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小学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教案(四年级上)

合集下载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上册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上册

课题第一单元寻访民族家庭1.从满族老屋说起备教学目标1.认识满足服装、姓氏的变化2.了解满族人建筑的三大特点3.教育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同少数民族友好相处教学重难点重点:满族建筑的特点难点:调查了解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导教学流程异构一、导入(出示服装图片)同学们,从服装上看,你能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满族人的服装、姓氏以及满族人的建筑特点。

二、新课(一)学习第一部分1.生自由读文2.讨论:满族的老姓有哪些,现在分别是什么姓3.汇报:老姓新、姓富察富、付完颜王、汪爱新觉罗赵、金、肇(二)学习第二部分1.生自由读文2.讨论:说一说满族人的生活习俗3汇报:①建筑特点:口袋房弯子炕烟囱出在地面上②服装:旗袍③语言:满族导教学流程异构三、体验活动:阅读知识窗1.讨论:满族人的窗子有什么特点2.巧手活动:糊窗户四、拓展学习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朝鲜族——双筒子达斡尔——介字房鄂伦春——雪屋五、总结学一、读文二、讨论三、汇报板书设计1.从满族老屋说起姓氏生活习俗服饰语言教学反思课题 2.“仙人柱”与“奥伦”备教学目标1.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习俗。

2.教育学生尊重民族习俗。

教学重难点重点:鄂伦春族生活习俗难点:尊重民族习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导教学流程异构一、导入我们黑龙江省有许多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习俗。

二、新课(一)学习第一部分游猎生活1.读文2.提问:鄂伦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鄂伦春的含义是什么?鄂伦春人的游猎生活有什么特点?3. 生答4.小结(二)学习第二部分“仙人柱”1.自由读文2. 提问:鄂伦春人定居之前住的房屋是怎样的?3.讨论4.小结三、体验活动采访结束,你有什么收获四、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鄂伦春族的生活习俗,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要尊重民俗,与其他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导教学流程异构学板书设计2.“仙人柱”与“奥伦”一、游猎二、房屋教学反思课题 3.“永恒的日晷”备教学目标了解蒙古包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蒙古包难点:同上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导教学流程异构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见过蒙古包吧,今天我们就来近距离的了解它。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迟学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文与社会知识。

人文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文与社会课,特拟定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人文与社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觉得人文与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文与社会。

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初步了解我省的自然资源,人情风貌。

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三、具体措施: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

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

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7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7
打尜也叫打耳,打耳-村上的儿童最爱玩打“尔”的游戏,打“尔”的小朋友分成两班,用丁“尔”的方法决定谁先打。“尔”放在“城”里,用“尔”棍一砸“尔”的尖头,“尔”便飞起来,然后用“尔”棍拦腰一甩,“尔”便呼啸着飞出很远。另一班小朋友跟着去捡“尔”,然后使劲往“城”里扔。扔得进“城”,打“尔”的权力便转交给这一班小朋友;如扔不进“城”,便仍由原班小朋友打。打“尔”的规则有多咱,单打、连打、练狗蛋、跨下打等多种,其中练狗蛋可以连续多次击打“尔”,有的甚至一气打出一里多地,拾“尔”的小朋友最恼这种打法,因他无法一次或最多两次把“尔”扔进“城”里。不能把“尔”扔进“城”里,手再痒,也没打“尔”的福份。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
生本教案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7民间的智慧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发智力。
教学重难点
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发智力。
教学准备




一导入: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来一个游戏大比拼。
二、过程
打尜 北方流行的民间游戏,用长约10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的木棍,将两头削尖。就做好了一个尜,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击尜的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环。还有团体玩法。和现在的垒球差不多,攻、守方是由各方派出的代表击尜的远近来确定。只是没有垒球中投球手的角色,而是守方击尜手(轮流击尜)用木刀将尜剁起再用木刀迅速将尜击向远方。如果尜被对方接住这场比赛就输掉了。其它规则与垒球差不多......
是一个两头尖,一拃长的木棒,叫尜(苏、梭),用一个棒或者板子(跟板球的板子类似),击尖端,尜会跳起来,再重击一板把它打远。各地规则不同。

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

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第1课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教学目标: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黑龙江的概况教具准备:地图及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1、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

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

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

全长 4370 千米(从上源至河口),流域面积 184.3 万平方千米。

在中国境内河长 3474 千米,流域面积约 88.7 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

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点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

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为上游,长 900 千米;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长 950 千米;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 970 千米。

