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复习题1
孟子两章课时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二、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三、开放性试题1、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这四句运用了”6、“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B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 E 环而攻之代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①问曰:‘天下恶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
②恶(wū)乎:怎样,如何。
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③语人曰________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弘荐沛国①桓谭,为议郎、给事中②。
帝③令谭鼓琴,爱其繁声④。
复习02《天时不如地利》《望岳》-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天时不如地利》《望岳》(答卷)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2、委.而去.之(抛弃)(离开)3.必有得.天时者矣(得到)4、不胜.(取得胜利)5.失道者寡.助(少)6.天下顺.之(服从)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凭借)8吾义固..不杀人(崇尚仁义)(从来,本来)9.故.君子有不战(因此)10.亲.戚畔.之(族内的人。
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同“叛”背叛)(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到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划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如果)战斗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孟子》,是儒家代表作之一。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2.本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3、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段,以攻城不胜为例,有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以守城失利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四段紧承上文的“人和”,连用三个排比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天时不如地利》(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天时不如地利》(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XXX是时期的思想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提出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
B.“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
C.本文阐述并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D.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初中文言文考前练训练(2)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天时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世界顺之。
以世界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本文作者是,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是《》。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3分)A正确的原理B.“人和”C实施“仁政”D统治的方法1初中文言文考前练训练(3)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题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天时不如地利》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二、课文分析1.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内容结构:①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③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④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3.写作特色:①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②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三、习题A套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选自,它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为“”(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答案】1.《孟子》;四书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B套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家经典著作(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运用例证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B.第三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地利”,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D.第四段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1.《孟子》;儒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套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有之称(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失道者寡助3.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1.战国;亚圣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关键词:者、寡)3.例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考题链接2011届一模卷A卷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选文出自《》,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下列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答案】1.《孟子》;儒家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3. D2011届黄浦二模卷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本文的论点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本文的论点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本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1.儒家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关键词:之、至、畔)3.A2011届虹口二模卷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B.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C.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答案】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2012届一模卷D卷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上文选自《》(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对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B.上文论证缜密,以层进式的思路结构,环环紧扣,步步深入C.上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D.上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突出了论点,表现出浩瀚磅礴的气势【答案】1.《孟子》2.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孟子两章总复习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考纲范围重点字解释(文中解释)二、翻译句子重点(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内容理解重点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书后题回顾】1、这篇短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要施行仁政的道理;第二部分:课内古文重点篇目复习训练(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 委而去之委( )(2) 池非不深也池( )(3) 然而不胜者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精编版】28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 习【精编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
《天时不如地利》自测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皮制甲衣)非不坚(坚固)利(锐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用)封疆之界,固国(巩固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建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多助,失道者(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寡(少)助。
寡助之至(达到极点),亲戚(亲属)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用)天下之所顺(顺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和孔子以“孔孟”并称。
二、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全篇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两两对比,第二段写围城不胜的例子,突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用守城者拥有有利的优势却弃城而逃,突出了“(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和“寡助”之间进行比较。
4、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属于(层进)式。
4、第三段运用了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加以强调守方者拥有的(地利)的优势.。
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
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实行仁政。
获得人心。
实行仁政就会获得人心,获得上下的团结。
)三、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文言文考前强化模拟训练: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中考题目精选(1)9.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
B 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
C 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
D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9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守城的士兵抛弃了城池离开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11 C中考题目精选(2)9.本文作者孟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9.(1)儒家(1分)《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10.(守城的士兵)抛弃了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11.D(3分)【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 这样的。
学
弈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 弈 秋 诲 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唯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听之,一 心以为 有鸿鹄 将至,思 援弓缴 而 射之,虽 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 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他的弟 子合著了《孟子》,全书共有七篇, 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
天时不如地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天时不如地利测试题教学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测试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一.基础1.《天时不如地利》选自 ,作者: ,名 , 字 , 时期的 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 。
2.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本文的主旨句是: , 。
