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

合集下载

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D i s t r i c t e c o n o my
域 经 济
淮安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及对策研 究
苏 月 霞 淮 阴师 范 学 院 江苏 淮 安 2 2 3 0 0 1
基金 项 目: 淮安 市 科 技 支撑 项 目( H A S 2 0 1 5 0 7 5 ) 摘要 : 自从 党 的 十 六 大提 出 “ 壮 大县 域 经 济 ” 的 号 召 以 来 . “ 县域 经 济”受 - q 了越 来越 多 的 关 注 。 十 多年 I " 1, 县 域 经 济 驶 入快 速 发展 的轨 道 , 成 果 显著 , 地 位 增 强 。 发展 县 域 经 济 成 为 全 面推 进 小 康 建 设 的 重 要 任 务 。 本 文通 过 对 淮 安 市县域 经济 发展 情况进行调研 和 分析 , 找 出存在 的问题并提 出一些 切实可行 的对策及建议 , 使 淮安市县域 经济 的
( 一 )县域经 济保持高速增 长
( 一) 县域 间发展不平衡
由表 1 可 以看 出 , 2 0 0 8 ~2 0 1 3 这 六年 间 , 淮 安 的 县域 经 济 在快 速 日前 , 淮安 t要 有涟 水 县 、洪 泽 县 、盱 眙 县和 金 湖县 四县 。经 发展, G D P 逐年 递 增 , 暇县 总 和 占全 市 的 比重保 持 在4 0 % 左 , 人 民 过 几年 的发 展 , 淮 安市 县 域经 济逐 年快 速 增 长。表 1 为2 0 0 8 — 2 0 1 3 年 生 活 有 所 提高 。但 因为 受地 理 位 置 、 自然 资源 、经 济 基 础 和 入 1 7 1 淮安 市 各县 的地 区生产 总值 及人均 收入 ① 。 等 一 系列 因素 的影 响 , 县域 间经 济 发展 存在 不平衡 的矛 盾 ’ ‘ 向 比较 由表 1 可看 出, 2 0 0 8 — 2 0 1 3 年这 六 年 , 各 县 的G D P 值 总 体上 呈 现 突 出。从 表 2 可 以看 出 , 洪 泽 和金 湖 两县 的 人均 G D P 相对 较 高 , 突 破 两位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 保持2 0 %左 右 的 增 长 , 整 体 经 济 效 率 提 4 万元 , 差 距相 对 不大 。而 由于 生产 力 低 、人 口数 量 等方 面 的 因素 , 高 。城 镇居 民可 支i  ̄ 2 q k 入逐 年 稳 定增 长 , 人 民 生活 水平 得 到提 高 和 涟 水 县 的 人均 GD P 最低 , 比洪 泽县 的 人 均GD P 少 了近 两 万 元 , 与其 改 善 。涟 水 、洪 泽 、盱 眙和 金 湖 四县 的G D P 总和 占全市 比重 的4 0 % 他 三县 的差 距较 大 。可见 县域 经济 发展不 平衡 。 以 卜, 对 县 城 经 济 发展 的 支撑 作 用 将进 一 步 增 强 , 为 淮 安 市 的 经 济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摘要】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提出了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一体化发展。

总结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本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均衡、全面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总结、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显著。

