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书法作品之美,提升学生审美之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书法作品之美,提升学生审美之能
摘要:书法艺术产生的土壤是汉字,汉字最初取法自然物象,在本质上说就是图画美、无声的音乐。

中小学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作品;审美能力
一、点面结合,感悟书法作品美
(一)感悟点画的线条美
书法就是线条的舞蹈,是以汉字为载体创造的艺术品,点画是汉字最基本的细胞。

大书法家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日;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横折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弯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斩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过笔。

”体现了线条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书法家表情达意、流露修养、展示气质的媒介,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慰藉、净化、震撼。

1.点画的线条美来源于用笔与用墨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

”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关系到点画对思想感情的表达。

“中锋取劲,侧锋取妍”,用笔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为辅。

中锋用笔就是笔尖、笔锋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间。

中锋用笔的特点是字写得“圆劲”。

怀素、张旭的草书很明显地表现了中锋用笔圆劲的感觉。

侧锋用笔的特点是字显得秀美。

侧锋用笔是对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即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画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在书法表现意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墨色或苍拙苦涩,或淋漓酣畅。

“干裂秋风燥取险”,就是用枯笔,线条苍劲有力,犹如秋风中的树枝一般,写出来的字显得险峻。

“润含春雨润取妍”就是用湿笔,线条很滋润,犹如春雨润物,以使写出来的字显得秀美。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最能见精神;焦墨偶使用,显得非常干皴,能显出画龙点睛之妙;干墨常在行草书中以体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及其表现力;湿墨使点画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淡墨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

精美出于挥毫,就是用笔与用墨的结合,生出丰富多彩的线条。

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涂鸦画线”。

一是用笔练线,让学生用毛笔在纸上大胆地画线条、画块面,或粗细线条、或长短线条、或曲直线条,用笔先中锋,再侧锋,后中侧锋并用,学生先自由地画线条,然后有目的地画线条,再有规律地画线条,最后随心精准地画出心仪的目标线条;二是用墨练线,在用笔练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墨或水的多少,画出富有墨色变化的线条或块面;三是挥毫笔墨,画出气象万千的线条,从而感受到线条美。

2.点画的线条美表现为力感美和情感美
线条的力感美是指线条在人心中所唤起的力量之感所引发的美感。

书法力感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等笔法创造。

一是从“圆动”中表现出“筋”“骨”的刚健之力与弹性之力。

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可以说,“筋”是弹性之力,是“软功”;“骨”是刚健之“力”,是“硬功”。

这两种功夫正是书法所要求的力,若表现在点画中,便能成就线条的力感美。

“颜筋柳骨”就是指颜真卿的字有弹性之力,柳公权的字有刚健之力。

二是从“锥画沙”、碑文、匾额等的立体感中表现出深厚之力,使字显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三是从“涩感”中表现出坚韧之力。

所谓涩感,就是指点画线条在前进中似乎遇到了艰巨的阻力,然后它以巨大的坚韧力,挣扎前进。

在书法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课件出示《李璧墓志》等魏碑和颜真卿《勤礼碑》等,让学生充分感悟作品表现出来的刚劲、雄强之力量美,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线条的情感美是指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点、画、线条都隐藏着书法家的情感,感情支配着笔墨线条,线条成了思想感情的轨迹。

一是线条的节奏感。

唐朝张怀瓘把书法称为“无声之音”,就是指书法用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像音乐一样唤起人的节奏情感。

正书比较平稳,草书比较奔放。

书法家通过节奏表达自己的情感,欣赏者通过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被人称之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

字里行间流动着浓郁的深情,时而奔腾激昂,时而低回吟唱,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态。

二是线条的呼应感。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

“笔断意连”就是呼应得巧妙,笔虽断但让人感到意未断,体现出“一气呵成”之势。

通过这种或断或连、似断似连、亦断亦连,前后呼应、上下相随、左右顾盼的线的艺术,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风神状貌。

欣赏者也可通过这样的线条,领略其中的情韵,获得美感。

(二)感悟结体的造型美
结体的造型美即字的间架结构所表现出来的造型之美。

结体既要遵循整齐、对称、均衡、对比、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来组合,又要讲究生动活泼、参差变化。

正如孙过庭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并列,为体互乖。

”字的结构要将点画的平正美、匀称美、对称美及参差变化美、连贯飞动美相结合,造成整体上和谐的造型美。

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字的间架结构就非常突出地體现着和谐的造型美,以其中的“墨”字为例,并列七横,却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横,中间的四点,没有两点是相同的。

