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浙教版数学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上浙教版数学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上浙教版数学第一章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1.1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者】主备黄璐烨。
【内容出处】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三角形,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掌握“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会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角度的大小比较和计算的一些简单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的概念。
4.了解定义、命题、基本事实、定理、推论的意义,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5.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会在简单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6.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7.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8.理解线段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以及性质定理。
【时间预设】课内2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目标】侧重目标1、2、3、4、5、6。
【内容模块】三角形的知识以及命题相关知识。
【时间预设】课内1课时加课前5分钟。
【教学过程】一、先行学习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
二、交互学习段落一知识梳理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做“三角形ABC”3.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5.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三角形的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7.定义: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者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者术语的定义。
8.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实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对定义与命题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定义与命题的运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例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定义与命题实例,如“平行线”、“勾股定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呈现(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阐述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定义与命题。
3.操练(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实例是否为定义与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纠正错误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5.拓展(10分钟)探讨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上
1.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让我们接受新的挑战:
------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两条直线a1,a2 和第三条直线a3 相交.
(或者说:直线a1,a2 被直线a3 所截.))
其中直线a1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a2。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教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与方程1.1 整式的概念与运算1.2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3. 第三章:几何3.1 三角形的性质3.2 四边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绘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
3. 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
2. 教学重点:整式与方程的运算方法,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整式与方程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整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解法。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知识讲解: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性质。
9.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10.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整式与方程的概念、运算方法,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至第五题。
2. 答案:第一题:略第二题:略第三题:略第四题:略第五题: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整式与方程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解法。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b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 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边:AB 、AC 、BC. 角:∠A 、∠B 、∠C. 3、三角形内角的和的规律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 中,∠A+∠B+∠C=180°.4、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4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 b.c ,就有a+b>c,a+c>b, b+c>a. 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CBA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2.会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3.能通过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课堂研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内角, 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 个,它们是 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 个外角.(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哪几类? 二、探索新知1、三角形的中线:如图:取ΔABC 的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线段AD 就ΔABC 的中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中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中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画ΔABC 的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线段AD 就ΔABC 的角平分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吗?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就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角平分线.ABCD3、三角形的高线:如图:从ΔABC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AD.线段AD就ΔABC的高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吗?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这些高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高线.4、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特殊位置关系?(交于一点)三、新知应用例2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高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60°,∠C=40°.求∠DAE的大小.四、课堂小结1、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有几条中线?有几条高线?2、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3、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和高线及角平分线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1.2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过程: 1.定义概念的教学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完成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频率;(5)压强. 3.命题概念的教学1、练习: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 (8)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1 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3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2.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2.1 整式的乘法法则2.2 乘法公式2.3 整式的因式分解3. 第三章分式及其运算3.1 分式的概念及性质3.2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3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4. 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4.1 轴对称图形4.2 中心对称图形5. 第五章数据分析5.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5.2 方差与标准差5.3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整式、分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相应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掌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会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数据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概念、掌握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知识,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
2. 采用图表、示例等形式,使板书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有理数运算练习题;第二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练习题;第三章:分式运算练习题;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练习题;第五章:数据分析练习题。
2. 答案:根据练习题,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章节和内容的逻辑顺序,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循序渐进,避免知识点的跳跃。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b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 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边:AB 、AC 、BC. 角:∠A 、∠B 、∠C. 3、三角形内角的和的规律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 中,∠A+∠B+∠C=180°.4、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4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 b.c ,就有a+b>c,a+c>b, b+c>a. 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CBA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2.会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3.能通过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课堂研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内角, 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 个,它们是 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 个外角.(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哪几类? 二、探索新知1、三角形的中线:如图:取ΔABC 的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线段AD 就ΔABC 的中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中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中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画ΔABC 的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线段AD 就ΔABC 的角平分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吗?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就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角平分线.ABCD3、三角形的高线:如图:从ΔABC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AD.线段AD就ΔABC的高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吗?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这些高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高线.4、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特殊位置关系?(交于一点)三、新知应用例2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高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60°,∠C=40°.求∠DAE的大小.四、课堂小结1、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有几条中线?有几条高线?2、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3、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和高线及角平分线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1.2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过程: 1.定义概念的教学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完成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频率;(5)压强. 3.命题概念的教学1、练习: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 (8)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判定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实例和图示,直观地展示三角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示,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解释。
2.准备一些三角形实体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实例和图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例如,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形状和作用。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1.3 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与系数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数运算示例表。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新课导入:1) 讲解实数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实数的分类。