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还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对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探讨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帮助政府部门正确把握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山市 7 8 5 8元 , 低 的 是 睢 宁 县 29 最 4元 , 差 2 相 6倍 。 这
种 极 度 的 不 平 衡 , 接 影 响 到 江 苏 县 域 经 济 在 总 体 上 直
的发 展 水 平 。
产 总值 最 高 , 19 达 1 0亿 元 ; 山 市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昆 财 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 口额 、 际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最 高 , 出 实
亿 美 元 。 江 苏 县 域 经 济 经 过 三 十 年 的快 速 发 展 , 现 呈
出 以下 主 要 特 点 :
力 在 全 国 2 0 O多 个 县 ( ) 名 列 前 茅 ; 本 运 作 型 , 0 市 中 资 以江 阴为 代 表 , 阴 市 经 济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上 市 公 司 多 , 江
强 县 的 统 计 结 果 看 , 苏 最 强 ,O 5 年 在 百 强 县 排 位 江 2O 前 十 强 中 , 据 了 7席 , 苏 县 域 经 济 平 均 规 模 中 人 口 占 江 为 9 . 万 , 区 生 产 总 值 为 1 9 2亿 元 , 方 财 政 一 34 地 4 . 地 般 预 算 收 入 为 8 5亿 , 为 全 国 各 省 市 之 冠 。 . 均 2、 区 差 异 较 大 。 由 于 受 自 然 资 源 、 济 发 展 基 地 经 础 等 诸 多 因 素 的影 响 , 苏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参 差 不 江 齐 , 平 衡 问题 十分 突 出 。从 总 体 来 看 , 苏 南 中北 地 不 江 区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 显 大 于 三 大 区域 的 总 体 经 济 明
并 且 这 些 大 集 团 公 司 多 为 乡 镇 企 业 , 阴 是 中 国 县 域 江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前言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以县域内的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经济活动。

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提升地方经济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1. 基础条件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基础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

不同县域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潜力。

2. 产业结构分析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县域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和第一产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经济增长指标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如GDP、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

一般来说,经济增速较快、人均收入较高、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好。

4. 市场竞争力分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是指其在市场上与其他地区竞争的能力。

市场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

不同县域的市场竞争力存在差异,部分县域经济面临竞争压力较大的局面。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是指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策略和举措。

下面列举几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1. 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可以通过挖掘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农产品加工、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是可以发展的领域。

2. 加强产业链条衔接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产业链条的衔接和协同发展。

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和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3. 引进外部投资和人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的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财政优惠政策、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一直在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江苏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城乡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对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之地,江苏省的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

与此江苏省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江苏省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条件不足,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严重。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3.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省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条件。

2.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就业。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江苏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 科研机构和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不足。

江苏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较低,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江苏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创新氛围不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江苏县域经济情况

江苏县域经济情况

江苏县域经济情况江苏县域经济情况,民富程度,你家上榜了吗?1 江阴市,江阴由原本的苏南二流县市,通过家家户户搞产业,开工厂,迅速改变现状,崛起为江苏第一资本县,江苏最民富的县,也是江苏地区唯一有资格和日本比农村民富的县市,民营企业上市江苏县域第一,民企五百强超过无锡市20家近半,名副其实的江苏第一富县。

江阴著名的民营企业,海澜之家,阳光集团,申达集团等。

2 昆山市,昆山的民营经济在未引入外资之前就已经比较活跃,由于毗邻上海,通过大量引入外资,在成为江苏外资吸引量第一县市,其外资吸引量远超所有江苏县市,昆山也是中国台资投资的主要投资地和台资总量最大的县市,号称中国台资之都。

昆山的台湾企业已经超过10000家。

昆山彻底一跃成为江苏一流强县,目前县域综合实力江苏第一位,由于上海人每年大量的消费也带动了阳澄湖,巴城等地的大闸蟹产业等。

昆山往往能投资惊人昂贵的市政项目和民生设施,县级财政极强。

3 张家港市,张家港的产业经济也是极强,和江阴一样,张家港的民营本土企业极强,外资引入很少,民富排第三。

也是全国最干净整洁的县市之一,连新加坡人来考察,都感慨港城人的素质极高,城市之干净,是中国县市的典范。

4 吴江市,吴江是江苏最南端的县市,与昆山一样,同样毗邻上海,靠近上海嘉定和浙江嘉兴市。

吴江的商人十分活跃,除了本地吴江人的商人十分强大以外。

吴江还吸引了浙江,福建等地大量商人进驻。

此地的金融资本流量每天都极其巨大,可能是资本流量仅次江阴的恐怖地方。

吴江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富裕惊人但十分低调,这点不同昆山的高调,藏起来的巨富超多。

