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秀的三个儿子:“竹篓背母”诠释孝道等
孝敬父母___心存感恩
林秀贞
照顾孤寡老人
孝敬老人其乐融融
社会与法频道《“轮养”老人的悲哀》
• 北京市房山区李洪阁和赵淑芹这两位老人 状告儿子“不赡养”的故事。他们养了三 儿一女,女儿已远嫁,按理来说自己的后 半生应该很幸福才对,但现实是父母七十 几岁了不仅没能过上晚年儿孙绕膝的幸福 生活,反而被子女们像橡皮球一样踢来踢 去,更有甚者二儿子还殴打年迈的老父亲, 致使后来所有的子女都不在赡养父母。
法律解读
依照我国《婚姻法》第21条的规定,子女对父母 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的权利。因此,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我 国法律对年龄没有作明确规定,只要父母具备 “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其中的一个条 件,而子女系成年人且具有赡养能力,都应当履 行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 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也是道德义务,与遗产分 配无关。
处理办法
• 李老老俩口就又把二儿告上法庭。法官把 李老的大儿.三儿和女儿也追加成被告。 • 最后调解不成,法庭最终宣判三个儿子每 年拿出钱给老俩口租房子、面、油、和取 暖费,医药费四个孩子平摊。就此这出闹 剧就这样收场。
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
赡养老人是天下儿女义不容辞的 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 统美德。 赡养父母,既是道德义务,也是 法定义务。
孝敬父母 心存感恩
卢氏县职业中专:黄晓波
序言
天下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极为重 视孝的观念。赡养老人是天下儿女义不容 辞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 德。作为“孝”的理念的传承,感恩是我 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 基本道德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 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 之恩,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 是一种责任。
法律依据
江夏黄氏八句认祖诗
江夏黄氏八句认祖诗
1、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在黄氏家族里,有一个广为传之的“内外八句”,又称“认亲诗、认祖待、认宗诗”。
在古代,这16句诗只有黄姓子孙才知道,并且只传男,不传女,也是黄氏亲缘的“联系密码”。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子孙分散,则可以通过“内外八句”来认亲。
2、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三个儿子读后感作文5篇
三个儿子读后感作文5篇《三个儿子》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其中一个任劳任怨帮助妈妈的孩子被许多人赞扬。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个儿子》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三个儿子读后感学了《三个儿子》课文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诚实谦虚,懂得感恩,这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感恩父母,可以从身边一些小事做起:整理小房间。
帮妈妈洗脚。
在汽车上给老·这时候才体会到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帮妈妈多组幼·。
孕·残让座······从小到大,我的一切生活起居或学习辅导都是妈妈负责的。
这个暑假,我对自己规定:每天饭后碗都由我来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帮妈妈洗一次脚,看是简单的事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当我在盆子里放满水,把妈妈的脚放入盆子,抚摸着妈妈那双粗糙的脚时,就会想起;小时候生病妈妈一个人抱我去医院看病;不管是刮风下雨,妈妈每天送我上下学;不管妈妈累不累,自己不想走时都要妈妈抱······这时候,才体会到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帮妈妈多做点家务。
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对我的养育;感恩老师,对我们无私的教育;感恩亲人,对我的帮助。
让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个儿子读后感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
课文的内容是三个吗妈有三个儿子,一个妈妈的儿子只知道玩,一个妈妈的儿子光知道唱歌,而一个妈妈的儿子却一声不响的帮妈妈干活。
