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合集下载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鲍计国(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大学文化其核心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同时也包含大学的物质环境和大学的文化活动。

文章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四层面探讨了大学文化的含义及层次关系。

据此,文章提出大学应该在精神理念、制度、学生活动和物质环境中融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内容,并且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实现大学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物质:活动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3—0063—02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等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大学文化。

在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在研究中,有的学者注重大学行为的研究,有的学者注重大学价值理念的研究。

进入2l世纪后,学者在大学理念和大学职能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精神理念、制度设计以及大学文化的职能和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从大学文化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和载体形式,同时还具有自身的关注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要求大学既要从“大学人”的角度在知识整理、传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同时又要注重与社会保持联系,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本研究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层面有大学就有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反过来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环境层面和校园行为层面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四个层面形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重塑大学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重塑大学精神
l a c ku n i v e si r yt t re n di nt hi st r e nd, wen e e dt o r e s h a p et h eu n i v e si r t y s p i it r .
Ke y wo r d s : S p i it r o f Un i v e si r t y Ca mp u s C lt u u r e
n a t i o n l a c u l t u r a l s o f t p o we r a n d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e t c o n c e p t,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c o n t i n u e t o p r o mo t e he t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he t Ch i n e s e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c u l t u r e i s he t f o u n d a t i o n nd a s u p po r t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me n t h e it r a g e. To d e v e l o p a h i g h d e re g e o f c u l t u r a l a wa r e n e s s a n d s e l f -c o i d f n e n c e,i t i s i n s e p a r a b l e f r o m he t c u l t u r a l f r o n t i e r u n i v e r s i t i e s,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 b e r a t h e h i s t o r i c l a r e s p o ns i b i l i t y , i f st r o f a l l i n s e pa ra b l e f r o m t h e un i v e si r t y’ S o wn c a mpu s c u l t u r e , hi t s c a mp u s c u l t u r e , y o u

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摘要:本科大学文化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文化又有“体”和“形”两个层面。

本科大学精神文化的“体”是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办学特色等内容,制度文化的“体”是体制架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内容,物质文化的“体”是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内容,这三种文化的“形”是形成这三种文化的“体”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本科大学;文化内涵;文化建设一、本科大学文化的界定、结构、功能和特征1.本科大学文化的界定从系统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本科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从文化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是围绕本科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从教育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指的是高等教育文化,其存在范围仅限于本科大学校园之内,其涉及人群仅限于本科大学师生员工,其表现形式也仅仅体现在本科大学内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之中;从组织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以知识和学科设置为基础的、独特的组织文化。

综上,本科大学文化是本科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本科大学为载体、以本科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本科大学文化形态。

2.本科大学文化的结构本科大学文化有二分结构说,即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三分结构说,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分结构说,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1]文化,亦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五分结构说,即价值理念及其大学精神、大学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和大学环境;八分结构说,即宽广美丽的校园、富于批判精神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以学术为中心的文化、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文化、超前的文化、智慧的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 大学之间在 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别, 更多地表现在知识 以外 的精 神方面。换言之, 著名大学令人敬佩的首先在于其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 大学 以精神为最 上 , 有精
神, 自成气象 , 则 自有人才 , 精神文化 的构建应是大 学文化建设 的核心任务 。精 神文化对于一所 大 学的必要性体现在: 1精神文化是整合大学群体活动的客观需要 . 凡是存在群体活动的地方 , 客观上就需要 用精
有一种特有 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他们历经 岁月 , 永葆青春 。 3 精神文化为大学履行其社会使命提供精神动 .

