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叙事范文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叙事范文
教育本就是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在教育里面,对生命又会是怎样的理解?感悟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生命教育叙事范文,仅供参考。
生命教育叙事范文篇一:着力构建生命的课堂
说真心话,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在颤抖。
暮然回首,1989年,当时尚不满19岁的我告别师范专科学院,怀揣着忐忑、憧憬和坚毅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岁月飘忽,我曾一往情深在三尺讲台激情耕耘八年,也曾欣然品味辛勤付出后的甘甜,但也曾满怀不舍告别杏坛十多年,十年磨一剑,炉火更纯清,而我却整整缺失了十多年,当从内地来到深圳再次踌躇满志重返三尺讲坛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重重地拍在了“沙滩”上,然而正因为对语文有情,正因为对课堂有爱,既然选择了前方,又何必论成败,一往无前、风雨兼程才是我应有的语文教学情怀。
很喜欢儒雅语文的创始人王崧舟说过的一段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事业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语文大师们的话,在为我指明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让我茅塞顿开,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性、灵性、活性和诗性”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不敢妄谈自己具有什么教学风格,只想在这里倾诉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那就是着力打造生命的课堂,把开发生命的潜能、拓展智慧的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语文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
那么何为生命的课堂呢?我以为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以
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与生命交往为基础,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文化、审美以及生活等交流活动的课堂教学。
构建生命课堂,生命性应当是课堂的本质属性,是教学的基点、依托与目标。
生命课堂由智慧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审美的课堂、生活的课堂所构成。
智慧的课堂
生命课堂首先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
我们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人,学生是再发现知识的生命体,教师是再创造知识的生命体,课程是承载知识的生命体。
课堂教学,就是激发这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生命体各自的智慧,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的智慧融合过程,是生命智慧的提升过程,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过程,这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增长生命智慧的教学就是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的根本途径。
智慧的语文课堂包含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课堂导入的智慧、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精确点评的智慧等。
难忘20xx年4月19日,当时创校仅8个月的坪山实验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余映潮老师莅临我校开展教学视导,余映潮老师一上午连听了四节语文课----我校温益凡老师执教的《口技》、姜京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洪军老师执教的《凡卡》以及我执教的《安塞腰鼓》。
因为当时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此次活动,要考虑安排的事项很多,但是想到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在大师面前挑战自我、锤炼自我,我还是毅然服从学校行政会的安排,亲自上课。
下午,面向坪山区全体初中语文老师,余映潮老师对四节课进行点评,余映潮先生肯定亮点、指出不足、提供方案,娓娓道来、有理有据、细致入微,尽显了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师的关爱、对语文教学的挚爱。
余映潮老师认为温益凡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个人沉稳、平静,有条有理驾驭课堂教学进程,但下一步应避免碎问碎答,余映潮老师对姜京老师得体到位的语言教学给予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思路的勾勒上要注意“切分”两字;余映潮老师认为洪军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讲究教学技巧,但今后要注意体现文体教学特色。
余映潮老师指出我执教的《安塞腰鼓》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课堂内容整合清晰,是一篇深得语文设计奥妙的课,但应进一步形成重要的教学技巧:选点精读;在后来的专题讲座中,余映潮老师感慨颇深地指出“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种功夫的历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提问精粹实在是所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积累知识、训练能力。
如果教学之中不能深入文本,这些任务都可能难以完成;阅读教学的创意之中必须考虑能力训练;艺术的教学设计给课堂教学增智、增美、增趣、增力;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得以成长”。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课之所以能得到较高评价,正是因为我深入研读了《安塞腰鼓》,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学生阅读的原点走进文本,较为巧妙地处理了文本;在导入时,采用了视频导入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教师和文本间迅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时,整个教学以“读”串联,由浅入深设置了五个板块,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铿锵的鼓点中、在宏大的场景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追求,因此才较好地彰显出本节课堂“焕发人性光芒,点燃智慧明灯”的特点。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引导学生个性阅读文本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充满智慧的。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因为知识结构、视野认识、情感体验不同,从中咀嚼的营养也不同,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文化的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悉:语文是折射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谁注重,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化的课堂生是命课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文化教育具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价值。
知启于识的积累,慧源于文化的积淀。
文化的课堂就是一种创造高品位语文教学艺术文化的课堂。
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的总和。
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变为学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变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奇迹、开发潜能的园地;它是学生走向未来的一段旅程、是师生生活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的经历;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学变为学生愉悦成长和充满阳光的地方,能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它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让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它用知识激活思维,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让生命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我以为文化课堂的建构包括了: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基本要素。
20xx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
而对话主要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
”在论文中我叙述了自己执教《皇帝的新装》时的一个片段,在一连串的课堂提问与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分析已渐近尾声——那种传统的结果即将得出。
我问:“这则故事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原本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谁曾料想,回答的声音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孩子”与“骗子”,而且所占人数还不相上下。
我着实吃了一惊,转而欣喜万分,心想:“这不刚好顺水推舟嘛。