5 宜兴市,论经济实力的话,宜兴已经被太仓超过,可以说退居苏南二流。

但其民富实力毫无疑问的江苏一流强县。

宜兴本地的小老板经济十分活跃,其豪车上牌数量以及宝马奔驰奥迪数量一度超过江阴市,位居江苏县域之首,典型的商人经济强大县市,其居民的消费观倾向于豪爽和大气,看宜城的市政道路建设你以为到了一个日本县宜兴,溧阳,高淳的特点都是商人十分强大活跃,小老板经济发达,溧阳的位置原本不太好,但由于宁杭高铁的兴建,和宜兴一样成为宁杭之间交通枢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不过,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

本文将探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问题的影响,江苏省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例如,苏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出口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苏北地区则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粮食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产业。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江苏省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城市的规模扩大,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农村则难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一)构建全省协同发展布局江苏省可以制定全省协同发展战略,以支持经济下行地区的发展。

战略包括优化产业布局,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才素质等。

(二)发展多元化产业江苏省各地区可以发展多元化产业,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特点,制定产业升级计划。

例如,适当提高苏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当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发展;同时,可适当降低苏南地区对制造业的依赖,引导当地加快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江苏省可以通过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城市环境友好型发展,实行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等。

三、结语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中国境内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江苏省可以采取全省协同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措施,解决不平衡问题。

在实践中,江苏省可以与周边省份、国际友城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一系列原因,江苏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的问题。

如何推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全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将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发展策略等方面探讨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江苏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下辖13个地级市、101个县,人口总数超过8千万,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在全省经济中,县域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仍不尽人意。

一方面,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靠前。

另一方面,江苏省各县(市、区)之间的发展差异非常大,城乡差距、区域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一些贫困县和山区县的发展严重滞后。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1、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占据了江苏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但产值规模较小,薄弱企业、小农经济仍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展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外部发展环境。

2)发展手段和方式单一,缺乏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3)技术创新缺乏支撑,无法形成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

4)区域竞争意识意识淡薄,企业外部环境意识不强。

2、城乡差距明显据统计,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扩大至3.3倍以上。

另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也较大,城市人口集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农村地区人口集聚能力不足,难以打造经济增长点。

造成城乡差距明显的原因有:1)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村地区自由市场很难形成。

2)领导投入存在偏差,根据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状况等考虑,部分县区得到的财政投入较少,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

江苏县域经济居全国前列 地区间差距较大 Microsoft Word 文档

江苏县域经济居全国前列 地区间差距较大 Microsoft Word 文档

江苏县域经济居全国前列地区间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人口数量、地域规模,还是在经济发展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壮大县域经济将是极其重要的。

现根据2004年县(市、区)统计资料,就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一些简要分析。

(研报揭露“黑嘴”“乱喷”真相调查揭密:散户惨败之谜!)、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到2004年末,江苏共有66个县(市、区),(不含市辖区,但含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且能提供比较完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县改区),其中县级市27个,县改区14个,25个县。

从各县(市、区)分布看,苏南地区拥有县(市、区)23个,苏中有15个,苏北地区28个,分别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4.8%、22.7%、占42.4%。

2004年底,66个县(市、区)总人口为5792.5万人,占全省的80.4%,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9.9%,耕地面积占44.2%。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个股全面跟踪黑马将从这里起飞…)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66个县(市、区)创造国内生产总值973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1.8%,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的县(市、区)13个;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49.5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1%,其中地方预算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县(市、区)有2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9.3亿元,占全省的57.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民间资本不断增加。

2004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86.3亿元(6个区无数据,因与市辖区无法分开),占全省的55.1%,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有16个,突破150亿元的有7个。

2、农业的重要支撑县域是全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2004年66个县(市、区)创造农业总产值2306.1亿元,占全省的92.7%。

其中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4.7%、96.8%、94.8%;肉类总产量占全省92.3%;水产品产量占93.2%。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都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
区域差距和政府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

江苏省南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
尤其是以汽车、电子、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为主。

而北部地区则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南
部地区经济规模较大,但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北部地区虽然现代服务业发达,但制造业
基础较弱。

江苏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南北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区域差距上。

相对于发达的南部地区,北部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流失较为严重。

这是由于南部地区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
才集聚等因素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北部地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政府政策也有关系。