学过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重要的是要懂行孝敬老人。
这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我今后在家要帮爸爸妈妈干自己能干的活,扫地、擦桌子、冼碗等。
在外边要多帮助人,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孩子三个儿子读后感读了《三个儿子》一文后,我很喜欢那个帮助妈妈提水的孩子,觉得他心疼妈妈,孝敬妈妈,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觉得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帮妈妈做家务上,还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小事上。
戈拉的三个儿子-作文
戈拉的三个儿子在多风暴的卞南山上,有一间小小的牧羊棚,牧羊人戈拉夫妻俩就住在那儿。
他们俩有一个黄头发的女儿,还有三个长相好看的儿子,老大是骄傲的黑皮肤亚尔丹,老二是爱唠叨的红皮肤卢艾斯,老三是为人善良的棕褐色皮肤高姆汉。
有一天,那个黄头发的女儿到半山腰去放牧小羊羔,一阵白色妖雾突然密布过来,把她给笼罩住;当妖雾重新升起时,黄头发妹妹消失不见了。
这件事给牧羊人一家带来了悲伤和忧愁。
过了一年又一天,黄头发妹妹仍不见回家,黑皮肤亚尔丹就站起身来,说。
我要离开家门,日夜不停地去寻找妹妹,找不到我就不回来。
牧羊人郁郁不乐地说:孩子,你早该去了。
我决不阻止你。
立即去吧。
亚尔丹听了这话,只是耸了耸肩膀。
他母亲站起身,去烘了一只大饼和一只小饼。
孩子,母亲说,在你走出家门之前,你愿意在路上带上大饼和母亲的愤懑,还是带上小饼和母亲的祝福?我吗,亚尔丹回答道,要大饼,谁想要小饼和你的祝福,就让谁去挑吧。
他把大饼装在口袋里,带在身上,出发去寻找他妹妹了。
没多久,他就经过了农村。
在到达樟林的路上,他不爱惜鞋子,两脚乱踢,把水坑里的烂泥、山丘上的尘土,踢得四下飞扬。
这时他觉得肚子饿了,便坐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吃他的大饼。
当他正要啃大饼时突然传来一阵翅膀的拍打声原来是一只大黑乌鸦从树上飞下来,落在他头上一块岩石的尖角上。
牧羊人戈拉的儿子!给我吃一只吧,只一口。
乌鸦叫道。
休想从我这儿得到一口,你这个讨厌的睁眼瞎!亚尔丹说:我一点儿也不给!他没有再看乌鸦一眼,就把饼吃个精光,连一点儿饼屑也不他又启程继续赶路,直到夜幕降临大地才停下来。
他跨过一个山腰看到面前有一间透着亮光的小屋,他打算去找个住处。
当他上到小屋跟前时,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儿把门打开,热情地欢迎他进去。
我这明亮的灯光。
总是吸引着山上的过路人。
老头儿说。
当亚尔丹吃晚饭休息的时候,老头儿问亚尔丹是否愿意为他干点活儿。
我想为我那三头黄褐色短毛母牛找一个放牛的。
他说。
亚尔丹对他说,他是去找他妹妹的;不过,他说道:要是你给的报酬够多的话,我还是愿意中途留下来为你干活的。
黄灿拾玉埋父骨
黄灿拾玉埋父骨某地唤作雷州,有一青年才秀,姓黄,名灿,表字藏之。
其父名叫黄绍全,早年外出经商,从此再无音讯,其妻崔氏只得独自一人将黄灿抚养成人,到如今十九年,黄灿道也不负母望,生的一表人才,刻苦读书,习的一身才学,闻名州郡。
两年后,为报母恩,便收拾行礼,辞别母亲,北上赴考。
行了数日,会天大雨,却无避雨处,冒雨前行,行了数百步,见一棵碗口大的枣树立在路边半坡上,其下恰好有一凹处,黄灿急忙跑去躲雨。
待雨过后,黄灿正欲走,却感脚下有一硬物,挪开一看,只见一块翠玉半露在泥水中,黄灿拾起细目一看,不察有何端倪,又恐大雨至,只得将玉坠带走继续赶路。
待夜色将幕,黄灿寻得一破庙,生了火,吃了几口干粮,便在火边睡去。
时至午夜,庙外寒风烈烈,黄灿睡的极不安稳,做得一梦,只见一中年人,眉尖有一颗黑痣,腰间佩戴一块玉坠,站在黄灿面前,笑了又笑,黄灿闻其故,其又不答应,黄灿见状道怪哉,这时却见那中年人好似青烟一般被吹散,只留一块翠玉砰的一声坠地。
恰到此时,黄灿被一阵冷风吹醒,方知乃是一梦,长舒一口气,往火堆里舔了几树枝,这时却见被落在火堆边的翠玉,心中当下狐疑起来,暗道:“若不是方才所做之梦,皆因这翠玉而起?”想到这里却是暗自摇头,随即又睡下。
次日,雨止天晴,黄灿收拾直往北去,行了数日,出了山,便雇了车马,半月之后到长安。
黄灿终不负数年所学,母亲所望,少年登第,被上嘉赏,当时雷州泽县空缺县令一员,黄灿补之。
由此,黄灿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百姓皆来相迎。
谢过乡亲,拜过母亲,而后设宴款待乡里,诸事毕,方才上任。
过了三日,晚间忽做一梦,翌日与母亲道:“母亲,昨夜我做一梦,不知有何蹊跷?”母亲道:“朝有所思,幕有所想,不可忽视,你且细细说来!”黄灿道:“昨夜梦中见一中年人,眉尖有一黑痣,腰间佩一翠玉,其在梦中飘飘乎,不知做何盘算?但其却不能言,若似哑巴一般,而后手指腰间翠玉,若有所指!”其母闻言大惊道:“那人果真眉尖有一颗黑痣?要间有一翠玉?那翠玉是何模样,你细细说来!”黄灿见母大惊道,不敢耽搁,随即取出怀间之物,递于母亲看,而后又将此玉来历并同破庙所做之梦一一告之。
黄宗德事迹100字左右
《黄宗德事迹》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黄宗德的故事。
黄宗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有一颗勇敢和善良的心。
有一次,村里的小河因为暴雨涨水,把桥给冲垮了。
这可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黄宗德看到后,主动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修桥。
他们搬石头、运木材,忙得不亦乐乎。
黄宗德不怕辛苦,一直跑前跑后,指挥大家干活。