”于是故意问:“怎么办,现在你们出现了不同意见,该听谁的呢?”这下课堂炸开了锅,“我们对,听我们的”这样的嚷嚷声此起彼伏。
“好,我们来个即兴辩论赛,看谁的理由充分。
找理由,从故事中找理由。
”我的话还没说完,一只只手都已高高地举起,有的索性站了起来。
让学生自由地发言,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与胆量,奠定了语文课堂自由的基调,刺激了学生语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
机地融合为一体。
正是因为平等的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一直以来我一直在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互动”语文课堂文化,一直期待自己的语文课堂能具有“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审美的课堂
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是人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一直以来,我以为,审美的课堂是生命课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审美作为生命的最高需要,是生命超越与升华的见证,它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开展,直达生命的本源,可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的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够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趋动。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那么,语文学科因其自身特点, 是最具审美性的学科之一。
语文课堂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从来都是诗意的、美丽的,学生正应该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来获得“美的熏陶”“诗情的感染”和“诗心的锻造”。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审美的课堂呢?我以为可以通过“精读佳作以发现美、设置情景以体验美、品读语言以感受美、恰当方式表达美”等环节来完成。
记得一次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赏析,当时我们一起赏析的是《陆地上的船长》,在阅读之前我告诉学生“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
谢志强的《陆地上的船长》就是一部典型悲剧性的小说,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同时又让人扼腕叹息。
这是一种崇高美,也是一种悲壮美。
”我要求我的学生“精读佳作以发现美”。
有人说孩子是最善于发现美的。
通过一番师生共同精读,我的学生让
我颇为欣慰。
他们认为《陆地上的船长》一文,至少具备了三个特点。
一是标题矛盾生趣。
文章的题目就如一个人的名字,总是寄托着作者(父母)的某种期望;题目又如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一篇好的文章,我们总能从题目中读到许多的信息。
一篇优秀的作品,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题目。
本文的题目“陆地上的船长”,就是矛盾生趣。
陆地本无水,无水自然无船,无船何须写船长?陆地上的船长有什么好写的?可是作者匠心独具,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船长这个形象。
这个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二是人物个性鲜明。
小说塑造了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失败者形象——疯子船长。
船长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
你看“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喊:起锚,出航! ” 他“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这些神态、语言和外貌描写,无不体现了船长对自己职业的喜爱。
船长爱船胜过爱自己。
当船舱进水,水泵被淹时,船长有条不紊娴熟地指挥着大家抢救船只。
可是一切无济于事,大家只好纷纷弃船而逃,但是船长却选择了和沉船在一起。
船长的职责就是要和航船在一起,这是疯子船长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职责和信念都没有了,生命不过是一个空壳!可怜、可敬的船长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职责的全部内涵。
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不会有人去苛责船长,可是职责和热爱折磨着船长——他疯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职责而疯狂!这是何等的敬业精神!在船长疯态行为的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灵魂!读到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情怀!三是主题深刻隽永。
小说震撼人心,更是令人深思。
世俗总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习惯于把鲜花送给成功者。
这种功利主义的气息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中。
可是现实并不是每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和鲜花。
如何看待这些理想之船触礁的执着不幸者?小说给了我们深思和启示:当很多人以嘲讽和怜悯的眼光来看待这位疯船长时,文中的“我”却怀着崇敬和同情。
这是“我”的内心呼唤,也是作者的呐喊——给执着奋斗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敬和理解,他们也是英雄!英雄成其为英雄不是因为某件事情的成功,而是因为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
小说着意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今天我之所以详细的记载了我的学生发现的“美”,
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为这些孩子而心潮澎湃。
生活的课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
他强调“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表明,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园地。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
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精神生活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扩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是势在必行。
建构生活的课堂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重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师生的互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的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产生勃勃的生机和充满交往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的开放,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使教学在开放的过程中,显示人的创造和自由发展,关注人在课堂生活中的生长以及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它包括了规范生活课堂的内容、丰富生活课堂的形式、增加课堂生活的元素等内容。
记得在和学生学完《香菱学诗》后,我问学生在《红楼梦》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不想很多学生回答是“王熙凤”,我问他们为什么
喜欢,他们说喜欢王熙凤的“辣”,下一节课正好是写作课,我要就学生用自己的笔描写“凤辣子”的形象,然而学生竞表现不佳,在失望之余,我分析了原因,尽管凤辣子以“辣”出名,但毕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已在与生活的脱节中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毫无所用!于是,我想不写凤姐了,写一写熟悉的人吧。
毕竟学生还是有些生活的经历的。
着力点依旧是“辣”要求学生“在你熟悉的人里面,你觉得谁最辣?学习曹雪芹,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服饰等,写几句话来表现他(她)的辣。
”
情况似乎好了一点。
“闹哄哄的教室,因老师的出现顿时鸦雀无声。
只见老师眉毛紧锁,盯着我们的眼神如电,让我们心惊胆战。
”
“妈妈跟凤姐有得一拼,骂起人来声如洪钟,发起火来凶如豹子。
”“我的同桌也挺‘辣’的,深邃的眼神有无限的智慧,紧缩的眉毛似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思路好像是宽了,笔下之言也有了并不空洞之意。
但细看,老师令人恐怖,妈妈凶如恶煞,同伴目空一切,这表象的“辣”非但没有了色香味,且歪曲了“辣”的深刻内涵啊!展开想去,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负面”倾向,绝不是一个个象,或者牢骚满腹,或者凭空想象,究其根源,是缺乏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引,缺少对生活细腻深入的观察。
而这种倾向,往往又容易麻痹在所谓“真实”的假象中。
这需要师者及时的提醒、点醒、拨正!再细细想想,莫说“凤辣子”的形象百年难遇,就是学生的生活里真有类似的人,也是一个需要仰视才能得其神韵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的生活、思维还是相去甚远,写起来自然不真切。
课堂还是要有生活的源头活水。
设计再三修改:写一写你熟悉的某个人。
只抓住一个方面来写,比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通过你的描写表现他的特点。
就如折翼的鸟儿重新插上了翅膀,学生的思维顿时翱翔在了广阔的天地:
瞧瞧我班的小“辣子”:圆眼睛,双眼皮,瓜子脸,红嘴唇。
身材娇小,步履轻盈。
笑声就是她的名片。
安静的午休,大家正静默看
书,远处出来一阵清脆的“咯咯咯”的声音——这就是小“辣子”发生的信号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与凤辣子比起来,是毫不逊色啊!
