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五局路基试验段方案(最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编制依据及目的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目的 (3)
2.工程概况 (3)
2.1工程简介 (3)
2.2试验段的设置 (3)
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4)
3.1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4)
3.2 试验范围 (5)
4.人员、设备投入情况 (5)
4.1 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5)
4.2 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6)
5.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准备 (7)
5.1 测量工作 (7)
5.2 开挖排水沟 (7)
5.3 地基处理 (7)
5.4 填料选择 (8)
5.4.1填料的选择 (8)
5.4.2填料的运输 (8)
5.5 弃土场选择 (8)
5.6断面复测 (9)
6. 施工工艺概述、试验方案 (9)
6.1工艺试验的方案选择 (9)
6.2路堤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 (9)
6.3地基处理压实标准 (10)
6.4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A、B组填料填筑 (11)
6.4.1.填料摊铺、平整 (12)
6.4.2.含水量的控制 (13)
6.4.3.碾压检测 (13)
6.5基床表层填筑 (15)
6.5.1填筑方法 (15)
7沉降观测 (17)
7.1.沉降监测工艺简介与流程 (17)
7.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18)
7.3.本试验段监测断面的设置与观测 (18)
7.4.沉降板的制作及埋设要求 (19)
7.5.边桩的制作及埋设要求 (19)
7.6.沉降观测频率 (19)
7.7.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20)
7.8.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与评估 (21)
8.试验检测内容与方法 (25)
8.1. 摊铺整平 (25)
8.2. 碾压 (26)
8.3. 压实检测 (26)
9.试验成果 (28)
10.质量保证措施 (28)
11.安全保证措施 (29)
12.环保措施 (29)
13.文明工地的管理措施 (30)
13.1文明施工管理机构网络图 (30)
13.2文明施工 (30)
E vd动态平板载荷试验记录 (3)
1.编制依据及目的
1.1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2)《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085;
(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5)《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J971-2009;
(6)《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首次设计技术交底资料》;
(7)《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
(8)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通知;
(9)《中铁二十五局沪昆客专HKTJ-1标2单元项目经理部一分部路基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目的
为确保高速铁路路堤填筑质量,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避免盲目施工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找出适合本地区施工的最佳施工方案,指导全线路基施工,特编制本方案。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本路基试验段起讫里程为DK32+548.7~DK32+695,全长146.3m,本段为膨胀土路基,换填厚度在0.767~2.442m之间,基床底层及基床以下路堤采用A、B组填料填筑,填筑高度在3.585~4.383m之间。
路基边坡采用C25混凝土拱形骨架内喷播植草间种灌木防护。
2.2试验段的设置
根据本标段目前施工图到位情况以及征地拆迁、取、弃土场、现场交通、水电情况、架梁通道等综合分析比较,将试验段定在DK32+548.7~DK32+695,
全长146.3m,该地段地形地貌:地势稍有起伏,线路中心最大挖深4.1m,最大路堑边坡高9.5m;最大填高8.3m,最大路堤边坡高12.7m。
施工便道沿线穿过,交通便利。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黏土,灰褐色,软塑,σ。
=160kPa;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含少量砾石,σ。
=180kPa;细圆砾土,褐红色,稍密,σ。
=300kPa;粗圆砾土,黄褐色,稍密,潮湿,σ。
=500kPa;泥质板岩,全~弱风化,全风化泥质板岩,褐黄色,原岩结构构造已完全破坏,σ。
=200kPa;强风化泥质板岩,浅绿色,节理裂隙发育,σ。
=400kPa;弱风化泥质板岩,青灰色,节理裂隙发育,σ。
=600kPa;砂岩,全~弱风化,全风化砂岩,褐黄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σ。
=400kPa;强风化砂岩,灰黄色,裂隙发育,σ。
=600kPa;弱风化硅质板岩,青褐色,板状构造,岩体较完整,σ。
=800kPa;表层黏性土具有弱膨胀性。
该段路基地质及地质情况能代表本地区路基填方施工的特点。