(3)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这两个论据分别是从 和 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的。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天时: 地利: 不如: 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 ) (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 ) 米粟非不多也: 封.疆之界、:( )( ) 威.天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 寡助之至..:( )( )失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二.请理清全文的结构:三.问答题: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2.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的句子改成:“城高,池深,委而去之……”好不好?为什么?3.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6.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8.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答案三.请理清全文的结构: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进攻和防御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练习题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四、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_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_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讲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实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入、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详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详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认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测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一.基础1.《天时不如地利》选自 ,作者: ,名 , 字 , 时期的 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 。
2.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本文的主旨句是: , 。
(3)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这两个论据分别是从 和 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的。
3.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天时: 地利: 不如: 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 ) (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 ) 米粟非不多也: 封.疆之界、:( )( ) 威.天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 寡助之至..:( )( )失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二.请理清全文的结构:三.问答题: 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2.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的句子改成:“城高,池深,委而去之……”好不好为什么3.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6.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8.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答案三.请理清全文的结构: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进攻和防御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战必胜”。
2015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
《天时不如地利》一、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 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节选自《》。
她就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她被尊为“”。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之道,她主张以“”统一天下。
2、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结论就是: “”3、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 的政治思想。
4文中用“攻而不胜”与“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与“”的观点。
5、从上文瞧,得“人与”的实质就是“”,得“人与”的最佳局面就是“”。
要巩固国家的根本方法就是。
6、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________”的重要性。
9、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与..( )( )2、三里之城....( )3、环.而攻之(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 )5、委.而去.之(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 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 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就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就是“得道”。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古典文学作品?A. 《孟子》B. 《论语》C. 《庄子》D. 《道德经》答案:A2.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B.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C. 时机选择的重要性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答案:A3.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天时”指的是什么?A. 天气B. 时机C. 命运D. 时局答案:B4.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地利”指的是什么?A. 地理位置B. 土地资源C. 地势条件D. 地缘政治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A. 地理条件比时机更为重要B. 人应该顺应自然C. 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大于时机D. 个人的努力比环境更重要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答案:地利不如人和7.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_______篇。
答案:公孙丑8.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理条件9.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人和”指的是_______。
答案:人心的团结10.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利的_______条件下,只要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时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解释“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即使没有有利的时机,只要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胜利。
12.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在商业竞争中,即使没有赶上最佳时机,只要公司选址得当,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团队合作默契,也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论述题(20分)13.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天时不如地利》《望岳》测试(上海专用)
初三古诗文复习(2)---《天时不如地利》《望岳》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点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2.委.而去.之()()3.必有得.天时者矣()4.不胜.()5.失道者寡.助()6.天下顺.之()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吾义固..不杀人()()9.故.君子有不战()10.亲.戚畔.之()()(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是家代表作之一。
孟子,名,时期思想家。
2.本章采用和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3.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段,以为例,有力论证了“”的观点;第三段以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第四段紧承上文的“”,连用三个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提出了“,”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这三段的论证结构是:。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B.第二段用了攻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域民……”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D.第四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得道”的作用。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二.阅读《望岳》,回答问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③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④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
3.写作特色:
①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
②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
三、基础练习
四、提高练习
A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__________ ,它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为“ 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答案】
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
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
B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家经典著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例证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
B.第三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地利”,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
D.第四段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
1.《孟子》;儒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有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失道者寡助
3.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
1.战国;亚圣
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关键词:者、寡)3.例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考题链接
2011届一模卷A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答案】
1.《孟子》;儒家
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
3. D
2011届黄浦二模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本文的论点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本文的论点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本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1.儒家
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关键词:之、至、畔)
3.A
2011届虹口二模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
B.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
C.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答案】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
2012届一模卷D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对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B.上文论证缜密,以层进式的思路结构,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C.上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D.上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突出了论点,表现出浩瀚磅礴的气势
【答案】
1.《孟子》
2.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