在他的带领下,没过几天,桥就修好了,大家又能方便地过河了。
还有一回,村里的一位老奶奶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
黄宗德知道后,每天都去老奶奶家,帮她做饭、洗衣服,还陪她聊天,让老奶奶不再孤单害怕。
黄宗德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
他发现村里的学校条件很差,就自己出资给学校买了新的桌椅和书本。
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还请来了城里的老师给大家上课。
黄宗德的这些事迹让村里的人都非常敬佩和感激他。
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村子变得更美好。
同学们,我们要向黄宗德学习,做一个有爱心、能帮助别人的人。
《黄宗德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黄宗德叔叔的事儿。
黄宗德叔叔是个特别了不起的人。
在他生活的地方,有很多困难的事情,但是黄宗德叔叔从来不怕。
有一年冬天,村里的水管被冻坏了,大家都没水用。
黄宗德叔叔知道了,马上带着工具去修水管。
天特别冷,风呼呼地吹着,可是黄宗德叔叔一点也不在乎。
他趴在地上,努力地修理着水管,手都冻红了。
最后,水管修好了,大家又能有水用了。
还有啊,村里有个小朋友家里很穷,没钱买学习用品。
黄宗德叔叔就给他买了新书包、铅笔和本子,还鼓励他好好学习。
这个小朋友特别感动,学习也更努力了。
黄宗德叔叔还经常去看望村里的老人,帮他们打扫院子,陪他们说话。
老人们都可喜欢他了。
黄宗德叔叔做的这些事,虽然不大,但是却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黄宗德叔叔一样,做个能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黄宗德事迹》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说说黄宗德的故事。
黄宗德呀,是个很厉害的人。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盖一个新的活动中心。
敬老孝悌事迹
敬老孝悌的事迹1.黄香温席: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到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这件事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并与他结为夫妇。
因此被世人广为传颂,董永尽了孝道,尽了孝心,才会被世人赞美,这也更加说明了一件事,孝是传统美德。
我们人生最大的事情,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回报父母。
父母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如果我们没有孝心,没有良心,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因此,照顾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父母尽孝心是对父母回报的最好方式。
3.孝子行乞养母:杨乞,字振民,安徽太和县人。
他生性孝顺,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没有自己的产业,只能依靠替别人帮工来获取微薄的收入,但这并不足以供他的母亲生活。
他的母亲常常生病,需要很多钱来买药治病。
杨乞没有办法,只好在母亲病情严重的时候,自己剃去头发,装作僧人,赤脚在街市上— 1 —行乞,以这样的方式来筹集母亲的药费。
由于他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周围的人们,他们纷纷施舍给他钱财和食物。
杨乞用这些钱为母亲治病,自己则吃残羹剩饭,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按照礼仪安葬了母亲,然后继续自己的乞讨生涯,最终在贫困中离世。
这些事迹都展现了敬老孝悌的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美德。
— 2 —。
平凡母亲造就高墙内外两“状元”
黄桂 菊一 家便住 在这 里 。 她本 来有 3个儿 女 , 中 其 两个 女儿 先后夭 折 . 留下 儿子金 胜强 。 只 转 眼 之 间 。 子金 胜 强 过 了 2 儿 4岁 的门槛 , 家人 一 为 了攒够探 监 的路 费 , 黄桂 菊开始想 办法 。她上 山 尽管 奔波 劳 累 。 依然挤 在 两间 旧土坯 房里 。 胜强虽 但 金 挖 蒲公 英 、 地 衣 、 野蘑 菇 … …有 时候 , 捡点 儿 破 捡 拾 还 有一 副强 壮 的身体 , 四处托 媒也 找 不到对 象 , 家理 可 人 烂 , 后 拿 到镇 上 换 钱 。 然 由很简 单 :没 有新房 , 指望娶 我女 儿 !” “ 别 年 老 体衰 的黄桂 菊用 了 3年 的 时问才 凑足探 监 的 为 了儿 子 的大事 ,黄 桂菊 和丈 夫 自己动 手 开 山凿 路 费 。2 0 0 3年 9月 1 5日, 黄桂 菊将 路 费小 心翼翼 地包 石建 房 。 一年后 , 丈夫 累得 吐血 , 黄桂菊 也被 压 弯 了腰 好 , 上 已上小学 6年级 的孙 女金 媛媛 , 车去 了儿子 带 乘 身 , 们终 于建 成 了 3问木 石结构 的房 子 。 他 监 狱 所 在 地— — 襄 樊 。 19 9 0年 国庆 节 。 媳 娶 进 门 , 年后 生 下孙 女 金 儿 一 母 亲 泪 雨滂 沱 中 : 媛媛 。本 就贫 困的 生 活更 加 拮 据 , 桂 菊和 丈 夫还 经 黄 在 监 狱 里见 证 儿 子 和孙 女 贴 手 P K! 常生 病 。 