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痛
试论19世纪俄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结
、
识觉醒 . 俄 国知 识 分 子 开 始 思考 俄 国 的发 展 道 路 社会主义思想影 响 . 并传播激进 主义思想 . 被 沙 皇 政 1 9世 纪 3 0 — 4 0年代 俄 国 进行 了一 场 关 于 历 史 性 府 流 放 , 赫尔岑先后与斯拉夫 派 、 西方 派决裂 。1 8 4 8 质 和 发展 道 路 的 大 论 战 . 即西 方 派 和 斯 拉 夫 派 的 争 年 赫 尔 岑 亲身 经 历 了法 国 大革 命 被 镇 压 . 赫 尔 岑 看 到 论 。西 方 派 的 代 表人 物恰 达 耶 夫 认 为 俄 国 的 落后 、 愚 了“ 两个欧洲” — — 革 命 的 欧洲 与反 动 的 欧 洲 西 欧资 昧 和野 蛮 是 因 俄 国 远 离西 方 文 明造 成 . 是专制制度 的 产 阶 级 的表 现 使 他 看 到 了 资本 主义 社 会 的 严 重 问 题 .
斯 社 会 的 特 殊性 斯 拉 夫 派 认 为 彼 得大 帝 改 革 破 坏 了 古罗斯的传统 . 希 望 继 承 俄罗 斯 的 民族 文 化 传 统 他 强 调 俄 罗 斯 东 正 教 宗 教 考 俄 国的发 展 道 路 问题 为 实现 国 家强 盛 . 俄 国 知识 们 把 东 正 教 视 为理 想 化 宗 教 . 分 子 展 开 了 一 系 列 的 探 讨 和 行 动 信 仰 的纯 洁 性 关键词 : 爱 国主 义 俄 国知 识 分 子 探 讨和 行 动 ( 三) 赫尔岑“ 俄 国社 会 主 义 ” 思 想
俄 罗斯 民族 自我 意识 觉 醒 . 许 多俄 国知 识 分 子 开 驱 赫 尔 岑在 俄 国 的解 放 运 西方 派 与 斯 拉 夫 派 关于 俄 国 发 展 道 路 的 争论 动 史 上 占有 独 特 的地 位 赫 尔 岑 继 承 了 十二 月 党 人 的 彼 得 大 帝 的欧 化 政 策 使 俄 国摆 脱 了 古 罗 斯 的 影 革 命 遗 志 , 他和他的《 钟声》 ( K o a o K o  ̄ ) 杂志也促进 了 响. 走进 了社 会 文 化 发 展 的新 时 期 叶 卡 捷 琳 娜 二 世 平 民 知识 分 子 的 觉 醒 . 在 俄 国 革命 史 上 的贵 族 革 命 家 推行“ 开 明专 制 ” . 采 取 多种 措 施 介 绍 西 方 先 进 的 社 会 和 随后 出现 的平 民知 识分 子之 间起 到 了 桥 梁 的 作 用 思 想 西 方 启 蒙 思想 在 俄 国传 播 . 俄 罗 斯 民族 自我 意 他 深 受 西方 浪 漫 主 义 激 进 思想 . 特 别是 圣 西 门 的空 想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俄罗斯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上。
他们试图通过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探讨,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拓展自身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中国当代学者还希望通过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促进中俄两国学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文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2000字】1.2 研究意义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促进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
通过与俄罗斯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两国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俄中关系的深入发展。
借鉴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当代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研究内容,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增进中俄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内容字数:207】2. 正文2.1 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俄罗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研究上。
他们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这些精神特质对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学者也关注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化巨匠的思想影响,以及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中的作用。
中国当代学者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和批判意识,反映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作品和思想,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借鉴,在实践中探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中国当代学者也重视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途径,关注俄罗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价值。
他们积极倡导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俄罗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解,为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努力。
俄罗斯“东正教热”反思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掀起了“东正教热”。
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东正教热”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政治现象。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特别重视俄罗斯出现的“东正教热”,既要分析它的文化因素,也要分析它背后的政治因素,认真总结苏联在宗教问题土的教训,引以为鉴,以利于进一步搞好我国的宗教工作。
