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与矿物概念、区别
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鉴别矿物的方法:矿物的形态——晶簇、纤维状、粒状、钟乳状、土状、块状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解理(受打击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和断口
三大岩石的主要鉴别特征、常见主要类型
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和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岩浆岩:物理组成——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结构和构造——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分类——酸性岩:花岗岩(深成侵入岩)、花岗斑岩(浅成侵入岩)、流纹岩(喷出岩)
中性岩:闪长岩(深成侵入岩)、正长岩(深成侵入岩)、安山岩(喷出岩)
基性岩:辉长岩(深成侵入岩)、辉绿岩(浅成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超基性岩
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变成的坚硬岩石
物理组成——沉积物颗粒(矿物成分)和胶结物
结构——碎屑结构:砾状结构、砂质结构和粉砂质结构
泥质结构:泥岩和页岩
结晶结构:石灰岩和白云岩
生物结构:生物化石
构造——层理构造: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先后沉积的物质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发生变化,显示出成层现象。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分类——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粘土岩类:粘土岩、页岩、泥岩
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和白云岩
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剧烈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组成
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
构造——片理构造:顺着平行排列的面,将岩石劈成薄片状。

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
块状构造
分类——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板岩、石英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石灰岩和白云岩)、角岩
1、地质年代表(系或纪)
地质年代:地壳发展的时间段落
单位——宙、代、纪、世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一套岩石
单位——宇、界、系、统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相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比较法、标准地层对比法、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法
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与地层的接触关系——侵入型和沉积型
地质年代表:
震旦纪Z、寒武纪E、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第三纪R、第四纪Q
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
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表示方法——象限角表示法(N60E/30SE)、方位角表示法(150)
2、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
平行或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不整合构造
3、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描述的基本要素、类型、工程意义
和研究方法
褶皱: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弯曲,不丧失连续性
分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老地层在中间,两侧对称出现有老到新的地层
向斜:岩层向下凹曲,新地层在中间,两侧对称出现有新到老的地层要素——核部、翼部、轴面、轴、枢纽
类型——按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
按枢纽产状:水平、倾伏
野外识别——穿越法(垂直岩层走向):地层重复对称出现
追踪法(平行岩层走向):查明褶皱延伸方向变化
工程地质评价——对建筑工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塌陷)
对道路工程:选线、隧道、基础稳定性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偏压、地下水、边坡稳定性、岩体稳定性
断裂: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破裂或沿破裂面产生相对位移。

分为节理、劈理和断层
节理: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张节理和剪节理)和次生节理(卸载和风化)
工程地质评价——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都产生不利的影响,破坏岩体的完整性,水渗入,岩体风化,承载力降低。

如人工开挖边坡易崩塌和塌方,地下开挖,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围岩失稳。

在节理发育的地区,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
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表示方法——玫瑰图
断层:具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断层角
分类——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产生相对水平位移
组合类型——阶梯状、地垒、地堑、叠瓦式
野外识别——地貌标志:瀑布、笔直的河谷、山脊断开、地下水带、河流转弯、断层三角面
地层标志:重复、缺失、岩脉错断
构造标志:牵引弯曲、擦痕、断层泥
其他标志:火山、地震、滑坡
工程地质评价——强烈的断裂构造,裂隙增多,破碎严重,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降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程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确定路线布局、选择桥位和隧道位置时,尽量避开大的断层。

路线布局时,路线和走向平行时,易发生滑坡,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

在选桥位时,查明有无断层,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修隧道时,岩体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地下水发育,强度和稳定性差,易产生洞顶塌落。

4、活动构造的定义、主要描述指标(错动速率、重复周期)、活动方
式、识别方式和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活断层:正在活动或最近地质时期活动过的断层
活动方式——蠕滑:连续缓慢的蠕动
黏滑:快速的错动
活断层的活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工程地质评价——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断层引发的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建筑物尽量避开断层活动地带,如果必须在,在场址选择,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类型方面采取措施。

场址选择:低级别的优于高级别的,有活动的老的优于有活动的新的,无活动的优于有活动的;避开主断层带;避开活动强烈的上盘。

选择在错动时不破坏的建筑物类型。

5、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破坏作用类型、山岭区和平原区的防震
原则
基本概念:震源——地壳或地幔中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地面上任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带——地震成带分布的区域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分类: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纵波和横波)、面波(在地表传播的波,瑞雷波R和勒夫波Q)
震级——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地震对路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分类:基本烈度(一个地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场地烈度(根据场地条件调整后的烈度)、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经济条件而调整的烈度)
地震的三大要素: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地震破坏效应:地震力——地震使建筑物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惯性力叫地震力。