在过去的发展中,江苏省政府
主要关注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小。

这导致南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对较快,而北部地区则发展缓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江苏省政府应实施差异化的政策
措施,加大对北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的发展对策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的发展对策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的发展对策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7期2002年区域经济概念被重新提出,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完善。

当前,发展区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发展现状严重影响着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乡镇、农村民营企业中,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加工贸易型企业占据主导,这就意味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耗能高,污染较为严重。

此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含量较低;而林业、矿业的初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新型产业优势不突出。

这种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比重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比较分散,因而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稍显薄弱,而这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生产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对滞后,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也使得乡镇、农村产品滞销,损失巨大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县域内整体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挫败,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二)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大任务,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但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

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但是较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并未转移到乡镇、附近城镇,而是选择外出务工,这就使得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质量大大下降,留下的大多是年老体弱的劳动者,这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一直以来都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战略目标与措施等方面,探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1.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江苏省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较高。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农业也有一定规模。

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3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江苏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较为良好,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一方面,苏南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苏北地区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福利差距拉大等问题。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问题与挑战2.1 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江苏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县域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定瓶颈。

2.2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虽然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制造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加,江苏省县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江苏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凸显。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江苏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管理世界》(月刊)2006年第1期江苏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黄景章(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1.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资金和资源投入,区域差异明显。

1990 ̄2000年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为19.7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71个百分点。

GDP占全国比重从7.63%上升到9.59%,人均GDP由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为11773元,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3.72%,超过了同期GDP增长率3.9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如因建设点用地等原因,全省累计减少耕地22.57km2。

其次,从产业支撑看,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资源消耗型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初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产品少,资源利用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所占份额只有41%,远低于发达国家50% ̄70%的水平。

苏南地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7.76%,2000年人口占28.81%,但GDP却占57.28%,人均GDP为22297元,分别是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盐城、淮阴、连云港、宿迁)的2.39倍、3.54倍,而且这一差距仍在扩大之中。

基本面积和人口地区不平衡指数1990年分别为3.2669和2.5475;1995年增加到4.0098和3.3299;2000年为3.9862和3.4039。

2.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力资源出现新的“二元结构”,就业压力增大和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据“五普”资料,2000年江苏总人口7327.24万人,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4.01‰,下降到2000年的2.56‰。

区域差异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市为徐州、常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和宿迁。

苏南有6个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中丹徒为-1.36‰。

江苏省高等教育发达,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9所,但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年仅为2499.6人,比仅有32所高校的江西省(2873.8)人还低。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 号 :1 7 文献标 识码 : F2 A 文 章 编 号 :0 4 1 0 (0 0 1 一0 5 — 0 10 — 6 52 1 )l 0 2 5
县域 经济 是指 以 县城 为 中心 , 乡镇 为 纽带 , 以
江阴 、 常熟 并列第 1 , 江 、 位 吴 太仓和宜 兴分列 2 4 、、
一 ・ i j 经济探讨/ 00 1 【 21 ・ 1
吴 正 林
( 中共 江 苏 省 委 党校 经 济 学 教 研 部 , 苏 南 京 2 0 0 ) 江 10 4
摘 要 : 江苏经 济 长期 处 于全 国的 “ 一 方 阵” 苏 南地 区率 先基 本 达 到 全 面 小 康社 会 水 第 ,
作者 简 介 :吴 正 林 (9 5 ) 男 , 苏 兴 化 人 , 16 一 , 江 中共 江 苏 省 委 党校 经 济 学教 研 部 副主 任 、 副教 授 , 要 研 究 方 向为 宏 观 经 主
济 理 论 和 区域 经 济 发 展 。
52
稚 ・ 经济探讨/ 00・ 21 1 1
境 。 这 种 环 境 压 力 迫 使 部 分 制 造 业 资 本 “ 务 正 不 业 ” 向股市 和房 市 , 转 目前 包 括 相 当 一 部 分 著 名 制
展 的活 力 就 在 于特 色 优 势 , 有 富 有 特 色 的县 域 经 只
平 , 与县 域 经济 率先崛起 和 相 对发 达 密不可 分 。江 苏县 域 经济在 激 烈 的 竞 争 中要 保持 自身 都
的优 势地位 , 应将 投 资 建立在 强 大的 实业基 础 上 , 防止 资金 热钱 化 和 “ 实业 空 心化 ” 突 出差异 , 化 的错 位竞 争 策略 , 实施反 梯度 转移 战略 , 育特 色化的 区域 品牌 , 培 促进 创新 型经 济健 康发展 。 关键 词 : 县域 经 济 ; 发展 趋 势 ; 实选择 现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王伟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0)004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邳州市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徐
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

