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
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比兴
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
心雕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

选项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表述正确。

选项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述正确。

选项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表述正确。

选项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
《文选》,而非刘勰的《文心雕龙》,表述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B.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C.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巨匠,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套中人》等。

D.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诗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

选项A,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选项B,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应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中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而非《第十二夜》,表述错误。

选项C,契诃夫的文学地位和代表作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选项D,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和代表作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C.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它们都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

选项A,《诗经》的文学地位和收录内容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选项B,《楚辞》的文学地位和《离骚》的文学价值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选项C,《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的文学地位和关系介绍准确,表述正确。

选项D,《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而非刘勰的《文心雕龙》,表述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1题:
题目:
请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并说明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何作用。

答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适宜书目: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及课程标准要求,
精心挑选具有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的经典或优秀书籍,确保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教育价值。

2.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或小组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进度、阅读任务
(如笔记、摘要、读后感等)和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习惯。

3.创设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阅读分享会、利
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阅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享受阅读。

4.引导深度阅读:通过提问、讨论、专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书中的主
题、人物、情节等,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阅读质量。

5.评估与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视阅读质量、
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开展阅读竞赛、颁发阅读证书等方式,给予正面激励和反馈。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能够接触更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词汇,
学习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度阅读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其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经典和优秀书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

解析:
本题旨在考察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实施能力,以及该策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认识。

答案从选择书目、制定计划、创设环境、引导阅读和评估反馈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策略如何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对“整本书阅读”
教学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第1题:
材料:
李老师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她在教授《背影》一课时,不仅详细讲解了文章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描写,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她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亲情与感恩之情。

此外,李老师还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分享自己的“背影”故事,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问题:
1.请分析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语文教学理念?
2.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与解析:
1.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下语文教学理念: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李老师不仅注重课文的字词、句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视通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人文情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生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索和体验知识。

•情感教育:李老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亲情与感恩之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李老师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分享自己的“背影”故事,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以下积极作用: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详细讲解和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角色扮演和撰写读后感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分组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丰富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操:通过探讨父子情感和分享个人经历,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提升了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22分)
题目:
请设计一份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要求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答案及解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赤壁赋》,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
式,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
情感变化,体会其借古喻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感
悟苏轼的哲学思想和文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及情感脉络。

•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变化,理解其借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的深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同时帮助学生熟悉文本。

2.讲授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中情感变化、写作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
考。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
及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出苏轼的《赤壁赋》,
激发学生兴趣。

2.初读感知(约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初步感
知文章内容。

3.字词讲解(约15分钟):教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学生记录并练习。

4.深入研读(约20分钟):
•分段研读: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分组研读,讨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变化。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变化,如由乐转悲再转喜的过程,理解其借古喻今的用意。

5.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比较阅读:可引入苏轼其他相关作品或同时期其他文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6.总结归纳(约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和文学鉴赏的方法。

7.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尝试背诵《赤壁赋》部分段落。

板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2. 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讲授法
3. 讨论法
4. 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初读感知
3. 字词讲解
4. 深入研读
- 分段研读
- 情感分析
5. 拓展延伸
- 比较阅读
- 写作练习
6. 总结归纳
7. 布置作业
解析:
本教学设计方案紧扣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通过诵读、讲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把握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