卓越周期——某一周期的地震波河土体的固有周期相近时,产生共振,地震波的振幅被放大,这个周期叫卓越周期。

地震的破裂效应——地震使岩石震动,表现为一种力的作用,当这种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产生断裂和位移,形成断层和地裂缝,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破坏。

地震的沙土液化效应——松散饱和的粉砂土在地震的作用下,突然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力,并产生喷水冒沙现象。

表现为地表沉陷和地基变形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防震原则:场地和地基的选择、持力层和结构类型的设计
山岭地区的震害和防震原则:震害——边坡的崩塌和滑坡;半填半挖的上坍和下陷;挡土墙的危害
防震原则——1、避开发生大规模崩塌和滑坡的地方
2、减少对山体平衡的破坏、植被保护
3、尽量减少半填半挖、加固
4、挡土墙强度和稳定性的检测
平原地区的震害和防震原则:震害——纵向开裂、边坡滑动、路堤坍塌、路堤下沉、纵向波浪变形、地裂缝、桥头路堤
防震原则——避免在地势低洼处修建路基;排水、压实、新老路基的结合、粘土、加固
桥梁的震害和防震原则:震害——桥墩的位移和倒塌
防震原则——选择有利的桥位;减轻重量、增大地基面积;上部纵横面的连接;化长桥为短桥;用钢筋混凝土
第三部分
风化作用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风化的处理
风化:地壳岩石在风、电、大气降水、温度和生物作用等内外力地质作用产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类型——物理风化: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热力风化和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地表岩石在水、水溶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和分解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决定了风化的类型和发育的程度,主要是通过温度、雨量变化和生物的繁殖情况来实现
地形因素:影响着风化的强度、深度和风化物的厚度。

山区的风化强度和深度都大于平缓地区,但是风化层较薄,平原地区风化层较厚。

沟谷风化程度强烈,风化
层较薄。

山地向阳坡风化强烈,厚。

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影响风化程度。

粗粒的比细粒的易风化,多种矿物的比单一矿物的易风化,斑状的比均质的易风化。

节理、裂隙多的易风化
工程地质评价——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变化程度随着风化程度的轻重而不同。

孔隙率、吸水率增加,强度降低,成分的不均匀性和产状和厚度的不规则性增加。

风化程度越深的地区,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越低,岩石的边坡越不稳定。

风化程度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有直接影响。

勘测和评价——查明风化的程度(全、强、弱、微、未)、厚度和分布、速度和风化原因、风化层的成分
防治——挖除法:适用于风化层较薄
封面法:用沥青、水泥、粘土等不透水的材料覆盖岩层
胶结灌浆法:在岩层裂隙中灌入水泥、粘土
排水法:减少水的侵蚀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貌要素、阶地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暂时流水和长期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暂时流水的地质作用:山坡细流(坡积层)和山洪急流(洪积层)
河流的地质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和拓宽河床的作用。

下蚀作用:使河床下切加深的作用。

主要因素——河水夹带的固体物质对河床的机械破坏。

溯源侵蚀——侵蚀过程从下游向河源方向发展,这种溯源推进的侵蚀过程叫溯源侵蚀。

分水岭的剥蚀切割、袭夺现象、河流长度的增加
侧蚀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一方面刷深河床,另一方面冲刷河床两岸,使河床加宽的作用。

主要因素——横向环流。

使河床加宽变弯曲。

牛轭湖:河流侧蚀作用的加深,使河流一个河湾接着一个河湾,河湾的曲率增大,河流长度增加,形成蛇曲。

处于蛇曲的河湾,彼此很靠近,一旦水流增大,开拓新河道,原河湾由于逐渐淤塞和原河道隔离,形成牛轭状的静水湖泊,叫牛轭湖。

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坡积物(坡面细流的洗刷作用)、洪积物和冲积物(河流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堆积物)
河谷地貌: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河流长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出的地貌
要素——谷底、河床、谷坡、谷缘和坡麓、阶地(阶地前缘、阶地后缘、阶地面、阶地斜坡、阶地坡麓)
类型——发展阶段:未成形河谷、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
走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层谷
阶地:地壳的构造运动与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河流形成河谷和河漫滩后,地壳的上升或侵蚀面的相对下降,原来的河谷和河漫滩受到下切,没有受到下切的便形成阶地。

当地壳稳定或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的垂直侵蚀减弱,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新的河漫滩。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壳的多次升降运动,河流侵蚀和堆积的交替进行,形成多级阶地。

