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及启示作者:贾硕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年第03期在城市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以往“大拆大建”的外延式扩张道路已经难以為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的必然选择。
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城市更新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转为小规模、分阶段的谨慎修复和改造,从单一的物质环境改造过渡到基于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整体更新。
在国内,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积极通过城市更新推动空间重构和功能改善。
北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为突破口,尽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城市更新机制。
一、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演变,国内外城市更新从以物质改造为主的大规模重建过渡为渐进式、修补式的有机更新,对存量空间的利用也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以及通过微更新来提升存量空间的品质。
(一)在旧居住区上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发展初期,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方式以“拆旧建新”为主,即对某些破败老旧的建筑予以拆除,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其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是在旧居住区上重建而成的。
美国纽约市的林肯中心是这一更新实践的典型案例。
1955年纽约市政府出面选定地址,由贫民窟清理委员会征用部分既有空地并推倒大片贫民窟,为项目腾出共计15亩的地块,建成后的林肯艺术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表演艺术综合体。
(二)为旧建筑增加新的功能“大拆大建”虽然使交通、居住等物质环境得到迅速改善,但也摧毁了城市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达国家开始转变城市更新方式,旧建筑不再统一推倒重建,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修缮和改造,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要。
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是旧建筑改造的知名案例。
随着地区拥挤、建筑陈旧等问题日益凸显,昆西市场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消失。
1961年,波士顿市政府将其列入改造计划,昆西市场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被再度开发成为现代化商业综合中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和购物。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的一种行为。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中国的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市更新主要是针对城市老旧住宅区的改造和更新。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房屋拆迁与补偿暂行条例》,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框架。
2002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市更新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更新的程序和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理念。
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城市更新实施方案》,明确了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城市更新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近年来,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主题,注重城市更新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智能化城市更新技术,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中国更为悠久。
早在19世纪末,欧洲就开始了城市更新的实践。
20世纪初,美国也开始了城市更新的尝试。
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计划,以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和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20世纪80年代,欧洲和美国开始了城市更新的“第二波浪潮”,注重城市更新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强调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
21世纪以来,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是以“智能、绿色、可持续”为主题,注重城市更新的科技和环保,推广智能化城市更新技术,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政策演变城市更新的政策演变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在国内,城市更新的政策演变主要是从“拆迁补偿”到“城市更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化运作”,从“单纯经济利益”到“多元化利益平衡”。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问题成为城市规划的一大挑战。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不仅意味着对城市传统的尊重,更是维护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城市的活力。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进行评述,并总结出对当前和未来的启示。
在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过去的简单保护到如今的保护与更新的并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保护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和保养,以保证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如历史街道、庭院等。
在更新方面,不仅注重保持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和风格,更加注重功能的优化和服务的提升。
比如,将历史建筑转变成文创产业基地、艺术工作室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则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从欧洲的历史古镇到美国的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实践方法。
在保护方面,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和保护历史街区;在更新方面,更加注重利用历史街区的潜力,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同时,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也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意见反馈,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从国内外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首先,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专业机构、居民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其次,保护和更新需遵循历史街区的特点和风格,尊重历史文化,不能简单复制和改变历史风貌。
第三,保护和更新需注重可持续发展。
保护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
更新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将历史街区变成城市的一个重要资源。
最后,保护和更新需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参与。
居民和社会各界是历史街区的主体,他们的意见和参与对于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1. 引言城市更新是指城市中旧的建筑、基础设施或街区的重建和改造,旨在实现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更新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计划。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分析相关政策的变动。
2.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2.1 美国美国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先行者之一。
20世纪初,美国城市面临着老旧街区的问题,政府开始推动城市更新计划。
在1930年代的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推出了多项城市更新计划,通过公共投资和政府协助,加快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随后,美国相继实施了《城市发展法案》和《城市更新法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经济支持。
然而,过度的拆迁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加大了低收入居民的居住困难。
2.2 欧洲欧洲国家在城市更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英国的泰晤士河畔尤金大道城市更新计划以及法国的巴黎城市更新计划都被公认为成功案例。
泰晤士河畔尤金大道的城市更新计划将过去的工业区改造为全新的商业和居住区,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形象和经济发展。
而巴黎城市更新计划则注重保护历史遗产,通过修复老旧建筑和改善公共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城市景观。
3.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3.1 早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更新主要以老旧工业区和历史街区的改造为主。
北京的东四西八曾是城市更新的先驱,通过保留历史文化元素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将这一地区打造成为一个知名商业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新的阶段。