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3.1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根据客运专线建设要求,路基填筑均应进行工艺性试验,通过试验获取相关数据以便指导大面积施工。
⑴.确定本区段经济合理的填料,选定满足施工要求的最佳机械。
⑵.通过试验确定填料适宜的松铺厚度、松铺系数;相应合理的碾压方式及碾压遍数;以及施工含水量的控制范围等工艺参数。
⑶.通过试验确定检测过程及检测手段的合理性。
⑷.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机械、人员配置方案。
⑸.通过试验对比设计确定填料的合理性。
⑹.为今后的铁路建设积累施工经验和现场检测数据。
3.2 试验范围
①试验段里程:DK32+548.7~DK32+695。
②路基基底沉降观测和路基面沉降观测。
③基床以下部分路堤本体填筑施工工艺(含检测手段)。
④基床底层填筑的施工工艺(含检测手段)。
⑤基床表层(含检测手段)
4.人员、设备投入情况
4.1 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①管理、技术、质检、检测人员已全部到位,人员名单及相关资料见表1。
②生产工人参加试验段施工的生产工人有工班长和28名机械、汽车司机及4名普工。
4.2 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试验段路基填筑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土方,自卸车装运土方,推土机初步平整,平地机修整填筑表面,振动式压路机碾压。
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具体型号和数量见下表1,机械设备具体型号和数量见表2。
5.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准备
5.1 测量工作
根据设计院的交桩资料进行施工复测,恢复线路中间桩位,加密水准点,测量路基横断面,放出征地红线桩。
5.2 开挖排水沟
沿着地界线挖出排水沟,排出原地面积水,沟深50cm,并每隔100m 在路基两侧对称处开挖集水坑,用水泵抽出积水。
5.3 地基处理
路基施工前要严格按照沪昆发文要求施工。
清除表层种植土,采用重型机械振动碾压技术压实至路堤本体压实标准;地表松土厚≤0.3m时,原地采用压实技术进行填前压实;松土厚>0.3m时,采用翻挖、分层回填压实。
当
基底土密实且地面横坡缓于1:10时清除草皮杂物,地面横坡为1:10~1:5时,将原地表土翻挖压实符合设计要求,地面横坡陡于1:5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顶面作成4%的内倾斜坡。
沿线路横向挖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沿线路纵向挖台阶宽度不小于2.0m。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本段试验段路基DK32+548.7~DK32+695段在填筑前需进行地基处理。
地基需采取加固措施,加固方法CFG桩加固。
地基处理完后,进行桩帽施工,桩帽施工完成后在桩顶铺设50cm碎石垫层,内铺设一层260KN/m单向拉伸土工格栅。
5.4 填料选择
5.4.1填料的选择
路基A、B组填料来源设在DK32+200线路右侧约400m的取土场,运距约1公里。
路基级配碎石拌合场。
填料由实验室选择,填料必须满足《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南》及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底层填料选择A、B 组填料;基床以下部分采用A、B组填料。
填料压实标准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5.4.2填料的运输
A、B组填料采用15t以上大型自卸车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安全,不符合规格要求的严禁进入场地。
采用15t以上大型自卸车运输,运料车不得在新铺且未碾压成型的层面上行驶。
对到场填料进行含水量检测,检测方法采用酒精燃烧法,检测频率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
对含水率没达到最佳含水率±2%以内的进行翻挖晾晒,待达到要求后进行碾压。
5.5 弃土场选择
因基底处理需挖除大量非适用路基填料的种植土及淤泥质土,故需选取合适的地点作为弃土场地。
本着环保、经济、合理的原则,弃土场选择在DK32+200线路右侧处棠华弃土场。
5.6断面复测
填前碾压完成经验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后,对原地面进行断面测量,以确定填方工程数量并作为以后计量支付的依据。
断面经监理工程师复核签字认可后即可测设路基坡脚线及中线。
6. 施工工艺概述、试验方案
6.1工艺试验的方案选择
本试验段换填部分为A、B组填料,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均为为A、B组填料,对AB组填料3个不同的松铺厚度填筑、碾压遍数进行试验。
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技术标准(表6.1)
6.2路堤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
6.3地基处理压实标准
原地面的压实标准
填筑高度≤2.5m时,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必须满足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 ≥1.5Mpa或地基基本承载力б0≥0.18Mpa,否则应提出变更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换填部位的压实标准同基床底层的要求见下表6.3。
换填层压实标准(表6.3)
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 V2。
采用E V2时,其控制标准为E V2≥80MPa且E V2/E V1≤2.5.