关键词:俄罗斯;东正教;信仰中图分类号:b979.512;139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42―05苏联解体以后,“东正教热”在俄罗斯已有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这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从文化角度看,“东正教热”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回归。
因为东正教在传人俄罗斯的一千年中,早已同俄罗斯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俄罗斯民族文化就是东正教文化。
当然,在今天的世界,俄罗斯“东正教热”的出现,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趋向,更是一种人民心态的政治趋向、一种政治思潮。
苏联解体、苏共被解散、东正教思想回归以及西方经济和西方思想渗透,等等,这些都是同一政治趋向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俄罗斯的“东正教热”凡是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东正教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影响。
笔者于2007年10月到莫斯科大学作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感观极其深刻。
在莫斯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脱不掉宗教“光圈”的笼罩。
那到处可见的宏伟的教堂和金光夺目的教堂尖顶就是这座古老城市的象征。
而出入教堂熙熙攘攘的人群,表现出一种宗教的力量。
在大街、广场、地铁站和商店,到处都是出售宗教书籍、宗教艺术品的摊床,使你感到这就是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源泉所在。
在大街上和地下道,经常可以听见布道之声,就连人们说话,口中也经常出现“上帝”的感叹。
它总是使人感到“上帝”的确与这个国家的广大人民“同在”。
东正教在沙俄时期作为国教,曾有令人惊叹的“昔日辉煌”,但在十月革命后却步人了“艰难的岁月”。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正教的地下潜流开始冒出地表,并逐渐由民间的东正教复兴转为“东正教热”。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_初中作文素材_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高尔基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高尔基人物生平1.经历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浅析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思想历程
著名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像 C. 布尔加科 夫、H. 别尔嘉耶夫、 C. 弗兰克、 n. 斯特卢威 、 特鲁别茨科依 、n. 佛洛连斯基 、 B. 索洛 维约夫等人对 白银 时代俄罗斯 文化运动 的形成 和发展起 了巨大作 用。他们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英 ,他们 的思想和活动与当时俄 罗斯社会 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正是 白银时代的 大批文化精英才使俄罗斯知识分 子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 阶层和
特特 点。 关键 词 :俄 罗斯知 识 分 子 文化 现 象 思想 历程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知识分子与 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 构相一致 ,是俄罗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和 源 泉 。也是 俄 罗 斯 文 化 发 展 的 结 果 。
一
、
俄 罗 斯 知 识 分 子 的发 展 阶段
18世纪下半叶正值德国古典哲学在俄国大行其道之时为求知若渴的年轻人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对祖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深入思考使十二月党人逐渐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任务使他们生发出要改变祖国政治上的落后限制专政制度的权力建立新的社会体制的愿望而这一愿望又随着他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亦变得越发强烈
29 ・ 月下 0年 0 ・期 0 7
彼得一世改革打开了俄国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俄国在学习西 欧 的军 事 、技术 、教 育 、 习俗 的 同 时 ,不 可避 免 地 受 到欧 洲 早 期 启蒙 思想 的影 响 。彼 得 一 世派 出年 轻 贵族 到 欧 洲 学 习 ,并邀 请 外
籍专 家 、教 师 到 俄 国就 职 。叶卡 捷 琳娜 二 世 时 期 ,女 皇 推行 “ 开 明专制” ,法 国启 蒙 思 想 在 俄 国得 到 传 播 。这 为俄 国知 识 分 子 的 诞 生 创造 了条件 。拉 吉舍 夫(7 9—1o ) 14 8 2是第 一批 真 正的 、典 型的 俄罗 斯 知 识分 子 的杰 出代 表 。 19 7 0年 ,其 代表 作 《 彼 得堡 到莫 从学 理 现 代 Fra bibliotek案 术. 论
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它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俄国。
当时,较之西方还很落后的俄国社会里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本身属于上流社会,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的知识背景。
以这样一种精神态度来观察俄国当时落后的专制制度,他们便觉得所处的社会极为丑恶、不合理,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的强烈的疏离感和背叛意识。
