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济渎庙与奉仙观——豫鄂自助游(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济渎庙与奉仙观——豫鄂自助游(12)
9月10日早上3、4点钟就开始下雨,雨势不小,把我都吵醒了。
原计划今天去小背沟风景区,小背沟在由海变山过程中,形成了罕见的火山熔岩上覆盖海相沉积岩的地质奇观,满沟的五色石千姿百态地点缀其间,大的如楼宇,小的似鸟卵,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彩石谷”。
正是这些规模宏大、奇形怪状的五彩石,给古人以遐想,便演绎出了一部壮丽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和“女娲抟土造人”的创世神话。
由此,小背沟被评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加上清澈的溪流在墨绿色的火山基岩上奔腾跳跃,巨石相间,潭瀑相连,山水相依,风景特别美。
今天下雨赶过去,能见度有限,估计看到的是一片白雾茫茫,就没有什么意思。
决定改变行程,雨天放弃游览山水风光,改为参观人文景观,就在城里游,游览济渎庙与奉仙观。
01 来的济渎庙的山门前,此山门又称清源洞府,拍摄时间8:11分。
济渎庙,因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
相对于黄河水的浑浊,济水以清名扬天下,唐代济水神被册封为清源公,宋代被册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代被封为清源善济王,屡次加封,都离不开“清源”二字。
明代重修庙宇,朝廷便以清源洞府命名济渎庙的大门。
该庙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总面积达八万平方米,现存宋、元、明、清历代各式建筑二十九座,唐至清各代碑碣石刻四十余件。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中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02 走近济渎庙,可以看清匾额“济渎庙”和楹联。
楹联是: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
济渎庙供奉的自然是济水神,古时天子祭祀五岳四渎,其中的四渎指的是四条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即南渎长江、西渎黄河、东渎淮
河、北渎济水。
如今长江、黄河、淮河依旧奔流,只有济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被人遗忘。
但是,祭祀济水之神的济渎庙还在,因济水而命名的城市还在:济源、济宁、济南、济阳、菏泽。
金秋时节有机会拜访济渎庙,读懂济水,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人生一乐。
03 进门,发现济渎庙规模不小。
秋雨绵绵,路都湿了。
步入庙院,一条狭长的甬道,给人一种威严与冷峻感。
据传,这甬道是朝庭祭祀济渎神时,专供代表皇帝前来祭祀的祭水钦差行走的。
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祈求江河湖海水神的护佑自是国家的大事。
明清两代,济水祭祀犹盛。
明代自洪武至崇祯十七帝,都派钦差来济渎庙致祭。
清代康熙皇帝,在自己六十大寿时、平定准葛尔和漠北叛乱后都向济渎神祭告。
康熙御赐“沇济灵源”、乾隆亲书“流清普惠”匾,颁挂济渎庙渊德大殿。
国家祭祀,民间祭祀,一直不断。
04 沿中轴线继续前行,就来到“清源门”。
中门楹联是:“天开洞府丹霄近,地涌灵泉碧海通”。
东门楹联是:“江河因功显,济水以德著”。
西门楹联是:“胜地冠玉川,清名尊四渎”。
济水,她养育了夏代的首都原城,今天的济源、济南、济宁、济阳都是它的子孙;她还滋润了中华几千年的诗词文章。
清,是济水的品格,人们把她叫作清济;品德高洁的士人以她自比,号称清流。
白居易的长诗《题济水》最后四句称赞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 济水不仅以她的不同流合污而令人称道,同时还以她的润泽万物之心,而不祸害人间之德被世人所崇敬。
05 来的“润德门”,大门楹联是:“渊清沉日月,德广聚晨霞”。
凸显了济水的“清”与“德”。
06 步入润德门,可以看的前方的古建筑群,可惜正在维修,进不去。
后面是济渎庙的主殿“渊德大殿”,和济水大神的“寝宫”。
07 进不去,补张图示牌,可以看出里面古建筑的大致轮廓。
史志记载,济水神的活动场所在寝宫前面的渊德大殿,是济渎神“理政”的大殿,和寝宫构成“工”字形走廊。
传说水神不能见天,活动、休息通道全部被遮盖,渊德大院内四周也环绕回廊。
可惜清同治六年,捻军张宗禹一部占领了济渎庙,放火把渊德大殿烧为灰烬,连同清康熙皇帝给济渎庙御赐的“沇济灵源”、乾隆御赐的“流清普惠”匾额,都毁于那把大火中。
08 继续向北走不通,只能向东行,步入御香院,看到广生殿,供奉求子菩萨。
你看,老伴手上拿着二把伞,方便我空出手来拍照。
09 往南行,发现一座外廊式二层建筑,上面有块匾,过去看看。
10 接官楼,相当于现在的干部招待所,接待朝庭祭祀济水神的官员。
11 来的“济水之源”。
从东面的御香院退回来,向西行,可以看到“济水之源”碑石。
济水是一条青龙,神秘莫测。
她从我们昨天登越的王屋山主峰天坛山的太乙池出发,向东南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汇成济水;又向东南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第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继续向东北流如渤海。
济水,三隐三现,神秘莫测!济水,清源清流,纯洁高尚!济水,滋润万物,德泽人间!济水,千回百折,独流到海!济水,神奇的水!
