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地理 第3章 防灾与减灾 课时作业1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7
教学设计表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前预测、灾中跟踪监测和灾后评估中的作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说明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二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三是自然灾害的防御。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是自然灾害的防御的前提条件,自然灾害的防御是目的。本节为第三章的第一节,是开启本章内容的钥匙,有统领全章的作用。教材内容与必修3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联系紧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复习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侧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认识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从立体维度对地理概念、地理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和把握,初步学会阅读卫星遥感地图,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地理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判别分析与综合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面对自然灾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减灾防灾,增强减灾防灾的信心。领悟灾害的危害,学会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检测系统的构成;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
RS与GIS在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与评估方面的应用;工程性防御措施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RS与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资料。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后检测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 基础稳固 ]自然灾祸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地区及地方等各级组织,经过不一样平台对自然灾祸进行监测和剖析的网络系统。
据此达成1~2 题。
1.自然灾祸监测的主体包含()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域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祸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④2.以下属于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①气象灾祸②地质灾祸③水文灾祸④生物灾祸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A.①②③④B.⑤⑥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分析:自然灾祸监测的主体包含世界级监测机构、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域级和基层社区。
监测对象主假如自然灾祸,包含气象灾祸、地质灾祸、水文灾祸、生物灾祸等。
答案: 1.A 2.A以下图是某地域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表示图。
读图,回答3~4 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合用于()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纳的主要防灾减灾举措包含()①完美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家产构造③人口外迁④房子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术培训- 1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分析:第 3 题,依据紧抢营救强度在短时间内忽然高升、快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色,说明此类自然灾祸是突发性的,而且简单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鼠害、旱灾都拥有渐进性特色,寒潮灾祸可能来得忽然,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第 4 题,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独一方法就是预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小灾后损失。
家产构造调整的大趋向常常是附带值高的家产所占比重高升,财产密度加大,同样强度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切合实质要求。
答案: 3.B 4.D我国自然灾祸频率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守自然灾祸,我们要采纳工程性防守和非工程性防守两种举措,抓好落实和互相配合。
据此回答5~7 题。
5.以下灾祸防守举措中,属于非工程性举措的是()A.公布《洪水灾祸防守法》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加固防洪大堤D.修筑水库,蓄水防旱6.在干旱地域修筑水库能够起到的减灾作用是()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祸强度B.控制灾祸与人口的直接相遇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D.除去旱灾灾情7.以下哪一举措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少灾祸强度的作用()A.加固房子,提高抗震强度B.修筑防洪大堤C.植树造林D.发掘机井分析:第 5 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举措的范围。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课后作业: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选修5)(陕西专用)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后作业提升1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快捷、高效地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手段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3S)的应用。
关于3S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①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信息;②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
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应该应用遥感技术。
答案:A2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解析:遥感影像图只能获得“面”的数据,而流量测定需要获得河流断面面积、流速等数据。
答案:C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据此完成第3~4题。
3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4对1950年与2012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A.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解析: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了解到淹没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而得到各地受灾情况。
不同年份的同一区域的图层叠加,可以知道该区域的变化,在题中是湖泊的面积变化,则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答案:3.A 4.C读下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止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止山体滑坡6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沿海7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解析:第5题,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据图不难得出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全面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及监测方法等基本知识。
2. 监测工具认识:了解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仪等现代监测工具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如台风、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过程、危害程度以及监测与防御措施。
4. 模拟演练:进行一次模拟自然灾害的演练,包括预警发布、避险转移、救援行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5. 家庭讨论: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在自然灾害防范中的角色和措施,了解家庭防灾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需学生能够识别并简单介绍各种监测工具,并理解其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需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 家庭讨论部分需学生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并记录讨论内容,形成一份简短的防灾预案计划。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通过学生的介绍和回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监测工具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提出有见地的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应急反应能力,看其是否能够熟练地执行各个环节。
5. 家庭讨论部分的作业评价将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情况和防灾预案的制定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 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种类及其成因的理解;2. 掌握基本的自然灾害监测方法和技术;3. 学会分析灾害风险,提高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习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特别关注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2. 监测技术了解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地理教材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监测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站等,并分析其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过程、监测手段及防御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
