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四)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县域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却面临诸多制约

县域注重科学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城镇化加快推进;二是各县域生态环境有明显改 善;三是民生建设成绩斐然。 但县域经济发展还受到诸多制约,突出表现在: 缺权缺发展热情、缺钱、缺地、缺人。 县乡政府仍自觉缺少必要的发展经济自主权,责 权不对等,同时部分县区缺少干事创业的热情; 县乡财政捉襟见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建设用地紧张;高层次人才短缺。
19

二、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 主要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后,山东县域经济的发展 步伐加快。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 济”后,山东县域经济明显提速,在发展 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政府主导 地区竞争 三产衔接 做大县城
20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 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实力显著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6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分为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 强调区域各经济部门间发展平衡)和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均衡理论(从空间角度强调地区间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均衡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索罗创立。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三 要素: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尽管各区域间存在着 要素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差异,但由于自由竞争和追求 利润最大化会使劳动力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 动,资本则会从低收益率的高工资区域流向高收益率 的低工资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使各要素收益平 均化,各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增长。该 理论的核心是宣 扬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用强化市场力的办法解决区 域问题。
24


四、推动山东县域经济发展应 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18





小结: 1、县域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影响着县域产业结构的初 始形态与发展趋向。 2、县域文化背景所熏陶出的人文素养和创业精神以及 制度选择的偏好,影响着县域内企业的所有制属性。 3、企业形态与所有制属性又直接影响着政府发挥作用 的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 4、上述因果关系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初始形态 和演化趋向。在演化过程中一旦产生“锁定效应”,县 域经济发展便会形成路径依赖。 5、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初中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 ,但最终都要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在区位条件优势不显著、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选 择要素禀赋依托型的发展路径是科学、明智之举。 如,山东的邹城市。
15

3、资源稀缺“倒逼”型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要有相应的资源基础。 然而,在一些自然资源不具任何优势,甚至是一穷 二白的地方,也有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浙 江永康县、遂昌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 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稀缺 “倒逼”型的发展路径,又可称之为异质人力资本 型的发展路径。
3
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有明显的行政区划边界同时又具 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 第二,它是一种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同时又 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型区域经济。 第三,与区域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既有经济结构 功能,又有行政结构功能,而一般区域经济 仅有经济结构功能。 第四,与国外相比,中国县域经济有其特殊性, 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独立存在和研究 价值。
2015年全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58419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 算收入4529亿元,这两项各占到全省的92%和82%,其增 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实现税收收入 3632亿元,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43158亿元,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 在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直属的赛迪顾问)发布的 “2016年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山东占据22席,仅次于 江苏(26席),县域总的发展态势良好。
16


4、资本嫁接型


相对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资本积累水平相对低, 资本短缺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一些已具备 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要培育规模企业,推动产业升 级,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 续的投资和创新。持续的投资和创新,仅仅依靠县域 内的资本积累远远不够,必须引进和嫁接外来资本。 引进与嫁接外来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上市融资,二是利用外资。 江苏江阴的崛起,就是通过企业上市融资达到资本嫁 接目的的成功范例。昆山市则是吸引外资的典范。
4
(二)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介绍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一般区域经济 理论也能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但鉴于区域经 济学理论体系庞大,我国县域经济又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因此,结合我国县域 经济的具体情况对区域经济学理论进行取舍, 有选择地介绍几种适合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 理论。
5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

舒尔茨针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通过工业化 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而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主流观 点,指出:经过改造的现代化农业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发展农 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结构。
11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环境、社会等 是不可分割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单独一个要素的发展 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考虑自然承载 能力,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保证以持续 的方式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还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县域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 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还要从维护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 的原则出发,加强县域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 稳定,铸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8
从实践中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非均衡发展理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现实 指导意义;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 就要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重视落后地区发 展,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适度调控,将地 区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实 现区域整体经 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县也应如此。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历来存在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 展理论的争论。它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采用什么 样的发展理念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问题。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石。它是 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均衡发 展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先由一个 或数个增长极推动,然后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 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 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 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10
3、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改造传统 农业理论

刘易斯认为:在落后国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 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推动了工业和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他们与刘易斯的差别是更强调现代工业与农业部门的平衡, 并将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作为改造二元经济结构 的必要条件,并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4
2、要素禀赋依托型

所谓的要素禀赋结构原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 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 要素份额理论,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 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区域间的差异是比较优势 产生的原因。依托要素禀赋结构中相对份额比较高 的要素资源所形成的产业,将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县域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强县不 强、弱县较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21
链接
(二)县域强县、弱县竞相发展,但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县域间不平衡问题日益 突出: 一是市与市之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从17市县 均指标来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最高与最低相差仍达 4.7倍。财政收入增速最高与最低相差15.2个百分点。 二是各市内县域之间差距明显,东部市内还有许多弱县、 中西部市内强县与弱县差距也很大。 三是县域内城乡差距普遍较大。各县的县城普遍比较漂 亮,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的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17

5、创新导向型

创新导向型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波特把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 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认为四个阶段依次递进。

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全新的县 域经济发展模式,这里的创新不止是科技创新,还应包 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内容。 它突出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所有经 济发展主体都是创新主体,同时它对要素禀赋要求不高。
22
链接
(三)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坚实步伐,但 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导的县域经 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明显改变。 但总体上看,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2015年部分县域财税收入增速放缓。有9个市、55个 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0个县(市、区)税收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有12个市、80个县(市、区)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同比有所下降。其中7个县(市、区)占比降幅超过10 个百分点。
9
2、资源禀赋论、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

这三种理论分别从某个方面回答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问题。即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三个: 即资源禀赋、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三个要素的重要性 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源禀赋的作 用就比技术和制度要大,然而,一旦经济开始持续 增长,初始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开始减弱。 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就会增加。自然禀赋、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三者之间的匹配情况决定经济 的繁荣与萧条。
7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区域经 济结构均衡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罗森斯坦及其 大推动理论和拉格.纳克斯及其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强调大规模投资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 重要性,关注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和实现宏观计 划的必要性,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 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间均衡部署生产力 ,以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经济学部
1

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三、山东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主要问题; 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2
wk.baidu.com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 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 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 的区域经济。 它对应着城区经济。与城区经济一样, 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 经济基本的运行单元。
12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类型

由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文制度 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在各地县域经济发展 中,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 的发展类型。
13
1、 区位决定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下,总是选择那些具有优势区位利益的地区。然而, 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区位的偏好各不相同。 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加工 型企业选择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地区;物流量大的企 业选择运输成本低的地区,等等。因此,县域经济 系统的特定区位结构与企业区位选择偏好共同作用 的结果,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方式和产业层 次,如果不存在外部的偶然性因素的介入,经济发 展就会产生路径依赖,而形成特定的县域经济发展 模式。如东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