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2节 考点综合提升练2 散文化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散文化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落日光
芦焚
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
构成这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园。
庄门前密植着洋槐的林子。
林外溶溶流着一条小河;水面反映着云光,油似的微起涡漩。
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那歇脚枝头拍着翅的懒倦景况,使人联想到是在打寂寞的呵欠。
总之,这田庄,主人遗弃了它。
据熟悉它历史的人说,原来老主人有两个儿子,年幼的不知何故,年纪轻轻的便不声不响离开了家乡,年长的死了,不久老主人也相继去世。
子孙们为着享受繁华同安全,便同箱笼一起迁入城市。
留下大好的田庄,守着这该叹息的命运,包围在自然的野的气息中——夜晚星斗窥探它黝暗的林子,冷露打湿它荒凉的旷野,朝霞同暮云照耀它苍苔斑斑的屋瓦——沉浸在落寞的古老情调里,已经睡溜了多年的时光。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响来辚辚的车声。
这时,一个孩子挥动手里的鞭慌张地驱着几匹绵羊,穿过林下,径向田庄奔去。
他立在那槽栏空空、阴暗而又悲哀的马房门边,畏瑟地喊道:
“大爷,人来了,——城里来的人。
”
这孩子倾听着。
一切又都归于静寂,只有呼噜呼噜的鼾声。
“人来了呀,坐着车的。
”
“唔,唔……”
这样应着,那正呼噜得香甜的鼾声,吃惊的在喉咙里打一个结,猛地断掉。
“哪来的车呀!尽有你扯的谎!”被呼作大爷的人翻了翻身,懵里懵怔骂道。
孩子低头鞭打着地面,倒霉的咕噜着——
“谁扯谎哩,有眼你不会看去吗。
”四外瞧瞧,对准羊就是一鞭,吓得它们四散。
随后低声骂道:“酒鬼!”
这大爷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
他的名字叫作山虬。
他抱怨着,从床上挣扎起来。
这时马车已驶过桥,在庄门前的林子边停住。
从上面跳下一个边幅不整、满面风尘的中年人来。
这人生得脸作枣栗色,黑胡子,眼睛乌亮,深沉,阴郁而又含蓄。
他不安地打量着四周,神色很激动,一双眼贼似的不住地探索,而且用鼻子嗅。
整整睡够一个下午的山虬,好容易赶走沾在脑膜上的梦,强打起精神,嘴里不住地咕噜着,还以为是城里来的主人。
然而当大门前的情形看到眼里的时候,他出了冷汗。
“找哪个呀,客官?”
客官却不曾留意到他,正向树林下望来望去,又从林隙窥探着残缺的墙。
两眼窥探着田庄,精细的连瓦片都不肯放过:门墙、小河,倒还熟稔,丘网、小山、开着花朵的路,甚至
于斩伐了的老树的位置,回想起来也还清清楚楚,只有树林却使他迷惑。
他的眼终于落到老长工的脸上,而且停在那里。
那脸被苍灰的络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蛮横、杂乱、肮脏的草丛中的蘑菇。
“山虬!”忍耐不住,他突然以不确定的口气喊着。
他走过去。
“是你吗,山虬?”
“你,你——”老长工狼狈得说不成话,因为想也想不出是怎样的蹊跷。
但当他讲明自己的来历时,山虬战栗着,惊喜的呼声,闷闷地撕破静寂。
“呵!是你吗?”山虬迷乱地叫喊着,“真的是你?你活着还是死了呢!”
于是他抓住老长工宽厚的肩膀,摇着道:
“自然是活着回来的。
那么还怎样呢,你以为见了鬼吗?”
“不啊,”山虬笑着说,“那时人家都叫你‘吃闲饭的’,说是有福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正是一转眼,一场梦,什么全过去了……没有人想到还能活着见你的。
”
老人快活到极点,大珠的泪沿着多须而坎坷的面颊滚下,一珠珠抛到灰色的胡子上。
一闪工夫,他回想到过去,那时他们都还年青,名分上虽是主仆,而中间,实际倒存在着朋友的情义……山虬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你老了啊,吃闲饭的,”老人用数十年前的声调喊着,“你跑了怎样大的一圈野马呀!”