12 这就是济水之源,又称东源小北海。
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泉涌如珠的胜景。
王屋山太乙池的水从地下潜流至东南边的平原作泉涌出,就是济
水之源。
济水的源头有两个,东源小北海和西源龙潭,济渎庙就建在济水东源上。
站在济水东源的源头边,看到的是:水面如镜,水量不大,不见泉涌,碧绿幽静,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条大渎的源头。
站在济水源头的我,自然心中生疑:济水不过是东、西两个源头的泉涌汇集而成的细流,怎能与长江、黄河、淮河相提并论,还享受四渎同祭的荣光?其实,生疑不仅是我,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专门为此写了一首长诗《题济水》,前四句是:“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
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侯。
”他说,济水充其量不过数尺深,连船只都很难通过,为什么自古以来就列入四渎称诸侯了呢?不过我觉得,古人把济水列入四渎,一定是有古人的道理的,不能由于今天没有看到碧波荡漾、东流到海的济水,就持怀疑的态度,否则,你怎么能理解“沧海桑田”的巨变?
13 济渎庙里威武的“将军柏”。
济渎庙内有一棵将军柏,种植于东汉时期,树龄高达2000年,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奉命监修济渎庙时,曾将其钢鞭挂于此树,故而得名。
你看,此树躯干部分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枝叶虽不再茂盛,仍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14 站远点拍,可以看的将军柏和旁边的玉皇殿全貌。
15 走近玉皇殿,规模不小,建筑精美。
从屋檐下还可以看清密集的雨丝,雨势不小。
在秋雨绵绵中,济渎庙静静地依然屹立在济水源头旁,而古老的济水却消失在苍茫的大地上。
但是,济水三隐三现的传奇,百折不回朝沧海的精神,穿越黄河而不浊的情操,滋润万物而无害的品德,将永远被人们所仰慕、颂扬。
离开济渎庙,立刻步行前往奉仙观。
16 出济渎庙,穿民族街,走街串巷,一下就到奉仙观。
17 来到奉仙观大门。
奉仙观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观前的大马路也称为“荆梁大街”。
奉仙观原来的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
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文物价值很高,正门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单檐悬山式建筑,正门两侧放置抱鼓石狮,为明代遗物。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8 走近大门,才能拍摄到“奉仙观”匾额。
19 这是有名的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太上老君石像碑,置有碑亭,碑身碑额相连,高3米,宽1.1米,厚0.33米,额上雕6龙盘顶似半圆形,中有道像三尊,中间是老子端座在莲花盘上,两边各一侍童。
碑文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意是:“说古道今,称颂大唐盛世,四方太平,尊崇老子”。
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价该碑:文章之宏瞻,书法之遒美,碑身匀称,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观内除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外,还保留了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
20 这就是奉仙观的主殿三清大殿。
奉仙观的三清大殿,与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三圣殿齐名,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
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撑起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实属罕见。
21 走近三清大殿,大门上的楹联是:返璞归真荆桑枣柿殿称奇,
点石成金期颐贺兰道非常。
楹联准确地描述了大殿的建筑用材特点,及主持修建的北宋著名道士贺兰栖真,可谓绝配。
据史料记载,贺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慧眼独具地就地取材,别具一格,青史留名。
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硕大斗拱,单檐悬山造。
三清大殿之所以闻名,主要是大殿具有独特的构造与罕见的用材。
独特的构造:三清大殿采用了大比例的减柱造,“减柱造”是古建筑中增加室内空间的一种特殊做法,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本应该有八根立柱,建造者却独具匠心,仅仅使用两根后金柱,使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二梁二柱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罕见的用材:清乾隆年间《济源县志》云此殿“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皆合两三围,长两丈许”。
荆木、柿木、枣木、桑木谐音“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
三清大殿却一反常态,将这四种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为栋梁之材,可谓匠心独具。
相传这四根梁柱是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走遍济源四境才找到的,这四根梁柱产自荆王村、枣林村、柿槟村、桑榆河村,这四个村的村名沿用至今。
22 三清大殿的梁柱结构,去皮就用,未曾精雕细刻,反显粗犷美。
查天气预报,这几天都有雨,去山里玩不成了,决定下午离开济源去洛阳。
济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除此之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二点:① 市内公交车免费乘坐,自己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城市;② 安全检查特别严,到公交总站去乘车,过安检,要我们喝口自带的开水才放行;上车的人要打开包让司机看一眼,班车出站中途上车的人也要开包查看,感觉到有点享受上飞机的安检待遇。
好了,乘坐K269次,16:20离开济源,17:47到达洛阳,洛阳见。