当黄 桂菊 和孙 女金媛 媛 从 襄 樊汽 车 站 出来时 . 却 19 9 6年 9月 的一天 。咳嗽 多 日的丈夫 突然卧床 不 起, 高烧 不退 。 了严 重肺 病 , 得 要交 1 0 5 0元 『 主院。黄桂 发现 自己积攒 了几年 的钱被 偷得一 干二净 。 菊卖 了家里 唯一 那头 半大 的猪 和几 只鸡 ,借遍 了整个 身 无分 文 的黄 桂 菊 和孙 女 只好 徒步 到 襄樊 监 狱 。 村 子 , 然没有 凑够住 院 费 。 仍 路t, 了, 饿 她们就 啃 自带 的干粮 , 了就 喝 自来水 。 渴 儿子 咬 咬牙说去 想办法 。 半个 多月 后 , 子像变戏 儿 走 了整整 一 天 , 费尽 了无数 周折 , 们终 于走 到 了 她 法一 样 支付 了 7 0 0 0多元 医药费 , 黄桂 菊 问儿 子钱 从哪 襄 樊 监 狱 会 见 室 大 门 口 。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续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1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
正在翻跟斗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妈妈跟前,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水桶,拎着走了。
那位唱歌的儿子非常惭愧,他红着脸、低着头,冲到妈妈的旁边,抢走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用力地提走了。
老爷爷见了,哈哈大笑,说“这下,我看见了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2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
另外两个儿子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看错了,是三个儿子而不是一个儿子。
"老爷爷和蔼地说:“因为你们只知道展现自己的特长,不懂得关心父母,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所以我才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另外两个儿子听了,惭愧极了,脸红的像苹果,不好意思地从妈妈手里抢过沉甸甸的水桶,一摇一摆的走着。
一桶水可重了,两个儿子走走停停,腰都直不起来了。
但第三个儿子却轻轻松松地提着水桶,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才知道父母的辛苦和劳累。
从此以后,三个儿子天天帮妈妈干活,妈妈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广西有关孝文化的故事
广西有关孝文化的故事
1. 福泉人娄鹏孝事父母
娄鹏是唐代福泉县(今南宁市)人,他的父母年老体弱,娄鹏就照顾他们日夜
不离。
一天,他的父母生病了,他守在病床前一直到天亮,休息片刻后又回去照料。
他的父母知道娄鹏对他们的孝心,请求天子为娄鹏加官进爵。
2. 阮籍的孝行义举
阮籍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文学家和政治人物。
他一心向学,性格孤僻,父母二人
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
阮籍不忍心看父母生活艰苦,就写信给好友求助,用自己的妻妾、房屋、器具等换取了一笔钱,把这笔钱给了父母。
他还把父母接到南京,供养他们,照料他们的生活。
后来,阮籍被朝廷流放到边疆,他还是常常思念父母,写信问候,不忘家庭之情。
3. 黄小桃孝敬父母的故事
明朝时期,广西邕州(今南宁市)有一位姓黄的人,他夫妻二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小桃。
小桃从小聪明伶俐,养成了良好的孝敬父母的习惯。
她每天娴熟地做夫妻二人的家务,靠着自己的手工艺术,照顾好家里的生计。
她父母非常满意,他们想让小桃嫁人,但小桃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已经嫁给了我的父母,我将永远孝
敬他们,这是我一生的任务。
”小桃的孝行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真正展现了广西孝
文化的精神内涵。
以上是一些广西的孝文化故事,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便于
我们理解和珍惜孝文化。
义序黄氏族谱
义序黄氏族谱嘿,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迷上了研究我们家的族谱,尤其是那个传说中的义序黄氏族谱。
说起这个族谱,那可是我们黄家的一张名片,历史悠久,故事多多。
我爷爷年轻时,就常常给我讲那些关于族谱里的故事。
他说,我们黄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候的祖先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在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还留下了厚厚的族谱,记录了每一代人的事迹。
那天,我跟着爷爷来到了族谱的存放地——我们黄家的祠堂。
