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在这里不再多说,网上有很多。
在这里我想谈的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并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而是他在整个设计行业的努力尝试,
甚至对整个社会也有相当大的贡献。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几个方面:
1.包豪斯,我想这是谈到格罗皮乌斯不得不谈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工业设计历史里面不得不谈的一个话题。
格罗皮乌斯在建立包豪斯的时候是希望这所学校能够以“建筑”为核心的,然而他所进行的课程尝试及教学方法都对真个设计行业有很重要的知道意义,如果让我说的更干脆的一点:就是可以作为设计的
教与学的指明灯。
2.格罗皮乌斯在1923年进行的包豪斯展(为包豪斯学校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学成果与教师才创作作品的展会,为20世纪20年代的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
在展会的开幕式上,格罗皮乌斯发布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演讲,第一次公开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将会拯救旧的艺术和新生的但是却生命力微弱的工业。
同时这样的接合也必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
我想:美国也正是利用这个宣言中的两方面:艺术与技术,而成就世界霸主,因为:第一,在上世纪初,美国对外来文化是采取包容态度的,所以能够容纳很多的艺术形式;第二,在同样的时期,美国的工业也正如雨后春笋办迅速崛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条件。
而将包豪斯关闭而迫使众多老师迁往美国无疑也是希特勒这个蠢材所干的诸多蠢事中的一件了。
3.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很喜欢现代风格的简洁与直接,没有乱七八糟却对功能无半点意义的装饰。
所以,对于他所提出的功能和简洁我是非常的赞同的。
他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工程中,都尝试了新材料(钢和玻璃等)是建筑更功能化。
4.在包豪斯的生存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压力,这是肯定的,因为这本身就是格罗皮乌斯的一个尝试,是一个新生的学校,它不仅面临政府,而且还有很多社会民众对它的排斥。
其中还有包豪斯内部的矛盾,大家可以想象,包豪斯的老师可都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那种个性突出的人,他们之间肯定会有许多的不愉快及冲突,而这所有外部和内部的矛盾都是要靠格罗皮乌斯来解决。
不用我啰嗦了,相信
大家都能够想到格罗皮乌斯拥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5.合作出作品。
这是格罗皮乌斯在设计方面所一向秉持的观点,因为他相信设计一个优秀的工程不是一个人就能轻易达到的,如果众多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通力合作必将创造出更舒适、更合理、更经济的建
筑。
6.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我们有时候能听一些设计师的声音,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郁闷:顾客的欣赏水平太低。
而格罗皮乌斯从来不会埋怨顾客的“艺术细胞”太少,而是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自
己努力而让顾客认同自己,从而认同自己的作品。
1937年,在《建筑报道》上发表了一片格罗皮乌斯的文章,我摘抄一段:
我的目的,不是介绍一种从欧洲生搬硬套的、干巴巴的“现代风格”,而是要介绍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让人们根据其特定的条件去解决一个问题。
我希望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找到他的方法;我希望他能超越技术、经济、社会条件的客观条件,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的真诚作品,通过这些,他会发现自己不是把学到的公式加于一个可能需要的另一个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的环境里。
我想传授的不是一个现成的教条,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解决问题时所持有的客观的、独创的、灵活的态度。
如果任何方法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格罗皮乌斯建筑”的固定思维模式的繁殖,那绝对是可怕的。
我希望让青年人认识到,如果他们运用我们这个时代取之不尽的现代主义成果,创造的方法也会用之不竭,我要鼓励这些年轻人找到
术语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
1925年,德国著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4月1日在德国德绍正式开学。
1932年,纳粹党强行关闭了包豪斯。
当时的校长带领学生们流亡至柏林,学校勉强维持至1933年,直到有一天校舍被纳粹军队占领。
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格罗皮乌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他令20世纪的建筑设计挣脱了19世纪各种主义和流派的束缚,开始遵从科学的进步与民众的要求,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918年,协约国司令福熙将军向德国提出了苛刻的停战条件:德军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15万辆车、全部的海军和空军、5000台火车头……而已经失去了大片国土控制权的德国只有被迫接受。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一位名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师却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
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信发出去了,格罗皮乌斯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他们说,目前别说在魏玛,就是在整个德国,建一所医院、建一座住宅远比成立一所设计学校重要得多。
但是,政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商议,就采纳了格罗皮乌斯的建议。
1919年3月,原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36岁的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校长。
他说,必须有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否则任何一个建筑
师都无法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的东西。
这时,离战争结束刚刚过去了四个月。
这之前的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