神来对人们的思想与活动进行整合 。即便是高素质 的人参与的群体活动 , 同样也需要 由精神文化来整
合。整合是形成组织力量 , 实现组织 目标 的手段与
保证。
一 —— 一
力。
从人学管理的角度来谈精神文化。这种主观上的想 当然导致我们的大学建设在客观上缺乏应有的精神 文化支撑。而缺乏精神支撑的大学 , 一定是有其形 而无其神。这样的大学 , 不仅培养不 出富含时代精 神、 完善的心理 、 丰富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理论与技能 的专业人才, 而且大学培养人才的效益往往也是低 下的。面临社会竞争形势的挑战, 大学既要完成传 统的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任务 , 同时大学本 身也面临着在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在这
发展 , 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 需要有一套 完善 的思 想来指导、 范。在这 方 面, 育一 种与社会 环境和 大学 自身发展 目 相适 规 培 标 应 的大学精神 文化显得十分 必要与重要。
关键词 : 大学; 精神 文化 ; 建设
中图分类号 : 60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文化实践活动。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按照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开展建设工作。

根据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原则,应坚持个性化与遵循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独立性与担承社会责任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系统化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统一原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活动,才能建设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是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基地。

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继承和传播具有先进性的各种文化成果,大学不断创造出的最新文化成果引领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先进文化也指导着大学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2022-10-22 23:04:46 来源:评论:0 点击:897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味:应重视塑造灵魂提到校园文化建设,不少人自然会联想到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校园建造,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以及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味:应重视塑造灵魂提到校园文化建设,不少人自然会联想到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校园建造,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以及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固然,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有其重要意义,但我们更应重视的是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的建设,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爱、哺育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奋发成才,以关心、依靠教职员工,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

如果不注重作为文化灵魂的精神和理念的塑造,校园文化就不会有生命力。

塑造校园文化之灵魂,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决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学校管理者要在师生员工中推介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目标,树立学校的理想和追求。

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教职员工才会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师生的精神力量才会迸发出来,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源泉。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中,在学校办学的艰难历程中磨砺而成的。

校园文化建设要富有文化教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造性。

学校管理者,对于校园规划一定要高瞻远瞩,不能感情用事。

校园建设中今天建,明天拆,或者前任建、后任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能把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的光芒照射和激励代代学子,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如何激励师生员工、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创造力的宗旨上。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2007-05-29杨志钢思想力“原点”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再次被重新提起,其实是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回归。

这既是培养合格、健全的人才的需要,更是实现大学的文化功能,即培育文化品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推进先进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精神再次被重新提起,其实是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回归。

这既是培养合格、健全的人才的需要,更是实现大学的文化功能,即培育文化品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推进先进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的需要。

因而,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精神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对高校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学文化什么是大学文化呢?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若依据对文化的一般理解进行诠释,大学文化即大学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大学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大学文化是指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它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大学环境等。

广义的大学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

这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是社会其他领域所没有的,是一所高校所以为高校、并为社会所景仰的根本所在。

人们把它称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有一些基本的内核——如“兼容并蓄与学术独立”、“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保持张力与典范意义”诸方面。

“兼容并蓄与学术独立”主要是指为大学主体的校方之气象风范,及其对内对外的态度方略。

所谓“兼容并蓄”者源自蔡元培所提倡的办学方针:“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主义”,强调大学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独立”则要求摆脱外界试图干预、控制大学的任何力量,保持大学的“独立性”和“尊严”。

“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常被视为大学精神的根本。

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即学习的最高目的是达至修养的境界,其手段则是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
来源:哈工大报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凝聚,是大学的旗帜与品牌,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逐步凝练成学校独有的风格、气质与传统,成为一所大学的社会品格,鲁迅先生称之为“校格”。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风、校训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大学使命是大学精神形成的来源。所谓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什么样的发展定位,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形成什样的文化。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任何大学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取向。校风作为体现校园精神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校风(包含学风和教风在内)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过,优良的校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培育和实践。优秀的校风是学校的文化内核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与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与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表达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表达。

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表达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与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

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

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与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

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

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

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

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

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与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第23卷第1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J 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 I TY O F JI N A N(Soci a l Sci ence E di t i on)V01.23N o.12013doi:10.3969/j.i ssn.1671—3842.2013.01.0l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术包心鉴(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

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方向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

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

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目标的校正、行为规范的养成、生活方式的优化。

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好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最基本的包括: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3)01—0001—07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综合建设中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上来,即要切实解决好用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氛围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因而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关系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更要有能够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前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品位。

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他的著作《大学何为》中认为:“大学以精神为上。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单选题]1.下列关于大学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是()(江南博哥)。