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第二个来源是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法国。
1894年法国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是一个上尉,由于犹太人的关系遭受诬陷,这引起了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包括左拉、雨果等文人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
后来这批为社会的正义辩护,批判社会不正义的人士就被他们的敌对者蔑视地称之为“知识分子”。
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呢?按照《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所说: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追求观念而追求观念。
如霍夫斯泰德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
勒希说知识分子乃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
林贤治这样说过:“我认同的是,所谓知识分子,首先得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他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关心专业以外的广大社会,并且以自己的理想价值,设法加以干预,批判,改造。
一般而言,知识分子是不结盟的,即使参加某一个社团或组织,他也能够以固有的自由的天性,超越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局限。
但是,他无论如何不会与权势者合作,而是站在无权者一边,挑战主流社会;因此始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在言论方面,也持毫不妥协的姿态,即使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仍然得以曲折的形式,表达个人的基本理念和良知。
俄国的教育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诞生
e t n ls sh lr c n h rl ec n are e t h e i e a e tej d m n o h on o i f e sca n g , c oas a adyra h a g m n.T y e h rm d g e tf m te p it f e o o i a e e t h u r v w t h l
出版 业有 了长足 的进步 。这 一切使 受教 育人 士在 社会 精神 生活 中发挥 了越 来越 大 的作用 。到 1 8世 纪最 后 的 2 0
年问, 在俄 国 已经形 成 了一个 以贵族为 主干成分的受教育 阶层 。他们通过授 学、 著述 、 事艺术创作 及翻译 等方 式 从
获得 了经济和人格上 的独立 , 不再仰仗 国家的俸 禄和权贵 的赏赐 。
李 小桃
( 川外语学 院 俄语系 , 庆 四 重 40 0 1) 03
提
要: 1 从 0世纪起至 1 纪末 古罗斯 的教育 一直在 东正教会 的掌控之 中。这在俄 罗 斯知识分 子 的传 统和行为 7世
上打 了深深 的烙 印。1 纪彼 得大帝实施 的教育 改革使 受教育 阶层 的形成机制发 生了变化; 1 8世 从 8世纪后 期开始 ,
L /X/ ao ao t
Ab t a t h r i ft e R s in it l cu l s a sg i c n s u ih n to l f cs p o l S p r p cie n t e s r c :T e o g n o u sa n el t as i in f a tis e wh c o n y a e t e p e’ e s e t so h i h e i v e s n e a d tat o e R s in i tl c u s u s e i e o p o l v u h oe i tl cu l pa n t ec l r s e c n r i ft u sa ne e t a ,b t o d c d sh w e p e e a  ̄et e r l n e e t a s ly i u t e s h l l a l h u
俄罗斯的饮酒文化
俄罗斯网络中文网俄罗斯的饮酒文化每每回想俄罗斯人喝酒的方式都不寒而栗据说,500年前,俄罗斯的僧侣们第一次酿出这种液体是用来做消毒液的。
不知道哪个好饮的僧侣偷喝了一口“消毒水”,此后500年间伏特加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成为俄罗斯的第一饮料。
俄罗斯人喝伏特加的方式从来不是浅酌,而是真正的杯底朝天的痛饮。
有统计显示,平均每个俄罗斯男子每两天就会“干掉”一瓶伏特加酒。
而在俄罗斯,无论是温馨的家庭聚餐,快乐的婚礼上,还是悲伤的葬礼上,都会见到痛饮伏特加的人们。
其实,500年伏特加仿佛就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伴随着俄罗斯人经历了东欧和亚洲君主的铁蹄、沙俄的统治、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以及苏联解体。
俄罗斯将士的骁勇善战和不畏严寒是世界闻名的;度数极高、一点就着的伏特加的作用应该说功不可没。
据说,二战中,苏联军队的战功奖励就是每天100克伏特加酒。
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专门研究了伏特加的历史,他称伏特加酒为“俄罗斯的上帝”,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命运。
叶罗费耶夫的观点上去有些耸人听闻,但其实伏特加这个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
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也说过: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喝酒,在俄罗斯不是喝酒,我们喝的不是伏特加,我们正在喝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
伏特加语源于俄文的“生命之水”一词,当中“水”的发音“Voda”,约14世纪开始成为俄罗斯传统饮用的蒸馏酒。
时至今日,伏特加无疑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的“生命之水”。
伏特加,俄罗斯的神俄罗斯人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俄罗斯人并不认为在上帝创世之前天地是一片混沌,至少混沌中还有伏特加。
在辽阔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一切全源于伏特加,一切全归于伏特加。
二十世纪初,俄军官兵能够完成艰苦的训练,惟一的支柱就是斯米尔诺夫(Smirnov)牌的伏特加。