格罗皮乌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为此,与传统学校不同,在格罗皮乌斯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制作,于是,国立建筑工艺学校拥有着一系列的生产车间: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等,学校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称谓,师生彼此称之为“师傅”和“徒弟”。
格罗皮乌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周围的一切:颜色、形状、大小、纹理、质量;他教导学生如何既能符合实用的标准,又能独特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他还告诉学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状和轮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格罗皮乌斯的教学为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带来了以几何线条为基本造型的全新设计风格。
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工厂不再有任何装饰,厂房为四方形,平平的房顶、楼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属板搭构,外镶大块的玻璃,简洁而敞亮,完全适于生产的需要。
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椅子没有任何装潢雕饰,四方的坐椅靠背仅由几条曲线状的木条或钢条支撑,它在生产流水线上一天就能产出上百把。
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台灯,金属的半圆灯罩下一根灯杆直立在薄薄的圆形灯座上……至此,小到水壶大到楼房,格罗皮乌斯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赢得设计样式和风格的现代感。
1932年,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举办了首届展览会,设计展品从汽车到台灯,从烟灰缸到办公楼,展览会最热情的观众是遍布欧洲的各大厂商,实业家们已经预感到了这种仅以材料本身的质感为装饰、强调直截了当的使用功能的设计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旦这样的设计被实施生产,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却会百倍地提高。
格罗皮乌斯的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从此名扬欧洲,它被那些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人称之为“包豪斯”。
包豪斯的开拓与创新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敌视,1925年,它迁往德国东部的德绍。
4月1日,包豪斯在德绍正式开学。
从这时起,包豪斯开设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格罗皮乌斯还在学校里专门创办了建筑系,并由他亲自领导,建立起教学——研究——生产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
格罗皮乌斯在此期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礼堂、饭堂、车间等,具有多种实实在在的使用功用,楼内的一间间房屋面向走廊,走廊面向阳光用玻璃环绕。
格罗皮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
特别是,对于建筑的外层面,不用墙体而用玻璃,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
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皮乌斯“里程碑”式样的楼宇,它们矗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视野中,证明着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了包豪斯校长的职务,因为看不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人说,包豪斯的楼房不仅是反传统的,
它还是从莫斯科移植来的,包豪斯渗透着苏维埃的红色势力。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是苏维埃的军队占领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因此红色苏维埃在德国人心里意味着难以忘却的历史伤痛。
在这种背景下,保守势力对包豪斯的攻击就极具杀伤力了。
虽然包豪斯在世界上仅存在了15年,但是它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理念来源于对科学进步与民众需要的尊重,并能充分体现20世纪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面貌。
1931年落成的纽约帝国大厦仅用四方的金属框架结构便支撑起一座102层的摩天大楼,它的出现既得益于建筑设计观念挣脱了古典装饰的羁绊,又得益于新的建筑材料被科学地运用。
1958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带领学生流亡的校长米斯设计的,米斯发扬了包豪斯的精神,让简单的四方形成为立体后拔地而起,直向云端。
从此,现代城市出现了高楼林立的景象,这种景象接着又成为了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标志。
现代化建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思想与精神的一次解放。
正像格罗皮乌斯在国立建筑艺术学校成立的那一天所说的:“让我们建造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矗立在高高的云端下,变成一种新信念的标志。
”
离开了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先是去了英国,1934年加入英国国籍,依然从事建筑工业化的研究。
1937年,格罗皮乌斯接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聘请,担任哈佛建筑研究院教授。
同年,他加入美国国籍。
次年出任研究院院长。
1969年在美国去世
三、包豪斯设计理念
包豪斯创办者兼校长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4月写了《包豪斯宣言》,它的主导思想是“我们都应该回到工艺上去”,在格罗皮乌斯看来,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虽然艺术无法直接量化教授,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够传授的。
他的学校是以工艺为基础的,他把教师称为师傅,把学生称为学徒,把以往互不相干的若干学科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艺术作品。
格罗皮乌斯说:“未来将会显示出,手工艺将是我们这些艺术家的救星,我们将不再是手工艺的旁观者,我们将是他们的一部分。
” l4 从1919年到1933年间,包豪斯在不同时期都有它的杰出人物,包豪斯作为一个实验室的存在,任何一种观点和构想都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从大规模建造的住宅原型到奥斯卡·施列默尔设计的实验性芭蕾舞,从格罗皮乌斯在为德绍的包豪斯新大楼所作的透明包围式设计,到拉斯洛·莫合利-那基往淡色的蒸汽云上投射电影图像的计划……如今,可能任何一间可以称作现代的办公室都会有马塞包尔或者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椅子,每一所艺术院校给学生教授材料、色彩理论与三维设计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要归功于多年以前德国的那场教育实验。