正是这样,使得各种笔画互相映衬、弥补,显得丰富,变化多端。

结构美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只要笔画搭配得协调有序、浑然天成即美。

不同的书法家所表现的结构美截然不同,使得作品风格差异很大。

如同是楷书,欧体结构瘦劲险绝、中宫内敛;颜体则宽博雄浑、中宫外放。

《兰亭序》中共21个“之”字,姿态各异,极尽变化之妙,是感悟结构造型美的典范。

在书法教育工作中,指导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临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笔者将其中的20个“無”字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無”字结构多有不同,感悟到“無”的姿态各有其美。

(三)感悟章法的和谐美
章法是指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在多样统一中显示出作品整体的和谐,章法是对点画线条的再组织。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由正文、款识、印记三要素组成,缺一个必然影响整体的审美效果。

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精心设计它们的表现形式,使其达到整体和谐,章法美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章法也叫布白,黑白均有情趣。

布白,就是对虚实的安排,是创造和谐美的核心。

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

黑色的点画线条是实,点画线条之间的白色空间是虚。

中国书法等艺术最讲究虚实的艺术处理。

计白当黑,计虚当实,虚实相生,皆成妙境。

布白其实是“布黑”的结果,也就是书法家在写字时,把每一个字、每一行字按一定的设想布置好,余下的纸张空间就属“白”了,这也就等于布好了“白”。

书法布白时,讲究字的空间匀称,字与字之间的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等,以及落款、钤印得宜。

使得局部美与整体美和谐地统一于章法美中,达到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错落如扶老携幼,参差若楼观飞惊之效果。

行气贯通是创造书法章法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幅书法作品,总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篇的。

笔连意连、藕断丝连,都是行气贯通的有力手段。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于此可见行气贯通对章法和谐美的重要性。

章法美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欣赏,感悟作品字字相映带、行行相呼应,既有整齐,又有变化,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遒媚劲健的作品章法美。

(四)感悟作品的神韵美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神韵是一种精神气质,最具个性。

神韵美就是书法作品的内涵美。

书法中的神韵是靠点画线条、结构造型、结体布白这些外显的形式因素综合表现出的内在精神风貌。

神韵,可以分为“神”与“韵”两个方面。

“神”是通篇所透出的风格、精神,有沉雄豪劲、清丽和婉、端庄厚重、高逸幽雅等。

“韵”是靠点画线条的动静、起伏、枯潤等变化而造成的韵律、节奏,有抑扬顿挫、徐迟疾缓等。

书法家利用线条的笔墨节奏抒发情感是创造神韵美的基础。

神韵是书法家内在精神、情感通过线条的外在流露,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苏轼在《书论》中把“神”放在书法艺术五要素的首位,所谓的“神”是指书法作品里的神韵,也就是形象的线条造型所表达出的意蕴。

在书法教学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让学生通过点画线条、结体布白体会书法家的某种精神、情感,并给予个人的再加工、再创造,从而体会一幅书法作品独特的神韵美。

历代人对书法艺术美多从神韵方面来评价,如清代周星莲评书法:“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形象地评价了几位书法家书法作品中的神韵。

中小学书法教材、书法报刊或很多书法字帖中,都会刊登一些优秀书法作品,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作品,体会书法背后所带有的神韵之美。

二、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审美力
(一)夯实学生审美基础
优秀的书法作品,“四美”(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和谐美、作品的神韵美)往往集于一体。

若能感悟到书法作品之“四美”,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作品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悟“四美”变成自觉行为,形成常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升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用儿歌、童谣、故事、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审美因素有机渗入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三)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大自然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美,尤其是留意生活中呈现的书法作品,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四)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它的表现手段主要是以中国哲学为核心,书法作品体现出的艺术性特点,主要用矛盾关系来实现,通过体味变化来提升学生审美的想象力。

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字的大小、用墨上的浓淡干枯、章法上的疏密对比等变化呈现的不同意蕴,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

首先品味结字的变化美,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点画的粗细、距离、角度、正欹的变化等。

其次品味章法的变化美,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大小、间距、俯仰、斜正等组合变化,形成不同的布白韵味,从章法布局中感知书法作品美的魅力。

最后品味节奏的变化美,笔画长短、笔法提按、墨色浓淡,行笔快慢等都会形成节奏,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书法的节奏美,给学生审美想象空间。

(五)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组织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书法应用之美,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书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让师生感受传统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书法之美,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外广场上,参加“迎新春写春联送祝福”等现场展示实践活动;在学校活动场上,积极参加学校的书法艺术节活动;在作品欣赏时,积极交流对话,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笔者在教学“每个人都了不起——习字创作”时,要求学生重点从“四美”方面对优秀作品进行鉴赏,感悟美美与共,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三、结语
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要点面结合,重视指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发现美的元素,知行合一,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审美能力,以加强书法文化艺术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