类型: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和嵌入阶地)、侵蚀——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敷设路线的理想部位,一、二级阶地最好
1、地貌水准面、分级,形态和成因分类;山岭地貌要素、垭口及类型、平原地貌类型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分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补低。

分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内外力作用量的比例关系
2、地貌水准面:外力地质作用的最终侵蚀界面。

分为局部地貌水准面和基本地貌水准面
3、构造运动、岩性和气候
地貌的分级:巨型地貌(内力地质作用)、大型地貌(内力地质作用)、中型地貌(外力地质作用)和小型地貌(外力地质作用)
地貌的分类:内力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
外力地貌——水成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等
山岭地貌:要素——山顶、山坡和山脚
分类(成因)——构造作用形成的山岭:单面山——前坡(和坡面倾向相反、短而陡、对敷设路线不利),后坡(和坡面倾向一致、长而缓、对敷设路线有利)、褶皱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
垭口——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
分类:构造型——断层破碎带型垭口(以路堤方式通过)、背斜张裂带型垭口(以路堑方式通过)、单斜软弱层型垭口(以隧道方式通过)
剥蚀型——多种方式通过取决于垭口的厚薄
剥蚀——堆积型:浅挖低填
山坡——直线型:注意顺坡倾向方向的稳定性
凹形:上陡下缓、稳定性最差
凸型:上缓下陡、上部路基、稳定性取决于岩体性质
阶梯型:软弱岩层
平原地貌:构造平原(海成平原和大陆拗曲平原)有利:基岩埋藏浅;不利:地下水埋藏浅,盐渍化,冻害
剥蚀平原(河成剥蚀平原、海成剥蚀平原、风力剥蚀平原和冰川剥蚀平原);理想场所
堆积平原(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湖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冰)有利:地势开阔平坦;不利:地基承载力低、冻害、不均匀沉降
软土定义与特征、黄土定义与特征、红粘土定义与特征、膨胀土定义与特征、盐渍土定义与特征、冻土定义、类型与特征,季节和多年冻土的工程性质、物理力学性质、冻土的破坏作用类型、填土定义与特

软土:定义——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类软塑到流塑的粘性土。

特征——富含有机物、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等于1
工程地质性质——1、天然含水量和孔隙比: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
2、透水性和压缩性:低透水性和高压缩性
3、触变性和流动性:一经扰动,土体结构产生破坏,由可塑状态变为流塑状态
4、抗剪强度:很低
黄土:定义——第四纪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下形成的特殊的沉积物。

湿陷性黄土——天然黄土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和附加压力作用下,经水浸湿后结构产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的。

基本特征——结构特征:粒度——以粉土为主,粘土少
孔隙——大孔隙、细孔隙和毛细孔隙
变形特征:膨胀、收缩和崩解——吸水膨胀、干燥收缩
压缩性——新黄土高压缩性、老黄土低压缩性
抗剪强度——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
湿陷性:自重湿陷(黄土遇水后,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沉陷)和非自重沉陷(遇水后,在附加荷载的作用下产生沉陷);湿陷强弱取决于浸水程度和压力大小
膨胀土:定义——含有大量的强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具有显著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胀缩变形可逆的高塑性粘土。

特性——1、含有大量的高塑性粘土
2、天然含水量等于或小于塑限,呈坚硬和塑硬状态;孔隙比较小,结构密实
3、显著的胀缩性
4、强度较高、低压缩性
5、易风化
6、抗剪强度典型的变动强度。

峰值强度高、残余强度低
原则——低挖低填的方式通过
冻土:定义——在天然状态下,冻结状态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叫多年冻土;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叫季节冻土;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叫隔年冻土。

力学性质——抗压强度、冻结力(水在土中冻结时,产生胶结力,将土和建筑物胶结在一起)、冻胀力(常见问题之一)、融沉(冻土融化时不受承载力作用,产生的沉降。

常见问题之一)
工程性质——冻结状态时,高强度和低压缩性;融化时,低强度和高压缩性
盐渍土:定义——土层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5的土。

形成条件——地下水总矿化度高、地下水位高、气候干燥
分类——形成条件:盐土(以硫酸盐和氯盐为主)、碱土(碳酸盐)、胶碱土
盐的含量:微、中、强、过
工程性质——膨胀性(盐涨性)、强度(遇水降低)、湿陷性和水稳性、压实性(不易压实)、毛细水作用
防治措施——隔断地下水、提高路基
红土:定义——在热带和亚热带特殊的湿热气候下,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含很多粘粒、铁铝氧化物较多的红色的粘土。