3.2 规划与政策变革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城市更新和保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根据这一纲要,城市更新的理念转变为“做有序、有保障、有保障的城市更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居住环境,并加强合法产权的保护。
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研究
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研究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必然经历的城市再开发过程,其含义往往与城市重建(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城市复兴(urban revival)等对应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及政策性等特征。
1 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经过西方欧美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福利色彩社区更新-市场导向旧城再开发-人本主义及可持续更新四个发展阶段(董玛力,陈田等,2009)。
1.1 二战后-1960年代初:战后重建与清理贫民窟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运动,以大规模重建、清理贫民窟的方式,对中心城区进行物质环境层面的城市重建(urban reconstruction),以达到消除贫苦、经济增长目的。
“推倒重建”方式取决于西方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福利,政府是城市更新的主导者,赋予政策、法律和财政保障。
政府通过大面积拆除老建筑、中小商业及贫民窟,取而代之能高档酒店、购物中心、办公写字楼等“国际式”、现代化的高楼建筑,使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提升。
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城市更新使城市物质环境得到改善,但也产生了大量问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值飞涨,原来的中小商业及原有居民却搬到城市郊区等边缘地区,城市原有空间格局及社会肌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和冲击,邻里关系被破坏,中心城区地价飞涨,钟摆式交通等问题(J.Jacbos,1961, Lewis M.,1961.)。
1.2 1960年代-1970年代末:福利色彩的内城更新6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社会普遍进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富足的黄金发展时期,各国进入高度福利化社会。
全球国际分工导致传统产业链的转移,传统制造业生产基地搬到人力、租金、资源等成本更低的区域或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制造业中心逐渐成为城市衰败地区,城市中心成为弱势群体集聚的边缘化衰败地区。
针对内城衰退,西方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内城社区改造、物质环境更新为目标的城市更新策略来“恢复城市活力”。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更新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
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的城市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其功能和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的演变,探讨相关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二、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1. 历史回顾在我国,城市更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以整治城市内部的破旧住宅区为主要任务。
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更新发展的步伐较慢,因为政府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市场力量的发挥。
2. 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更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整治破败住宅小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此后,多个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引导。
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府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提出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城市更新工作。
扶持机制和金融支持措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1. 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这些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更新项目。
其中,纽约的“曼哈顿计划”和巴黎的“巴尔扎克计划”等被认为是标志性的城市更新项目。
2. 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亚洲国家的城市更新发展相对较晚,但进展迅速。
日本和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通过强大的国家干预和财政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加坡则以“新加坡规划2008”为契机,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发展。
四、城市更新政策演变1. 国内政策演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我国城市更新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早期政策以政府主导为主,后来逐渐引入市场机制,强调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城市更新改造是指对既有城市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造和提升,以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功能和竞争力。
在国内外,很多城市都经历了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旨在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并探讨其中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首先,国内外的城市更新改造都将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作为核心目标。
例如,国内的广州城市更新改造报告指出,要通过优化住宅和办公空间、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公共设施等手段,提高人口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国外的纽约城市更新报告也提到了类似的目标,强调改善社区和公共空间,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宜居性。
其次,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内的上海城市更新改造报告提到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以降低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消耗。
国外的巴黎城市更新报告也强调了可持续交通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以实现城市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在实施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内的深圳城市更新改造报告强调了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激励和经济手段推动城市更新改造。
国外的伦敦城市更新报告则提到了公私合作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以确保城市更新改造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在城市更新改造的效果评估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报告也存在差异。
国内的北京城市更新改造报告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估,以全面评价城市更新改造的效果。
国外的芝加哥城市更新报告则更注重于评估项目的经济回报和就业创造等方面的成果。
总的来说,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在目标、原则、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都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
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一)英国城市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
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
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
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比较
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比较作者:蒋波明淑坤来源:《建筑科技与经济》2016年第08期从西方整个对城市更新的研究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的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增加。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柯布西埃的“光明城”,从雅各布斯对城市多样性的呼唤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城市更新的理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由于我国特殊复杂的历史原因,直到解放后我国才真正迈入工业化时期,对城市更新和改造的研究也相对起步较晚。
1.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进展西方国家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
根据不同时期对城市更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以及城市更新动力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城市更新初创时期。