与此同时,伏特加给这个国度带来的伤害却大过了任何一次战争。
在苏联占领阿富汗的十年间,共有14000名士兵死亡,但每年俄罗斯却有三万多人死于酒精中毒。
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另析——以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舒宾为例
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另析——以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舒宾为例作者:解晓晨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8期解晓晨[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摘要:贵族阶级的崛起与没落是俄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对此都有诸多描写与研究。
因其特殊的成长历程,贵族知识分子群体既有先进思想的萌芽,也存在局限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并以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前夜》中的舒宾为例,试以新时代视角评价俄国19世纪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
关键词:贵族知识分子俄国《前夜》舒宾一、引言在18 至19 世纪的俄国,贵族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特权阶级,他们作为贵族精神、精英文化的主体,还引领了社会的主流。
俄国贵族阶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保守贵族极度依附于沙皇的权力,自由派贵族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西方开明思想的影响。
目前学界对于保守贵族的研究非常全面,然而对自由派贵族、贵族知识分子的评价却充斥着来自意识形态与阶级立场的批判。
屠格涅夫作为贵族出身的伟大作家,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立体的贵族形象:有贪婪狠毒、面目可憎的贵族地主,有美丽善良、勇敢忠贞的贵族少女,也有知识渊博、思想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但这些人物仍不免被居高临下地批判为“自私和庸俗的灵魂”“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笔者无意为俄国贵族阶级辩护,或否定前人的观点,只是希望能够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给予贵族知识分子一个合理的评价,发现其形象中的积极因素,以求对当代社会有所裨益。
二、俄国历史上的贵族知识分子俄国的“贵族”产生于沙皇的统治需要。
18 世纪初,出于对各类人才的渴求,彼得大帝扩大了贵族的基础;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贵族权力达到顶峰,女皇通过加强贵族特权来控制农奴,巩固政权。
因此俄国贵族出身复杂,生活封闭。
沙皇为了有效开展外交,维护上流社会形象,靠强制手段将西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入俄国,规范贵族的礼仪。
从此接受西式教育,阅读西方哲学书籍,参加舞会与沙龙,成为贵族青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在中国文化界,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以其深厚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思想魅力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人文主义、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热爱。
在当代中国,许多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试图将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中国当代学者眼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是怎样的呢?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体现在他们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和推崇。
正如中国当代学者所言,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以来都将人文主义视为自己精神追求的核心,他们不仅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倡导超越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高尚。
正是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让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滋养。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还表现在他们对哲学思考的深刻追求。
中国当代学者指出,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思想上追求真理和智慧,他们善于从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哲学的营养,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思想作品中充满了对宇宙、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展现出了超脱于日常琐事的宽广视野和深刻洞察力。
正是这种对哲学的深刻追求,赋予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作品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超乎尘世的气质。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还体现在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追求。
中国当代学者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文学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天赋,他们对文学的追求常常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和物质的欲望,以一种纯粹的、对美的追求来创作和审美。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展现出了对美、对生活和对人性的高度关怀。
