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来看到玉米,高兴地掰了一个;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可爱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写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在叙述小猴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词,教学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评中,让学生明白平时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才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说学情
1.虽然是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堂学习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有学习的刺激对注意力集中持久和学习兴趣的维持还是不够的,因此,除了不断提出学习任务刺激注意力集中和学习兴趣外,还是需要设置激励性的活动来维持的。
(激励性活动的设置不在本设计中体现。
)
2.到了这个单元的学习,由于会认的字以及生活中认识的字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这会给学生会写字的记认造成干扰,因此,在写字教
学环节中,加强运用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形近、音近字比较,记认字形细部尤为重要。
3. 本课文所在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学生已经从不同角度感悟到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本课文是最后一篇,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教学。
课文主题是做事要有目标意识。
要求学生能这样高度概括归纳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有根有据说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应视作感悟课文主题了。
三、说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看图片及做动作来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培养学生读书圈画的习惯,感受文章的构段方式。
4、通过学习课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课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会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
总结故事揭示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釆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1、贴小猴子图片,师板书:18小猴子下山,生跟着书空,并齐读课题两遍。
2、回忆:你们还记得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吗?生答师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
3、出示课件:填量词。
一()玉米地
一()桃树
一()瓜地里
环节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玉米地图片)师:小猴子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什么?指生答,适时板书:玉米又大又多,提醒学生注意“结”的读音,必要时师教读。
小猴子看到玉米后是怎么做的?
相机板书:掰、扛(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的图片),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做一做掰饼干的动作。
其余同学在位子上做一做掰和扛的动作。
小猴子看到玉米后心情怎样?(生:------)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猴字的高兴心情读出来吗?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作了圈画的第一自然段课文)师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画的是小猴子到的地方,用“”画的是小猴子看到的,用“○”圈的是小猴怎么做的。
3、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学第2、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4、生汇报交流:
第二自然段:
小猴子走到(),看到(),就()。
师相机板书:桃子又大又红
扔摘
课件出示小猴扔玉米和摘桃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扔”和“摘”的意思。
第三自然段:
小猴子走到(),看到(),就()。
师板书:西瓜又大又圆
扔摘
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往回走
扔追
5、师生边做动作边讲这个故事。
环节三、指导朗读悟理。
1、分自然段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注意指导并及时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小猴空手回家图):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手回家去?(出示扔玉米、扔桃子、扔西瓜的图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事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环节四、巩固“又()又()”形式的词语。
1、师指板书“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生读。
2、生练说。
3、加大难度再练。
(什么)又()又(),师指导。
环节五、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环节六、布置作业。
(两题任选一题)
1、回家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以《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为题创编故事,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七、板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掰扛扔摘捧抱
桃子
西瓜
兔子块非常往瓜空
八、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1、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3、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