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

流域年径流量 3465 亿立方米。

2 黑龙江的物产: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

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

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

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 22 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与史氏鲟、鳇鱼一样,大麻哈鱼是我国渔业当中的珍稀种和特有种。

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国水域内产卵。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教案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教案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与社会的概念和关系。

2. 掌握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文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2.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的主要内容3. 学校的社会组织和活动4.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和指导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人文与社会吗?”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

2. 人文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20分钟)通过直观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理解人文与社会的概念和关系。

解释并讨论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3.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的主要内容(30分钟)列出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的主要内容,如地理、历史、文化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问答,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4. 学校的社会组织和活动(20分钟)介绍学校的社会组织和活动,如学生会、志愿者团队等。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了解这些组织的目的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和指导(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和指导。

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文与社会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有责任心和能力的社会公民。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并默写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

2. 家庭作业:调查家庭中的社会组织和活动,并写一篇感想。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3. 综合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和多媒体资料2. 角色扮演材料3. 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材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理解了人文与社会的概念和关系,了解了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的内容,培养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黑龙江小学《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

黑龙江小学《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
(2)实验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实验对象作中期测评,形成评估意见.修改实验方案,然后开展第二轮实验.(2009年9月—2010年6月)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1年9月)
总结实验经验,写出实验报告,形成实验成果.
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教部
3、开放性原则。教学活动要建构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空间。要努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逐步引向广阔的黑龙江人文地理活动的探索中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自由驰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4、综合性原则。要确立综合意识,积极架构起《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形成横向联系,提升学生现代化社会所需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重视学生的资料收集,教师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编辑成册,达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写出笔记(摘记、内容简介、心得随想等),达到为家乡骄傲和自豪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5、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五、实验组织:
课题负责人:闫学坤
课题组主要成员:贾丽环、李侠、刘玉霞、彭厚谦、李红宇 、王国忠、郭海英
六、 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2008年秋到2011年秋,具体安排如下:
三、 实施措施:
1、利用本校有利条件,收集有关资料,开展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活动,互相交流,扩展学生知的识视野,形成积极学习地方课程的氛围。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案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案

1 房屋建筑组 :学生汇报摘要 (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口袋房 , 弯子炕 , 烟囱出在地面上 , 这种结构室外冰天雪地 , 室内温暖如春……)2 穿着服饰组 :内容摘要 (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男子佩戴扳指 , 女子佩戴戒指……)3 礼仪节日组 :内容摘要 (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

4. 日常食俗组 :内容摘要 :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点评。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 对满族习俗有进一步的了解,感受满族特色生活习俗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自己的资料内容 , 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标题: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文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身边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文与社会的含义,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运用人文与社会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图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或问题提问的方式。

例如,以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Step 2:新知讲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或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人文与社会的定义和内涵,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同时,对人文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

Step 3:知识巩固(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给全班。

2.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人文与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Step 4:拓展应用(15分钟)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社会角色,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人文与社会的关系。

2. 小组讨论:再次分组,让学生就角色扮演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讨论与解决。

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撰写一篇关于该现象的作文。

作文既要描述现象,又要分析原因和影响,力求用人文与社会的知识进行阐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人文与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10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10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
生本教案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10我们去采风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板书设计
我们去采风
前期准备成果展示活动收获
教学反思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成果展示: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文稿情况。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4、乡村风情: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文与社会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人文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文与社会的定义和重要性;2. 人与自然的关系;3. 社会规则和文化传承;4. 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对人文与社会的兴趣。

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文与社会?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人文与社会?Step 2: 介绍人文与社会(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介绍人文与社会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人文与社会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Step 3: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或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出人类与该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将结果呈现给全班。

Step 4: 社会规则和文化传承(1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或故事的方式介绍社会规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规则是如何帮助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序社会中的,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和习俗。

Step 5: 讨论社会公平和公正(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案例,以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

Step 6: 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理解,并鼓励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启发,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活动的结果展示;2. 小组讨论中学生的表现和观点;3.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五、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途径来拓展对人文与社会的理解;2.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来加深对人文与社会的认识;3. 布置一些与人文与社会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观察社区生活的作文,或者搜集一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案例。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6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6
游戏规则:
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以前大姑娘小媳妇有手巧的玩得好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现在,不要说同时玩几副,就是一副能玩明白都已经很难得了。正常的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歘”是这个游戏过程和输赢的结果。歘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只手(另一只不用)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只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抓)。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嘎拉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
生本教案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6寻找游戏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游戏的同时知道游戏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学会动脑动手创造快乐。
教学重难点
创造快乐找游戏。
教、导入
嘎拉哈是老东北时,姑娘们常玩的游戏,关于歘嘎拉哈始于哪一时期不得而知,但这游戏恐怕是要止在我们这一代了。如此看来,这几只小小的骨头竟是几代人游戏的一个缩影,似乎也系上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情结,难以言传。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学生将学会运用不同的资源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1. 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2. 不同资源和工具的使用。