6.4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A、B组填料填筑
A、B组填料填筑采用机械化施工。
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压路机碾压。
施工中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流程内
A、B组填料填筑流程图
路基填筑施工时采用22t自卸汽车运输填料,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布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
填筑时设专人指挥车辆,
并根据设计位置布置埋设沉降观测元件。
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检测,合格后填筑下一层。
施工过程控制要求(表6.4)
6.4.1.填料摊铺、平整
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填料运至现场,专人指挥每车倒料范围,按放样宽度及松铺厚度控制卸土量,现场检测含水量,含水量适宜时采用推土机进行填料初平,平地机精平。
初平时在路基中线及路肩两侧打桩,间距10米,用水准仪测出控制高程后挂线控制每层需摊厚度,松铺厚度及平整度
符合要求后用压路机按规定碾压。
按以往施工经验,一般碾压三遍后开始检查压实度,之后每增加碾压一遍即检查一次压实度,直至达到要求的压实度标准。
6.4.2.含水量的控制
碾压前确保填料含水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
填料含水率较低时,应及时采用洒水措施,洒水可采用取土场内提前洒水闷湿和路堤内搅拌的方法,加水量m w(kg)可按下式估算:
m w=m s÷(1+W)×(W opt-W);
式中:m s—所取填料的湿重(kg);
W, W opt—填料的天然含水率、最佳含水率。
填料含水率过大时,宜采用场内开挖沟槽降低水位和用推土机松土器翻松晾晒相结合的方法,或将填料运至路堤摊铺晾晒。
6.4.3.碾压检测
a.控制3层不同的松铺厚度,即第一层25cm、第二层30cm、第三层40cm 的松铺厚度,将填料含水量调整至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
b.碾压及检测按以下程序进行:
①、其中每层碾压遍数按照上表方案进行,(第1遍静压、第2遍弱振、从第3遍开始后强振),每层碾压按照规定的碾压遍数、碾压方式完成后,每压实层进行压实度检测,每三层进行地基系数K30检测及动态变形模量E vd 检测;每项检测指标以表6.5的为准。
②、若检测结果未达到压实指标时,在上述碾压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强压,每碾压一次,重复上述检测内容。
直至检测指标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c.在第一层碾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适当调整填料的含水量(如第一层填料含水量偏大,适当降低填料含水量;第一层填料含水量偏小,适当增大填料含水量),控制第一层的松铺厚度25cm,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第二、三层的填筑,碾压及检测程序同第一层,依次类推至第四层。
d.压实检验各项指标
检验项目及标准主要有:
填料压实标准(表6.5)
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基床以下路堤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45MPa且Ev2/Ev1≤2.6。
当基床底层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80MPa且Ev2/Ev1≤2.5。
检测数量及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每层压实指标检测。
基床以下按双指标(地基系数K30和压实系数K)、基床部分按三指标(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 Vd和压实系数K)控制。
检测频率每100米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6点,其中:路基左右距路基边线1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
每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 V2)4点,其中路基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一点,路基中部2点。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拍摄数码影象资料。
监理单位平行检测。
每层填土压实质量按规定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否则进行重新压实,直到压实合格为止。
(4)卸土控制
填筑前首先放出线路中桩和填筑边线,每10m钉出边线木桩,为保证路
基边缘的压实度,边线比设计线每边宽出50cm。
按自卸汽车每车的方量和松铺厚度计算每10 延长米范围内的卸土车数,以达到控制松铺厚度的目地。
(5)注意事项:
a.不同性质的填料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
b.根据填筑试验工艺参数,碾压前向压路机司机进行技术交底,其内容包括碾压起讫范围、压实遍数、压实方法、走行速度等。
c.每层填料摊铺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整平,填层面应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并应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依据设计施工图的坡率要求为4%。
d.压实顺序:沿线路纵向进行压实,在直线段应按先两侧后中间,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
e.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
3.0m。
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不宜超过4km/h。
f.压路机碾压不到位的地方再用冲击夯夯实。
(错台时的注意事项)
(6)试验记录
每层填筑都要对填料的松铺厚度、压实厚度、含水量、碾压方式及遍数、检测指标等做详细的施工记录(试验记录表附后)。
6.5基床表层填筑
设计中,基床表层填筑由于架梁车通过,先填筑一层待架梁车通过后填筑基筑基床表层最后一层。
基床表层采用“四区段、六流程”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6.5.1填筑方法
