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北上”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美学与文化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 ①张燕,钟瀚声.新中国7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历史流变、类型美学与文化影响[J].齐鲁艺苑,2019(06):67-73.
【作者简介】 钟瀚声,男,山西大同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历史
与理论研究;
张 燕,女,江苏海门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
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影视史论、亚洲电影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项目“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影视之都——北京迈向世界影视高地的事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钟瀚声 张 燕
“北上”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
美学与文化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化,中国电影市场不断繁荣发展,中国电影的产量与品质也随之稳步提升,不仅逐渐能够在市场上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更孕育出一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类型电影叙事美学的“新主流电影”,形成近年来中国主流电影的一股汹涌浪潮。在此过程中,一批“北上”的中国香港影人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以下简称CEPA)在2004年初实施后,中国香港影人进入内地的门槛大为降低。在此背景下,徐克、陈可辛、许鞍华、林超贤、刘伟强等电影人纷纷加入“合拍”大军,相继推出了一批重要的“新主流电影”作品,型构出以情感文化、美学意识为主要取向的“精神共同体”之余,对“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美学与文化影响。一、“私人化”的革命历史书写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经常被人诟病为“概念先行”“宣教至上”,束缚着创作者艺术才能的同时,亦严重限制了此类影片的商业潜能。有鉴于此,有效整合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各自特征的“新主流电影”,“往往以真实事件或现实题材为创作基础和艺术建构重心,糅合英雄叙事、动作叙事等类型元素,透过银幕惊心动魄的奇观化故事,展现当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层面,同时将电影艺术的创作传播与产业运营有效同构,承载激昂高调的国家主题。”[1]特别是在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战役、民族史实等题材上,这批“北上”影人执导的“新主流电影”,往往通过家国与私人历史同构的叙事模式,以人文关怀为纽带,关注宏大历史叙事范式下平凡个体的生存命运,继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衔接,形成所谓“大时代——小儿女”的互文性特征。①
陈可辛监制、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2009)讲述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途经香港召集革命人士起义,清政府为阻止起义派出杀手一路追杀,一群市井小民为拯救孙先生而甘愿牺牲自己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是聚焦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怀这样的宏大
主题,但片中为保护革命领袖献出生命的却是一群再
普通不过的贩夫走卒。无论是车夫、孤女,还是乞丐、
小贩,他们并不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意义,也并非都
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觉悟,但并不影响他们完成拯救革命领袖的壮举。
有鉴于此,创作者为这些草根群体精心设计了质朴而有力的行为动机:车夫阿四是为了报答老爷成全他和阿纯的婚事;孤女方红是为父报仇;小贩王复生
HOT TOPIC专题·中国
早期电影史研究是为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少林寺;沈重阳是为了可以
与孩子相认;刘郁白是为了救赎自己;李玉堂则是为了
履行陈少白的朋友之约。总而言之,这些市井小民愿意
参与救援行动或出于爱情,或出于友情、亲情等基本
的人性伦理,与国家革命的“伟大理想”无关。但陈可
辛、陈德森能够将这些“私人化”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
入“拯救孙文”的重大革命历史现场,并且做到真实可
信、细腻动人,体现出了“北上”影人的匠心独运。
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2017)以抗日战争史上
著名的“东江纵队”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潜伏在香港的
共产党人护送南下避难的文艺工作者们返回内地的故
事。有趣的是,本该作为营救事件主人公的茅盾、邹韬
奋等文化名人反倒被创作者置于后景,而诸如方兰、
刘黑仔、刘锦进这些于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平民百姓却
成为影片主要关注的对象。影片通过老年“彬仔”的
讲述和回忆,以个性化、私人化的叙事方式带领观众
穿越历史的迷雾,回到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重温那
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不同以往的是,这段革命历史
的书写主体由英雄伟人转移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地下
工作者、平民百姓身上。
通过平民百姓与文化领袖的对比,许鞍华既强调了
“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主旋律,同时还保留了对时代
洪流中个体价值的敏锐关注,进一步挖掘出“新主流
电影”的叙事潜能。正如导演本人所言:“他们都是普
通人,在那个年代从各行各业里走出来,帮助文化人
士撤退,结束之后又继续当老百姓。这是一段鲜为人
知,但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
在面对家仇国恨时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他们才是
真正的无名英雄。”①影片以一群“去英雄化”的小人
物,丰富了以往人物传记片专注于伟人领袖的传统模
式,试图以更加私人化的视角重返历史现场,体现出
“新主流电影”专注于表现“大时代——小儿女”的新
时代特征。
“北上”影人意图以更为“私人化”视角书写革命历
史的光荣传统,持续影响着当下“新主流电影”的创
作。徐展雄执导的《革命者》(2021)虽然是聚焦中国
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临刑前38小时的革命领袖李
大钊,但影片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旁人回
忆呈现李大钊生命中的“革命往事”。这些人中既有
张学良、蒋介石这样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
人物,也有徐阿晨、庆子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底层百姓。
影片将他们的回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
“共产主义革命者”生命图谱。更重要的是,影片里的
李大钊不再被表现成一名完美无缺的革命领袖,他眼
睁睁看着游行学生被枪杀时的懊悔自责;与陈独秀、
毛泽东等革命同志的深厚友谊;临刑前集体剃头时表
现出的乐观幽默,都体现出创作者对革命领袖的“个
性化”“私人化”解读。由此可见,“新主流电影”在将
个人生命体验整合到国族叙事、民族记忆的层面取得
了一定成效。
二、类型叙事策略下的现实关照
“新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在
于“新主流电影”充分重视电影的市场属性。这类影片
从题材选择到类型创作,都努力寻求最大限度引发观
众的情感共鸣、精神认同,“力争通过‘好看’的故事、
大众的类型来表现主流观众所认同、所接受、所心向
往之、所同仇敌忾的主旋律。”[2]在坚持娱乐性、可视
性、大众性的基础上,这批“北上”影人以敏锐的商业
嗅觉,将反腐倡廉、缉毒撤侨、大国崛起、全民抗疫等
当前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搬上银幕,传达明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将类型美学进一步与国内
主流价值观充分对接,成功打造了能在商业化、娱乐性
的叙事模式中彰显中国精神的主流电影新景观。
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2016)和《红海行
动》(2018)都改编自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都将焦点
对准中国军人和警察。两部影片分别从缉毒与撤侨的
角度展现日益强大的中国形象,影片中大量残酷激烈
的战斗场面体现出了导演对战争、军事、动作等类型
电影出色的驾驭能力。电影的主题格局宏大,但故事
情节却落脚在一群有能力、有性格的执法团队上,通
①于冬为周迅错失影后鸣不平:这是上影节最大的遗憾[EB/OL].(2017-06-18)[2023-03-15].https:///movie/ news/205/20170628/3085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