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
一、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一致
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一致,一国两制”、“汪辜会商”及“九二共鸣”等历史基础知识。
概括出两岸关系从隔断到交往到日趋亲密的变化,认识到祖国一致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向。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 ____年度感人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世为线索,透过
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世,联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剖析两岸历
史变化,培育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剖析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国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果断反对台独分
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
本课为新讲课
四、课时:
本课为 1 课时
五、教课要点:
1、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2、两岸关系在不一样期间的变化。
六、教课难点:
“和平一致,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目标。
七、教课方法:
联合教课纲领,本课教课以学生为本,着重启迪学生,指引学生踊跃思虑。
讲解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世事迹做为本课讲解线索贯串本课一直,经过高秉涵不一样成长阶段,隐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合史料、视频、小组议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修养能力。
八、教课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学生朗读《乡愁》。
(二)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流浪他乡,游弋于国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土,对祖国流连忘返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表现了诗人余光中期望
中华民族早日一致的美好梦想,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板书: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三)学习目标:
由 PPT展现,学生联合课前下发导教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解:
说到流浪他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____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____年度感人中国人物之一。
他14 岁走开大陆去到台湾,再次
踏上故土的土地已经是42 年以后,在感人中国颁奖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
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在这42 年的光阴里,他经历了什么,两岸的关系发生如
何的变化?老师把他的人生阶段浓缩建立 4 句话,先让我们看一下。
一、本是同本源,何如分两地
____年高秉涵小学毕业,走开家乡山东菏泽,到南方投靠公民党的逃亡学校,
时势混乱,学校很开就解散了,他也开始了逃亡之路,在____年终,他和国军逃到厦门海滩,当时海滩齐集十万人,可船只只有两条,全部人都在拼死地往上挤,
幸亏一位官兵拉了他一把他才挤上开往台湾的登岸艇。
这一年高秉涵 14 岁,这一年,同高秉涵同样坐船走开大陆前去台湾的,还有 100 多万公民党官兵。
——(板书:少小离家)
他们为何逃亡到台湾?台湾问题怎么由来的?中国近代史上曾几次提到台
湾?
初到台湾,年少的小高秉涵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台湾反扑大陆宣传画,配乐:反扑大陆去),而与此同时,他海峡对岸的母亲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幕(大陆武
力征服台湾宣传画)可见,当时两岸关系如何?大陆对台湾的政策如何?
——(板书:坚冰)
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面对这样紧张的形势,数百万台湾老兵成为了他乡流浪的游子,为了布置这些
官兵和家属,台湾形成了大大小小 800 多个家属村,家属村成为他们在台湾的新家,可是他们却盼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____年,高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