我的弟弟鲁歌,我称之为“格鲁派”,意思就是“格外的粗鲁”。
这不,家里的两只猫在抢鱼吃了,“格鲁派”一见,马上跨步上前,左手一伸,居然加入了“抢食”的队伍。
只见他手脚并用,踢开这只猫,挡住那只猫,把那条鱼牢牢地握在手中。
我想:难道他也想吃鱼?不料,这“格鲁派”却把那条脏兮兮的鱼硬生生分成两截,分别扔到两只猫前面!
老师的话音刚说完,只见“何急躁”就急不可耐地大吼一声:“我来!”如平地一声雷,把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吸引到他身上。
瞧,他“撑”地一下站起来,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满满的自信,圆溜溜的眼睛放着智慧的光芒。
老师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嘴巴一张,放鞭炮似得把课文读了一遍。
老师微笑地看着他,轻轻地说一声:“我的要求是——背诵。
”话音刚落,“何急躁”还没合拢的嘴又张大成了圆形,那满意的笑容慢慢凝结成滑稽的“?”。
“啊!背诵啊,我可不会!”顿时,全班笑成一片。
这一次的描写,人物的形象是生活的,形象的描写是立体的,立体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可触摸的、活灵活现的。
学生的心灵如鸽子在飞翔,情感如小溪在歌唱,思维如火苗正兴旺,人性如旋律般飞扬。
一个小小的改动,竟能有如此的成效,让我始料不及——只不过离生活近一点,却打开了一方丰盈的世界。
语文与生活的相通交融,真正触及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生活的牵针引线中,语言在与思维的聚合中碰撞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难怪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眼,语文如同溪水。
惟有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停。
我领悟了:语文课堂,一定还学生一口生活的泉眼。
用了整整五个小时写下以上的文字,我竟没有回首重读的勇气,此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何为底气不足,但正如有人所言:一位老师钟情于自己的事业,他会全身心投入。
矢志于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他一定会形成自己语文教学的鲜明主张,他一定会构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
他一定会借助这种风格把语文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富有韵味,他一定会以自己的语文教学个性魅力把孩子们引进语文的殿堂,并在这个殿堂里登堂入室,渐入佳境。
我期待有一天我有勇气喃喃自语:我的教学风格是生命的课堂。
生命教育叙事范文篇二:涓涓细流涌心头深深感悟惜生命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日子——20xx年5月12日,汶川7.1级大地震让全国人民遭受了一次生命的撞击,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生命可贵的主题再一次荡漾在我们的心田,对于孩子们来说,在生命的沙滩上也受到了海浪的轻微拍击,似乎对“生命”这个深奥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让人永远不愿回忆的日子——20xx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小学生凶杀案让全国人民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憎恨、愤怒、惋惜再一次涌上心头,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辜的眼神、无防备的举动、无力的肢体,对“生命”的话题给予了无言的对答……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四年级下册18课《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的介入就像一场及时雨,哗哗哗地浇灌在孩子们的身上。
作为一个园丁,作为孩子心灵的浇灌者,就要开垦出适宜的水渠,让涓涓细流,一点一点,一滴一滴流进孩子们的心田,滋润孩子们心中“生命”那棵小树苗,让它慢慢长大。
课堂伊始,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了婴儿刚出生时的相片,并在安静的课堂上空响起了学生熟悉而久违的婴儿出生时的啼哭声,有的同学笑了,那笑声似乎在想象自己出生时的哭声和样子。
是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婴儿的啼哭引发了孩子对生命的思考,这一声啼哭,带给了孩子们感官上的刺激,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使课堂上“未成曲调先有情”,为文章的学习,生命的感悟铺垫了浓烈的情感基调。
课文中那一个个小小的生命——飞蛾的挣扎,墙角砖缝中冒出的一截小瓜苗是那样的顽强,大屏幕上展示的一幅幅直观的动态画面给予了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
一次又一次充满激情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