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的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阐述了什么是常规科学并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贯穿全文的前提条件。

因为文章中讨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结束都是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中展开,在后文中库恩甚至现实地直接指出“科学生活中的最坚定的原则之一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只针对他的同事这个团体工作,团体的成员分享他的价值和信念。

”以至于“在一个学家培养教育的最好阶段以前,教科书都系统地取代了那些使他们的写作成为可能的创造性的科学文献。

”这亦深深的体现了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其它成员甚至是人文学家们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范式能够找寻到深深扎根的土壤,也正是这样使得科学革命的完成、范式的彻底转换如同库恩在文中调侃一般——“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知道最后抗拒者死光以后,整个专业有会在一个单一的新范式内工作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而科学共同体亦能通过此等办法让人统一在同一范式之中。

毫无疑问,科恩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一种崭新的科学观。

他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秩事或年表的堆成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最新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最新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报告人:王燃绪论:历史的作用科学史也就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在何时发现或发明的;二是描述和解释那些阻碍着科学以更快的速度累积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但是今天的科学史学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胜任这两个任务了。

一方面,附加的研究让他们难以回答诸如“氧何时被发现”或者“能量守恒最先由谁提出”之类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难以区分过去的“科学”于那些在今天被打上“迷信”标签的东西了--用库恩自己在后面章节中提出的观点分析,可以认为科学史已经遇上了常规范式无法解决的危机,于是科学史学的革命就到来了。

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radigm)。

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

而常规科学是会遇到危机的,或者按库恩的说法,是“反常”。

当反常发生、且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使那些反常与预期一致的时候,科学共同体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反思,于是也就进入了非常规研究的阶段,并且最终会导致科学共同体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诺,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实践的新的基础。

--这种非常规研究时期,就是库恩所称的“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第二-四章)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是人类思维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历史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科学思维的演变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以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为例,通过对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示了科学思维的转变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注重观察和经验,而伽利略则强调实验和数学模型的运用。

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将科学方法置于优先地位。

科学思维的转变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和知识体系的演变。

在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垄断了知识的传播与解释,这导致了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思想的束缚使得科学思维长期受限。

然而,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他们逐渐搭建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并将其系统地传播出去,从而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控制。

这是科学革命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知识体系演变的关键。

科学革命的成功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作用。

观察告诉我们现象的存在,实验提供了验证和验证假设的手段,理论则对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和整理。

这种互相支撑、不断修正的过程构成了科学的核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学思维不仅仅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运用科学思维,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

此外,《科学革命的结构》还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发展的特性。

科学是一种不断演进和更新的知识体系,它不断借鉴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正是这种不断质疑和求证的态度,才使科学持续地前进。

而不确定性则提醒着我们,世界并非绝对可知,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在不确定性中不断探索。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状态和过程
5
3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工 作的启示
其次,不可通约性提醒我们, 要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 方法,以不断推动个人的学习 和成长
首先,范式的概念提示我们, 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新时,需 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假 设作为指导
深入分析
4. 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库恩将科学发展分为 两种状态:常态科学 和非常态科学。在常 态科学阶段,科学家 们主要在既定的范式 下进行研究,解决范 式内的问题。而在非 常态科学阶段,由于 范式的转变,科学家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
3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我认为,《科学革命的
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
最后,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的划分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改变思路 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5
结论与总结
结论与总结
1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 们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解释与预言以及常态科学与非常 态科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目录
-
1 背景介绍 2 深入分析 3 个人观点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5 结论与总结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 马斯·库恩(Thomas Kuhn),他 通过深入剖析科学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革命结 构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 来,便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我们将 一起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的核心观点、影响及对我们 的启示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第一篇: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

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4000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4000

转变的观念与不可通约的范式摘要对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书体会。

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由最初的感受,对科学与变革的初步认识,对范式的思索和了解,以及对于不同世界观的认识及对反证法的一些看法构成。

关键词科学革命范式反证法不可通约性一最初的感受早些时候曾在车文博老师的《西方心理学史》中接触过关于范式和科学革命的描述,当时便深深地被这种描述所征服。

科学,究竟何者可以称之为科学?或者说什么样的才能算作科学?虽只是粗浅的读了一遍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也是大有收获,深深地被其思想的深刻和透彻所折服。