他们用文学的语言诠释了自己对生活和对世界的理解,成为了精神领域的领路人和启蒙者。
中国当代学者还指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在其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批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以来都是权力的批评者和自由的捍卫者,他们勇敢地站在真理和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向强权和专制发出挑战。
十月革命属于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17位俄罗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呼吁
皇 专 制 政 府 及 其 后 接 替 它 的 临 时 政 府 使 俄 罗 斯 陷 入 了 深 深 的 危 机 之 中 。 由于 被 “ 斗 直 至 最 后 胜 战
革 命 不 能 归 为 暴 力
十 月革 命 通 常被 界 定为 “ 暴
利 !” 这 句 口号 迷 住 了 , 当 局拒 绝 考 虑 民 众 的 实 际 需 要 。批 评 家 们 也 忘记 了 ,君 主 政 体 在 革 命 前 夜 已经 自 发 地 瓦 解 了 , 直 接 的 证 明 是 沙 皇 宫 廷 内 永 无 休 止 的 阴 谋 和 冲 突 , 前 线 的军 事 溃 败 ,最 后 俄 国 军 队 总 司 令 及独 裁者 尼 古 拉 二 世 彻 底 退 位 。 取 代 了 君 主政 体 的 资 产 阶 级 政 府 同
的 国 家 里 就 创 建 起 代 替 旧政 权 的 新
政 权 ? 为 什 么俄 罗斯 人 民不 仅 支 持
这 个 政 权 , 而 且 在 内 战 期 间 还 联 合
起 来予 以 捍 卫 ?
由 于 某 些 原 因 , “ 月 政 十
变 ” 的 批 评 家 们 “ 记 ” 了 ,是 沙 忘
隶 制 度 的 美 国 内 战 伴 随 着 l世 纪 最 9 血 腥 的 冲 。 在 俄 国 ,终 结 封 建 制
不 是 阴 谋 ,是 社 会 革 命
十 月 革 命 的 火 焰 决 不 是 由 阴 谋 家 抑 或 国 # 政 权 的 代 理 人 所 点 燃 I - 的 。 它 是 一场 任 何 人 任 何 号 召 都 不
维普资讯
选自 ( ( 姚颖
迫 在 眉 睫 的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9 周 0
年 纪 念 日成 为 引 人 注 目 的 焦 点 不 足 为 奇 。 1 1年 l 月发 生 的事 件 的 确 97 o 举 世震 惊 ,它改 变 了世 界 经济 、社 会 和 文化 的基 础 。 很 多 大 众 传 媒 将 这 个 具 有 世 界 历 史意 义 的现 象 描 述 为 不 过 是 由一 小 撮 阴谋 家 和 冒险 家 在 西 方 社 会 制 度 的帮 助 下 发 动 的一 场 普 通 政 变 。 各 种 各 样 的 声 音 都 在 流 传 — — 露 骨 的 谎 言 , 曲解 的 事 实 ,包 括 对 这 场
王康+永远的普罗米修斯——俄罗斯知识分子启示录
永远的普罗米修斯——俄罗斯知识分子启示录转自:今夜星光灿烂№博客 2007-10-27 12:01:00 /newblog/post_show.asp?BlogID=1277036&PostID=11522135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南方都市报协办:广东人文学会、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时间:2007年10月13日地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主题:永远的普罗米修斯——俄罗斯知识分子启示录主讲人:王康主持人:笑蜀主题简介:是什么感召了这些人,是谁用法术魅惑了他们?……他们的整个生命,他们的一切努力,全部贡献给了没有丝毫个人利益的共同事业?……试问,在现代西方的任何角落,任何国度,你们会见到这么一群思想界的隐修士、科学界的苦行僧、这种把青年的理想一直珍藏到白发皓首的狂热信徒吗?嘉宾简介:王康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一个最关键的年头:1949年,这个年头使他成为一个宿命论者和天生的理想主义者。
大学期间以独具的风骨和才华成为西南最高师范学府自1957年来第一个学生文学社社长,并因此自决于中国式经济仕途、学院翰林之外。
耿于沉思,疏于著述,不求闻达,不意被封“民间思想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布衣之身撰写“中国改革宪章”,名动京畿;九十年代初再以《大道》为题,撰写叩问“中国往何处去”之五集政论片,论者称为“冷战结束后对中国道路运思甚深的先知式作品”。
同期有长篇诗评《俄罗斯启示》传布四方。
抗战胜利50周年以九集电视片《抗战陪都》倾服众多业内人士;60周年又组织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尚未问世,已臻不朽。
对中美关系、台湾悬案、中日现状以及马克思主义、港台新儒家皆有独到心得,自谓“人世”未尽解,而“天命”已略知。
【主持人:】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南方周末评论部的陈敏。
今天很荣幸王康老师的演讲由我来主持。
王康老师今天要讲的主题,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他要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国度,这个国度是世界上国土最为辽阔的国家,而它的精神世界可能把它的国土还要辽阔,而且复杂多变。
《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时代并不买我的账,而是随心所欲地强加于我。
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很多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条件所经历的磨难和艰险。
很喜欢这本小说,假期有时间一定重新细细地再读一遍。
小说另外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是对尤里和拉拉之间爱情的看法。
虽然大家看来背叛了原来的伴侣,但是,并不能说他们这是背叛了爱情,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忠诚。
他们的爱情可以算得上是曲折连连的,开始的几次碰面都没有时机真正认识了解,而后又因各自的婚姻备受阻扰,尽管其后屡次相遇,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爱情只能深深藏在心里。