3.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堂所需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如电子白板、投影仪、学生教材、课外读物等。

2. 针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以供学生参考和研究。

3. 学生小组合作的分组表。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兴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知道人文与社会科学是什么吗?它们包括哪些内容?”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本、课外读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学生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他们找到的信息。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如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并收集相关的案例或资料。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拓展:1. 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讨论。

实践: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主题,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调查或设计实验等活动。

2. 学生通过展示和讨论他们的解决方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发现。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你对人文与社会科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更详细的学习。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9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上册 教案设计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刚才我们学习、汇报的一些民族外,其他民族也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不胜枚举,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四、民族歌舞表演。
盛大的民族节日,各民族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民族歌舞将节日的气愤推想高潮。
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欢乐的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四年人文与社会学科
生本教案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9丰富多彩的节日
教学目标
知道几个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来历。知道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习俗和风格的民族艺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欢乐的火把节:看这条街道上的火把数量有多少?(很多很多)犹如一条条火龙蜿蜒、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上,整个场面壮观极了!同学们想去现场感受一下火把节的气氛吗?
(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令你最感兴趣的习俗是什么?(赛马、摔跤、射箭。)
三、拓展研究、乐中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二、个人汇报,信息共享。
(一)傣族介绍:(生1:开门节、关门节:干农活。生2: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它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更是一个迎新的节日。)
穿着服饰礼仪
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四年上最新教案

人文与社会四年上最新教案
二次备课


课堂
精炼
课下
巧练


课后
反思
板书设计
四年上人文与社会教案
课题
走出山林中的达斡尔
备课时间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具


教材

本源
教学目标
了解达斡尔族是一个特殊的由渔猎到农耕的民族。
2、知道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
3、教育学生尊重民族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达斡尔族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
尊重达斡尔族生活习俗。
教学
师生
提问:关东三大怪是什么?
观察:各民族悠悠车的不同构造。
想一想:悠悠车最早的产生是因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传统的悠悠车和我们小时候睡过的摇篮有什么不同?
三、特色悠悠车:
交流讨论:各个民族的悠悠车异曲同工,体现出民族特色,书中介绍了哪几种具有特色的悠悠车?
小结:各个民族之间的悠悠车有哪些共同之处?
四、神奇悠悠车:
3、鄂温克人的交通工具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
三、知识窗:了解鄂温克的民俗禁忌鄂温克民族十分讲究礼节。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开怀,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如骑在马上则下马问安,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行。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见面相互问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本民族所憎恶。
备课时间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具


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寻访民族家庭第1课从满族老屋说起教学目标:了解满族文化,风俗,习惯,加深对家乡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教学重点:满族人文字语言生活习惯的了解。

教学准备:满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黑龙江有许多古老的民族,其中满族就是一个,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满族的老屋。

二、了解满族:1、特色生活习惯:在满族聚居的地方,与口袋房屋相适应的是居室内的“万字炕”,民间也称为“拐弯炕”、“转圈炕”。

这种形式的炕由南、西、北相连的三面炕组成(以南向正房为例),南、北炕宽五尺多,长与住室的面宽相等,因“口袋房”是两间或三间通连,搭设在室内的南北“大炕”也分别称为“连二炕”或“连三炕”。

由于东北地区严寒期较长,火炕称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族人住宅中必不可少的设施,而且占据了室内的大部分空间。

在寒冷的冬季,南北炕都烧热,室内就会因炕面散发的热量更加温暖。

炕的用途不只是供人们寝卧,满族人在室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炕上进行。

放上炕桌可以吃饭、读书、写字;妇女们在炕上做针线活、哄孩子;儿童们在炕上玩抓嘎拉哈等游戏、听老人讲故事;家中来了客人先请上炕坐,然后再敬烟、倒茶、谈话;不住人的北炕可以烘晾粮食;连老母鸡抱鸡雏都要放在炕上……由此可见炕在满族居室内的重要作用。

2、满族姓氏①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②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