对城市更新理论的研究最初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和平改革的道路》一书,在书中详细阐明了他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希望通过建立新的、以绿化带限制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的“乡村”式城市来限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此后恩威和帕克“卫星城理论”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又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从本质上而言,这些理论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形体决定论”为基础的,将城市看作一个静止的事物从而寄希望于建筑师和规划师通过形体规划来构建一个希望中的蓝图,从而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
但是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一时期的理论摆脱了乌托邦式单纯追求理想化模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理论实现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在更新对象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居住区而是扩大到城市的空间结构,这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二战末,城市更新发展徘徊不前本阶段的研究仍然以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问题为主。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布局、组织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邻里单位”随即出现。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一、引言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内部的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国城市对更新发展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政策演变。
二、国内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1. 城市更新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开始面临严峻的更新需求。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不合理,许多老旧区域存在着破败不堪的现象,不适宜居住和工作。
政府开始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 城市更新的推进阶段上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更新进入了推进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更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城市更新的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并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1 深圳的城市更新实践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城市更新发展较为早期。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深圳注重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大量资金和企业参与到城市更新项目中。
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深圳成功推动了一系列大型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深圳在城市更新中也注重文化保护和社区参与,提升了城市更新的整体品质。
3. 城市更新的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成熟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更新的支持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更新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的城市更新模式。
三、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1. 欧洲城市更新的经验欧洲的城市更新经验丰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更新模式。
其中,英国的城市更新较为成熟,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土地出让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德国的城市更新注重在老旧区域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保护。
法国的城市更新重点放在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
2. 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美国的城市更新较为分散,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更新项目。
国内外旧城改造方式经验和教训(图文并茂很好的资料)
国内外旧城改造方式经验和教训1.1旧城改造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在多年的旧城改造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总结如下: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该理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一个一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讨论了城市发展思想、城市经济状况、土地、立法、城市居民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同时存在相对分离的区域,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
有机更新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院士在总结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特别是在伊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别是北京的旧城更新的实践归纳升华而来.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城市活力论:美国建筑评论家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提倡的城市设计思想。
在雅各布看来,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对城市设计而言,最好的办法是对传统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进行小尺度的、有弹性的改造;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性;增加沿街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少街区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等。
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是功能的组织及空间景观的创造,更需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让人们在各类活动及活动场所之间相互交织的过程中,使城市获得生命和活力。
1.2国内外旧城改造经验总结1.2.1 国外旧城更新成功案例分析1、莎德泰晤士(Shad Thames总体规划——滨水仓库区的改造项目简介莎德泰晤士地区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伦敦塔桥的东侧,是历史悠久的码头工业区,其中心区域拥有伦敦目前最大最密集的维多利亚式仓库群,由桥梁贯穿于建筑物之间,这种建筑形式成为了该片区的主要特色。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导言历史街区是城市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窗口。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往往受到破坏和改造,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或被忽视。
为了保护历史街区,许多国内外城市制定了保护规划与实践方案。
本文将通过评述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总结其中的启示。
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1. 成功案例:北京胡同保护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一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胡同被拆除或被改造,使得北京胡同文化与历史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北京的胡同,政府出台了胡同保护政策,同时采取了合理的保护更新措施。
这一政策的成功在于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还兼顾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2. 面临的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建筑问题尽管一些国内城市在历史街区保护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拥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但受到了产权问题和拆迁风险的困扰。
这一问题提示我们,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中,应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并加强法律保障。
二、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1. 成功案例:法国巴黎蒙马特区巴黎蒙马特区是法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之一,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旅游者的热门景点。
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独特魅力,巴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拆除过度新建的建筑、修复古老建筑以及加强历史街区管理等。
这些举措成功地保护了蒙马特区的历史和文化。
2. 面临的问题:意大利威尼斯历史街区威尼斯作为意大利的著名历史城市,其历史街区规划与实践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特殊,其建筑面临水上侵蚀等问题,加之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历史街区存在过度商业化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一情况提醒我们,历史街区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
