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东新区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共20 题,每题 2 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在先人看来,“今”是指
A.炎黄传说B.大禹建夏
C.武王建周D.始皇一统
2.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
A. 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
C.国民构成 D. 制度特征
3.中国古代历史上,异域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向传入中国(如右示意图)。

其中,两汉时期通过方向①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是
A.佛教文化B.基督教文化
C.道教文化D.伊斯兰文化
4.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是
A.《梦溪笔谈》B.《几何原本》
C.《海国图志》D.《天演论》
5.唐都长安与宋都开封同为百万人口大都市,但开封城内来自于西域的人却很少。

其重要原因是边疆地区崛起了
A.北魏 B.西夏 C. 金国 D.蒙古
6.中国通过海上丝路出口的货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纸张B.铁器C.瓷器D.香料
7.15世纪末,赞助探险家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
A.英国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8.据统计:1793 年,英国的棉布价格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主要原因是英国
A.完成圈地运动B.发生工业革命
C.扩大资本输出D.推广农业机械
9.观察右图,导致非洲政治版图变化
的直接因素是
A.工业革命的扩张
B.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C.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
D.同盟国与协约国博弈
10.19 世纪 50 年代,英法联军以蒸汽战舰炮轰某国要塞,并迫使其君王厉行改革进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里的“某国”是
A.中国
B.俄国
C.日本
D.德国
11.右图是法国画家福兰创作的漫画《大
日子》,以此纪念法军所创造的奇迹。


“奇迹”指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2.“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总统向人民
承诺“把钱放在银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为此采取的举措是
A.规范金融秩序
B.实行以工代赈
C.缩减农业生产
D.协调劳资矛盾
13.右图邮票上的头像是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法国外长舒曼、意大利总理加斯贝利。

邮票纪念的是
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14.马歇尔计划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最终目的则是
A.争夺欧洲 B.构建北约
C.统一欧洲 D.遏制法西斯
15.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彻底破坏了东亚传统政治格局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直接导致右侧纪念币停止发行和流通的是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法币改革
17.历史精神是指重大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启示与意义。

下列精神中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是
A.红船精神B.延安精神
C.长征精神D.井冈山精神
18.“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歌词中的“八省”主要位于中国
A.南方地区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D.中原地区
19.“4 月 24 号星期天一早,共产党的先头部队进入城里。

共产党极有渡江效率和静悄悄地夺取了首都。

”文中的“首都”是指
A.北平
B.南京
C.重庆
D.武汉
20.下列口号流行于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是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综合题
(一)遗存与历史记忆
遗存是对往事的记忆与见证,是珍贵的历史资源。

21.请将下列“历史遗存”与“历史时期”相对应(填写字母)。

(8 分)
历史时期历史遗存(1)两次鸦片战争()江南制造局早期船坞(A)
(2)洋务运动()淞沪会战四行仓库旧址(B)
(3)国民大革命()《上海土地章程》原件(C)
(4)抗日战争()“四一二”宝山路惨案遗址(D)
22.上海历史遗存尤为丰富,有史前文化遗存、革命活动遗存、工业建设遗存、殖民扩张遗存等。

请依据分类,将下列遗存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7 分)
崧泽文化(A)工部局大楼遗址(B)中共“二大”会址(C)
外滩万国建筑群(D)轮船招商局老码头(E)《新青年》编辑部旧址(F)
上海解放纪念碑(G)
(二)马铃薯与世界历史
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

1565 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

1770 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自《土豆的悲喜剧》材料二: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

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

“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

赫尔曼•莱(Her 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

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20分)
23.依据材料,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4 分)
24.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6 分)
25.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麦克尼尔“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观点?(10 分)
(三)民国八年
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

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
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

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
直行也。

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申报》时评
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报道:
5月6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 月 7 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月7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 月 20 日)
问题:(25分)
26.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4 分)
27.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6 分)
28.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15 分)
浦东新区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答案(试批稿)
一、选择题(共20 题,每题 2 分)
1. B;
2. D;
3. A;
4. B;5.B; 6.C; 7.D; 8. B;9.C;10.B;
11.A;12. A;13.C;14. A; 15.C;16. C;17. A;18.A;19.B; 20.B。

二、综合题
(一)
21.(8 分)(1)C;(2)A;(3)D;(4)B;
22.(7分)(1)A(2)CFG(3)E(4)BD
(二)
23.15 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引种到中国;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任二,2 分)。

24.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

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
文化。

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任三, 6 分)
25.水平1:能结合史料,基于唯物史观对麦克尼尔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

(8—10分)
思路一:认同,从环境和物质(农业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评价。

能指出马铃薯培植和推
广受到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需要的影响;马铃薯推广是促成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马
铃薯推广与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世界由分散趋向一体的进程是一致的;马铃薯推广折射出
以西方(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和现代工业文明形成等。

(8—10 分)
思路二:不认可,能结合史料,基于唯物史观对麦克尼尔观点进行批驳。

能指出现代世界
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进一步指出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作为表征的马铃薯,而是
造就马铃薯活跃的各种现代因素,如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或指出麦克尼
尔作为美国的环境史学家,从西方或美国视角,片面地扩大了马铃薯的作用,并结合材料加以
反驳。

(8—10 分)
思路三:不完全认可,综合思路一和二。

(8—10 分)
水平 2:能够合材料,史论结合论述麦克尼尔观点的合理性。

(4—8 分)
思路一:能依据材料,概括经济、民生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史实表达认同,逻辑清晰。

思路二:以促成工业化(或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进行反驳,逻辑清晰。

水平 3:只简单表达自己观点或者罗列史实。

(1—3 分)
(三)
26.五四运动(2 分);依据:“民国八年”是 1919 年;事件发生在北京,后扩散到上海等地;
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反日运动。

(任二,2分)
27.材料一: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2 分)
材料二:日本舆论认为这是排日行为,是义和团式的破坏,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2分)
材料三: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

(2分)28.层次一:能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从各方立场(或利益诉求)辩证地展开评价(13—15分)
五四运动发生于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当事各方所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

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
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日本则关注维护一战后在华获得的侵略权益,敏感中国的爱国
事件和西方的反应;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战后美国(或西方)社会的弊病。

层次二:能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辩证地看待对各方的观点,但未能结合复杂的国际国内
形势。

(8—13 分)
如能指出各方都看出五四运动爱国意义与影响。

其中,中国舆论和美国学者杜威对五四运动
的同情与认同,具有进步意义,但仍对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寄予期望。

日本舆论将五四运动
归于排日运动,斥之为学生义和团,认为有美国在背后支持,是一战后美日在亚太争夺中国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