也大有一种相见恨晚,对哲学知之甚少的遗憾。

心理学,如果严格按照库恩的观点来描述的话,心理学只能算是前范式阶段的科学。

学派林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以及晚近兴起的进化心理学,都在试图以自己学派的理论框架来诠释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

这便是库恩提到的,不同学派在各自范式下,或者说学科基质下都难以达到对其他学派的说服。

各个学派都有属于对自己学派的理论框架的详细描述,并且在学术阐述中必须进行描述的部分(虽然有时候并未陈述,但也必然是表明自己的学派),这正是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科学的状态。

心理学的长期不统一状态也导致了对于多学派的全面学习,虽然心理学可能真的是一个前范式阶段的科学,但我认为心理学与其他科学有所不同,学派之间虽有差异,但在学习时却是处于一种兼容状态,学精神分析并不妨碍行为主义或者进化心理学的学习。

因而使心理学的成员可以在不同学派间省去翻译这一库恩提出的学派间的交流模式。

心理学已经达成了很多的共识,但是心理学还需要时间。

二科学与变革言归正传,我认为用唯物史观来形容库恩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如果把那些过时的信念称作神话,那么,神话也可以通过导致现有科学知识的同类方法产生,也有同样的理由成立。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把它们称为科学,那么,科学就包含着与我们今日的信念完全不相容的一套信念。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该书是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乃至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震动,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浪潮,并开创科学哲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

本人在拜读该书之后,深受启发、颇有心得。

下面就本书的主要内容逻辑框架及本人从中所受的几点启发,具体详述如下:(一)该书主要内容逻辑知识框架本书共14章,其基本思路则为探索科学革命的发展进程,指出发生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一定发展模式,即“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而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

范式大体说来就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本书围绕“范式”的改变而展开,在传统的常规科学中发现“反常”,而“反常”又构成对现有范式的根本威胁,进而造成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形成,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等待下一个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

逻辑结构图如下1所示:图1 本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图(二)科学发现需要“创新”意识在旧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常现象会不断出现,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逐步构成对现有范式的威胁,即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科学革命始于危机,发端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在创新,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以至科学革命发生,新范式取代旧范式。

可见科学发现对于新范式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并非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科学发现,因为发现需要“创新”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旧范式的约束,下面将举一个经典案例来阐述上述观点。

约翰.道尔顿以“化学原子论”而著名,了解一下他从事其研究工作时的学术背景就会知道,直到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后阶段之前,道尔顿既不是一个化学家,对化学也不感兴趣,他其实是个气象学家,研究关于水吸收气体和气体吸收水等物理问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通过对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指出,科学革命的核心在于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而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探索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到十七世纪的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理论建构,科学革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我深刻感受到科学革命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除了历史过程,书中还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包括了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方法的变革和科学实践的变革。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在科学观念的变革中,人们逐渐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开始用理性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自然界。

在科学方法的变革中,人们逐渐建立了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论,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实践的变革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建构,逐渐建立了现代科学的体系和范式。

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也意识到,科学革命的精神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深信,《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

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

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

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

”(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疑难(从而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的思考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的思考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的思考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关于科学革命的相关文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思考了科学发展的问题。

首先,在阅读中我发现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方法的进步,二是学术共同体的变革。

科学方法的进步包括实证主义的提出、实验法的确立以及归纳与演绎法的转变等,这些方法的不断革新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学术共同体的变革则体现为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开始相互通信、共享知识,并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的思考,使我深刻意识到科学是一项持续不断的,人类共同参与的活动。

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发展是渐进的,并且受到了时间与社会因素的限制。

在科学革命之前,人们的认知受到了教条主义和神学思维的束缚,科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验证已经确定的理论或信仰。

而科学革命的出现,迅速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注重实证研究、观察现象、提出新的假设,并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基本规律。

然而,科学革命的结构也给科学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科学革命的结构使科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体系,科学家们往往固守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新的理论与观点。

这种思维的约束往往导致科学研究陷入僵化,进一步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革命的结构也使科学发展受到了诸多社会与政治因素的干扰。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科学家们可能面临着观念上的束缚和研究上的阻碍。

对于科学发展的思考,我认为科学家们应该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并勇于接受新的理论与观点。