A.物质文化是基础B.精神文化是核心C.制度文化是保障D.教学文化是动力[单选题]2.我国大学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包含O。

A.大学人文精神滑坡B.大学功利化倾向不明显C.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D.大学主体意识、办学特色缺失[单选题]3.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主要是指()。

A.科学研究B.社会服务C.教师和学生D.大学管理[单选题]4.在大学文化中,()是核心。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管理文化[单选题]5.在大学文化中,()是基础。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管理文化[单选题]6.在大学文化中,()是保障。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管理文化[单选题]7.()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源动力,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A.大学创新B.大学文化C.大学大师D.大学章程[单选题]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下海经商热”迅速在校园里蔓延。

这体现了大学文化的特征是O。

A.开放性B.先导性C.时代性D.独特性[单选题]9.北方由于靠近我国政治中心北京,大学文化的政治气息比较浓厚;而南方由于深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学文化的经济气息比较明显。

这体现大学文化的特征是()。

A.开放性B.教育性C.时代性D.独特性[单选题]10.大学文化的功能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等。

大学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是()。

A.育人功能B.导向功能C.调节功能D.激励功能[单选题]11我国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图书情报和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两个翅膀。

A.钱学森B.钱伟长C.钱三强D.华罗庚[单选题]12.()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

学校文化导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

学校文化导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一、什么是学校价值观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已有的经验材料和理论研究来看,大部分论者在谈到“学校文化”时总是要先给“文化”一个界定;而在界定“文化”时,也有许多人赞同把“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来对待。

笔者完全赞成这一观点。

因为无论是从“文化”这个词的词源来分析,还是从“文化”这个词的日常用法来体会,它总是与人们的主观需要、愿望或偏好有关,也即与人们的价值选择与表征有关。

例如,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要长头发的,长头发是人类的一种生物学特征,是“自然的”,而非“文化的”。

但是,人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头发,却非“自然的”,而是“文化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束发与散发、长发与短发、留发与去发、大背头与小平头在历史上都体现了或表征着不同的价值需要或追求。

不从价值的视角出发,就不能理解人类头发的历史及其流变。

其他种种文化,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文化也莫不如是。

学校文化,从观念文化到行为文化,从教师文化到环境文化,包罗万象,纷繁驳杂,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学校价值观。

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要的也许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学校价值观,就是有关学校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

说白一点,学校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学校应有什么用的认识,就是人们对学校的应然功能、功用或作用的认识。

由于一讲到“价值”、“功能”、“功用”或“作用”,就不能不讲到其所对应的“主体”,所以,讲到学校价值观,也要指明其所对应的主体,即谁的价值观或谁对学校价值的一整套看法。

从经验层面看,一切与学校有价值关系的人都对学校的价值抱有自己的看法或期望,如学生、教师、家长、校长、企业家、政府官员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等。

因此,学校价值主体和学校价值观从来都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

社会舆论对某些学校行为评价的不同及争论,究其根源来说,就是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所持的学校价值观的不同。

现代社会中,这种学校价值观的多样性往往使得学校行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

什么是学校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

它是学校的核心精神,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价值观导向: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人文关怀、道德修养、知识追求等核心价值观念,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行为准则:学校文化规范了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包括学生间的相互尊重、师生间的和谐相处、学习上的自律等。

这些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3. 精神风貌:学校文化还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包括学校的学术氛围、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

这些都是学校的特色和魅力所在,能够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文化的构建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构建学校文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1. 培养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明确并倡导一套符合学校特色和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进行传达和弘扬。

