位原理与城市空间理论相融合,探讨城市各组织空间的关联,发现城市穴位、刺激城市穴位、激发穴位活力并带动城市其他组织空间发展,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达到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目的。

美国建筑师柯林·罗等在1987年出版《拼贴城市》一书中抨击了追求千篇一律的完整划一的规划方式,对乌托邦幻想破灭之后的发展提出了质疑,书中描述
西方的城市是小规模的现实化以及诸多未来目标蓝图的组合,认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文脉中探寻规划建设的契合点和方法,即认为城市中的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地方与世界、私人与公众之间总会有冲突,主张用“城市拼贴”的方式来包容这些冲突,使城市具有不可复制性。

1989年美国建筑师奥图与洛干在他们的著作《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将城市触媒概念引入建筑学界。

城市触媒指特定的建筑元素“在城市中应有一系列有限的但可及的影响,彼此都能相互刺激,起协调作用。

”通过在城市中策略性地引进新的元素,在活化原有城市元素的同时,不对它们进行重大的、触及本质的改变。

奥图与洛干在书中强调:“城市触媒最初的作用是作用于与其相邻的城市构成元素,改变其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者内在属性,并带动其后续发展。

”触煤理论对于城市微更新体系的指导在于城市微小的更新改变对于周围大环境是一个触发点,微小的更新改变引起周边环境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共振,促使范围更大的区域性联动发展,那么微更新就变成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如此有利于城市多元化发展。

美国的建筑学博士乔恩·朗,在2008年出版的《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提到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要素来催化地区发展潜力,认为“渐进式城市设计”和“插入式城市设计”能够逐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