祠堂里香火缭绕,墙壁上挂着祖先的画像,一个个严肃庄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着那些画像,心里不禁想,这些祖先们到底经历过什么,才会在族谱上留下这么多的传奇?爷爷带我走到族谱前,那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封面已经泛黄,但里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他指着族谱上的一页,告诉我:“看,这是你的曾祖父,他当年可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不仅精通诗词,还写得一手好字。
”我仔细看着族谱,发现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祖先们的生平事迹,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婚姻状况,甚至还有他们的健康状况。
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族谱上会有这么多细节呢?”爷爷笑了笑,说:“这些都是我们黄家的传统,记录下每一代人的点滴,就是希望后人能够记住我们的根,不忘本。
”我听着爷爷的话,心里暖暖的。
突然,我注意到族谱上有一个名字特别醒目——黄大牛。
爷爷见我盯着这个名字,便说:“这是你太爷爷的兄弟,他可是个传奇人物,据说年轻时候在江湖上闯荡,后来还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我听得入迷,不禁想象着太爷爷兄弟当年的英勇事迹。
这时,爷爷突然问我:“你觉得,我们黄家的人有什么特点?”我想了想,说:“我觉得我们黄家的人都很低调,但又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爷爷点了点头,说:“没错,这就是我们黄家的气质。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记住自己的根,传承好这份精神。
”那天,我在祠堂里待了很久,看着族谱,仿佛看到了那些祖先们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我知道,这份族谱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份传承,一份让我们黄家子孙永远铭记的财富。
黄姓的孝道文化
当代姓氏文化专家普遍认为,孝道文化是黄姓文化的特色之一。
黄姓的孝道文化,乃由东汉黄香开创,宋代黄庭坚殿其后。
黄姓子孙世代多能继承孝道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因而,黄姓得以成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典范之一。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儒家创始孔子曾说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孝敬长辈和友爱兄弟是一个人行仁处世的开始或根本。
“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在古代,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重视和提倡“孝”文化。
尤其是在汉朝,皇帝们都特别提倡孝道。
所以,黄香得以因孝行而闻名于世,倍受当时的人们所推崇。
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是被世人推崇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著名榜样。
在二十四个具有典范意义的孝子中,黄姓就占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黄香,一个宋代书法家黄庭坚。
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黄香、黄庭坚两个典型外,黄姓中稍有名气的孝子还很多,譬如晋代有东莞人黄舒,唐朝有贵溪人黄舟、歙县人黄芮,宋朝有黄观象等等,数不胜数。
东汉王朝的黄香是黄姓孝道文化之开创者。
黄香是江夏郡安陆人,从小就是一位文化名人。
虽然他做官做得并不大,最高职务也只是魏郡太守,顶多就是一个四品官员。
但他的人生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孝”。
黄香九岁时,慈母早逝,因爱母及深、为子及孝,他在母亲过世后哀痛过度、伤心欲绝,终日哀思啼哭,以至身心憔悴,差点支持不到守丧期终,乡人称为至孝。
他对父亲也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驱赶走房中的蚊虫;冬天他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
邻里听说黄香的孝敬父亲的动人事迹后,一致将他当作“孝子”典型来宣传,因而黄香遐尔闻名。
当地的太守听说他孝敬父亲的典型事迹后,对黄香赞不绝口,并召他做“门下孝子”。
第二个是黄香有文才。
黄香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的首都称誉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国家图书馆)读书。
东汉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在皇宫的中山宫邸为千乘王刘伉举行弱冠大礼,特邀孝子、尚书郎黄香参加。
吊孝思春故事简介
吊孝思春故事简介《吊孝思春》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篇分为三十回。
该小说以宋朝王孝道和北宋英宗宣和七年(1125年)以来,南宋朝廷和北方辽金两国交战为背景,描绘了王氏三兄弟的遭遇和他们在战乱中的封疆之责的感人故事。
小说以孝为主题,展现了王氏家族三兄弟以孝道为核心所展开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王氏家族三兄弟分别是大哥孝子王天贤、二哥孝子王天孺和三哥孝子王天福。
