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下图)的主要依据是()
A.遗址中的牙齿化石B.遗址中的灰烬化石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像图
2.在如图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陶器上的稻协纹②鱼纹彩陶盆③半地穴式房子④干栏式房屋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3.下列事迹与下图人物相符的是()
①被推举成为尧的继承人
②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
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④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③④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
5.有关下列两幅图片中青铜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主要用于祭祀
C.都是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D.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
6.《诗经·载芟》描写了西周春耕时的景象:人们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
其中“千耦其耘”的含义是:千对农人在耕地。
到了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的是()
A.耜耕B.石耕C.牛耕D.刀耕
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
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
8.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
”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思想的统一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9.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3世纪10.《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由此可知秦未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战乱频仍B.焚书坑儒
C.遇雨误期D.赋役繁重
11.某班同学曾进行东汉名人评选,下列人物不能入选的是()
A.刘秀B.华佗C.张仲景D.司马迁
12.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
材料主要反映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B.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13.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其逝世于公元57年,他的寿命为()
A.61岁B.62岁C.63岁D.64岁
1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思想成为封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
A.有教无类B.仁者爱人C.忠君守礼D.以德化民1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废分封,行郡县制B.加重赋税
C.封国郡县并存D.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16.“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两件精品。
它们分别制造于
A.夏朝和秦朝B.商朝和汉朝C.周朝和两晋D.商朝和南朝17.中华民族是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东汉末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第一个时期。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自东汉末年以来民族交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迁徙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错居杂处
②中原地区的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开发了江南地区
③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通婚,形成了新的汉族
④中原地区的汉族南迁后成为纯血统的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1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19.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D.张骞通西域
20.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4)你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其主要依据是他倡导了哪一事件?当时的国君是谁?该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商鞅变法措施。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
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4)李白诗中“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5)“秦王”为巩固统治而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6)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哪些措施?
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汉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
(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
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时区和碎片等。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就是依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原的。
C正确;“牙齿化石”是人头的一部分,不能复原整个头部,A排除;“遗址中的灰烬化石”“北京人生活想像图”只能反映的北京人的生活场景,与头部复原像,北京人的外貌无关,BD排除;故选C。
2.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①陶器上的稻协纹,④干栏式房屋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②鱼纹彩陶盆和③半地穴式房子是半坡人的特征,属于黄河流域,排除BCD项。
故选A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大禹的相关知识,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他接受舜的禅让,继承王位,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被推举成为尧的继承人表述错误,含①的选项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平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264年;②盘庚迁殷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320年;③牧野大战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④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2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C。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说法正确,A项排除;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均用于祭祀,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制作,BD项排除。
故选C。
6.C
【详解】
依据题干“千耦其耘”千对农人在耕地,反映了的用人耕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后期,出现了新的耕地方式,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正确;耜耕、石耕、刀耕都出现在春秋时期之前,ABD排除;故选C。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B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排除A项;庄子主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B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韩非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选B。
8.B
【详解】
根据题干“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可以看出秦军在所参与的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比例很高,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军军队的战斗力,B正确;ACD与题干战果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B。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故公元前2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故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纪,A正确;BC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10.C
根据材料内容“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照秦朝的法律就要杀头。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照秦朝的法律就要杀头。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由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而刘秀、华佗和张仲景都生活在东汉时期,所以东汉名人评选不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由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而刘秀、华佗和张仲景都生活在东汉时期,所以东汉名人评选不能入选的是司马迁,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B
【详解】
根据“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当王朝衰弱时……”可得出中原王朝的强弱与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以及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东西方的交流,排除A;C项表述太绝对,且
解析:B
【详解】
根据“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当王朝衰弱时……”可得出中原王朝的强弱与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以及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东西方的交流,排除A;C项表述太绝对,且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盗匪横行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如计算光
解析: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如计算光武帝刘秀活了多少周岁,就要把他出生的公元前5年和逝世的公元57年中的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即5+57-1=61,A项正确;刘秀的寿命是61岁,而非62岁,排除B项;刘秀的寿命是61岁,而非63岁,排除C项;刘秀的寿命是61岁,而非64岁,排除D项。
故选A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是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将忠君守礼思想立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C 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是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将忠君守礼思想立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希望君主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但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已不是孔子当时的儒家思想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项。
15.D
【详解】
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形象说明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景象。
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形象说明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景象。
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废分封,行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A;“加重赋税”与史实不符,排除B;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
故选D。
16.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其中青瓷莲花尊就是南朝时期生产的,因此它们分别制造于商朝和南朝,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7.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迁徙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错居杂处、中原地区的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他们与汉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迁徙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错居杂处、中原地区的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他们与汉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元朝形成了新的民族;中原地区的汉族南迁后成为纯血统的汉族的说法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故含有③④的BCD排除。
故选A。
18.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选项说法不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选项说法不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B选项不符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C选项不符合题意;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国鼎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9.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选项C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A排除;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排除;张骞通西域,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D排除。
故选C。
20.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①说法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②说法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①说法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②说法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灭亡。
西晋建立于266年,316年灭亡。
从而得出秦朝、西晋都短暂而亡。
③说法正确;秦朝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西晋则不是。
④说法错误;从而得出①③说法正确,②④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全面而辩证。
(4)秦
解析:(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全面而辩证。
(4)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
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但同时,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
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所以说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是全面而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认为秦始皇有功有过。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
其功表现在: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过表现在: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22.(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
解析:(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中央集权制度
(6)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挣钱,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统治者实行变法改,秦国商鞅倡导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提倡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体现了法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