同时,政府与社会也应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鼓励科学家们进行独立、自由的研究。

通过修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其它学科、社会利益进行合理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通过读后感的整理,我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2000字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2000字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2000字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科学革命的内涵,我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斯特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斯特恩在书中指出,科学革命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斯特恩从多方面揭示了科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突出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首先,斯特恩指出,科学革命的发生是在欧洲文化氛围下展开的,因此文化氛围是影响科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

文化氛围是欧洲社会的核心,它提供了一个以自由思想和自由追求知识的环境,从而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其次,斯特恩指出,科学革命的发展还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宗教思想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并且赋予了科学家们自由探索的权利,为科学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再次,斯特恩指出,科学革命的发展还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

经济发展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最后,斯特恩指出,科学革命的发展还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政治环境的稳定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从而使他们能够放心地探索和发现,从而使科学革命得以顺利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杰弗里·斯特恩深入研究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多种角度揭示科学革命的发展,深刻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革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书令我深深感受到,科学革命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从综合角度出发,加强历史学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革命的含义。

我从本书的阅读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深入了解了科学革命的发展,而且增长了对历史学研究的兴趣。

我将继续研究科学革命,深入探索科学革命的内涵,以求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革命的历史进程,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围绕着“科学革命的本质”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对“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危机”等概念的阐释,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得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来进行的”这一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对“范式”的理解展开,并通过分析“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来说明为何要以“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的引入。

一、“范式”是什么?“范式”一词贯穿全书,库恩在书中首先便提到了他对范式的理解,即范式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些著作或理论取得的成就能够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还给这些拥护者留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但凡拥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便可以被称为范式。

书中对范式的阐释很多,例如“范式是科学家观察自然的向导,是他们从事研究的依据”、“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素”、“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等,但这些解释都只能说明范式的某个方面,要理解范式的含义还需要分析范式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个新的范式产生之前有一个“前范式时期”,库恩对这一时期的解释是“许多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她们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组合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科学”,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竞争着的学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从事科学研究,并企图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去解读整个学科范围内的科学,但他们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不同学派所使用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都是不同的,在众多学派的竞争中,逐渐有一种理论胜出,为众多的科学家所接受,这些科学家开始以这一理论来研究和解读世界,这一胜出的理论便被称之为“范式”。

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它能领导整个学科内的科学家在共同的理论框架下、遵循共同的规则来进行科学研究。

正是有了被科学家广泛认同的范式,科学理论的精度和广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正如库恩所说“范式具有科学理论的推进器的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这本书里提出的范式概念,那可真是个新奇又厉害的想法。

就好比科学研究是一场大型多人在线游戏,范式就是游戏规则。

以前我觉得科学就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发现新东西就好。

但原来,科学家们都是在范式这个大框架里玩呢。

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去找证据、做实验,就像玩家按照游戏规则打怪升级。

不过这范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它遇到太多解释不了的怪事儿的时候,就像游戏里突然出现了一堆不符合规则的神秘事件,科学革命就可能要发生啦。

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科学发展的这种独特看法。

以前觉得科学就是直线上升的,像爬楼梯,一步一个台阶,新的理论总是比旧的好。

但书里说不是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有那种大变革的,就像游戏突然更新版本了,整个界面、玩法都可能不一样了。

而且新范式刚出来的时候,就像新游戏刚上线,很多老玩家(老科学家)可能还不适应呢,还会怀念以前的玩法(旧范式)。

这就像我们平时习惯了一个东西,突然要改变,肯定会觉得别扭。

但是这也让我想到,科学的世界可真够酷的。

它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它就像一个有生命的大怪物,不断地进化、变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的争论啊、坚持啊,就像游戏里不同阵营的玩家在吵架,都觉得自己的玩法才是对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争论,科学才能不断地往前走,就像游戏因为玩家的各种建议和争吵才会不断更新改进。

在这个科学的大游戏场里,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新范式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带着全新的能力(解释现象的能力)来拯救世界(科学世界)。

但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大家接受的,就像超级英雄刚出现的时候,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这时候那些敢于接受新范式的科学家就像游戏里最早尝试新玩法的先锋玩家,他们得冒着被其他玩家(其他科学家)说不靠谱的风险。

读了这个评价研究后,我对科学的认识就像从二维世界突然进入了三维世界,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趣了。

科学不再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遥远的发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变革和冒险的大舞台,科学家们就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新的剧目(科学革命)。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我阅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作者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