他们出身贫苦,从小跟随父母务农,一家人洁身自好,相亲相爱。
在家族的教育下,三兄弟个个孝顺,兄弟之间也互相照应和关爱。
然而,宋廷在打击不断崛起的敌对势力辽金国的战争中,征兵政策越来越严厉。
王天贤、王天孺和王天福三兄弟都被征去当兵。
面对家族的期待和自己理想的追求,三兄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卫家国的战争之中。
在战乱中,三兄弟大显身手,一次次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百战百胜,各有所长,被赞誉为“三龙”。
杀敌如麻的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功名,更是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然而,战争残酷无情,三兄弟最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同时壮烈牺牲。
家族得知三兄弟的消息后,家破人亡,母亲不堪悲痛,甚至自愿吊死于家中。
王天贤、王天孺和王天福三兄弟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整个家族和社会,家族被列入“吊孝”的名录之中。
小说最后以回族的王玉儿为主线,通过她的调查、回忆和纠结,将王氏家族三兄弟的故事逐渐揭示出来。
她也悔过自新,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吊孝思春》不仅描写了家族的悲剧,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在战乱中,王氏家族三兄弟以孝为核心,不仅守护家庭,也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家族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思考人生意义和家国情怀的榜样。
全书虽然以家族的悲剧为主线,但贯穿始终的是孝道的传承和伟大。
他们对父母孤寡的努力,他们对诱惑的坚守,他们在战乱中的保家卫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小说也蕴含着冯梦龙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吊孝思春》以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表达了孝道和英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德高望重黄立三
德高望重黄立三
黄安智,字锡龄,号立三,麻城市黄土岗镇堰头湾村人,生于1896年8月20日,卒于1950年12月。
年方弱冠,名播儒林。
就任堰头湾村房长二十余年,为民众勤勤恳恳,为民族大业不遗余力。
黄立三担任房长,处事果断,公正严明。
有一年春节期间,黄家几个地痞到李家庙李姓油榨敲诈勒索,他不徇私情,严格执法,迅速处置,狠狠地教育了黄家的几个败类,还社会一个公道。
奉祖逢源知恩知孝人之本,
懿子浳孙有仁有义家为根。
1933年土城街黄氏祠堂被焚,七年后,立三倡议重修,他带头捐款万元,还亲自爬山涉水,置办木石,经两年奋斗,黄氏祠堂修葺一新。
1938年日寇进攻武汉,麻城县号召地方贤达捐款捐物支援抗日,黄立三积极响应,两次捐款捐物,受到麻城县政府表彰。
黄立三高瞻远瞩洞察时局,与时俱进,顺应潮流,1947年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他洞悉时政,立即将儿子黄吉光、黄吉彩送到武汉参加革命,先后走上光明之路,解放后一个成为建设局干部,一个成为公安离休干部。
【成语故事】涤亲溺器
【成语故事】涤亲溺器涤亲溺器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这首诗说道的就是黄庭坚遣母尽诚的事。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则故事。
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苏轼是这样赞他的:“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说他文章瑰玮超然,当世无可比拟;而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
涤亲溺器,也就是说他亲自为母亲刷便桶,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难的是刷一辈子便桶。
这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爱读诗书,曾试过进士,但一生没能繁盛,仅就是州府的幕僚,后来至康州出任了一官半职。
康州地略偏民困,骚乱不断。
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
母亲李氏,就是着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早年于仕宦读书世家。
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做至床前,对他说道:“为父命没多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必须好好照料母亲,好好追随舅舅。
”黄庭坚含泪应允了。
父亲没多久便去世了,这使平素开朗开朗的黄庭坚一下子陷于了绝望,常常一个人躲藏在藏书室里吴煌度日。
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
他窥见端倪,便悄悄来到藏书室打听了个机会宽慰他。