但是缘分让注定的爱情无法防止,无论彼此是否都已成家已婚,无论战争让世道变得多么混乱不堪,无论经历几次分别,爱情依旧在彼此心中熊熊燃烧。
可怜的拉拉只能在心中自问:难道人们相爱,就要受屈辱吗《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800字小说中讲述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国家社会的变化开展与其命运紧紧相联,他的一生经历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他的命运也在时代的巨变下遭受的不幸。
日瓦戈医生,善良仁慈,遵循医德,救死扶伤,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他并不是任何一个政党的支持者,他也不是革命的狂热者。
日瓦戈反对暴力,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杀戳。
当他在游击队中时,面对冲锋的白军,他却一直瞄准一颗枯树射击。
在这战争中,他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也正因为这样,他充满人性的光辉。
战争是如此残酷,人变成了冷冰冰的杀人机器,日瓦戈医生秉着人性反对这一切的暴力。
面对战争带来的不幸,日瓦戈医生没有沉沦于痛苦中,而是选择一种隐忍的态度接受这一切,并且坚强活下去。
故事里的另外的两个主要人物拉拉和冬妮娅也具有这种态度,怀着希望活下去,没有被战争打击得一蹶不振。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俄罗斯性格吧。
革命的背后藏着无数无辜的冤魂。
社会的开展应该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
高中优秀作文-最可宝贵的
最可宝贵的周融荣俄罗斯人在餐桌上表现的,不是昔日富有,是灵魂面对苦难的高贵从容。
这种精神不会被苦难折损,而会在残酷的历史上,留下人性的烙印。
十年“文革”,人们所为大致可用二字概括:挣扎。
在苦难中求生,杨绛进过干校,季羡林也曾“效力”牛棚。
然而最打动我的,是《往事并不如烟》里的罗仪凤,身为康有为外孙,富足多才,彼时属于创痛最深的那群知识分子。
一日,她把一瓶果酱塞进章诒合书包——那是稀罕的食品。
章家人觉得味美,同时得知原料竟是一钱不值的水果皮,调制师傅就是罗仪凤本人,书中感叹:“侠骨柔肠。
”尽管被剥夺了财富甚至自由,她仍用巧手慧心努力经营生活,不丢雅趣;在被政治环境孤立时,她亦竭尽所能关爱友人,即使这份情谊被贬、被骂。
这就是苦难中宝贵的人性。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的苦难都与时代相关,比如,让人即怜悯又仰慕的刘兰芝。
斯时斯人,生生被逐,简直比死还可怕。
而她顶着污辱和绝望,也不许自己蓬头下堂,都会“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难过归难过,可绝不狼狈,反而要更娴美地昂头缓步。
诗里的她,掺带了作者、录者与读者的共同愿望吧:咬牙也要骄傲从容。
现实中人,或许不必这么悲苦,像杜牧一样,“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带着一身平和的香味回家,再从头思量该怎么办。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道:“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作人生谒语也可。
做到了精神的高贵,任凭究通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
坚持从容淡定的态度;才会在周遭跌宕之时不随波逐流,风烟散,尽回想,没有悔疚。
相反于仓实衣足,知礼明辱,苦难往往使人迷失自我,甚至放弃道德。
可是苦难中表现的人性,尽管总嫌少,却永恒闪耀。
高贵从容,是人性的凝粹,是民族乃至人类的珍宝。
经验之谈:中庸模板《最可宝贵的》是高三之初的题目,也是我第一篇被选上的范文。
虽然五脏俱全,但水平实在有限,我的其他范文与之比较,能显出一年中的进步。
同学们可以从对比中批判着眼,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当成材料作文的中庸模板。
俄罗斯文学中的“流放”情结-最新文档
俄罗斯文学中的“流放”情结“流放”一词常见于英、法、俄等国的史书,是过去许多国家实施的一种刑罚。
“流刑”在古代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重刑,其名称历代不同,有“放”、“迁”、“徙”等。
在中国古代“流”被称作边远的地区,如《礼记?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流刑”大都有指定的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带有身心双重性质,其表现在文学形象中颇具浓厚的悲壮色彩。
在人类的流亡史上,流放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非俄罗斯莫属。
俄罗斯作家与流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就是被流放者,有的考察过流放地,他们把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写进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流亡者苦难的人生遭际和不屈不挠的人格品质,使流亡成为俄罗斯文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综观俄罗斯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无法割舍的“流放”情结。
情结是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是被精神分析学派广泛使用的概念,如弗洛伊德提炼总结出“恋母情结”、荣格提出并研究“自主情结”等,他们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摒弃精神分析学派“情结”理论的唯心主义成分,适度拓展其使用空间,理性审视俄罗斯文学中的流放情结,我们认为其中常常交织着文学传统和作家的个人经验等多重因素。
“流刑”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有着的特定内容和含义。
俄国所谓“流放”,是指根据沙皇、法院或行政当局的裁决,将政治犯和刑事犯押送到边远地带区居住(“移居流刑犯”)或服苦役(“苦役流刑犯”)。
京官获罪外放,交当地政府监视,也属于这一类刑罚,如普希金之谪居南俄,赫尔岑之谪居维亚特卡。
“流刑”在俄国始于16世纪末期,之后的主要的流放地为欧洲部分,南有高加索,北有阿尔汉格尔斯克、奥隆、沃洛格达和维亚特卡诸省。
18世纪中叶,伊丽莎白女皇下诏废除死刑而代之以终身苦役,流放的规模随之扩大,重点移至西伯利亚境内。
西伯利亚以其漫长的严冬、凌厉的风暴、辽阔的疆土、稀少的人烟、与世隔绝的环境、遍地的沼泽和原始森林而格外为统治者瞩目,成了全国一座主要的“没有屋顶的大监狱”。
小度写范文[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模板