我选择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3年1月出版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中译本,由金吾伦、胡新和编译而成,是该书的第一版。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为我打开了科学哲学的大门,书中有许多概念或观点都是我之前从未考虑甚至注意到的。

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在此列出书中几处让我特别有感悟和看法的部分。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从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始终无例外地被理解为,科学方法只是由收集这些资料与教科书的理论概括联系起来所使用的逻辑运作,二者凑合在一起的结果而已。

库恩在本书一开始便否认了当时教科书的制定方式以及教科书对初学者的错误导向。

他认为,教科书归根结底并没有论证各种学科学说的正确性,而是在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该学科现有的常规科学,学习当今的所谓正确的日常科学,以便日后能够熟练地运用范式中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的发展其实并不像教科书中写的那样循序渐进,有条有理,科学研究也不仅仅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充满了对前人制定的规则和方法不断地修正以至于不断地颠覆的过程。

虽然我对于科学的发展并不熟悉,但这番关于教科书的论述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在阅读刚开始时就产生了共鸣。

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是中国中小学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小到大我们的教科书里充满了各种“正确”的定理和公式,我们所要学的永远都是运用这些公式和定理去完成课本中的所有课后习题。

我不否认这样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尽快地熟悉我们所在学习的学科,从而帮助我们未来进一步地运用所学的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对创造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而我认为在科学研究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会质疑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网络)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网络)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整理)【这是整理了一些豆瓣书评,将其汇总,利于初读者掌握,在此感谢前人对本书的看法与评论。

后面的一些章节没有具体分开来讲,读者可参看其他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那就是“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得出的”“本文旨在勾画出这个形象的轮廓,使新编年史学的某些含义更加明确。

”知道这些,那么就对后面几章的阅读有了清晰的轮廓,使得阅读相对容易一些。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在这一章开头,作者便向我们明确了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常规科学”和“范式”。

所谓“常规科学”,就是“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而“范式”是指具有两个特征的成就,一是有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二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常规科学时代的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正在挑战着“范式”。

那就是对于原范式不熟悉的局外人,他们可能提出解决一揽子问题的方案。

例如道尔顿的原子论。

道尔顿本是气象学家,在研究气体混合的过程中,他对构成气体的微粒产生了兴趣。

当时化学界并没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当时的化学家们认为碳酸气(二氧化碳)在不同的实验当中碳含量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

但道尔顿这个外行人基于古希腊哲学中原子论的观念,认为碳原子、氧原子必然在其中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匹配。

由此,他展开研究,并于1799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对科学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前范式时代科学研究的状况,到范式的确立,常态科学研究中异于已有范式的反常出现,危机随之出现以及以危机为契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一个新的与现有范式不重合的范式的出现。

科学便是在这种循环模式的状态下向前迈进,而库恩也在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不可通约性,认为在范式演进的不同时期,建立在不同范式基础上的科学不可相互比较。

这种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新路径。

在本书中,库恩将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科学哲学领域,提炼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范式更替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库恩在本书中展现出了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和创造性思维,他通过构建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史被革命的断裂分为不能轻易地进行比较的各个周期这一新观点。

《结构》一书在科学史和科学研究领域无疑占有崇高的地位,也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于这本书的光环同在的,是无数学者对这本经典的质疑。

本文也将就本书中的相对主义和编史学方法展开讨论。

相对主义是库恩思想的鲜明特点。

在对于历史演进的探讨中,库恩将革命引入科学范式革新的过程,将历史分为革命性的断裂,但它们既不整齐也不绝对,此外,在这些断裂之间还是有连续性的:每场革命既是断裂也是演进。

在《结构》中,库恩却大肆渲染这些断裂,虽然暴力革命(对旧有范式的推倒重建)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库恩在本书中为了说明革命或范式更替的这种作用,忽略了演进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在库恩阐明其观点的同时无疑也留下了一个逻辑漏洞。

库恩更多强调了质变,即新范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方式取代旧范式,如量子论和相对论对牛顿力学。

他同时认为科学家解决技术难题时离不开形而上学背景和方法论预设,但是这些东西并非整齐划一,这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色彩,从而使得对于革命性断裂的分析含混不清,其重要性又被放大的倾向,同时又对将科学研究的过程过分地形而上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论断过于绝对地否定了存在于科学研究中的共识性或一般性的科学模型。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一,概要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发展过程,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无一例外,都要经过“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常规科学”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推动作用的便是范式的转变。

