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总结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①判断一个范围是不是生态系统,先判断它的组成是否同时具备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再看其生物部分是否完整,即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不在于生物数量的多少和空间的大小,主要在于生态系统各部分是否齐全。
例如,生态瓶也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想一想:
①一片森林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生态系统。
③一片农田的所有农作物和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
④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和海洋中的阳光、水等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即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竞争、合作和寄生等。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
空气
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
生物因素中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
①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猎豹与羚羊。
②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配偶等,如杂草与水稻。
③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④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
⑤合作: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
两者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①合作与共生的区别:共生是指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呈“同生共死”变化。
合作关系中,双方只是通过合作谋取最大利益,不会“同生共死”。
②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曲线图:
图甲表示捕食关系,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图乙表示竞争关系,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图丙表示寄生关系,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物有利。
图丁表示共生关系,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曲线呈“同升同降”特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
例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来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①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谁影响了谁。
②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产生了变化——环境影响生物;因为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生活方式上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环境。
练一练:
①生物的生活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
②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
③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
④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⑤“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
⑥“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致此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海拔。
()
⑧“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导致此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
1.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的是()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
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D.蚯蚓能疏松土壤
2.在处于平衡状态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3.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此过程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
已不存在食物关系
B. 在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I的农药,蜘蛛数量
将增加得更快
C. 在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
D. 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4.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橡树树叶的长度,有的长3cm,有的则长达8cm.形态上存在差异的不同种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存在差异,如叶片面积小的物种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的气候.下图为某地3种不同植物叶面积与单位面积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如果该地遭遇干旱,根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甲比植物乙更能适应
B.植物乙比植物丙更能适应
C.植物丙比植物甲更能适应
D.植物甲和植物丙具有同样的适应能力
5.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如下图。
依
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大小呈现波动现象
C. 捕食者种群大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大小的影响
D. 被捕食者种群大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大小的影响
种群: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
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物部分生产者
主要为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
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白蚁、蜣螂、秃鹫等腐食
性动物。
将生物的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来源是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消费者为生态系统的非必需成分,其中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想一想:
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②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③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
④所有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分布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最适应强光环境的是W
B. 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 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D. 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书写:生产者→消费者,如:草→鼠→蛇→鹰
(1)每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都是生产者(植物),终结于最高级的消费者(动物)。
(2)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沿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营养级依次为第二、三、四营养级。
(4)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数量最多。
(5)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营养级越高,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6)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食物链中营养级不是越高越好。
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②在“ 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最多,狼获得的能量最多。
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
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的计算
图2-2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请写出最长的一条
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例如,图中蛇与鼠的关系是捕食,鹰与狐的关系是竞争,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改变对其他生物有影响。
例如,草大量死亡,则鼠、蛇都会减少;如果鹰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蛇的数量变化是增,一段时间内蛇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5.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生物的富集作用)
例如,此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鹰。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存在相反关系。
1.[2018·广元]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蚂蚁
B.几只小猫
C.一个家庭
D.一块农田
2. 如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油菜、细菌和真
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甲、乙、丙、丁代表生物),图中代表油菜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18·济宁] 如图2-5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
量最终来自太阳
4.杭州西湖是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西湖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B.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西湖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D.如果极少量含N 、P 的生活污水排入西湖必将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
5.如图T1-5所示,有人在种植床上种农作物、鱼缸内养鱼,自创循环生态。
鱼缸中的水被水泵定时抽上来,水和鱼的粪便滋养了种植床上的农作物,水经种植床和农作物过滤后流回鱼缸。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鱼缸中的所有物体构成了一个群落
B.鱼缸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C.鱼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D.鱼通过异化作用产生的粪便能促使农作物生长发育
6.图T1-6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 、b 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 是捕食者,b 是被捕食者
图
T1-5
B.如果a灭绝,则b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关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7.如下图中图(一)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一)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二)为图(一)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如果图(二)中
的A、B、C、D表示图(一)中的四种鱼,图(一)中和A、B、C、D
对应的成分是_______。
(2)图(一)中③表示丙成分通过摄食过程,食物中的_________流入动物体内。
(3)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该湖泊水质恶化,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威胁。
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疯长及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引起的。
从生态成分来看,绿藻属于________,为解决水体发绿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湖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是图(二)中的_______(填序号),投放鱼苗可以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8.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
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主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其治理过程如图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
(1)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
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质。
从生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_______。
(2)最后还可适量投放鲢鱼、黑鱼等生物,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图中,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该图中脊椎动物所属的类群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_____;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是_______。
(3)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图丙又可以体现图丁?_________。
(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