“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构建和谐江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本文以常住人口为分析参照,系统分析研究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江苏县域进行梯度划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从量上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引言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统计,全国县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9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6%,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55%以上。

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更是综合省力的标志,县强则民富省强,县弱则民贫省弱。

江苏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1997年实现GDP总量翻3番,全省告别贫困县,2000年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目标,2008年GDP跨过3万亿元的台阶,苏州、无锡等地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都是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再次面临区域竞争新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从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进程和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看,还是从落实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看,放开放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都是刻不容缓的关键之举。

江苏省区域经济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江苏省区域经济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15年版江苏省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51399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报告名称:2015年版江苏省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51399←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Email网上阅读: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

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

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

省名为“江宁府”与“苏州府”合称之简称。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 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

2013年,江苏常住人口达万人,居中国第5位。

2014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超过8万元,居中国各省首位。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版江苏省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认为:201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江苏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江苏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江苏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但是在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

甚至有一些国家曾经一度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退化到中等收入阶段,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

从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转型国家面前的战略难题。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而经济发展战略又未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

世界银行认为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延续“以生产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

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而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此外,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依赖FDI的技术外溢、本地企业学习模仿的产业升级路径,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

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

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层级在不断提升,同时出现多样化的需求,而传统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这些新需求。

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来匹配,形成供给错位,产能过剩。

而产能过剩又成为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瓶颈约束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产业不仅面临低收入经济体的挤压,还面临高收入经济体的压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

“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构建和谐江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本文以常住人口为分析参照,系统分析研究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江苏县域进行梯度划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从量上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引言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统计,全国县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9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6%,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55%以上。

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更是综合省力的标志,县强则民富省强,县弱则民贫省弱。

江苏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1997年实现GDP总量翻3番,全省告别贫困县,2000年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目标,2008年GDP跨过3万亿元的台阶,苏州、无锡等地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都是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再次面临区域竞争新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从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进程和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看,还是从落实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看,放开放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都是刻不容缓的关键之举。

可以说,实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基点在县域层次,重点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民富。

本文收集整理了江苏省73个县(市、区)的多年统计数据,以常住人口为参照,利用统计分析手段,系统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和经济区复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也是城乡结合部、产业聚集区。

深入剖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轨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县域经济长期动态特征:波动增长,阶段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幅波动较大,阶段性特征明显。

依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来划分,1978年至2008年,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恢复增长期。

1978年前,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较快地恢复和发展。

1978年到1985年,全省县域GDP年由127亿元增加到345亿元,增长1.71倍,而同期全省GDP由249亿元增加到652亿元,增长1.61倍。

县域财政收入由1978年14.46亿元增加到1985年30.03亿元,增长1.08倍,而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由61.09亿元增加到89亿元,增长45.6%。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县域经济已经逐步摆脱贫困落后和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开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0年)——平稳增长期。

“七五”时期,全省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市民,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县域经济呈现低速运行的局面。

这阶段,全省县域GDP由1985年345亿元增加到1990年721亿元,增长1.09倍,县域财政收入由1985年30.03亿元增加到1990年47.22亿元,增长57%。

第三阶段:(1991年至1995年)——高速增长期。

尽管在1991年江苏受重灾袭击,县域经济遇挫,但后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

“八五”期间,增速达到顶点,全省县域GDP由1990年720亿元增加到1995年2688亿元,增长2.73倍,县域财政收入由1990年47.22亿元增加到1995年129.38亿元,增长1.74倍。

与全省增幅相比,分别高出10个和17个百分点。

显然,这是建国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最稳定、速度最快、效果最理想的五年“黄金期”。

第四阶段:(1996年至2000年)——增速回落期。

“九五"期间,江苏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连续三年水旱灾害等考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增速放缓。