4. 风险评估练习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对所在地区进行简单的灾害风险评估,包括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频率和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5. 防御措施制定结合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家庭或学校灾害防御措施。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2.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需做好笔记,以便于后续课堂讨论;3. 案例分析需具体详细,能反映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监测防御措施的有效性;4. 风险评估练习需基于实际地理环境进行,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5. 防御措施制定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3. 风险评估练习的准确性和全面性;4. 防御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建议,以便于后续教学调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正和完善。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应用地理信息技能进行灾害应对的能力,并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章节,并完成相关思考题,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 监测方法探讨:学生需分组探讨不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监测方法,包括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观测方式,并形成小组报告。
3. 防御措施分析: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防御措施,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总结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形成PPT或海报进行展示。
4.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一至两个具体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过程、防御效果及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报告。
5.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地震逃生演练等,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作业内容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2. 理论学习部分需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3.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的分析要结合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4. 案例分析需引用具体数据和资料,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5. 模拟演练过程中需积极参与,尊重演练规则,认真对待每一次演练;6. 所有作业成果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格式化和排版。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的思考深度和疑问质量;2.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分析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3.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4. 模拟演练的参与度和实战能力;5. 作业成果的格式化、排版和提交时间。
评价方式将结合教师评阅、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2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了解世界和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技术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简单的应用案例。
1.通过读图、析图,认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特点作用3.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认识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理解灾前预测、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激发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滑坡、泥石流遥感影像图”导入[讲授新课]过渡:谁来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教师简单介绍世界和我国在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探究活动1:读图分析:出示图3.1,分析: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组织者、监测对象、监测手段2.监测手段中用到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举例说明读图、分析、讨论展示、梳理、总结[承转]二、遥感技术(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阅读课文,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理解遥感(R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学生回答、梳理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的核心内容展开,具体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及影响,重点掌握灾害监测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内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分析其监测过程、防御措施及其效果,并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对所选案例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包括灾害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尝试进行灾害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4. 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结果,编写一份关于所选案例的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综合报告。
报告应包括案例概述、灾害监测方法、防御措施、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要具体详实,数据准确,分析逻辑清晰。
3. 实践操作要认真细致,数据收集与整理要准确无误,空间数据分析要科学合理。
4. 报告编写要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语言简练,图文并茂。
报告应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材料,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报告编写四个方面进行。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是否深入浅出地理解了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案例的监测过程、防御措施及其效果,并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3. 实践操作:学生是否认真细致地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空间数据分析是否科学合理。
4. 报告编写:报告内容是否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所选案例的灾害监测与防御情况。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境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知识点回顾:复习并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影响,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手段及防御措施。
3. 监测工具制作: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制作简易的自然灾害监测工具,如简易地震预警器、气象观测站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网络监测等)进行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5. 家庭安全检查:对家庭居住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家庭防灾应急预案。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需对所选自然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体事件的数据资料并详细分析。
2. 制作自然灾害监测工具时,需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绘图或表格制作,保证工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小组讨论时,需积极发言,记录讨论内容,并形成书面报告。
4. 家庭安全检查需全面细致,制定出的防灾应急预案需具有可执行性,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课作业评价将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准确性;2. 监测工具的实用性和创新性;3. 小组讨论报告的完整性和观点的新颖性;4. 家庭安全检查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5. 作业完成的及时性和字迹工整程度。
五、作业反馈完成作业后,教师将进行以下反馈:1. 对学生完成的案例分析、工具制作等环节给予详细的点评和建议。
2. 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家庭安全检查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和指导。
3. 对学生的整体作业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4. 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和借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7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监测、管理、预测、预报和预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防灾减灾、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手段。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阅读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