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的一种信念,它包括了定律、理论、应用、仪器和模型等。

范式是一个科学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也是进入常规科学的标志。

常规科学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它通过解题难活动,消除反常,借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和提高其精确程度而逐步完善范式。

但是当现有范式无法预测和解释反常时,这些反常对范式产生严重威胁,这时危机就产生。

如果现有的常规科学无法解决危机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某一部分人意识到现有范式的局限性,科学革命便开始了。

科学革命期间,不同的候补范式之间,同时也与旧范式彼此竞争着,希望确立自身的新范式的地位。

因此,科学革命的主要实质在于用新范式取替旧范式。

新旧范式之争的仲裁者是科学共同体,他们的选择并不全是基于理性的考虑,非理性因素占据很大的比例。

由于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革命所带来不仅是理论、方法和定律上的变化,革命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变化。

一旦一种新范式的地位确定,科学又将进入新的常规时代,在新范式的指导下,向前发展。

二,分析论证结构1,问题(1)核心问题:科学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起来的(2)衍生问题:A,科学是怎么样进入到常规科学的?B,范式与常规科学的关系是?C,在常规科学里,为什么能引起范式的转换?D,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思路库恩想要揭示的是科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文章的一开始,库恩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学革命。

因此,接下来他必须解释科学革命是如何推动科学的发展的。

首先,通过电学研究这个例子,库恩描述了科学是如何从前范式科学进入到常规科学的。

接着库恩解释了范式与常规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如氧气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等例子,来阐述反常的出现,从而引起为危机,最终导致范式的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它关注三个焦点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范式越为广泛,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具有某些相似性。

社会危机导致政治阵营的分裂,其间运用不同评价方案的政治力量无法解决框架内的分歧,只能选择武力或者其他方案。

而科学革命也是如此,当代表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没法协调彼此的“不可通约性”时,他们也会运用超出常规科学的评估手段来竞争。

因此,科学革命是指发展中非累积性事件,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被一个崭新的范式取代。

常规研究时期和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存在一定差别,常规时期科学家往往意愿找到用原有范式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仅仅停留在完善范式的步骤之上。

而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却是利用危机从而打破旧范式的束缚。

为什么人们往往很难区分或者察觉科学革命和知识增加的区别呢?教科书是常规科学延续的工具,但它实则总是阻隔人们感知科学革命的发生。

如果科学真的如教科书描绘的一样是直线积累式发展的,就掩盖了诸如从伽利略到牛顿力学之间的具有革命性的插曲事件的作用了。

新旧范式之间存在着竞争,范式的改变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但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科学家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前人不同才导致了人们视角的转变。

促使科学家弃旧迎新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新范式所带来的美感,新范式的最终胜利有赖于一小部分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认可之。

但范式的转换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因为新旧范式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所以难分优劣。

不过从整体上看,科学似乎有类似于生物进化论这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趋势。

2、1、问题A按常规科学中的范式所进行的研究是否会出现危机?在常规科学期间,必然有它的规范,常规科学与规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但是在常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里称为“逆事例”。

这时,原有的规范可能会不断得以完善,但这些逆事例还是拒绝适应规范。

反常的出现会愈发严重,最后对危机的反应就是科学革命。

B解决危机的手段是什么?科学革命其实有两种意思,在这里被当做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规范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规范所代替。

科学革命不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中引伸出来的,它是解决危机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

通过科学革命,不仅是一种新规范的确立,也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

不同的规范下,人类的世界观不同,这就导致了前后两种规范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科学革命是无形的,。

科学家和医匠两者都从权威的来源获得了他们对创造行科学活动的许多印象,部分出于重要的功能方面的理由,故意隐蔽科学革命的存在和意义。

只有当那个权威的本质已被认识和分析时,人们才能做出充分有效的历史事例。

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危机效应的两条共同点,一切危机都是从一种规范变模糊开始的,接着就使正常研究的规则松弛了。

同时一切危机都随着规范的新的候补者出现。

以及随后为接受它斗争而告终。

也就是说,危机意识导致新的规范代替旧的规范。

而这个新旧过渡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

C科学革命的结构式什么?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革命解决了危机,确立了新的世界观,我们是不是就进步了呢?为什么进步几乎是专门留给我们叫做科学这种活动的一种特权享有的东西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最普通的回答在本书中已经完全否定,通过艰苦的搜索,库恩发现:由于革命而进步!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处于相互竞争的前范式阶段,一旦形成范式则进入常规发展时期,这时,科学共同体的工作就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疑”,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出现用原有范式解释不了的各种反常现象,乃至引起危机,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旧的共同体,这就是科学革命。