五年间,县域GDP仅增长57%,财政收入增长1.07倍,与“八五”期间相比,增长幅度大幅度回落。

第五阶段:(2001年至今)——又一高涨期。

“十五”期间,江苏乡镇企业经过改制,重新焕发了活力,外向型突飞猛进,县域经济中又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全省县域GDP由2000年4222亿元增加到2008年21442亿元,县域财政收入由2000年270.34亿元增加到2008年3553亿元。

(二)江苏县域经济近期动态特征:总量扩大,增长动力增强近几年来,江苏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

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

2008年,江苏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3.5%;县域人口6217.18万人,占全省81.3%,县域平均人口85.2万人。

县域全年完成GDP21443亿元,占全省70.7%。

县域GDP平均规模为293.7亿元,比上年增加44.5亿元,与2007年相比,GDP超过千亿元县市4个,五百到一千亿的4个,二百到五百亿29个,一百到二百亿27个,一百亿以内的有9个。

2、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2008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3553.58亿元,占全省50%。

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1271亿元,占全省74.7%,成为工业产出的主要区域。

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850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

3、经济增长动力: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

2008年,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9亿元,县域外贸出口2457亿美元,县域固定资产投资13125亿元。

4、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

2008年,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22541亿元,比2007年增长23.4%。

县域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工业在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4.9:29.1:16调整为7.6:57.9:34,一产比重比1978年下降45.9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比1978年提高30.2个百分点和18.5个百分点。

(三)江苏县域经济横向比较特征:各有长短,领先效应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取得领先效应,推进江苏经济的率先发展。

从历次国家统计局百强县评价结果看,江苏县市入选数量演变过程总体上呈现出不对称的“U”形发展轨迹。

在1991、1992、1994年的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县(市)入选数达百强总数的1/4,前10强中江苏占了7强,且囊括冠、亚军。

当时的格局是“一超多强”,江苏县域经济独步天下。

由于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最近的几年中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入选数量少于浙江、山东,屈居第三,但凭借强劲的苏南及沿江经济板块,天下第一县的桂冠由昆山夺得,前10名中仍然占有7席。

正是由于这些领军县域的支撑,当前江苏总体上是“多极”之中极其重要的一极。

表1:历年国家统计局评定的百强县个数表2:2005年全国前10强县的排名(四)江苏县域经济发展静态特征:梯度与差异突出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县域经济实力总体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

为了分析不同县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法,对全省73个县(市区)进行评价和类型划分,对江苏73个县进行静态截面分析。

根据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等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SAS分析软件,对各县综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其指标体系包含三大类25个指标。

具体是,反映发展水平的12个指标,包括①国内生产总值②地方财政收入③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④非农产业比重⑤经济密度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⑦人均地方财政收入⑧农民人均纯收入⑨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⑩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数床位数⑾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⑿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反映发展活力的6个指标,具体是①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指数②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 之比③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④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⑤人均各项贷款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反映发展潜力的7个指标,具体是①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②农业劳动生产率③工业劳动生产率④耕地产出率⑤人均耕地面积⑥公路密度⑦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通过对全省73个县(市、区)2008年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综合求出73个县(市、区)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表3:江苏县域综合发展指数从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县域综合发展前10名的县域依然分布在苏南,他们分别昆山第一,张家港第二,江阴第三,吴江、常熟、太仓、武进、滨湖、吴中、锡山区位居4-10位。

处于苏北的泗阳县、宿城区、洪泽县、淮阴区、滨海县、沭阳县、丰县、灌云县、涟水县、睢宁县位列后十位。

运用常住人口来分析江苏县区域经济,更能准确揭示江苏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苏以县为单元计算的综合指数的南北差距为1.84:1。

并不是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存在巨大的差异。

从单个指标看,运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作为参照,分析江苏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以最好县与最差县比较,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竟扩大了一倍多。

人均GDP以常住人口计算,最好县(昆山)与最差县(丰县)相差11倍,而按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竟然相差26倍多。

同样,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常住人口相差18倍,户籍人口计算相差42倍多。

很显然,常住人口更能反映实际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