(1)基床表层填筑前对基床底层的几何尺寸、压实密度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查,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并完善相关工程施工(如过轨钢管、横向排水管等)后实施基床表层填筑施工。
(2)基床表层施工,以两座桥梁之间的路基自然段落为一个施工作业面,分两层填筑,摊铺厚度最小不小于15cm,本试验室摊铺厚度为20cm,配备1台平地机,配备两台压路机紧跟平地机后及时碾压,配备3~5人配合压路机对表面局部不平整或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及时进行人工补平或调整。
根据摊铺工点至料场距离,利用足够的自卸汽车运送级配碎石填料,杜绝停机待料情况的发生。
进入基床表层施工阶段,禁止一切无关车辆在路基上通行。
(3)碾压
摊铺整平后,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开始碾压。
本试验段采用25T振动压路机两台,两台压路机以中线为界,各压半辐路基宽度,分别记录各自的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
碾压时采取从两侧向中心的顺序,纵向进退式碾压,行与行轮迹重叠
0.4~0.5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0.4~0.5m,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 1.0~
1.5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碾压方法为:静压一遍,弱振碾压一遍,强振碾压2~6 遍(同步检测结果定),弱振碾压一遍,最后再静压一遍消除轮迹。
即:静压弱振强振弱振静压。
在碾压完第三遍时开始每压一层做相应的检测,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用慢速(宜为2-3km/h),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 。
(4)压实检测
严格进行分层检测。
必须严格执行每层压实指标检测。
检测频率为每100米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动态变形模量和压实系数各6点,其中:路基左右距路基边线1.5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
每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 V2)4点,其中路基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一点,路基中部2点。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
压实标准如下表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表
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
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120 MPa且Ev2/Ev1≤2.3。
试验过程中安排技术人员、检测人员记录压路机的碾压速度、碾压顺序、碾压遍数及压实度检测等情况,以便整理出指导大面积路基填筑施工的总结报告。
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同意后,在其上进行压实度试验,从而确定填料在适宜的含水量和合适的松铺厚度时,得到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压实度时相应的碾压遍数,确定最佳施工组织。
(试验记录表附后)
7沉降观测
7.1.沉降监测工艺简介与流程
1、路基基床以下沉降观测:路堤填筑前,沉降板应埋入地基底层并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顶端测杆高度,上口加盖封住管口。
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后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第1次测出初始值,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2、沉降板示意图
3、沉降监测流程
监测元器件的埋设监测观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7.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1)依据《长昆客专施(长玉段)路-60》和《长昆客专施(长玉段)路通-37》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试验段实际情况,在DK32+558.7处设置E1型监测剖面、在DK32+590处设置E2型监测剖面、在DK32+640及DK32+690处设置D型监测剖面。
(2)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7.3.本试验段监测断面的设置与观测
地基换填碾压合格后,进行地基沉降的动态观测。
观测基桩必须置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定期进行复核校正。
按设计图要求在DK32+558.7及DK32+590处分别埋设E1及E2型监测断面,其中采用E1及E2时应注意在基床底层顶面的线路中心及左右中心线以外2m处各临时设置1个沉降板其余布置同B1及B2监测断面布置,按设计图要求在DK32+640及DK32+690处分别埋设D型监测断面,其中D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
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监测断面里程位置分别为:DK32+558.7、DK32+590、DK32+640、 DK312+690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沉降趋势,判定地基的稳定性。
7.4.沉降板的制作及埋设要求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 管)组成。
钢底板尺寸为40㎝*40㎝,厚1㎝。
沉降底板埋入地基不少于10cm,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保护工作。
7.5.边桩的制作及埋设要求
位移边桩采用C15号砼预制,断面为15cm×15cm,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强制对中不绣钢筋测头,测头为圆端型,直径φ20mm、长10cm,并刻上十字丝。