形成——碎屑化和黏土化阶段、红土化阶段、铝土矿物阶段
高温高湿的气候、岩性、地形地貌、构造运动
分类——物质来源:残积红土和网纹红土
工程性质——含水量较高、孔隙率较大、强度较高、一定的压缩性、膨胀性弱
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
填土:定义——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人类活动而堆填的土。

特征——不均匀性、湿陷性、工程性质随时间变化
分类——素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硬度和工程危害,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度、持水度、透水性和给水度),隔水层;地下水埋藏类型与定义、
地质特征;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的土层及岩石空隙中的水(含水层和隔水层)
物理性质——颜色、味道、气味、温度、透明度、密度和导电性
化学性质——酸碱性(氢离子浓度)
总矿化度: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

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和卤水
总硬度:水中钙离子、镁离子的总含量。

暂时硬度:由于煮沸而减少的钙离子、镁离子的含量。

永久硬度:总硬度和暂时硬度之差。

分为软水和硬水
侵蚀性:水对碳酸钙的溶解能力
水理性质——含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基本类型——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地表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中的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的局部隔水层中的局部饱和带中的水。

特点:埋藏浅、季节性、局部性。

工程意义:水质差、冻害
潜水——饱和带中,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液面的水。

要素:潜水位、潜水埋藏深度、含水层厚度。

特征: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是主要的补水来源;埋藏深度和含水层厚度受气候、地形和地质的影响;具有自由面,从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排泄方式有垂直和水平两种。

等水位线:同一时间测得的潜水位相同的点的连线。

承压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承受水压力的水。

特点:补水区和分布区不一致;水量、水位、水质受受外界影响小。

分类:向斜构造(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和单斜构造
按空隙特征:裂隙水——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分类:面状裂隙水、层间裂隙水、脉状裂隙水。

富集条件:较多的储水空间、丰富的补给水源、良好的汇水条件
岩溶水——储存和运动于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溶洞中的地下水。

大气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

集中和排泄量大是主要特征。

孔隙水
泉——山区多泉,平原少泉;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下降泉(由潜水和上层滞水补给)
对建筑物的影响——1、水位的变化:水位上升,地基承载力下降,沙土液化严重,岩土变形,崩塌,建筑物变形;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地表沉降。

2、侵蚀性:对混凝土、金属钢筋的腐蚀。

3、流砂:大量的土体流动,地表塌陷,建筑物破坏
4、机械潜蚀和化学潜蚀:基岩强度降低,形成洞,地表塌陷
5、基坑涌水
第四部分
1、崩塌、泥石流和岩溶的定义、发育条件、特征和工程防御措施
崩塌:定义——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倾斜、翻滚、崩落的现象。

发育条件——地形条件:斜坡高陡坡度大于55度、表面凹凸不平
岩石条件:有软弱岩层,裂隙发育
构造条件:有断层、褶皱和不整合
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
其他因素:岩石的风化、裂隙水的冻融、植物的嵌入等
特征——发生突然、以大块岩石为主、无固定的滑动面、明显的分带性
防治措施——1、削坡和清除危岩;2、排水:防止水渗入岩体中加剧斜坡的失稳;3、护坡:加固山坡和斜坡;4、支护:修建挡石墙和维护栏;5、修建明洞和棚洞;6、阻塞裂隙和灌浆。

泥石流:定义——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大量水体浸透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在自身重力下运动,形成泥石流。

动态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特点——组分为水体、岩石碎屑,山区发育,突然性、速度快和持续时间短
发育条件——地形条件: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谷纵坡大、植被不发育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
岩石条件:有软弱岩层、裂隙发育、风化严重
上文气候条件:特大暴雨
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
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河谷纵坡、充足的水源
分类——按固体物质:泥流、泥石流、水石流;按流体性质: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按形态特征:标准型泥石流、河谷泥石流、山坡泥石流
防治原则——路线跨过泥石流沟时四条路线分析:首先考虑从流通区用桥跨越,存在问题:平面线性较差、纵坡起伏较大、路堑边坡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走堆积区外缘,优点:平行线性较舒顺、纵坡也比较平缓,存在问题:堆积区延伸、淤塞路基、路基有受到水毁的危险。

走对岸,路线较长,不经济。

从堆积区中部通过,用桥隧和过水路面,很难解决排导沟的终年淤积问题。

防治措施——水土保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
调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流
排导工程:修建排水沟和急流槽使泥石流顺利排走
拦截工程:导水、拦石
跨越:修建桥隧、过水路面、明洞等跨越泥石流
岩溶:定义——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而产生的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现象。

主要形态——漏斗、溶蚀洼地、溶蚀平原、溶洞、暗河、天生桥、土洞等
发育条件——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

此外还与地形、构造、岩性、水文地质、新构造运动、气候、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