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方艳红
【摘要】德育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是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期刊名称】《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0)002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校园环境;功能
【作者】方艳红
【作者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安徽,合肥,2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6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首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想着个人利益和发展,无视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发展,对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来说,这是最危险的。

因此,学校要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然而,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与显性课程教育相比,它有着论道而不说教的特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各种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

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同时,党的十七大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和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而道德败坏的人则会利用科技从事利己损人的不正当的活动。

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确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曾强调指出,大学生对整个社会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

高校德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高尚的理想目标,并不断地鞭策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祖国的需要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德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有了信念,能正确面对前进途中的挫折,能在困难中充满信心,保持乐观,并积聚着强大的意志力量。

德育引领着广大青年正确判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范本和可供参考的路径。

目前,高校的德育主要是由“两课”构成的计划性显性课程,由于多种原因,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而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
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
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恰好弥补了
现行课程的不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陈伯璋教授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
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
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
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隐性课程教育实际是一个非课程教育、书本概念,泛指显性课程教育以外的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校园文化与社会环境。

它较之显性课程教育更加广泛,具有润物无声的细致作用。

隐性课程教育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无明确规定、效果不易评估的特点,表面上看
可以随心所欲,看情况而定,实际上隐性课程更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第一,要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要把隐性课程教育问题纳入学校整体德育教育计划,建立“党委决策领导,校长书记主抓,职能部门监督协调,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奖惩。

对那些组织不力、责任心不强,导致学生出现德育问题和不良政治倾向的,分清责任,严肃追究。

对那些工作认真,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的责任人,结合年度工作优先晋级和表彰奖励。

坚持把隐性课程教育
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议题,做到年初有规划,资金有预算,阶段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并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及时加以协调和解决,做到工作有人抓、
时间有保证、资金能到位、责任有人担。

第二,要贴近当前形势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隐性德育课程,注重教育效果,配合“两课”教育,设计好方案,策划好活动。

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好学、争做先进的良好风气。

通过学校先进的领导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规范的教师言行等精神形态的隐形课程的渗透来启迪、感化学生,对学生的情
感、意志、价值观等产生影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诸方面与现实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使隐性课程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

第三,重视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其潜在的活动性德育作用。

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精神文化,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中不断创新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大学制度文化,努力建设以教风、学风、作风为核心的大学行为文化尤为重要。

学生在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勤学求实、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不仅会对他的精神、信念的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同时,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丰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读书风气,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它们自然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

不同于中学的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体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诉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兴趣爱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平台。

因此,注重开发学生社团文化隐性课程,使大学生能够生活在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氛围内,有利于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多学科、多层次内容广泛的人文科技活动、讲座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然,掌握社会和自然规律,开拓思维提供了帮助。

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可以为大学生树立道德楷模,使他们有比较明确的榜样和目标。

此外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组织,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
心,纯洁道德品质。

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不仅仅在经济上为他们提供
了有效帮助,更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自立自强精神的引导,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
康成长,是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

教师的言行品德、学术能力、个性魅力、敬业精神对学生产生着无形的、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德育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和社会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同学形成融洽的情感关系,发
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局限于校园范围,与其他社会系统有着交叉和重叠。

因此,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还要重视和开发外部环境和资源,充分利用
社会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
形成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格局。

关注外部环境,开发外部资源,重视协同教育。

学生不是生活在学校的真空环境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是隐形课程发挥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们既要重视清理好这些外部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更要有效利用这些教
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资源。

因此,要重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注意在人才培养中引进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

产学结合和用人
单位共同培养人才,在企业顶岗实习,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第一线的真实情况,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生产一线的亲身感受,使学生
获得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与特点,增强适应岗位工
作环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职业感,为毕业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
换打下基础。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在注重构建显性课程的同时,挖掘其所蕴含的“隐性课程
因素”,从建设以主流思想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入手,为育人营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以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德育功能,增强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文献】
[1] 俞姝,朱秋颖.试论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3):80-82.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 简世德.对学校隐形课程中德育功能的教育学解读[J].教书育人,2005(2):4-6.
[4] 李先国.西方隐性课程研究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4-6.
[5] 朱枫,郭继东,张秀丽.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1):52-54,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