[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抗精神。
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个不切实际的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们整个地迷恋于理想,并准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苦役以至被处死”。
早在17世纪中叶,俄国东正教牧首尼康在沙皇的支持下施行了宗教仪式改革,导致了俄国教会和社会的大分裂。
“旧礼仪派”中有文化的神职人员和部分教民,为了维护“信奉基督教人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面对东正教会和沙皇政府的严酷迫害,誓死抗争,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强烈反抗精神,这可以说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反抗强权的先声。
有“俄罗斯第一个知识分子”之称的拉吉舍夫,由于在自己的作品里揭发批判了俄国农奴制度的残忍和腐朽,结果被判处死刑后代之以流放西伯利亚。
他的遭遇预示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与不幸命运――“从拉吉舍夫之受迫害开始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殉难史”。
综观俄国历史,凡是最杰出、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对政府与现实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他们也几乎都成为当局迫害的对象。
这不仅表现出自由精神与权力的永恒对立,更表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为捍卫真理而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
曾以一封《哲学书简》掀起了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大论战的恰达耶夫,被当局宣布为“疯子”并禁止写作;“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因其自由诗篇曾被放逐和软禁;十二月党人的五位知识分子领袖被沙皇处决;“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处死刑后改流放西伯利亚;“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也被革出教会。
十月革命后,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受到苏联专制极权的整肃和迫害,大批的人被逮捕、监禁、流放和枪决。
仅我们熟悉的文学家中,古米廖夫作为“人民公敌”被枪决;曼德尔施塔姆在狱中被逼致疯后死在劳改犯转运站;茨维塔耶娃在丈夫被处死、姐姐和女儿被捕、儿子失踪的绝境中悬梁自尽;布罗茨基因职业是“诗人和翻译家”就被以“寄生虫”的罪名判刑五年;阿赫玛托娃也身陷囹圄;帕斯捷尔纳克被斥为“反革命雇佣文人”抑郁而终……面对严酷的迫害,俄罗斯作家们没有沉寂――“我是凤凰,只在火里歌唱”(茨维塔耶娃的诗句)。
【诗歌鉴赏】歌颂俄罗斯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歌颂俄罗斯_诗歌鉴赏歌颂俄罗斯[俄国]特列佳科夫斯基我用箫管吹起忧伤曲子,从异域遥望我的俄罗斯;在这些倥偬的日子里,难忘是对故国的情思!慈母般的俄罗斯!无尚光明!企望你允许浪子的恳请,啊,你端坐在璀璨的宝座,就像光被万方的阳和!黄金权杖,御冠紫袍,本来是为的表征人的荣耀——而你却以自身的高责加荣于权杖,光辉的容颜突现了冠裳。
在宇内广袤的土地上谁人不钦佩你德行高尚?你本人就是大德的化身,上天本好生之德才恩赐下民。
你一身凝聚着荣誉,纯洁、华责、莹然无滓;无人敢对你口是心非,邪恶见你也望而生畏。
你的臣下虔诚庄敬,勇敢冠世,遐迩闻名;有其主必有其子民,都乐于为你而见危授命!俄罗斯,你还有什么不足?俄罗斯,你哪儿还显得薄弱?你是大德大智的总汇,永远富有,给民众带来光辉!我的箫管吹罢忧伤曲子,从异域遥望我的俄罗斯;但愿我有千口百舌,好讴歌你的丰功美德。
(李锡胤译)【赏析】特列佳科夫斯基的《歌颂俄罗斯》是一首典型的表现了情怀的颂诗,作于1728年。
对于正直的知识分子而言,祖国这一概念深深地渗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而离开祖国的游子,祖国更是魂牵梦萦的“慈母”,报效祖国便是自己的神圣的使命。
特列佳科夫斯基正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研究俄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诗律,著有《简明俄语诗律新编》,并且用30年时间翻译了30卷巨著《世界史》,为祖国奉献全部身心,成为18世纪中叶俄国古典主义文化巨子之一。
特列佳科夫斯基创作《歌颂俄罗斯》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样的一个游子。
他于1726年至1730年,一直在荷兰和法国学习和工作,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崇敬,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由衷的展现。
全诗从对祖国的思念开始,到对祖国讴歌告终,首尾相贯,一气呵成。
在第一节抒写了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情思之后,接下去的每一诗节着重突出祖国的一个特性。
从第二诗节到第六诗节分别抒写了祖国的光明磊落、威严清正、德行高尚、纯洁华贵、虔诚庄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忘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痛
前几天,莫斯科一场特大火灾烧毁了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大楼。
对于这座原苏联社会科学文献与典籍的馆藏重镇被焚,俄罗斯知识界痛心疾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同行也为之唏嘘不已。
就在这座大楼附近,还坐落着俄罗斯科学院一些社会科学研究所。
这里曾是苏联科学的殿堂、苏共决策的重要智库。
而如今,它们和俄罗斯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医学科学院众多研究所一样,要接受改革,面临被改组或解散的境地。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俄罗斯知识阶层所经历的梦幻与悔恨,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了他们的痛。