2. 建设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应注重师生间的和谐相处,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建立规范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强化师德建设: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3、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4、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 的过程中形成 的反映大 学特色 , 并
国文以保存国粹二也 , 注重科学 工艺以增进 民智三也。而母校精神 所
能激发师生积极性 , 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 志。它是大学文化 的精髓 , 汇集之点 , 爱国救民也 则 。从南洋公学 到交通大学 , 再到现在屹 立西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 精神推动力。从本质 上来讲 , 它是 学校办学 北的西安交大 , 爱国救民的大学精神从一代传向一代 , 不断鼓舞着交大 理念 、 育人方针 、 学术追求、 管理模 式的哲学抽 象。我们能够从一 所大 学子建设祖国的斗志。5 年前 , 国家经济发展 战略的需要 , 0 根据 交通大 学的精神中, 清晰地看到它 的理想 目标、 精神信念、 价值取向 , 感受到它 学由上海 内迁西安 , 一批交大人毅然放弃上海舒 适的条件 , 为西 部开 成 的理性光芒。从历史的角度看 , 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 它是通 发的先行者。他们用 青春年 华在古 都西安 建设 了一 个著名 的高等 学 为西部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做出了不 可磨 灭的贡献。如 今 , 当年 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凝聚、 发展而形成的, 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 价值 府 , 取 向和价值认 同的自然结果。从 文化的 角度看 , 大学精神 正是 大学 西迁的教师年龄最小 的也 已过七 旬 , 多老同志 已长眠在 黄土 高原 。 许 人 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所产生的 , 自身价值追求、 基于 行为方式、 行为准 然而, 交大人扎根西部形成的 西迁精神 却历 久弥新 , 这就是 胸怀祖 则的文化成果。 国、 无私奉献 、 扬传统 、 弘 艰苦创 业 的精 神。 西迁精神 和 爱国救 从 以上对这些概念的阐述中 , 我们就能看到大 学文 化、 大学精神对 民 的精神 是一脉 相承的 , 虽然交大由上海迁到 了古都西安 , 各方面 的 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 , 面、 全 协调、 持续的科学发 展 条件较沿海都逊色 了很多 , 可 但是只要有交大那种 爱国救民 的大学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刘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百色学院的大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几代百色学院人持续不断的共同探索与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百色学院人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以及百色学院独特的文化氛围。

百色学院的大学精神是由百色学院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 对其地位把握有误。

当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忽略了体现我院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大学精神的培育。

有的人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的丰富,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雷同、个性不明显。

2. 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

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

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作者:刘利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8期趵?(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1601)摘要:认真思考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涵义,是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也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须涉及的核心内容,更是大学完善和健全校园文化战略的必要步骤。

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阐述一些初步的想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核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b)-0221-011 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大学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它的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应具有以下内涵。

1.1 追求人类共同价值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会逐步体认到这个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学会在某一特定体系中思考大学自身的问题,进而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艰难历程中,向世界贡献普世性的生存经验。

追求真理可以说是大学的精神和生命。

1.2 追求自由和民主追求自由,不仅意味着学术要从政治的怀抱中解脱出来,而且还意味着要从大学中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

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学术的自由带来学术的繁荣,大学在这种文化气息的熏陶和鼓励下自由地传授与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知识,自由地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然后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积极地进行创造。

1.3 追求理想与责任大学奠基着受教育者崇高的人格目标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基础。

这种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目标往往因其远远超过了现实的社会思想水平,而极具理想性。

同时,大学聚集了社会中大部分的文化精英,因而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4 自觉的批判精神大学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所应具备的本质理念,也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爱国教育在校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几点具体措施。

一、建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传承。

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弘扬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通过举办爱国主题讲座、展览和纪念活动等方式,宣传英雄事迹,引发大学生的强烈爱国情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爱国人士和退伍军人到校园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深刻了解他们的奋斗经历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丰富爱国教育的内涵爱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需要注重内涵的提升。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爱国教育。

例如,在核心课程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国家政策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调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四、传承民族文化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表演活动,例如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传统节日的庆祝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多元文化教育的引导,推动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理念,培养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五、加强党建工作党建工作是爱国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通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加强党员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吴斌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由物质、行为规范和观念等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组成,在文化建设中处理三者的关系,对大学和谐发展,实现创新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在大学的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面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通过大学创新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科学与文化的交融,推进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建设,树立自己的大学形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物质视觉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显现层的大学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视层。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环境、建筑设施、教学实验装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这些物质视觉载体,凝聚着一个大学组织文化的抽象内容,是大学组织体在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在大学组织行为里积累形成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首先要有一个适于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本环境,以保证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有一个安全、健康、舒适、安定、合理的环境,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否真正体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在设备得寸进尺硬件的建设上,应强调与其服务功能相匹配的适宜的环境条件等。