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学生阅读了解)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学生需完成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第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包括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及危害等,并掌握基本的监测与防御方法。
(二)案例分析选取近两年内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要求学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监测手段、防御措施及灾后救援与恢复等环节。
(三)实践操作1. 地图绘制: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所在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图,并标注出主要监测站点。
2. 模拟演练:学生需分组进行模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模拟地震时的逃生与自救互救等。
(四)作业报告学生需将以上的学习内容及案例分析整理成书面报告,并详细记录地图绘制及模拟演练的流程与体会。
三、作业要求本次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践操作部分应由教师进行监督与指导,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对于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并加以拓展思考,确保知识点的学习深度与广度。
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对所分析的案例和所绘制的地图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实践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作业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将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将与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2课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与自然灾害的防御一、选择题1.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读下图,完成2~4题。
2.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3.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4.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
1月30日,谷歌中国宣布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
在春运交通图上标出了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如果铁路或公路被“加红加粗”,那就说明它可能处于封路或受阻状态。
点击后即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
据此,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技术 B.GIS 技术C.GPS 技术 D.虚拟技术6.运用图中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抗雪救灾中还可以( )A.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B.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C.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D.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下图为用气象卫星监测预报的2008年8月产生的12号台风“鹦鹉”移动路径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A.RS,GPS B.GPS,GISC.GPS,雷达技术 D.RS,GIS8.由图像可知高新技术在台风监测中的优越性有( )①展现台风形成过程②发现台风中心③预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④估计台风的强度A.①②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9.读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1课时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一、选择题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B 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2011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洪灾。
在了解灾情和抗灾中,先进科技手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3~4题。
3.在这次洪灾中,对水位进行准确快速监测,采用的是( )A.遥感技术 B.多媒体技术C.水上监测站人工监测 D.航空目测4.在这次洪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监测网有( )①气象监测网②地震监测网③水文监测网④海洋监测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5.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预报台风和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该现代化技术手段属于(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雷达技术6.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7.对台风和暴雨洪涝进行实时监测的最重要的手段是( )A.利用气象雷达 B.利用专用飞机C.利用气象卫星 D.气象台的人工监测8.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9.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9月6日1l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一号”A、B卫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了解监测与防御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影响及监测的基本理论,并完成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总结。
2. 视频观摩:学生需观看关于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实操视频,如卫星遥感监测、地面观测站等,了解实际操作流程。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次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并探讨当时的监测与防御措施。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所选案例中监测与防御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形成小组报告。
5.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方案,包括预警、应急响应等环节。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基本概念。
2. 视频观摩要认真观看,理解监测与防御的流程和要点。
3. 案例分析要结合实际,客观分析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形成完整、条理清晰的报告。
5. 实践操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的针对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进行二次评价,并给出最终成绩。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高中地理 第3章 防灾与减灾 课时作业1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课时作业1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1~2.【解析】第1题,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第2题,我国已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有: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和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 1.B 2.D下图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
据此回答3~4题。
3.该类自然灾害(X)是( )A.台风 B.内涝C.泥石流 D.塌陷4.该类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A.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B.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C.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D.城市、郊区温差有所下降3~4.【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的X自然灾害分析模型判断,有产汇流模型、排水模型,说明是城市的内涝,B对。
台风灾害没有汇流模型,泥石流、塌陷都涉及不到排水模型,所以A、C、D错。
第4题,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城市地势低洼,易内涝,A包括。
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凝结核增加,易形成降雨,引起内涝,B包括。
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下渗水量减少,易形成内涝,C包括。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增大,城市、郊区温差只可能增加,不会下降,D不包括,选D。
【答案】 3.B 4.D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
1月30日,谷歌中国宣布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
高中地理第3章防灾与减灾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规范训练520190110315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2010年第19号热带风暴“尼伯特”(Nepartak)10月11日8时(北京时间)中心位置在北纬22.3度,东经142.6度,中心气压99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8米/秒,移向东北,移速15千米/小时,七级大风圈半径100千米。
“尼伯特”已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无影响。
据此回答1~3题。
10月11日9时FY2C红外云图1.图中的红外云图是下列哪种地理技术系统得到的( )。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信息高速公路2.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信息高速公路3.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 )。