黄庭坚悲伤地说道:“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想要过人可以死,父亲大人等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到没他,再也没机会帮忙他处事,为他不孝了。
”李常说道:“不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搞什么有意思的大事,而是在平素点滴中学可以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用户家人所须要,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黄庭坚想到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悲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悲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父亲死后,母亲思念成疾,身体抱恙,常常卧床休息。
他走进母亲的卧房,发现母亲正在吃药,药汤极苦,母亲直皱眉头,恰巧贴身丫鬟告假回家探亲,母亲吃完药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却是空的,杯沿上还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
黄继先的故事
黄继先的故事黄继先,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他的故事可能不为人知,但却充满了勇气、坚韧和奋斗精神。
黄继先出生于1970年,是家中的独子。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庭并不富裕。
从小,黄继先就习惯了劳动,每天早上都会帮父母去田里干活。
虽然家境贫寒,但黄继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在黄继先的心中,最渴望的就是上学。
他觉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只能在小学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愿望,每当有机会,他就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
他自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1993年,黄继先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
他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也因此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
2001年,黄继先决定考取本科学位。
当时,他已经31岁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他必须同时工作和学习,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最终,他成功地考取了本科学位,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2005年,黄继先考取了研究生学位,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成为了一名教授,并开始在大学里教书。
他的学生们对他非常尊敬,他们都被他的勤奋和努力所感动。
黄继先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黄继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勇气,只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黄继先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传奇,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典型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文学作品
中国典型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文学作品“革命母亲听党话,舍得小家为大家。
一身操劳家国事,两手播种自由花。
”这首《舍小家为大家》诗作刊于南路革命时期的《抗敌战线》油印刊物。
诗中“革命母亲”是指吴森。
时任中共粤桂边纵队第一支队政委、中共粤桂边地委书记黄其江作诗赞吴森是“革命母亲”“舍得小家为大家”。
吴森,湛江市黄略镇人,后嫁到湛江市麻章甘霖村一小户人家。
吴森家在当时有三五亩田地和一间铺面,每年有固定经济收入,基本自给自足,家庭生活安逸,可是她为什么不安享舒适生活,而是“舍小家为大家”、号召民众起来革命呢?动员“小家”闹革命1938年春,南粤大地燃起了革命火种,遂溪县第七小学(现麻章中心小学)支仁山、何森、招离、王国强等一批爱国进步师生自筹资金到地理位置重要、群众基础较好的甘霖村创办夜校,旨在以学校为阵地,一面教农民知字识理,提高群众觉悟,一面教唱革命歌曲进行抗敌救国宣传。
学校首期报名人数达40多人,其中妇女只有一人,她就是吴森。
一开始她的丈夫也不同意,后经老师和吴森做其工作,才答应,还允许他俩的两个子女一起上学。
为上好学,吴森一边照顾好家庭,一边坚持上学,做到家庭上学两不误。
