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
熏陶。

二、学习提示
《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

本课选取《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搜集屈原、宋玉
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三、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373句, 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举贤任能”、
“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四、写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前者的说法更可信。

五、初读课文
1、注音
修姱kuā谣诼 zhuó侘傺chà chì岌岌 jí
攘诟guò偭miǎn规矩苗裔(yì)孟陬(zōu)
揆(kuí)扈(hù)辟芷(zhǐ)汨(yù)
搴(qiān)阰(pí) 骐骥(qíjì)申椒(jiāo)
蕙茝(chǎi)被(pī)惮(dān)踵(zhǒng)
荃(quán)謇謇(jiǎn)羌(qiāng)
2、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3、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5、重点字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6、诵读指导
①注意节拍: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指导: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注意延长:如: 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指导:“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③注意重音:“九死”“体解”。

④注意感情。

指导: 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7、节选部分主要情感和内容
第一段:述家世。

先天禀赋加之后文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第二段:绘品质。

诗人叙述自己注重修身,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

第三段:述情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第四段:省自身。

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六、课文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内心苦闷,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①小人投机(“众女”“谣诼”);
②君王“不察”;
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④比兴手法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

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6、从诗中可总结出的屈原性格特征有哪些?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七、主题
通过回顾自己因辅佐楚怀王改革弊政而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不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
情感。

八、艺术特征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情感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其艺术表现形式却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进入到一种奇幻的神异境界。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屈原作为这首诗的主人公,其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的个性以及独立不屈的人格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离骚》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4、语言修辞的特殊性。

《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句式长短参差,富有变化。

九、课堂演练:
(一)情境式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本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
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4、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5、“, 。

”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6、“,____________。

”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二)简要回答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答案:(1)高洁的德行。

(或: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

“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

(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

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中“未变”的是什么?
答案:追求“美政”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指代意义,注意从上下文筛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