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文以载道——品读语言方法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素养•读写/阅读养成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品读语言方法刍议
宋守如
(济南市莱芜凤城高级中学,山东济南271100)
摘要: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引领学生探索语言品读之法,掌握语言品读之规律,抓住语言品读之要领,以领略语言背后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1 )01 -0070 -02
品读文本语言,是深入阅读文本,感知文本温度,对文本进行阅读鉴赏的重要路径。

文学作品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呈现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意蕴,通过品读语言方能咀嚼出
语言的味道与余韵。

因此,探索语言品读之法,掌握语言品读之规律,抓住语言品读之要领,方能领略语言背后的“无限风光”。

―、涵泳诵读品语言
新课标对加强学生朗读做出了明确要求:强化朗读训练,注重朗读方法指导,以读促感知。

文 本解读、阅读鉴赏的第一要务是感知。

感知从哪里而来?从吟咏,从诵读,从品味语言中来。

陆 九渊曾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 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切忌慌忙,而是要反复品味,认真推敲,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

而“诵读”无疑是“涵泳”最直接的方式,诸多文本中的美景、美境、深情都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都是中外著名的戏剧作品。

教师应以“读”作为品析文本语言的重要抓手,通过趣味丰富的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作品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有效把握戏剧的表现形式。

朱自清在《朗读与诗》中曾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
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
它们的节奏。

”诵读涵泳,是品读
语言诗意而直接的方法之一,教
师要充分运用美读的教学指导思
想,以形式多样的“读”统领和组
织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读”中将
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在诵读
中打上理解的烙印。

因此,阅读
教学要重视“诵读”,通过形式多
样的“诵读”,在声与情的结合
中,在字与声的融合里,读出情
感,读出感悟,读出方法。

对文本
的精妙、精美之处则要驻足而读,
反复涵泳,直至品读出其中的独
特韵味。

纵观诸多优秀语文教
师,无不是以“诵读”开启阅读教
学的精彩“序幕”,将“诵读”贯穿
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二、深度钻研补空白
“补白”是文本解读过程中
永不枯竭的话题,刘勰在文学创
作中强调“隐秀”,并在《文心雕
龙》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
旨者也。

”“隐”是指文章要含蓄、
有余味,“文外重旨”是指文章之
外还有另一层意思,要有言外之
意、弦外之音,即言不尽意。

文本
因作者的“留白”而耐人寻味,文
本之中的“空白”也为品味语言、
解读文本打开了一扇窗。

朱熹曾
言:“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
好处是一重。

”在品味语言的过程
中对作品内容进行二重理解,能
为文本解读拓宽视野。

因此,基
于文本,立足作品,一方面要探寻
作品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要以
读者意义的赋予对文本的“空
白”处进行“补白”,这样就会使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带着个人的思
想感情、生活经验、思想情志融人
文本的内蕴之中,与作品形成对
话,和作者产生共鸣,使文本成为
作家与学生的“共同创造”。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其
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当宝玉知道
“神仙似的”林妹妹没有灵通宝
玉时.便“摘下那玉,就狠命摔
去”,并又哭又骂,“吓得众人一
拥争去拾玉”,慌作一团,尤其是
贾母,又急又恼,又嗔又哄…这
是选文之中的精彩与高潮之处。

然而,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
写似乎又格外地吝惜笔墨,面对
宝玉摔玉时的黛玉,作者惜墨如
金,未给黛玉一个字,但正是作者
这样的处理方式,为阅读留下了
无尽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
生从黛玉的神态、心理、表情、动
作等方面进行补白,让学生去推
想黛玉此刻的内心独白。

这样的
补白,可使学生对黛玉的性格和
形象有更为深人的了解。

充实文本,深化内涵。

通过
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语
言进行补白,可使学生获得更为
全面、完整、立体的阅读体验。


生立足文本实际,从具体语境出
发,体验文本所创设的情境,并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2021.1
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以体验和思维建立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 而领悟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正如瑞伯雷斯所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合理使用“补白”品味语言,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使其在顺其自然中进人对文本的思考。

此外,关于补白点的选择,可从语境、情感、情节、言语、联想等空白处进行选择,旨在借助语言的品味使学生获得饱满的审美感受。

三、运用对比析字句
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灵动多姿的生命力。

因 此,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时要特别重视对字词的揣摩和咀嚼,通 过语言感受其承载的形象、意境,感受并理解其中的情韵。

于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激荡处,细细品味,反复研读,慢慢欣赏,犹如品茗,回味幽香,甘香清冽,润泽心灵。

因字词句散落于文本的各处,使学生难以建立系统的思维逻辑,所以,可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句式、不同词语、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感知和理解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向深度阅读迈进。

《祥林嫂》教学片段节选: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到“祖宗是不吃的”,请大家思考哪些词突出了祥林嫂的凄凉境遇和苦难生活状况。

生:只是暗暗告诫四婶。

师:将“告诫”换成“告诉”行不行?
生:不行,告诫含有警告的意味,在语气上更强烈。

告诉就是一般的通知、传达。

这说明不是一般的告诉四婶,而是具有强烈的警示警告意味。

师: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师:能不能将“沾手”换成“帮手”“帮忙”或者“插手”之类的词呢?
生:不可以,沾手说明一点也不能碰,第二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备受歧视。