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考虑“佳”“家” 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③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例如:西林(觉罗) ——精快之兵阿哈(觉罗) ——奴仆额尔吉——俘虏多尔衮——獾子叶赫——盔顶托子、白麻图门—一万布希——无毛鹿皮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三、体验活动糊窗户:用纸,面粉,水,酒精灯,打耀子,糊窗户纸。

四、拓展,搜集其他民族的民居特点。

课后反思:第2课山林中的达斡尔教学目标:了解达斡尔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以及达斡尔族的生习俗和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达斡尔族的民俗和习惯.教学准备: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来看你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对了,这是达斡尔族。

师简介达斡尔族的情况。

板书课题:山林里的达斡尔二、了解达斡尔:1、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

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产的紫貂闻名中外。

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

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

他们使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

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名列“关东烟”之首。

1914 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

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

2、达斡尔族的食物: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

米面较之,以米为主。

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

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

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

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

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

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

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好熟炕干后碾制而成。

3、达斡尔族的节日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主要有春节(阿聂节)、黑灰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千灯节、祭灶节、布通节(除夕节)等。

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

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女人们准备饭食,而男人们忙于烧香拜天拜神。

吃过迎春饺子,男人们便纷纷离家,成群结伙地到村里及外村去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

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美谁家最善良。

一般拜年到初五为止。

节日前,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

姑娘们要把自己绣的荷包悄悄地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

在“阿聂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跳舞,姑娘们玩纸人或掷拐。

男子举行赛马活动或进行曲棍球比赛。

从初一至初五,有些地方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免得一年受累。

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斥,否则不吉利。

三、体验活动:谈谈这节课后你的收获课后反思:第3课鄂温克的驯鹿文化教学目标: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教学重点:了解鄂温克独特的驯鹿文化教学准备:鄂温克族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游览,大家看到的是鄂温克族,这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的驯鹿文化很有特色,大家想知道吗?二、讲解新课1、汇报课前收集资料:指名回答交流:鄂温克人是住在大森林里的人们。

过去,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

鄂伦春族妇女对兽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经他们加工的狍皮,结实、柔开的雨伞,用30 多根树杆搭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盖着狍皮和芦苇帘。

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

每个:“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带耳口的小铁锅,以便煮肉。

屋顶开一小孔出烟透气。

2、独特的驯鹿文化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

大轮车适于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于日常交通。

牧区、林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四轮车,冬季里用雪橇拉草、拉木头等。

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猎、运输时使用。

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称号。

3、鄂温克人的交通工具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1990 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

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三、知识窗:了解鄂温克的民俗禁忌鄂温克民族十分讲究礼节。

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

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开怀,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如骑在马上则下马问安,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行。

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见面相互问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本民族所憎恶。

鄂温克人十分热情好客。

他们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

因此,不论对本民族客人还是其他民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认为是大喜事,热情地将客人让到屋里,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敬茶递烟。

对远方的来客,还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课后反思:第4课再唱乌苏里船歌教学目标:了解赫哲族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赫哲族的文化历史教学准备:资料及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赫哲族是我们少数民族中一个非常特别的民族,歌唱是他们的民族特色文化,我们来听一曲。

播放《乌苏里船歌》板书课题。

二、了解赫哲族民族概况1、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鸟德盖,也是赫哲人。

2、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

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赫哲族民歌可分为“嫁令阔”、"天鹅歌舞调”、“依玛堪”、"萨满调”。

“依玛堪”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连续说唱许多天,歌颂英雄史事、民族兴衰以及纯真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嫁令阔”曲调悠扬,以情歌居多,触景而编,即兴而唱。

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

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

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

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

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

三、想一想:怎样保护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课后反思:第二单元民俗博物馆第1课民俗馆里故事多教学目标:了解家乡人民的智慧,明白各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什么。

教学重点:让爱家乡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实物和资料挂图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悠悠车和爬犁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节课老师将带大家到民俗馆里去看一看。

二、新授课:1、满足悠悠车的由来:关东人三大怪之一的“养个孩子吊起来”,就是指满族人用来养育孩子的吊篮--悠悠车。

这一习俗的形成同满族人早期的游牧和渔猎生活息息相关。

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置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2、讨论:谈谈你对悠悠车的看法。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3、靰鞡草鞋的发明:人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靰鞡草,晒干后经过木棒捶打,即柔软如麻。

它的最大用处,就是冬季保暖。

由于东北气候冷,农民在室外劳动:时,必须穿着特制的牛皮靴,里边垫上靰鞡草,这样就可以过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