她在共产党员支仁山等人进步革命思想影响下,在学校中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加深了对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认识,坚定了上夜校闹革命的决心,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吴森认识到,要想革命成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靠大多数人起来革命。
为使大多数人觉醒,为了革命“大家”,吴森从我做起,影响动员自己的“小家”,即其丈夫、两个子女、儿子媳妇参加了革命。
儿子梁彪,受母亲言传身教,少时跟着吴森上夜校,进步很快。
13岁就参加了“青抗会”,15岁当选为抗日少先队队长。
由于工作热情肯干,成绩显著,他1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甘霖村成立抗日武工队的第二天,梁彪受到母亲的影响就报了名参了军,1944年被村党支部选送到遂溪东区武装中队。
每次战斗,梁彪都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受到嘉奖,很快被提升为班长、小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先秀的三个儿子:“竹篓背母”诠释孝道 2014年3月,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黄金河村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名男子背着背篓,背篓里坐着该男子年近九旬的母亲黄先秀。
当地村民对这一幕都十分熟悉,这名男子与另外两个亲兄弟每月轮换背走路困难的黄先秀外出晒太阳。
黄先秀的三个儿子均已年过半百,他们对母亲的孝道远近闻名。
只要是晴天,他们就轮换着用背篓背着母亲出来,让她老人家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世界。
眼下,在一些老人抱怨子女嫌弃年老的自己时,在辛酸的母爱故事不止一次地冲撞着人们的心扉时,在国家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力度时,三位孝子用实际行动向公众证明了真正的孝心是什么,生动地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
毕竟,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但愿“竹篓背母”的故事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
蒂姆·德雷珀:拆分加州的创意大胆、新奇、实用 2014年2月末,美国加州一家科技公司的投资人、硅谷知名风险资本家蒂姆·德雷珀提起一份请愿书,引起加州所有居民乃至全美国公众的关注。
目前,他的这份请愿书已经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政府已开始为此请愿书征集签名。
现年55岁的德雷珀突发奇想的这份请愿书中,计划将加州按政治、经济差异性分为硅谷地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西加利福尼亚地区、北加利福尼亚地区、中加利福尼亚地区和杰斐逊地区六个州:其理由是拥有3800万人口的加州太大,难以代表形形色色的居民,拆分能让不同的地区集中精力处理各自辖区内最重要的事情。
德雷珀这一天马行空的大胆设想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在于他动用了加州民众的“创制权”——加州民众所具有的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三大权利之一。
如果有10万名公民签字,那么,这项计划便能在下一次正式选举的选票上作为一个选项供民众选择。
从法律的层面上看,德雷珀的大胆创想没有丝毫问题。
是昙花一现还是梦想照进现实?人们拭目以待。
宋丹丹:与编剧隔空论战成标靶近期,娱乐圈内可谓热闹非凡。
编剧宋方金和演员宋丹丹一来一往的“口水仗”打得热火朝天。
宋丹丹提出“拍戏不是拍剧本”的观点遭到编剧行业的集体围剿,编剧抱团围攻、炮轰宋丹丹。
实际上,编剧围攻、炮轰宋丹丹,是编剧对长期受压抑、不被尊重的一次群体性宣泄,而宋丹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标靶而已。
从一部电视剧的“口水仗”上升至整个行业的口诛笔伐,足以说明“改剧本”在业界相当普遍。
如果是宋方金的剧本写得差,宋丹丹改戏无可厚非。
但是,起码的底线应该是在尊重编剧的前提下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后再修改。
在这一点上,值得宋丹丹深思。
钟南山:直言医改核心问题难能可贵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的建议,始终围绕他的老本行。
他认为,医疗改革最核心的三大问题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改善医患关系,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改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公立医院的公立性、公益性。
由此,他建议提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增加医疗健康事业的投入,并从医疗保险制度中挖潜力。
被人们称为“良心哥”的钟南山,在早年曾心怀抱负地背负行囊去英国进修,结果却被告知是“来参观的,不能搞临床”。
而后,心有不甘、憋着一股劲儿的他奋战在了中国抗击菲典疫情的第一线,并多次勇于说真话、讲实话,赢得了众人的青睐。
钟南山敢于直面真相、直言医改的核心问题,难能可贵,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