于品词炼句中增强语感,于
对比鉴赏中提升能力。

教师运用
比较之法,让学生于求同存异、咬
文嚼字中形成阅读语感,发展思
维能力,于炼字品句中得字之意、
获句之美,一方面体会到了作者
遣词造句之妙,另一方面获得了
对文本思想主题更为深刻的理
解,同时,也在辨析比较中掌握了
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

正如朱光
潜先生所言:“……在文学,无论
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引导学生品读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正是走
向文心、理解文意、把握文旨的关
键所在。

四、抓住关联入语境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环境,
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语境
一方面使多意义的语言呈现单意
义特质,一方面又使得语言符合
呈现“节外生枝”“言外之意”的
效果。

具体的语言符号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会表达不同的意义,
理解语言符号的特定含义,需要
分析语境的配合。

品味文本的语
言,应以语境作为主要基础,切中
文本的中心思想,关注行文的思
路,只有这样,语言品味才具有方
向和目的,才能更准确地贴近文
本,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进而
提升其有效性。

品读语言,既要
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等外部语
境之中,也要置于上下文联系的
内在语境之中。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段
节选:
师:大家还有哪些问题,我们
一起解决。

生:文中的幸福者该如何
理解?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
看课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
些人能够看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
因此,他们必然是悲痛者。

请联系
上下文,看看在此之后,作者又写
了哪一类群体?对这一类人作者
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生:庸人。

这类人苟且偷生,
过着似人而又非人的生活。

师:这一类人能被称为幸福
者吗?为什么?
生:不能。

只有真的猛士才
能看到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
人生。

真的猛士在外在表现上
虽然是痛苦者、悲痛者的形象,
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清醒与勇
敢才使他们的灵魂和内心高尚
而充实,他们的人生是有意义和
价值的,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幸
福者。

紧密贴合语境,兼顾上下文
意。

语境是语言的“成长环境”,
离开语境谈语言的品味犹如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

不同的语言在
不同的语境之中具有不同的内
涵,这使得语言在语境中产生了
特殊的意义。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
生感知和理解中的焦点、难点、困
惑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将词
语放置在文本语境中,探寻“文”
与“道”之间的关系,学生再运用
关联比较的方式,寻找上下文意
与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挖掘语
言的魅力。

探寻有效方法,突出语文味
道。

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在于
“得意而不忘言”。

“言”是文本
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意蕴,在语言
中品味各种滋味,才能有效引导
学生感受文本解读“人得其内,出
得其外”的佳境。

重视诵读,巧补
空白,锤炼字句,关联语境,这在
一定程度上为品读语言、解读文
本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让我们在
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
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新实践获得
品味语言的新方法,使文本的语
言品读更得章法、更具味道,彰显
文本解读的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吴海兰•从品读语言文
字到体验创作过程-----N L P技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考试周刊,2019(52) :66.
[2] 丁福兰.品读语言,教出
“本色”语文[J]•语文世界(教师
之窗),2017(11 ) :20 -21.
[3]张富华.如何从品读语
言入手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中
学语文,2007(11 ) :23.
素养•读写/阅读养成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1.1
■重点作者简介
洪越,女,1972年生,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苏州市名教师、市
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近年有论文〈借助戏曲文化资源丰富文言教学形式><人生有情泪沾 —杜甫〈舂望〉诗“沉著"之美品读><基于文言特质的文本解读与课堂设
臆—
计>(汪曾祺〈昆明的雨〉之情感解读〉先后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
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杂志上。

主持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如江苏省教研
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省规划课题“初中共生作文教学序列及实效性研
究> 等。

曾获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语文观摩课一等奖,江苏省 课题成果评选一等奖等。

苏州大学文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
究院特聘专家。

赵春,男,1975年生,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级教师,优秀援疆干部。

教育部‘'国培计划”国家级骨干教师。

曾有教学论文 <呼唤活力的课堂荡起生命的涟漪〉《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如 何在课堂中"浸润”出来><〈荷花淀〉对革命集体记忆的处理》等发表于《中
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

主持或参与课题有‘‘重构人教版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高中语文阅读课多元对话教学”
“和田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已结题。

参与校本教材《高中语文写
作教程》编写,参与《课外文言文短编精选》编著。

曾获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先进工作者”,和田地区教育局表彰的"优 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

周东芳,女,1978年生,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梧桐学校高级教师,龙岗区
蔡朝霞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有教学论文〈当好导演》发表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论丛》,〈浅谈初中生写作素材的收集与运用》发表在〈深圳市教学研究 家校建
设是现代班级管理的重要课程> 发表在《江苏教育》,其他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
章有12篇。

主持市级课题“初中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模式实践研究”,参与国家
级课题"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关于“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市级
课题“中小学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曾获区以上奖励52次,获深圳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等 称号。

宋守如,男,1973年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凤城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有教学论文 < “登高”之与古人情怀探微><三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在语文新课改中如何实施美育》《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语文
教学应从基础知识抓起》先后在《中学生语数外》《山东教育><语文教学与研
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

参与"作文教学六步法”
教改实验并获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参与山东省教研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
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已结题,主持省教研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
文序列化训练研究"课题已结题。

曾获市、区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先 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