2、思路 通过竞争 解疑 新范式交替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 确立范式 反常、危机 新旧共同体更替库恩反驳了科学史上大量的进步事件是由于科学家累积式地追求真理的结果这一观点,而是将科学进步归于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变革。

库恩在本书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论述,他首先区分了“常规科学” 和“科学革命”两个不同时期,他认为科学发展是二者交替、渐变和激变相结合的过程。

接着他对常规时期范式的失效或者“解谜”过程的失败进行了举例描绘,从理论和事例上给出了论证和说明,而且这些例子都是一些科学发展史上很出名的事件,很具有说服力,并阐释了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进一步说明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危机,并认为科学革命的进行便意味着进步。

3、逻辑结构A、基本结构:提出论点—说明原因事实: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所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突出成就。

原因:科学的由于以上科学家打破了旧范式的束缚,以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来寻求新的理论解决问题和危机。

B、论证结构:论点-理由-论据—回应论点:科学发展不是累积式的,而是由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结合所致。

理由:常规科学中会出现危机,通过科学革命解决问题,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旧的共同体,从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研究。

论据: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的裂变过程,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回应:科学发展不应该过分强调革命,并且质量变有时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4、主要观点: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发展会面临某些在现有范式下无法解决的危机,“范式”可以作为常规科学在一段时间的标志,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在一段时间里所共有的东西,更多地是共同的信念。

一方面科学家会观望徘徊,另一方面会有少数科学家建立起新的视角,不同的规范下,人类的世界观不同,这就导致了前后两种规范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但这个过程远不是一个积累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程度。

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科学革命不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中引伸出来的,它是解决危机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

通过科学革命,不仅是一种新规范的确立,也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

新旧科学范式之间没有共通性可言,因此科学不可能是一种积累式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存在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科学革命才有意义。

所以常规科学经过科学革命的过渡,从一个范式转变到另一个范式,但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许这就是“科学革命”的力量。

由于不同的范式间存在不可通约性,相互竞争的范式采用不同的逻辑规则、经验事实、价值标准,范式内的合理性在范式之间失效。

库恩认为“政治发展和科学发展中的革命在其发生方面的相似显然已毋庸置疑三、思考疑问1、科学革命中新范式推翻旧范式都是进步的吗?(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2、如果局部的科学革命不能称之为总体的范式的革命的话,那么,总体的科学革命是否会存在呢?是否可以认为如果仅有局部范式革命发生,那么科学在整体层面仍然是积累似发展呢?3、库恩是否夸大了“不可通约性”的因素而否定了连续性?是否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才能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不可通约性的原始意义是从数学中借用来的,指的是“没有公度”(no common measure)。

所谓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在库恩那里有三层意思,一是范式之间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不可比性;二是新旧范式共同的术语部分的重叠,但是内涵可能完全改变,造成了范式之间的无法沟通;三是新旧范式之争可能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库恩原来的“不可通约性”是指科学家不能同时在两个范式下面工作,范式之间的翻译存在着沟通障碍,他主观上还是要解体科学进步的辉格史观,只是他不小心把范式问题扩展到了世界观层面,这就凸显出了“不可通约性”“谋杀”科学的问题。

库恩认为不同的范式之所以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首先,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对于候补范式所应解决问题的清单看法不同”,其次“在新的范式中,老的语汇、概念和实验彼此之间有一种新的关系。

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学派之间存有误解”。

最后,“就某种我无法再进一步解释的意义而言,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

”,“要以现有政治制度本身所不允许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政治制度。

因此革命的成功必然要部分废除一套制度而代之以另一套制度,而在过渡阶段,社会则根本不是完全由制度统治的”。

在库恩那里,不可通约指科学革命前后两个范式,即使大部分概念相同,但这些概念在新范式中是以一种新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因而他们的意义就改变了,当牛顿理论被爱因斯坦理论取代时,空间、时间、力等基本概念便发生了这种意义变化。

以空间概念为例,在牛顿力学中,空间是平直的欧几里德空间,而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我们的世界位于弯曲的黎曼空间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