位移边桩埋设可以采用人工挖坑后,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再采用C15砼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的稳定。
边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1.4m,桩顶露出地面0.1m,埋设于距离路基坡脚2m或10m处。
埋设完毕,待包边混凝土凝固后,进行初始值测读,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读数。
7.6.沉降观测频率
从路堤填筑开始时进行沉降观测,实施过程中,观测时间的间隔还应根据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进行调整。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表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
降观测频次见下表: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7.6)
7.7.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n为测站数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7.8.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与评估
路基沉降观测分两个阶段:一是填筑期间的观测,二是主体完工后的观测,根据数据分析推导出路基最终沉降稳定时间以及最早适合铺设无碴轨道的时间。
从施工开始持续观测到施工结束后(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测最终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
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无碴轨道的要求时,则研究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继续观测,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如调整预压高度、确定预压土卸荷时间、调整或增加地基加固措施等)即进行“观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1)路基沉降观测分析评估要求如下:
①观测和调整期:在路基填筑完成后,应有6~9个月观测和调整期,且需至少经过一个雨季,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②动态分析:绘制沉降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并与设计进行对
比分析(见以下方法分析)。
③根据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双曲线函数或指数函数法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工后残余沉降,考虑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变形,推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2)推导各观测断面沉降变形拟合曲线(预测曲线)
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状况。
具体的说,在路堤完成填筑、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的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结果推导第一个拟合曲线S1(t),根据这个沉降拟合曲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S1(t=6个月)然后继续观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否合理。
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S2 (t),以这种方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
应当指出,在推导沉降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要,应重点考虑。
见沉降变形拟合曲线示意图
沉降变形拟合曲线
说明:1.t(Monate):时间(月份),
2.Messungen:沉降观测数据结果
3.Prognose an einem Bau-km nach3 Monaten: 根据沉降结果做第1次预测(三个月后)s1(t)
4.verbesserte Prognose:根据沉降结果做第2次预测(六个月后)s2(t)
5.s(mm):沉降量
(3)通常采用的沉降拟合曲线有以下几种:
a.指数函数:S(t)=S∞(1-e-a*t)
b.双曲函数: S(t)=t÷(b+t/ s∞)
式中:
s :以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观测桩安装后)为时间起点(t=0)发生的最终沉降量(t=∞)。
a,b:沉降拟合曲线的参数。
(4)路基沉降预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
①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
0.92。
②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③路基填筑完成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 s(t)为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5)工后沉降的预测曲线图:
工后沉降sR(不包括交通荷载引起的附加沉降)由两部分组成,见图所示:
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的预测: S R= s(T3-T0)+S ST
其中:s(T3-T0):为路基在铺轨后发生的沉降。
Sst:铺设无碴轨道结构自重发生的沉降,一般很小,影响深度很浅,而且完成较快。
可根据传统方法计算确定。
如果实测总沉降明显小于计算值可相应提高路基压缩模量计算值。
(6)路基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a.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以下要求:S R= s(T3-T0)+S ST≤15mm
如图所示:
沉降观测桩
沉
降
工
后
沉
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