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总结
辨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方法论及应用举例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应用举例]
辨析: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意识现象,因此,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世界上虽然存在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大类,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结果,都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它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3)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这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
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
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是: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另一方面,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因此,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国情,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的,同时也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科学结论,是我党从我国现阶段客观存在的情况出发,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的。

据此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及方针政策,都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用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必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
辨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要点:
(1)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题中的观点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笼统地认为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则是片面的。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

②物质的运动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又叫客观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部分基本原理、方法论及应用举例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
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错误倾向]
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应用举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造福于子孙后代。


请运用哲学原理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略)。

(2)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地球不堪重负,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而环境恶化,资源的滥用乃至枯竭,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三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

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应用举例]
简要说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1)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略)。

(2)“刻舟求剑”故事的楚国人承认舟、水、剑的客观存在,却看不到三者都是运动着的,也就是否认了物质的运动,结果虽然“刻舟”而“求剑”失败。

(3)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要坚持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倾向]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应用举例]
辨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那么“稳如泰山”又该如何理解。

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泰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存在着。

(3)科学研究表明,泰山不仅是几百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且由于内部分子的运动,使它升高了几百米,并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运动。

离开了运动不仅没有泰山的形成,也不会有它在地球上的存在。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弱点。

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错误倾向]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应用举例]
辨析:矛盾的特殊性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完全不同的。

答案要点: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得出承认矛盾特殊性这一点是正确的。

(2)矛盾不仅有特殊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也总要和其他同类事物具有相同之处,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只能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而不能说世界上的事物完全不同。

(3)上述观点,只承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地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错误倾向]
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应用举例]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要点:⑨
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


试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开展的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也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但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就要改变。

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看到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

(2)现阶段,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

他们兢兢业业,廉洁奉公,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党内确实存在一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是支流。

但如果不加大力度去清除它,必将损害党在人。

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政权的性质和稳固。

所以,我们务必加大工作力度,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3)任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是割裂开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应用举例]
辨析: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答案要点:
(1)两点论就是在处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

因此,两点论是指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

(2)重点论是指在处理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重点论是两点论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

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是统一的。

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基本原理、方法论及应用举例
1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3.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研究事物质变的条件,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第二,实现我国下世纪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要实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须分三步走,经过一步一步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一发展目标完全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③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是错误的;悲观失望,畏缩不前,也是错误的。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为实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16、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通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第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第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错误倾向]
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又不能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应用举例]
试运用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
(1)原理内容(略)。

(2)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是新事物。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热结果,社会主义制度是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4)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在其初级阶段是不完善的,相对弱小,加上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有迂回曲折,这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但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17、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15.③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案要点;
(1)材料一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第三,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需要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材料二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这种联系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注意到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既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现象与本质;又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不能将二者割裂。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应用举例]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2)为什么“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答案要点:
(1)现象与本质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因此,认识事物只能从现象人手。

只有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积累十分丰富的和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
17.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与规律。

材料三说明认识应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2)从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应当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4、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应用举例]
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人们建房以前就有了房屋设计,拟定了施工的方案,预见到施工的结果,并在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方案,积累经验,提高认识。

材料三:鲁滨逊飘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鲁滨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要点:
①材料一说明实践具有客观性。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所以,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材料二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的活动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进行的,具有能动性和目的性。

③材料三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个人实践总是社会实践总体中的一部分,都依赖于社会实践,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