三、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律保护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应加强法律保护,明确产权界限,保护历史建筑免受拆迁威胁。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城市更新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
城市更新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
历史上,城市更新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50年
代以来,城市更新的发展历史已走过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城市更新的重点是改善城市环境。
在这
一历史阶段里,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大规模推行城市更新项目。
城市更新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简单的土木工程,如路面改造、拆
迁改造和建设公共设施,来改善城市的硬件环境。
此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城市更新的重点是改善城市交通
和基础设施。
在这一历史时期,城市更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从大型的城
市更新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到小型的景观更新项目,如街道绿化
和城市景观改造,都得到大力支持。
这一时期,城市更新开始从土木工程
改善向社会文化环境改善发展,城市更新的目标也由改善城市环境延伸到
改善城市服务和公共活动,以及提供更安全、更美观的社会环境。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城市更新开始从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向促进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城市更新的发展目标重点集中在改善城市的经
济绩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其主要包括:以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基础。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理论概述
外域经验SHANGHAI TUDI陈涌―、城市更新的概念Buissink ( 1985 )提出,城市更新指在修复衰败陈旧的城市物质构件,使之满足现代功能要求的一系列建造行为,包 括小块修复、大面积修缮、调整建筑内部结构以及全拆重 建四种行为。
Couch ( 1990 )提出,城市更新是在经济和社会力量对城 区干预下,所引起的基于物质空间变化(拆除重建、修复等)、土地和建筑用途变化(从一种转变为另一种更能产生效益的用途),或其利用强度变化的一种动态过程。
Metselaar ( 1992 )认为,城市更新旨在保护、修复、改善、重建或清除行政范围内已建成区而采取的系统性干预,包括规划建设、社会、经济、 文化等领域,以使该区域中人们达到规定的生活标准。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更新涉及城34 Shanghai Tudi 2019/KISHANGHAI TUDI外域经验市规划和建设、住房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将城市更新从大城市拓展到小城镇、集镇和村落,涵盖内容更加广泛。
Roberts(2000)认为,“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整体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城市问题;从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诸方面,对处于变化的城市地区致力于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
二、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二战以后,欧美主要国家的许多著名城市都曾经历过“城市更新”运动。
城市发展随着城市更新变化历程而相应变化,可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二战后至1960年代初:推倒重建主要对那些破败城区进行重建。
英国从1954年起继续执行格林伍德法案(Greenwood Act),虽然私人开发商开始介入,但政府依然是城市建设的主体;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住宅法案(Housing Act),明确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复兴旧城中心区以及扩充城市税基。
私人开发商加入城市建设中,许多老住户被迫迁走,生存状况无人过问。
(二)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邻里修复1960年代的大规模拆建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重新安置的老住房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未能脱贫。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04
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和建议
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
多元化发展
未来的城市更新将注重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包括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社区的参与、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
技术创新
技术的应用将渗透到城市更新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数据 采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提高更新过程的效率和 精确性。
公共参与
城市更新将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和社区的共建共享,以 促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更新可以通过重新规划和资源 配置,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品质,使 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等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更新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通过保护和再利用,传承和延 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城市更新的建议
制定合理的规划
城市更新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 和计划,避免盲目和无序的开发, 同时注重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体现城市 的特色和魅力。
加强技术创新
城市更新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 艺、新模式,提高更新的品质和效 率。
城市更新的特点
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城市品 质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通过更新改造来提 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住水平。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国非常注重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许多历史建筑和文 化街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
多元化参与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政府、企业和居民都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 参与力量,各方共同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工作 的顺利进行。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市更新运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 城市更新运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旧城改造”到现在 的“城市更新”,政策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摘要:城市更新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和建议。
一、引言城市更新改造是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功能和设施进行改善和升级的过程。
城市更新改造旨在提高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条件,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现状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现状:国内城市更新改造多以老旧城区的改造为主。
由于国内城市早期发展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够齐全,设施老化严重,因此城市更新改造的需求很大。
然而,国内城市更新改造存在着拆迁补偿不合理、居民参与度低、规划与实施不匹配等问题。
2.国外城市更新改造现状:国外城市更新改造主要集中在维持城市魅力和提升城市形象上。
通过改造和更新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提高城市的可宜居性和吸引力。
国外城市更新改造较国内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其中欧洲国家在城市更新改造方面的经验和措施值得借鉴。
三、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问题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问题:(1)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拆迁是常见的做法。
然而,不合理的拆迁补偿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居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丧失原有社交关系等。
