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送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配送属于物流范畴,是小范围、综合性的物流运动。
然而目前,人们对配送概
念的理解不尽一致,因而配送的定义和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
通过对配送产生与发展
的疏理,加深了对配送这一特殊物流活动的理解,提升退配送概念的认知。
关键词:配送;物流;仓储
一、引言
配送,作为“配”与“送”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物品有目的流动的物流活动。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纵观配送发展的历程,其实在古代,配送已经存在。
例如书信的传送,粮食的调配等。
现代配送是在传统意义上的送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世纪60年代初期,企业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送货服务,促进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因此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的活动,其范围很小,规模也不大,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其作用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配送也从简单的配送,发展至集装卸、包装、保管、加工、运输于一身,通过一系列货单完成将货物送达的有目的的物流活动。
二、配送产生的背景[1]
配送,作为一项特殊性、综合性的物流运动,其运行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根本上说,配送活动的出现和普遍开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1 配送制的产生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增长,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界发生了许多新的变
化:首先,新型的生产方式被普遍被采用。
其次,生产者和需求者对后勤服务日益重视,
对后勤服务的要求日趋提高,不但要求减少后勤服务的费用支出,而且要求提高其服务质量。
与此相关,就物流运动而言,不但要求提高它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从而降低生产
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而且要求它以合理的方式运动,较好地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处在这种形势下,物流合理化问题随即提上议事日程,并且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积极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
经济复兴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其流通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
在这种形势下,改变传统的物流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合理化程度,自然成为一些国家实业界
人士的共同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运动,配送首先是在变革和发展仓储业的基础上
开展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配送也是仓储业功能的扩大化和强化。
传统仓库和仓储业是以储存和保管货物并为其职能而设置和形成的,其基本功能是保
持存储存货物的使用价值,以此为生产的连续运转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物资保障。
然而,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变革之后,存储企业如果单纯地储存和保管物资,就很难进一步得到发展。
因此,不少老式仓库演化成了商品流通中心,其功能由货物“静态储存转变为动态储存”,其业务活动由原来的单纯保管:储存货物变成了向社会提供多种
类的后勤服务,将货物保管、储存、加工、分类、拣选、输送等联成一体。
在服务方式上,变革后的仓库主动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服务(即可以把货物从仓库一直运送到用户的仓库、车间生产线或营业场所)。
至此,现代化的物流运动——配送应运而生。
三、配送的发展阶段[2]
配送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配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
段: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期,物流活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转化。
从形态上看,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的活动,其范围很小,规模也不大。
这个阶段,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因此,在这个时期,配送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其作用的。
(二)发育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加和商品市场的日趋激烈,配送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欧美一些国家的实业界相继调整了仓库结构,组建或设立了配送组织(配送中心),普遍开展了货物装配、配载及送货上门活动。
在这期间,不但配送的货物种类日渐增多(除了种类繁多的服装、食品、药品、旅游用品等日用工业品以外,还包括不少生产资料产品),而且配送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配送已演化成了广泛的、以高新科技为支撑手段的系列化、多功能性的供货活动。
具体表现:
1. 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
实施配送制的国家已不再限于发达国家,许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按照实施流通社会化的要求试行了配送制,并积极开展配送活动。
就发达国家而言,80年代后期,配送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省际和国际。
例如,以商贸业立国的荷兰,货物配送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欧洲共同体诸国。
2. 劳动手段日益先进。
技术不断更新,劳动手段日益先进,是成熟阶段配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进入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在开展配送活动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了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自动搬运系统、光电识别、条形码、,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等配送技术,并且建起了配套体系和先进设备(如无人搬运车、分拣机等),大大提高了配送作业效率,有的工序因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工作效率提高了5—10倍。
3. 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兼并速度明显加快,配送组织(企业)的数量在逐步减少;但是,其总体实力和经营规模却与日俱增,配送的集约
化程度不断提高。
1986年,美国GRP公司共有送货点3.5万个,到了1988年经过合并后,送货点减少到了1800个,减少幅度为94.58%。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用新建的20个配送中心取代了以前建立的200个仓库,以此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配送系统处理货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日本,有的配送中心人均搬运作业率每小时可达到500个托盘,分拣能力已达到1.45万件。
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每天可完成管区内4200个商品的货物配送任务,其配送能力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 配送方式日趋多样化。
进入80年代后期,在市场竞争中,将货物送达收货人的活动需要逐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达到占领和扩大市场、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
对小批
量、多品种货物的快速分拣,运输车辆合理配置,科学地制订运输规划,确定运送路线,并且将运送的货物事先进行配货、配置的措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现代的配送活动。
在配送
方式上,除了存在着独立配送、直达配送等一般配送形式以外,还推出了许多新的配送方式,如“共同配送”、“即时配送”、“交货代理配送”等。
5. 配送网络逐步信息化。
信息传递与处理,甚至建立了E D I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IBM公司率先研制出了配送车辆计
今天,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在配送活动中大量划和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
运用,如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化分拣系统。
四、配送的发展现状
(一)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3]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
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
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
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
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
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二)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
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迅速成长,现己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他零售商业形式。
这种新的零售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货物的供应顺畅。
因此,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销渠道发达。
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
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对旧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游或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
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
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
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
共同化、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
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
第四,合作型物流配送。
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
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延伸到国外。
第五,政府规划在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欧洲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4]
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物流配送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以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
德国的物流配送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特别是近10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
走遍德国,可以说德国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
在总结德国零售业发展的经验时可以看出德国是十分重视按照连锁经营的规模和特点来规划配送中心的,往往是在建店的同时就考虑到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布局。
参考文献
[1] 王慧,郝渊晓,马建平.物流配送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叶杰刚.配送:运行与发展[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 刘伟华,刘文华,刘松涛.论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新趋势[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
[4] 白军伟.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对策[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