2) 介绍无理数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无理数的性质。
3) 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强调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3. 例题讲解:1)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法。
2)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1) 实数的运算练习。
2)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和应用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分类、性质、运算。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与系数的关系。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题:实数的混合运算。
2) 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 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关于实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探索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判定和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和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三角形模型或教具,用于展示和操作。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呢?”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给出的三角形实例,判断它们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第1节:数的分类及性质第2节: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判别式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实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2. 新课:(1)讲解实数的分类及性质,举例说明。
(2)介绍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引入一元二次方程,讲解其定义、判别式及解法。
3. 例题讲解:(1)实数的性质应用题。
(2)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题。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分类及性质2. 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3.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实数性质的应用题。
(2)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题。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题。
2. 答案:详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研究实数的更多性质,提高数学素养。
(2)拓展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说明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实数的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上。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1.3 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2.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3. 第3章:图形的翻折与旋转3.1 翻折变换3.2 旋转变换3.3 平移变换4. 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 数据的收集4.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实数的分类和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 掌握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变换。
4.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无理数部分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图形的翻折与旋转变换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和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数教学挂图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模型数据收集与整理示例表格2. 学具:练习题册画图工具(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实数教学:引入实践情景: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讲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翻折与旋转教学:引入实践情景:生活中的翻折与旋转现象讲解翻折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入实践情景:如何收集和整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表示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定义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3. 图形的翻折与旋转:翻折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平移变换的概念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实数的运算练习题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练习题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练习题数据收集与整理练习题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练习,提供详细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学生对实数、一元二次方程、图形变换和数据收集整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和辅导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实数的更多性质和应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收集身边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数据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1. 实数的无理数部分的理解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如π、e等。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二次根式》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以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
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以及二次根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PPT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二次根式解决问题。
2. 概念讲解:介绍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示例解释二次根式的概念。
3. 性质讲解:讲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如二次根式的正负性、非负性、平方根的性质等。
4. 运算讲解:讲解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方法。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和应用的作业题。
六、板书设计1. 二次根式的概念2. 二次根式的性质3. 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4. 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二次根式的概念。
2. 请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3. 请举例说明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求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辅导。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次根式的应用,如在几何中解决面积问题,或者在物理中解决振动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
6:小结:角形的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7,布置作业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让每个学生拿一张三角形纸片,把其中一个内角对折一次,使角的两边重合,得到一条折痕。
(问学生折痕是什么形状?)2、请每位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被折痕分割的二个角的大小,得到什么结论?(得到折痕平分这个内角)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是线段)一、合作交流,探讨结论请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角平分线的特点。
(三条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任意画一个?ABC,用刻度尺画BC的中点D,连结A D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让学的中线的形状也是线段生理解三角形)请同学回答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中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三条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线如图在?ABC中,∠BAD=∠CAD,AD是?ABC在?ABC中,D是BC的中点(或B D= DC),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
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范例1 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450,∠C=600,求下列角∠BAE,∠AEB。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条件,教师作好引导四、巩固练习五、拓展与应用让学生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做更灵活的计算与应用六、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七、作业布置1.2定义与命题(1)【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含义.3.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难点:象范例中第(3)题,这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定义概念的教学从以上两个问题中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BI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命题概念的教学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答案:句子(1)(3)(5)(7) 对事情作了判断,句子(2)(4)(6)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其中 (1)(3)(5)判断是正确的,(7)判断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象句子(1)(3)(5)(7)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说明: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要突出语句的作用.句子根据其作用分为判断、陈述、疑问、祈使四个类别.定义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而命题属于判断句或陈述句,且都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 3.命题的结构的教学告诉学生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三、师生互动 运用新知下面通过书本中的范例介绍如何找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4)同角的余角相等;(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6)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例2 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若a<b ,则a b -<-;(2)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3)在ΔABC 中,若AB>AC ,则∠C>∠B 吗?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解方程0322=--x x ; (6)1+2≠3.答案:(1)(2)(4)(6)是命题,(3)(5)不是命题. 例3(1) 请给下列图形命名,,并给出名称的定义:① ②(2)观察下列这些数,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52,-2,0,2,8,14,20,… 答案: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学了什么?教师做补充.三个内容:⎪⎩⎪⎨⎧分组成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命题的的结构:通常命的判断的句子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件子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定义的含义:规定某一六、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1.2定义与命题(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和定义的概念?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定理、公理和命题。
?情感目标: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公理、命题和定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合作学习:1:复习命题的概念,思考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 边长为a (a >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3/4a2.(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 对于任何实数x,x2<0.提问:上述命题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2:得出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说命题,然后指定第二组中某一个人来回答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二):举例: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 x=1是方程x 2-2x-3=0 的解。
(2) x=2是方程 (x 2–4)/(x 2-3x+2)=0的解。
(3) 如图,若∠1=∠2,则∠3=∠4。
(4)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像和原图形全等。
(三)讲述公理和定义1:公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
这样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然后提问学生:你所学过的还有那些公理2: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3:举例 请用学过的公理或定理说明下面这个命题的正确性:“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四)作业:1.3证明(1)【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新课教学1、 合作学习参考教科书P74: 一组直线a 、b 、c 、d 、是否不平行(互相相交),请通过观察、先猜想结论,并动手验证2、 证明的引入(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2 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
教师对具体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
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
(2)通过例2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例2、 证明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证明的结论(求证)。
小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 (1)按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3)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三、 例题教学例2、 已知: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AO=CO ,BO=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