“是的,山虬;要不是眼梢的伤疤,我要不认识你了。
”
而他则又一遍地打量着田庄,以流浪者共有的淡漠的神色。
天黑下来,田庄门前一片模糊的静寂,轻轻地吹过清新的夜风。
车夫同牧羊的孩子错愕地望着他们。
马疲乏地垂着头,时时顿一下蹄脚。
狗则在树林中跑来跑去。
(选自《果园城》,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 1.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守候庄园,城里来客,彼此相识,主仆互诉。
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山虬大爷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形容苍老,脸被苍灰的络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草丛中的蘑菇,面颊坎坷;爱酒,经常喝醉,是个“酒鬼”;忠厚,在荒寂的庄园忠诚守望城里的主人二十年;重情义,面对昔日好友“吃闲饭的”的意外归来,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3.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指出第二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和描写。
叙述内容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景色描写渲染了田庄寂寥落寞的氛围,为后文主仆重逢做了铺垫。
(2)最后一段动静结合,突出细节,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与开头形成照应,增强了荒
寂、悲凉的抒情色彩,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4.“黄昏”这一意象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或结构艺术的角度,陈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并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1)故事发生在“黄昏”时分,故事的主人公都已经是迟暮之年。
(2)自然的黄昏时分与人生的黄昏时分两相映衬,交织着人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3)“黄昏”时分的归来与重逢,包含着乡土故园之眷念、流浪回归之感伤、人事变迁之
无常、人性善良之可贵等多重意蕴。
示例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1)“黄昏”犹如一个横断面,掩藏着两条线索:一条是二十年的离乡流浪,一条是二十
年的忠诚守望。
饱含岁月沧桑,人间真情。
(2)“黄昏”景色的描绘首尾照应融合,构成落寞静寂的抒情氛围,衬托出质朴真诚的人
性之美。
(3)“黄昏”意象的营造淡化了情节,突出了意境,使小说结构散文化,增添了小说的诗
意色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
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摸下巴,“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
老包走到窗子跟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
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
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
……不要吵,不要吵。
还有一张,缴费单。
”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
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
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
讲义费:十六元。
……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
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
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
……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
瞧瞧胡大。
他不服气似的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
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像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
唵。
”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
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一共得缴三十一块。
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
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
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
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来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来那姿势: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
像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来瞅了一下。
“哼。
”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的跨到那张方桌跟前。
他走起路来像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别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
”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来,只把肚子贴着桌沿。
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答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
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
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你已经留过两次留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包国维叫了起来。
“什么‘留过两次留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
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像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敲梆似的响着,一下下远去。
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厉害起来,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来。
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
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
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
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像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
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谁说包国维像瘪三!很漂亮哩。
”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
②《我见犹怜》: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5.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老包收到学校来信后担忧、沉重的心理。
6.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动作描写,老包把学校来信看作是了不起的东西,仔细瞧了老半天,表现了他对儿子学业的期望和重视,表现了老包望子成龙的心理。
(2)运用细节描写,当老包得知儿子本学期需要留级时,他看信时老是接错行,表现了他
怀疑、惊慌的复杂心理。
7.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国维是一个出身旧社会底层的、虚荣自私、不学无术、贪慕富贵、玩世不恭的学生形象。
他看不起自己的出身,看不起自己父亲和父亲周围的“下层”人,但又不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
8.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故事表现的主旨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包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为了儿子求学想尽千方百计,备尝艰辛,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读书创造出一条富贵的道路。
他对待儿子是百般讨好、持宠娇纵,导致了儿子最后的结果。
这对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包国维作为儿子不能体谅家长的艰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虚荣、贪慕富贵、玩世不恭、自甘堕落、让家长失望,也必将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