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重要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重要电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想象、感悟。
2、通过表演、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秋儿为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克服恐惧独自在家的经历中受到启迪,学习做个勇敢、守信的孩子。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秋儿等电话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秋儿的具体表现,通过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人物情感,感受秋儿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在家过夜的经历?如果让你晚上独自在家,你会害怕吗?
鼓励学生实话实说。
2、有一个叫秋儿的小朋友,本来她胆子可小啦,可是她居然独自在家度过了整个夜晚。
你一定好奇,她是怎么由胆小变勇敢的呢?这可多亏了一个重要电话。
板书课题
(二)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瓜里一定出现了不少问号吧,你想知道什么呢?
如:这个重要电话是谁打的,谁接的?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电话为什么能让秋儿变得勇敢?为什么说这个电话是重要电话?
教师随机简单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好,现在赶紧读一读课文,去文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一读,想想有哪些识记本课生字的好方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2、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比一比”,给形近字“娜、哪、那”分别组词,然后做选字填空练习。
4、指名接段读课文。
评议、正音。
(三)初步解疑,了解课文大意。
1、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电话是妈妈打给秋儿的,在电话中夸奖秋儿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教师随机板书“秋儿、妈妈、胆小、勇敢”等词语。
此时解答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暂时存疑。
2、谁能用上这几个词(“秋儿、妈妈、重要电话、胆小、勇敢”)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能讲清大意即可。
三、前后对比,体会变化。
(一)体会“胆小”。
1、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谁能读得让我们都感觉到秋儿胆小?谁能读得让我们觉得秋儿的胆子还要小?
3、体会哪些词重读可以突出秋儿的胆小?
可、每逢、总要……
(二)感受“勇敢”。
1、最后一句话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妈妈说秋儿勇敢了吗?
这一次秋儿独自在家过夜,没有再逃到娜娜家。
2、从“胆小”到“勇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下节课看看这一夜秋儿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受成长。
(一)品读“有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妈妈临走时说的话),指名读。
板书“有”,即有重要电话。
2、指导学生用郑重的语气读,并做出严肃的表情。
3、你发现妈妈特别强调哪个词?——重要。
电话这么重要,妈妈这么重视,那么秋儿会以为是什么电话?
秋儿可能以为是哪个病人有急事找妈妈,事关生死。
)
4、如果你是秋儿,听了妈妈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我一定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任务。
(二)品读“等电话”部分。
1、过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等电话(板书:等。
)的过程中,胆小和勇敢就像两个小人,在秋儿心里打了起来。
这个是“胆小鬼”秋儿,这个是“勇敢者”秋儿。
两个秋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读4-8自然段,想一想:“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各有怎样的表现?用直线画出体现秋儿胆小的语句,用曲线画出体现秋儿勇敢的语句。
学生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引导学生读语句,谈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1)妈妈刚走……
①指名读自己画出的语句,说明是哪个小人的表现。
②得出第一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处于绝对优势。
(2)一会儿,电话铃响了……
①读语句,谈体会。
②让学生表演“扑”、“抓”动作,体会秋儿急切的心情。
这么着急,说明什么?
秋儿胆小,想接完电话后逃到娜娜家去。
③通过做表情理解“懊丧”一词。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得出第二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仍占据上风。
(3)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①读语句,谈体会。
从“静得可怕”、“非常紧张”体会秋儿的胆小。
从“高兴”、“平静”体会秋儿渐渐变得勇敢。
②是不是真有老鼠在走廊跑动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这仅仅是秋儿恐惧时的一种想象。
③得出第三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和“胆小鬼”秋儿打成平手。
(4)地板上忽然响了一下……
①小组合作,表演第7自然段描述的场景。
分配角色:由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其他同学可以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提供建议。
注意把秋儿的心理活动变成台词说出来。
②登台表演。
师生评议。
③得出第四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占了上风。
(5)躺在沙发上……
①“秋儿躺在沙发上,使劲回忆故事里、电影里那些勇敢的人。
”想象一下,她可能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②得出第五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甘拜下风,“勇敢者”秋儿最终取得胜利。
4、小结:在漫长的等待中,秋儿由最初的想逃到后来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不能走!”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品读“接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
默读9-11自然段,想一想:接到妈妈的电话(板书接。
),秋儿明白了什么?。
妈妈采用这样的做法是在帮自己克服胆小怕黑的缺点,用心良苦。
2、她接下来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课件播放铃声。
学生扮演秋儿,老师扮演妈妈,进行互动表演。
二、回顾课题,总结全文。
1、你认为这个电话重要在哪儿?
让秋儿克服恐惧,变得勇敢、自立。
2、你觉得秋儿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回答这个问题。
如:由胆小变得勇敢、有责任心、遵守诺言等等。
3、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畏惧、依赖的心理,让我们多想一想秋儿,相信你也一定能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独立观察,书写生字。
(一)读准课后田字格内的生字。
(二)认真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件出示生字,交流。
1、左右结构的字:
院:左窄右宽。
静:与“净”字区别比较。
2、上下结构的字:
号:上面略小,横画写紧凑,注意中间是一横,下面是竖折折钩。
3、半包围结构的字:
医、屋:示范书写,提醒笔顺。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实践,积累运用。
作业安排:
练习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交流心得体会。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取得学生的情感共鸣。
质疑同样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掌握寻找问题的方法,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
巩固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字的不同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自己提出问题,应当带着这些问题思考,想办法解决。
通过质疑——解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利用词语提示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特点,在读中形成语感。
了解事情的结果,前后对比体会秋儿的变化,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按事情发展顺序依次解读“有电话——等电话——接电话”三部分,让学生跟随秋儿去感受,去体验。
这个“重要”很重要。
扣住“重要”,我们了解了秋儿的心理,也为理解妈妈的用意做铺垫。
多让学生从秋儿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挖掘教材因素,根据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孩子们喜欢卡通的心理,创造性地引入“胆小鬼”和“勇敢者”两个小人儿,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这两个小人儿之间的较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利用课件带给学生更多形象感受,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学生仿佛是观众、裁判,关注着“勇敢者”与“胆小鬼”之间的较量,体验秋儿在等电话的整个过程中细微的心理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表演是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读、感悟,读懂秋儿心理。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等电话”部分有五个自然段,“勇敢者”和“胆小鬼”之间有五次较量。
如果一味地读读议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由浓转淡。
这时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学生的兴趣一下又会高涨起来。
而此时精彩的表演,足以证明学生已经走进课文,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雄故事。
此时此刻,学生也应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因为这一路,他们是陪伴秋儿一同走来的。
与“有电话”部分相呼应,悟出妈妈的良苦用心,也体会妈妈的教育机智。
走出课文,表演精彩,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紧扣“重要”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节课对“重要”一词作了解读。
前面是引导学生根据情境猜想电话内容,这一次则是理解“重要”一词的真正含义。
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从秋儿身上得到更多教益。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质量。
促进亲子交流,使亲子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