A.气象监测网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D.海洋环境监测网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RS、GIS和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应用。
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利用的是GIS,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气象监测网,而非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 1.A 2.B 3.A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4~5题。
4.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5.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解析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显示灾害的主体(洪水)对客体(人员)的影响,从而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对不同年份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湖面的变化,从而分析出湖泊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答案 4.A 5.C二、综合题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1,我国减灾的战略是“”。
2,自然灾害监测是由、及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进行和的网络系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灾后以及提出等作用。
3,遥感技术具有、、、和等特点。
4,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于建成。
选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
A 利用遥感技术能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的形成过程
B 利用遥感技术能迅速发现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
C 利用遥感技术有“千里眼”的优越性。
D 利用遥感技术能对灾害作成因或数据分析
2,非工程性防御途径有(多选) ( )
A 立法
B 通过媒体进行公众教育
C 确定自然灾害日
D 制定减灾管理体系
简答:工程防御措施从哪三个方面达到减灾目的?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和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2,灾前准备:一是;二是。
3,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它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
4,我国十个国家级救灾灾物资储备基地是
,从这些基地出发,最远的地方可以在小时内到达。
判断题:
1,如果发生地震,可以躺在影剧院的排椅下( )
2,如果发生地震,马上跳楼( )
3,发生洪水时,逃到高处( )
4,发生洪水时,逃不了了,尽可能抓住木板( )
5,风到落水者,马上下水救人( )
6,发生洪水时,,就近伏于低洼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1~2.【解析】第1题,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第2题,我国已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有: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和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 1.B 2.D
下图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
据此回答3~4题。
3.该类自然灾害(X)是( )
A.台风 B.内涝
C.泥石流 D.塌陷
4.该类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
A.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B.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
C.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
D.城市、郊区温差有所下降
3~4.【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的X自然灾害分析模型判断,有产汇流模型、排水模型,说明是城市的内涝,B对。
台风灾害没有汇流模型,泥石流、塌陷都涉及不到排水模型,所以A、C、D错。
第4题,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城市地势低洼,易内涝,A包括。
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凝结核增加,易形成降雨,引起内涝,B包括。
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下渗水量减少,易形成内涝,C包括。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增大,城市、郊区温差只可能增加,不会下降,D不包括,选D。
【答案】 3.B 4.D
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
1月30日,谷歌中国宣布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
在春运交通图上标出了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如果铁路或公路被“加红加粗”,那就说明它可能处于封路或受阻状态。
点击后即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
读图完成5~6题。
.图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技术
.虚拟技术
.运用图中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抗雪救灾中还可以(
.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
.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
.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状态,
10.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
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现代技术是( )
①RS②GPS③GIS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8~10.【解析】第8题,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一般植被覆盖率较低、流域落差较大、集水面积较大。
结合表中参数可推测出C项符合题意。
第9题,泥石流主要与降水量有关,因此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
第10题,GPS为全球定位系统,可确定灾害位置;RS为遥感技术,可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便于及时评估受灾情况;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是地图的延伸。
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是A项。
【答案】8.C 9.D 10.A
早在2011年,美国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区就遭遇了灾害性干旱天气,导致该地区农作物产出减少。
2012年入夏以来,旱情向整个农业带扩散,已演变成56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
截至2012年8月,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三分之二的区域遭遇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据此回答11~12题。
11.干旱属于哪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
A.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地质灾害 D.生物灾害
12.为及时掌握此次旱灾发展的情况,美国政府主要利用的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12.【解析】第11题,干旱是由于大气圈发生突变诱发的自然灾害,属于气象灾害。
第12题,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及时地监测自然灾害的有关情况。
【答案】11.A 12.A
13.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1)写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防灾减灾的功能。
【解析】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等。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
(2)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连线表示出下列各防护林体系工程及对应的主要功能。
A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①保持水土
B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②抵御台风
C “三北”防护林体系③防风固沙
D 沿海防护林体系④防治盐碱
(2)“三北”防护林为何要建成一个“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3)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面沉降整治城市分布在________地区,简析其地面沉降的原因。
【解析】第(1)题,防护林体系工程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工程减灾措施,它的主要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
第(2)题,“三北”防护林建设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第(3)题,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第(4)题,一是考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二是考虑工程建设情况。
【答案】(1)A—“三北”防护林体系—③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①C—沿海防护林体系—②D—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④
(2)“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大,地跨西北、华北和东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可以使防护林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西南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暴雨集中,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4)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为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该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过量开采地下水;高楼大厦林立,地表承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