钢管框架的椅子、可调节的台灯、住宅建筑里部分或全部采用的预制构件等,这些都是获益于包豪斯在设计领域掀起的革命。
如果没有包豪斯,我们很难想象现代环境会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虽然格罗皮乌斯一直否认有所谓的包豪斯风格存在,强调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态度。
今天看来,时代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格罗皮乌斯极其出色的预见性——“在艺术家、工业设计和工匠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根据时代的精神把他们组织起来,他们最终有可能取代一切旧有的劳动要素。
”
包豪斯创立十多年后,集中了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成果,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它经历过三任校长,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迈耶的共产主义,米斯的实用主义。
把三个阶段贯穿起来,包豪斯因而兼而具有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浪漫和乌托邦精神、共产主义政治目标、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方向和严谨的工作方法特征,也造成了包豪斯的精神内容的丰富。
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设计学院都没有、也不可能具有的高度文化特征。
0 @; G; X# [4 S [
一九三三年,包豪斯面临关闭,主要领导人和大批学生、教员移居到美国,同时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带到了新大陆。
以美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为依托,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
德国人之所以记得包豪斯,是因为它与它的特殊的设计风格密切关系,一种冷漠的、几何形态的、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渗透在包豪斯的产品、平面、纺织品设计中,成为包豪斯的特点标记。
二战后,通过德国新的设计学院—乌而姆设计学院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现在德国设计和西欧国家的大量工业产品的设计具有理性特征,应该说基本上与包豪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采用现代材料的,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包豪斯开始建立与企业界、工业界的联系,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所有的设计师意识到为大众设计和为工业化设计才是设计的真正目的。
如果没有包豪斯,我们就难以想象现代环境会是怎样一副样子。
它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对摄影、建筑和新闻设计都有影响。
包豪斯为设计与建筑问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从已达百年之久的历史主义的束缚下获得了解放。
而这种解放,正是包豪斯最卓越的成就。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形式反映功能”直到现在都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包豪斯不强调个人的风格。
因为机器生产的关系,一切设计呈现出几何形的、严谨的面貌,线条和形体是极度精练和简化的。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
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
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甚至在中国,解放初期一批留学回国的建筑师在城市重建中,也深受包豪斯现代主义影响,设计了大量简洁实用的建筑。
同济大学文远楼建造于1954年,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
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
文远楼当时是为建筑系教学使用而设计建造的,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德国设计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中的民主特色,并反复提倡“优良造型的原则”(即著名设计家穆泰修斯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理论精髓及设计准则),正是这种思想造成了几代德国设计师对于责任感的高度重视。
设计中的理性原则、人体工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于他们而言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绝对不会因为商业的压力而放弃。
德国产品设计的总体特征体现为: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机器外表与色彩(很少采用色彩比较鲜艳的设计,以黑色、灰色为主要色彩)。
德国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设计风格也影响到了平面设计领域,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奠基人人之一,德国设计家奥托•艾什对于德国这种理性风格的平面设计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设计理论中主张应该在网格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
他希望平面设计可以使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平面设计的文字或图形,以获得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误差率。
1972年,艾什为慕尼黑奥运会创作了全部的标志,他以自己的原则设计出非常理性化的整套标志,获得了很好的功能性。
由此,他的设计理论和设计风格影响了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平面设计,成为新理性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基础。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德国的平面设计具有明快、简单、准确、高度理性化的特点,但也有沉闷、缺乏个性的倾向,与其工业设计一样,虽然杰出,但却毫无幽默感、毫无文化个性。
在同时期,商业主义设计盛行的美国正在进行“有计划的废止制”设计原则(一种纯商业化设计,以形式主义的夸张为主要设计特征,希望通过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原有设计迅速过时,以达到促进商业销售的目的,虽然这种设计风格由于对安全性能的忽视和造成的资源浪费使其受到了广泛指责,但是在消费者看来,这种具有夸张造型和鲜艳色彩的产品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却是巨大的),德国的产品设计由于在外型及色彩方面的机器化特征使得其在这种造型奇异的工业产品面前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德国也出现了这样的争议:即到底是要功能还是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