曾“欢呼雀跃”迎合西化
2015年恰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30周年。
戈尔巴乔夫当时宣称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6年的改革将苏联引向歧路,最后葬送了苏联与苏共。
接下来叶利钦宣称推行人民资本主义,9年的激进改革与私有化,将俄罗斯推入了原始的、野蛮的、寡头式的资本主义泥潭。
经过了15年的混乱与失败,俄罗斯在2000年进入普京时期。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30年来,先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公开化、民主化、新思维,接着是叶利钦的休克疗法、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炮击议会,后来是普京的出兵车臣、打击寡头等等。
30年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有过欣喜、狂热、惊愕、悲愤、无奈、沉默和哀伤。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新思维等口号,像是为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窗。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苏联知识文人欢呼雀跃。
一时间他们不顾面包商店空空如也和腹内饥肠辘辘,贪婪地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
社会舆论、课堂讲课和学术话语随之彻底改变,昔日教科书中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等概念不见了,变成了“文明世界和与西方文明接轨”。
苏联知识界从西方拿来比喻纳粹法西斯的“极权社会”等概念来定义苏联。
“反思历史”热潮中吸引了许多非历史专业的文学家、政论家以及编辑记者等公共写手,指桑骂槐有之、数典忘祖有之、挖坟掘墓有之。
称“俄罗斯应该变成西方的殖民地”;“最好死掉几百万人,俄罗斯便能富裕起来”;“俄罗斯应当抛去身上的包袱,让中亚地区落后国家出去,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奔向自由、跻身欧洲富裕文明世界”,等等。
当时一些老牌的苏联经济学家都成了自由市场和私有制的狂热鼓吹者,苏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也变成了西式民主模式的贩卖者。
当然盖达尔、丘拜斯等人代表的西化新生代在抛弃社会主义、照搬西式教条方面表现得更为激进。
在私有化、西方化的浪潮中,一些西方谋士也披着经济顾问、哈佛专家等外衣,纷纷参与其中,一方面搜集经济情报,一方面借机大捞外快。
美梦破碎消极沉沦
知识界、文艺界人士幻想着尽快摆脱体制的庇护,步入西方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或是现代先锋艺术的世界,并期望能借助市场的魔力,像西方社会明星那样发家致富。
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击碎了他们的美梦。
1992年俄罗斯开始休克疗法和随之而来的全盘私有化运动,损失最大的要算知识分子。
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掉入了自由市场的冰窟窿,原先国家的支撑体系转眼间已分崩离析。
社会断裂式分化,瓜分到石油等资源的私人财阀一夜暴富,而知识阶层被残酷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局轧得粉碎,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不复存在。
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在反苏
共、反苏联制度中摇旗呐喊,充当了“革命旗手或自由先锋”的角色。
可不久便被突如其来的自由化和民族分裂浪潮冲击得四分五裂。
不少昔日同窗好友,一夜间变成民族仇敌。
政治纷争也引发了各类专业学会、协会的对抗和分裂:作家之间你争我夺,导演剧团争抢剧院,教师分割党校资产,诸如此类,好不热闹。
而到了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和经济私有化浪潮时期,在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科枝、教育、文化、艺术、卫生等领域,由于国家投入的减少,这类部门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拖欠工资,研究所付不起水电费,甚至有的国防战略研究院被拉闸限电。
过去收入稳定、地位优越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医生、演员等职业风光不再。
大剧院的芭蕾舞明星,一度沦落到国外酒吧。
很多专业人才被迫改行转业或移居国外,造成俄罗斯科技人材大量流失。
留下的年龄老化严重,事业后继乏人。
由于教科文等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微薄,职业对他们来说已没有多大吸引力,所以不得不兼职第二、甚至第三份工作以养家糊口。
在70多年的历史上,苏联曾经登上了一个个科学、技术、文化、体育、艺术的世界高峰,取得了包括西方在内国际公认的成就。
昔日金戈铁马,而如今锈迹斑斑,荣光不再。
有着近300年历史的顶尖高校莫斯科
大学,如今在西方主导的大学排名中有时还进不了前2 00位。
30年过去了,怎样挽救曾经辉煌的科学、文化、体育等事业,俄罗斯还在艰难的十字路口徘徊。
悔恨迷信西方误伤祖国
30年过去了,苏共垮台了、苏联瓦解了,俄罗斯文艺界、知识界再不用抱怨管制或体制性的束缚。
可他们发现,知识阶层早已分崩离析。
除极少数摘得了桃子外,多数人被政治和经济海啸冲到了社会的边缘。
当今政府也勉为其难,资本势力和西方文明世界对他们也很少问津。
由于投入不足,苏联留下的老底子日渐空虚,设备老化,房屋年久失修,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发生火灾或坍塌等事故也是难免。
苏联时期,知识分子有着相当不错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保障。
但近30年,俄罗斯知识界日益被边缘化,斯文扫地,难怪这些年教育界、医疗卫生界成为了贪腐受贿的重灾区。
如今俄罗斯知识界哀叹说,当时他们斗争的枪口瞄准的是苏共,倒下的却是苏联,伤着的反而是自己。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含泪相告:是我们自己将苏共、苏联送入了火葬场。
西方世界的敌人弹冠相庆,国内少数人在葬礼上发财致富,大多数民众受苦受难。
我们抛弃了苏共、抛弃了社会主义,西方社会并没有接纳我们,反而冷眼相加,步步紧逼。
是我们误解了苏共,误信了叛徒,误读了苏联,迷信了西方,结果误导了民众,误伤了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