(2)权益保护不足:由于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一些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的权益纠纷和冲突较多,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2.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问题:(1)缺乏可持续发展考虑:一些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和形象提升,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2)缺乏社区参与:一些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社区和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导致项目实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成功性。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解决方案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解决方案:(1)完善拆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政策,保护被拆迁居民合法权益,确保拆迁过程公正透明。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中蕴含的理论...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中蕴含的理论...基于《英国城市更新(第2版)》文献,本文从城市更新中的理论性议题与实践性议题相对划分开来的视角,梳理了英国中央政府干预地方城市更新的政策手段和方法,从而试图厘清英国城市更新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目标动机开展的,又在城市更新中碰到了怎样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体现出城市更新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并处于多主体、多诉求、多模式相互混杂的状态。
1背景城市更新工作在很多城市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在对这一概念、实践的内涵和构成进行界定的时候,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经济背景,政策演进过程和脉络中所蕴涵的信息值得深究。
城市空间不仅是承载体,它本身即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议题,或许将从根本上影响和引导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国家经济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
2城市更新的实践性议题英国是进入工业化较早的国家,英国的城市也因此较早地面临和涉及城市更新议题。
从英国的经验来看,城市更新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领域。
也就是说,由于城市更新在实践性、问题导向性和实时性、操作性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在这一过程中难以仅仅用理论逻辑或事实特征对政策流变过程进行分类、梳理和审视。
这一困惑,同样存在于城市更新类型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开发策划等活动中,知识、政策、措施、方法均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我们必须看到,城市更新是在特殊的现实需求下得以展开的。
2.1 物质性重建——历史原因英国中央政府对城市更新历来有较高强度的干预,并把其作为一个重要政策领域对待。
二战期间,英国有大约400万所房屋受损或被毁,战后人口出生率升高,人口数量也在增加,再加上社会预期的变化,住房短缺的情况一时得不到缓解。
同时,为了打破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中央政府建立了通过消除贫穷、调控国家经济的信念,并积极推进物质上的再开发,也就是所谓的建造“实体房产”政策。
主要从物质和土地使用规划方面来看待城市问题,成为英国城市更新的重要起点和历史生成渊源。
城市更新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
城市更新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
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探索适于中国的城市更新道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差异;方向0、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城市都必须不断对原有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交通、城市环境进行重新整合,使之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这个过程在英文中最早被称为 Urban Renewal,即城市更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表现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是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不断枯竭,在经济转型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表现为其内部空间的重组。
快速城市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城市更新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国对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和发展对比分析,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找到我国城市更新的问题,得到一些启示与方向。
1城市更新的国内外历史发展概况1.1 外国城市更新的历史发展概况对于西方国家(主要指欧洲和北美)的城市更新历史。
许多学者倾向于把自二战以来到当前阶段这段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
1.1.1第一阶段:推倒重建(自二战后至上世纪50年代初)欧洲很多国家在二战中都遭受了重创,所以二战后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就是对那些破败城区进行重建。
主要目的是振兴城市经济和解决住宅匮乏问题,主要方式是推倒重来、拆旧建新。
像伦敦、巴黎、慕尼黑等欧洲大城市,都曾在城市中心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旧建新活动;在纽约、芝加哥、曼彻斯特等贫民窟比较多的大城市,则开展了大规模的“消灭贫民窟”运动,将贫民窟推倒重建,居民全部搬迁。
[2]但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运动并不成功,问题主要出在指导思想上。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把动态的城市发展看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寄希望于通过宏大的形体规划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忽视了人的需求,忽视了城市功能,忽视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1.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一直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指导导致的一系列“城市病”。
严格来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在二战之后发展的。
国内外很多学者倾向于将“城市更新”划分为“推倒重建、邻里修复、经济复原与公私合伙制、多方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将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整理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和6个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化为政府、社区等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概念由城市改造转变为城市再生的有机更新理念,城市更新的模式由大规模推倒重建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公众参与的社区微更新实践。
第一阶段大都是由政府主导,其重点内容是大规模的拆除运动;到了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公私合作的更新计划,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由大规模拆除转变为循序渐进更新,注重公众参与及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第三阶段,非政府组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进行更新;第四阶段,更新的管治模式开始强调社区的参与,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
二战后,欧美城市更新的第一阶段,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原有城市空间格局被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阶段对于过去以“物质环境改善”为单目标的“形体规划式”更新开始了反思思潮,为接下来的“人本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始出现富有人文色彩的社区规划。
第三阶段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进行城市更新,这种方式缺乏对社区民众的需求的关注。
最后一阶段,“自下而上”的多方合作的方式,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工作,共同建设家园。
目前欧美城市更新最主要的方式是“社区规划”和“自愿式更新”,并且已经形成完善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城市更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概况
国内对城市更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相对较晚,从 1949 年经济转型期开始,实践层面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80年末,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城市更新;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出现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重建;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
至2010年,开始逐渐出现“自下而上”的理念;2010年至今,城市更新开始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社区更新。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城市更新的重点从追求经济和物质回报转变到回归“人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做了广泛的讨论。
陈占祥把城市更新定义为“新陈代谢”的过程,此过程中既有推倒重来的重建,也有旧建筑的修复和对历史街区的保护。
吴良镛从城市“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概念。
20世纪后,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对“城市更新”的理解。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论国外还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内涵和机制都在不断得到修正和丰富。
它的发展基本上遵循自上而下的对物质空间的改造,到“城市再开发”,再到上下结合的共同参与等几个阶段。
城市更新必将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不再是大规模的改造与重建,而应是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
而“上下结合,共同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这种转变体现在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的社区微观更新研究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