“细节决定优势”在大学环境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如硬环境方面的校舍、教学楼与教室、电子教学设备,学生的食宿与运动锻炼场地条件,科研环境条件设施,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都需要经过规划,本着实用、耐久、先进、经济的原则来统筹规划。

目前,在一些大学出现一种贪大求洋,过多占用土地资源,不顾需要和承受还贷能力的搞建设,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运转,值得引以为戒。

大学的管理者要明白,大学的环境设备建设等设施仅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物质视觉层文化方面,这只是大学的全面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是一个基础硬件,不能缺少。

领导者要认识到,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积极因素,是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的提高。

因为,这些条件是靠人去创造的,人才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层建设主要是指大学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它是大学组织文化核心层与外显层的中介,是由虚体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向实体文化转化的中介。

制度文化是中层的组织文化,又称制度层、规范行为准则层,这些制度层文化能具体地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大学中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也包括大学内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规范等,是大学和谐运行的保障。

目前,许多大学追求高新发展,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建筑,许多专业的创建,机构设置的增加等,都使大学教职工等人员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新变化,都需进行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规章条例和实施方案,才能保证大学教育发展或转型的顺利实现。

制度是协调上下级之间、组织内外关系的纽带,或者说是一种无形的通道。

正是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确立和规范教职员工与学生适应新变化行为的共同标准。

三、精神观念的培植
一个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中深层次的核心文化,又称“精神观念层”。

是指大学组织体中广大教职员工共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包括学校的管理哲学、全体员工的敬业精神、人本主义、人文价值观、道德观念等等。

这些都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

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决定着制度行为层和物质视觉层建设和发展。

精神观念是职工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职工内心的稳定的态度,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

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等任务,应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是大学管理层需要十分重视的工作。

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应抓以下几五个方面
1.确立大学发展目标。

管理者要同全体职工一起,共同研究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学校发展目标任务。

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师培养、科研研究等目标追求。

对有关争取省或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或重点试验室建设的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优秀教师、研究人才的招聘等等,都可作为大学组织的奋斗目标。

在确立大学组织目标时,要注意目标制定要科学、合理,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

不能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影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2.提出大学的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支柱。

集中反映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往往以标语、信条、格言和训诫等形式表现。

如:医科大学的校训中,提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质量为核心,优质、高效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等。

”口号等精神理念等,都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3.铸造大学形象。

大学的组织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大学组织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一个大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

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和品牌。

大学形象的形成与建立是与大学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分不开的。

也与在学的社会公关形象有密切的关系。

是一个大学教育质量、科学研究水平、职工与学生素质、职工教学与科研道德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等以及在社会上和毕业生服务单位心目中的总的印象。

一个大学的形象建立和维护,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积累过程,是需要几代大学职工辛勤奋斗的结晶。

4.强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总枢纽,把握住教师的为人师表,重视教育科研道德的培育,就把握住了大学组织文化的“总窍”。

大学生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而人才又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从小处入手加强道德教育。

大学是一片圣洁的学术领地,必须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管理者要引导职工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认认真的搞教学和科学研究。

同时能对职工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加以规范和教育,在市场经济文化低迷的年代,维护信一个大学的神圣形象。

一个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往往同大学的领导密切相关,是几代人长期努力的结果。

明白了学校文化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我们的领导者们就能担负起创建优秀大学先进文化的重任。

5.提高员工文化素养。

文化的主体因素是人,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人员素质上台阶”在“组织管理上等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成果,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有重视职工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才能实现大学教育目标。

大学组织文化是由物质视觉层面、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层面和精神观念三个文化层面组成的,三者是相互联系、依存和制约的。

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明确三者的地位、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这样才能使组织文化建设有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

大学的人文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能够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通过大学创新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当代科学与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夏临华.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等教
育.2004,(9).
[]马文元医学人文解读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医科大学)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研探索
07/2008:
2..2008 2.
: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